【华夏时报】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52.7%,护眼理念公益科普助力“目”浴阳光
2022-04-15

“眼明正似琉璃瓶,心荡秋水横波清”,一双明眸总是能激起人们对美的向往。而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侵入”,人们的眼健康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威胁。在刚刚过去的第二十六届“全国爱眼日”中,就以“关注普遍的眼健康”为主题,号召更多人爱护眼睛,“目”浴阳光。


7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视力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我国近视低龄化问题仍然突出,因此许多公益组织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力争将眼部保护工作从儿童青少年抓起。


7月7日,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马连洼街道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中华儿慈会瞳爱救助中心走进北京大学附属小学肖家河分校,为四年级的小朋友带来了一堂“没有眼镜,古人近视了怎么办?”的公益爱心讲座,由古及今,科普关于“近视”的那些事儿。


“我们通过义诊筛查发现,很多偏远地区的儿童在近视后并不能得到及时的矫正。但随着我国成为近视人数最多的国家,对青少年视力的矫正刻不容缓,而保护眼睛最重要的一个方法便是做到每天户外运动两小时。”中华儿慈会瞳爱救助中心负责人杨淙对《华夏时报》记者说道。

护眼科普走进校园

“古人可以多吃胡萝卜预防近视”“看一会儿书再休息一会儿可以缓解眼睛的疲劳”“古人可以拿录音机把书录下来听……”“古代可没有电子设备”,课堂中爆发出一阵狂笑。北京大学附属小学肖家河分校的四年级同学们正在上“没有眼镜,古人近视了怎么办?”的公益课,中华儿慈会瞳爱救助中心邀请了明星钟雯冠前来讲授。


作为一名新生代女演员,钟雯冠认为视力非常重要:“好的视力可以帮助演员更好地理解角色。眼睛越敏感,拍摄也会越顺利。”同时,钟雯冠也是一位成长于2000年代的“00”后,她也经历了被电子设备剥夺视力的过程:“一次出游,和同学一起在路上一直看平板,路况又很颠簸,盯了很久的屏幕后,眼睛便开始不舒服,此后不久便近视了。”正是基于自身经历,钟雯冠希望能够把保护视力的理念尽早科普给青少年儿童,防患于未然。


课堂上,钟雯冠还与同学们聊了古人较少近视的原因。她告诉同学们,这其中有许多时代的因素。例如,在中国古代,读书是富贵人家才能做的事;古代没有电灯,人们夜晚不读书;古代人写毛笔字,字体大、眼睛距离字远;且古代高楼也不多,古人可以经常眺望远处,这都对他们的视力有益。


了解了古代人的视力状况后,四年级的毛小童(化名)同学对《华夏时报》记者说道:“虽然古代的富贵人家可以让书童为其读书,以免损伤视力,但我并不希望如此。听书并不能学到很详细的知识,而自己读书可以把知识翻来覆去地学习,所以我还是要保护好自己的视力。”


针对如何保护视力,同学们也积极踊跃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同学说要多看绿色植物,有同学说写作业时要开灯,还有同学说要常做眼保健操……注重保护视力的意识就这样伴随着公益课堂的推进在同学们心中生根发芽。


钟雯冠说,以古代人的近视情况作为主题去讲课,本意就是摆脱纯知识类的枯燥,用更新奇、有趣的形式唤醒同学们对视力的保护意识。“对于这堂课,我感到完全超出了预期,同学们都非常爱思考、活跃。而对于我来说,只要他们开始真正从内心重视视力,我的目标就达到了。”

视力保护市场供需失衡


然而,这场公益课堂的背后,我国青少年视力状况依然令人忧心。根据国家卫健委2018年发布的青少年近视调查结果: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为14.5%,小学生为36%,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这意味着几乎有超过一半的青少年儿童处于近视状态。


在这次的公益课堂中,记者也观察到,仅四年级一个班的小朋友视力已出现了不少问题。戴眼镜的小朋友不在少数,甚至已有小朋友眼镜度数超出400度。青少年儿童的视力状况着实堪忧。


“特别是去年疫情严重时期,大多数小朋友都是在家上网课的,那时候青少年每天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非常多,教育部也发起了对九个省的视力状况调查,调查显示疫情期间学生视力不良发生率从59.2%上升到了70.6%。”中华儿慈会瞳爱救助中心项目负责人杨淙说道。


瞳爱救助中心于2013年成立,为中国困境弱视患儿提供免费治疗,2017年开始为0-18岁困境中和需要帮助的中国青少年儿童进行专业眼部检查及视光服务,提供有效的个性化帮扶方案。杨淙表示:“我国从‘近视大国之一’到‘近视大国第一’,孩子们的眼部视力状况确实值得关注。我们通过这个公益项目对青少年儿童进行眼部预防宣传、义诊筛查以及救治配镜,对于家庭比较贫困的孩子,我们给予其免费治疗。”

对于青少年儿童总体近视率攀升的现象,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近视防控专家潘美华曾在采访中介绍,中小学生课内外负担加重,手机、电脑等带电子屏幕产品的普及,用眼过度、用眼不卫生,缺乏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等因素都会带来近视问题。


而近视并不只是简单的眼部疾病问题,更多关涉和反映的还有生活状况等社会问题。据杨淙介绍,西藏地区的孩子由于视野开阔、读书任务轻等,患近视的青少年儿童确实数量少一些。但西藏地区的其它眼部疾病,如斜视、先天性白内障,发生的几率更大一些。这与西藏的紫外线辐射更重,人们没有戴太阳镜的意识都有关系。


此外,在中华儿慈会对甘肃2万名农村小学生的筛查中发现,在视力不良的学生中有3%-4%的学生患有弱视而未被发现。农村地区缺乏专业验光师或眼科医生,民营眼镜店也缺乏质量保证,视力保护市场的供需严重失衡,这些都是导致我国成为近视大国的重要原因,也是青少年儿童视力无法及时得到保护的社会原因。

“改变这一现状更多应从理念的科普入手。因此,中华儿慈会于2020年发起了‘看见计划’,联手眼科专家和医生,大力开展近视防控进校园活动。”杨淙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此次在北京大学附属小学肖家河校区的公益分享课便是理念科普的重要一环。


据了解,2018年8月30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8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力争到2023年,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2021年,教育部关于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任务的目标是,各地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比2020年下降0.5或1个百分点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