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孤儿的新生活(组图)
2014-03-17

孩子们和“郝妈妈”亲如一家

2013年7月22日,岷县,地震发生后,无助的褚爱红和弟弟妹妹偎依在一起

半年的训练,褚爱红已经有点模样

孩子喜欢吃面条,10岁的褚飞鹏(右)都是端着盆子吃饭

   2013年,7月22日7时45分,甘肃省岷县、漳县交界发生6.6级地震,地震共造成95人死亡,600余人受伤,本报记者立即赶赴现场,并在次日以“《只想妈妈还活着》”为题,报道了岷县地震三孤儿,他们的命运从此牵动着很多热心读者的心。如今,大半年过去,他们的生活怎么样呢?在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的帮助下,他们生活在北京郊区孤儿成长救助中心的“孤儿之家”……

  记者内心的牵挂

  褚爱红和弟弟、妹妹是在那次地震中失去了母亲(父亲几年前去世)。当时最大的孩子褚爱红还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对于采访拍摄有些排斥。

  因为那次的报道,他们有了新的“家”。我一直在想,半年间他们会不会放下悲痛重新生活?

  适逢赴北京参加新浪图片的“摄氏2013”年度摄影师大典,3月1日的活动刚一结束,我就给三个孤儿之一的“大姐”褚爱红发了微信:“我在北京出差,想来看看你们!”第二天,她回了短信,发给我一个电话,说这是郝妈妈的电话,您联系她吧。

  电话接通,自我介绍之后,一位热情的女性声音传来:“我知道你!陈记者,你来吧。”随后郝妈妈短信发来了乘车的线路和转车的站名。

  3月3日的北京,冬的寒气还在,春的气息已临。清晨,就着暖暖的阳光我启程去看望甘肃岷县地震的孤儿。

  辗转来到北京五环外的一个小区,找到了孩子们的“家”,一个装修不算精美的房子,门口整齐地摆着孩子们的球鞋。进门的门廊墙上贴着孩子们的值日表和奖状,透露了这个“家庭”的生活细节。

  郝妈妈招呼着,就开始介绍孩子们的情况,这屋子里有9个孩子,7个是甘肃岷县地震孤儿,2个是玉树地震孤儿,常住的有7个,2个大一点的孩子住校了,只有周末回来。簇拥上来的孩子们的问好声是满口的普通话,让我很惊讶。褚爱红说的尤其顺溜。“讲普通话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郝妈妈说孩子们来的时候都说家乡话,她听不懂,交流很难,她便在墙上张贴了很多宣传语:诸如“今天你说普通话了吗”。

  孤儿们有了“妈妈”

  “孤儿之家”的郝妈妈叫郝玉玲,是北京人,她喜欢孩子,在得知“孤儿之家”缺少老师时,毅然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在这里做起了“专职妈妈”。她家在北京三里屯,因为喜欢在这里的工作,喜欢这些孩子,自从和孩子们在一起后,就没回过自己的家(他的儿子来“孤儿之家”看望过她)。

  孩子们很喜欢郝妈妈,亲如一家人,几个小点的孩子最喜欢亲吻郝妈妈,郝玉玲有点被动享受着这份亲昵和爱戴;生活中郝妈妈改变了孩子们很多的生活习惯,比如要说普通话,在宿舍里要小声说话,见到客人要有礼貌等,唯有在饮食习惯上,孩子们还是不能舍弃爱吃面的习惯。“孩子们喜欢吃面条,有一次,7个孩子吃了5斤面。”当时都吓住她了。平时吃面都是郝妈妈去市场买现成的压面条,不会做面条的郝妈妈专门在网上订购了一台手动压面机。

  有你存在更精彩

  郝玉玲介绍说,7名岷县孤儿5个插班到北京石油学院附属第二实验小学,褚江伟、褚江瑞、褚江琴3个上五年级,包鹏强、褚飞鹏2个上三年级。褚爱红在艺校学习舞蹈,上初中的褚翠红住校。

  “孤儿之家”里给大一点的孩子们配备了手机,以便相互联系。一到周末大孩子回来,褚飞鹏和包鹏强就拿着哥哥姐姐的手机玩起了游戏。除了手机游戏,滑板就是男孩子们的快乐时光。吃完饭,褚飞鹏给郝妈妈打过招呼,几个男孩在小区里玩起了滑板,爽朗的笑声在空寂的小区里格外响亮。

  见到18岁的褚爱红时,单薄的身子让人心疼。再次看到当年采访过她的记者,高兴地迎接进门。“叔叔你看我们长高了吗?”褚爱红问。现在的开朗、大方与去年7月相比,她判若两人。记者惊讶之余,也很欣慰。地震造成的伤害,在他们心里的阴影自进入“孤儿之家”后,发生了变化。

  褚爱红现在一所艺术学校学习舞蹈。对于一个从来没有舞蹈基本功,没有乐感,甚至不知道舞蹈是什么的她来说,这一切来得很突然。虽然现在她的基本功仍然不是很扎实,一些动作还需要舞伴和老师来帮忙,但她很喜欢,在苦练。
 
 
  对于褚爱红,记者不敢提及地震怕触碰她的“伤口”。后来,在褚爱红的微信朋友圈看到她的签名:这个世界不会因为缺少一个人而停止转动,但会因为有你的存在而变得精彩!

  链接:

  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于2009年9月10日成立,为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业务主管单位是民政部。基金会救助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上无人监管抚养的孤儿(包括艾滋病致孤儿童)、流浪儿童、辍学学生、问题少年和其他有特殊困难的少年儿童。

来源:华商报
原文地址:http://news.163.com/14/0317/04/9NGSSTTS00014Q4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