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青爱小屋”:艾滋病防治教育的盈江故事2016-07-18成都大学青爱基地研发出的青少年性教育教材等。 新华社记者 孙晓铮摄 “让艾滋病防治教育真正成为人人可以参与的事业,从而最终实现'终结艾滋病'这一人类目标。” “怀孕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什么是安全的性行为?”“如果你或者你的女朋友意外怀孕,你要怎么做?”…… 在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聂永仙老师正在给她初三班级的学生上一堂关于青春期的课。 6月22日,聂永仙在盈江县第三初级中学青爱小屋给初三的学生上课 。 新华社记者 孙晓铮摄 课堂上,这些十四、五岁的学生们未见忸怩之色,坦率地回答着老师的提问,并与同学交流看法。 这是青爱工程在盈江县第三初级中学援建的“青爱小屋”课上的一幕。 “青爱工程”,全称为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由中华儿慈会和中国教育学会共同主办,旨在为中国学校的性教育探索新道路,从源头上预防青少年感染艾滋病。 自2006年启动以来,青爱工程已在全国681所学校援建“青爱小屋”,探索依托这样一个个“小屋”,进行防艾、性健康和心理健康等教学活动。 6月22日,学生莫桂芳在听到老师提问理想的异性是什么样子时在纸上画出答案。新华社记者 孙晓铮摄 盈江故事 在盈江,由于当地毗邻东南亚毒品产地“金三角”,严峻的毒品问题以及艾滋病疫情形势,使得政府很早便开始联合青爱工程共同推动“青爱小屋”的建设。 盈江县教育局副局长张黎明介绍,“青爱小屋”在云南盈江的工作内容包括:开展禁毒防艾教育、性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公益慈善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等。 2012年,青爱工程办公室在德宏州盈江县的6个学校开展了“青爱小屋”试点,到2014年10月,在全县近两百所中小学全面铺开,计划到2016年底形成一套比较成熟、成体系的“青爱教育”模式。 聂永仙是盈江县最早一批从事“青爱小屋”教育工作的老师之一。 这位思想品德课老师坦言,一开始自己并不清楚“青爱小屋”的课程应该如何开设。 “对于本地学生来说,艾滋病的危害性是学生们最需要了解的,教他们怎么预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聂永仙说,这里毒品情况也很严重,吸毒的人很多,孩子们亲眼目睹的也很多,甚至有的孩子被诱惑,但他们并不清楚这个东西到底是好是坏,所以,告诉他们毒品特别是新型毒品的危害性也很重要。要让他们有警惕感,知道毒品不能碰。 在性教育方面,聂永仙起初在学生中间做了一个调查,想看看学生们最想知道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回答他们的问题。后来,她有机会到省外青爱基地培训,才了解到性教育知识是成体系的,应该系统地进行教授。 “现在课程设置初一从生理卫生保健开始,初二深入到两性交往,”聂永仙说,“我感觉避孕怀孕这方面知识不能再往后拖了。” 盈江县第三初级中学是盈江县最大的乡镇农村初级中学,校长李开吉介绍,这里现有师生一千多人,其中4位专职“青爱小屋”老师。 15岁的学生莫桂芳,觉得小屋的课程很有意思也有必要,因为“可以认识男女生青春期的变化,了解其他人的想法,知道避孕措施,并了解如何保护自己”。 6月22日,学生莫桂芳在课堂上画出的关于理想的异性的答案。新华社记者 孙晓铮摄 令李开吉欣慰的是,学校里开展小屋课程得到了很多学生家长的支持。 小屋课程开展至今,改变在潜移默化中发生。“2013年,我刚开始教授性健康教育课程时,很热的天气,女生都会把拉链拉到脖子,——因为害怕自己发育了被男同学嘲笑,”聂永仙说。 “现在学生们都能很大方地上我的课,男同学也不再嘲笑女同学,有些课下甚至可以跟我主动聊性的问题。”她说。至于艾滋病预防与毒品问题,聂永仙说,“课程至少增强了学生们的警惕性,让他们在面临危险时知道自己该怎样做。” 调查过盈江30多个学校、1500多名学生、100多个老师之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督导评估和策略信息顾问陈忠丹得出结论,青爱工程在盈江开展的艾滋病防治以及性健康教育项目比较符合国际上一些好的做法。 “我们下一步将考虑与青爱工程合作,把盈江模式中一些好的做法推广到全国甚至全球,”他说。 四川基地 除援建“青爱小屋”外,青爱工程十年来还建立了11家省市级青爱基地,担负各地“青爱小屋”的联络以及师资培训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地方青爱教育的发展。 2009年,青爱工程首家基地落户成都大学。 四川基地负责人之一、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教授苟萍说,青爱基地一方面组建研究团队,通过各种途径融合国内外经验推广性教育,开设性教育辅修专业,开发性教育教材等,另一方面积极承担地方青爱教育的师资培训工作。 2014年,在青爱工程资助下,基地的20名性教育辅修专业学生赴云南盈江“青爱小屋”支教。基地开设的性教育辅修专业现已招生六届,结业五届,培养性教育专业人才200余人。 6月21日,村民在盈江县弄璋镇贺介新村文化活动中心参加青爱小屋家长课堂 手举“天下母亲 以爱抗艾”活动倡议书。新华社记者 孙晓铮摄 “工作开展中,我们也发现社会上对性教育的误解真不是一点两点,”苟萍说,“也因此,青爱工程从防艾角度切入开展性教育推广,让我们得以师出有名。” 目前,四川已探索出两条中小学性教育自创模式——学科渗透,以及民族地区家长知情同意。 “学科渗透”,就是将性教育知识渗透进中学生物、政治、思想品德等课程,这样既不占用额外课时又普及了性健康教育知识。“民族地区家长知情同意”,则是指在民族地区向学生讲授性健康教育知识时,一定要事先告知学生家长并请家长签字同意。 6月24日,四川成都龙泉第七中学初一的学生们在上一堂艾滋病预防教育课。 新华社记者 孙晓铮摄 “国际上的经验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苟萍说,“比如在性教育普及程度很高的荷兰,青少年初次发生性行为的年龄很高,非意愿怀孕率很低,比较重要的一个经验就是他们从小教会孩子们做决定,包括性的决定,这对我们的启发太大了。” 以爱抗艾 “艾滋病是不可治愈的病,得病之后将给国家、家庭带来巨大的灾难。”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佐书说。 他指出,目前艾滋病感染仍然有上升趋势,并有低龄化和向学校扩展的趋势。但人们对此一疾病知识的知晓率仍然有限。在这样形势下,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后果将不堪设想。 6月23日,成都工业学院的四川省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一名学生在查阅相关书籍。 新华社记者 孙晓铮摄 “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福民富国,’王佐书说,青爱基金会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传统观念的束缚,体制机制的限制,资金的缺乏以及教师教材的缺失等。 青爱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张银俊对此有清晰的认识。她表示,青爱今后将会更突出重点、更多创新、同时更广泛地动员国内外社会的力量。将十年的经验成果梳理出来,更好地服务于有意愿开展防艾和性教育的全国及其他国家各 级各类学校。 “青爱工程的目标是‘万间小屋,万方福田’,这不仅需要青爱一家的力量,更需要国际和国内社会多方力量的支持来更大范围地传播这一理念,让艾滋病防治教育真正成为人人可以参与的事业,从而最终实现‘终结艾滋病’的这一人类目标。”张银俊说。 来源:新华社
-
新华社:海南乡村教育招募志愿者支教老师面试工作顺利2016-07-187月8日—9日,海南省乡村教育发展促进会举行了2016年度志愿者支教老师招募面试会,80多名来自省内外高校往应届毕业生前来参加面试。同时,海南省乡村教育发展促进会与中华儿慈会合作,在腾讯公益开展了“助力海南乡村教育”乐捐平台,截至7月10日,已有8398人次参与捐款,已为项目筹款33.7万元,但离第一期目标75万元还有差距,希望更多的人献出爱心,参与和支持海南乡村教育。 参与面试。 本次招募的志愿者老师需求有英语、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综合等专业。面试分三个考场进行,分为英语招募组、数学语文招募组、艺术体育招募组等;评委是来自海南高校的专业老师、乡村学校的校长、资深的教育学者担任。 简单板书。 通过两天的面试工作,2016年第二批招募志愿者支教老师面试工作告一阶段。根据目前30多所乡村学校对支教老师的需求量,英语、语文等专业老师报名人数比较多,但艺术体育类老师缺口非常大,远远不能满足学校的需求。这也是目前乡村学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师资力量存在的问题。 海南省乡村教育发展促进会将于8月下旬对考核合格的志愿老师进行去向协商、开展短期上岗培训、体检、购买保险、签订四方协议、派往支教学校。拟与专业的艺术体育类机构合作,有针对地对乡村学校开展公益支教、特色特长班的培训。 商讨结果。 海南省乡村教育发展促进会会长叶茂介绍,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间,海南省乡村教育发展促进会共委派出16位志愿者支教老师,分布在10所乡村学校开展支教,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也带动了当地村委会对教育的关心,已有几个村成立乡村教育基金。上个年度,志愿者支教老师已为3000多名学生受益。 海南省乡村教育发展促进会长年招募志愿者老师,只要是愿意到乡村学校教学,经考核合格符合乡村支教老师条件的都能报名。 来源:新华社
-
中青在线:22名藏族孩子毕业了2016-07-18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北京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协助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华儿慈会”)在学校成立“玉树百名孤儿休养营”,抚慰孩子们的心灵,进行专业援助,帮助孩子们尽快走出灾难阴影。2010年9月,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和中华儿慈会共同出资,接收了玉树地震灾区的22名藏族孤儿,在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接受教育,持续得到老师、家长、同学们和社会人士的关爱和帮助。日前,22名在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就读的藏族孩子毕业了。 2010年9月,这些孩子入读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时,学校在前两学年为他们单独编班,让玉树孩子们逐步适应在北京的学习生活。第三年陆续将孩子们安排到同年级各班,使他们融入集体。在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的6年当中,这些孩子都由同一名班主任、同一名生活老师照顾。 玉树学生与同年级的综合素质班学生学习同样的课程,使用同样的教材,包括国家课程、英语外教课程、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等。玉树学生还与综合素质班学生一样,学习2 2课程——两项体育两项艺术专长,其中钢琴和游泳为必修课,其他还有舞蹈、绘画、锡笛、陶艺、信息、跆拳道等。学校还鼓励孩子们加入学校鼓号队、合唱团。 据了解,如今,6名玉树藏族学生以优异成绩考入海淀外国语中学,学校给予了全额奖学金,承担了他们全部的学习和生活费用;7名爱好舞蹈的学生被专业的舞蹈学校录取;7名学生进入专业体院学习举重和乒乓球;1名学生选择学习工艺美术;1名学生进入其他普通中学学习。 来源:中青在线
-
公益时报:从个案到平台,他们在探索意外伤害困境儿童救助新模式2016-07-12来源:公益时报
-
慈善公益报:儿童保护体系仍需完善2016-06-22
-
公益时报:残奥冠军侯斌:再站起来,才能遇到人生另一个可能2016-06-222016-06-21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李庆 侯斌与受助孩子 本报记者 李庆 奥运、冠军、圣火、南极、北极、戈壁、联合国,这些颇具显著性的要素,哪怕只有一个傍身,已足够传奇,而侯斌,将它们集于一身。作为中国数千万残疾人中的一员,只有一条腿的他觉得,残疾人没有公平之说,只有在不公平中成就自己的人生。 父母的努力让他愈加坚强 1975年出生于黑龙江佳木斯市的侯斌,9岁的时候失去了自己的左腿。那一天,他正好得到了田径比赛的第二名,想回家告诉妈妈这个喜讯。然而不幸的是,在回家的途中,他被火车轧断了左腿。 那时候,由于家庭条件不好,为了给侯斌医治腿伤,家里到处借钱。侯斌回忆说,母亲一般借钱,也不过是五元十元。但是别人看到母亲都要躲,因为怕她又是去借钱。侯斌的父亲作为家庭的顶梁柱,为了多攒些钱给侯斌医治腿伤,更是连一些很危险的工作都做,有几次甚至差点出了意外。 父母的努力,让侯斌备受感染,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因为失去一条腿而放弃生活信念。从此,他试图靠自己的努力改变糟糕的现状,他开始练习书法、学习绘画、修表,装上假肢做运动锻炼,只为以后能多一点出路。 16岁时,在福利工厂忙着搬运纸芯筒的他,无意间看见小电视机里播放的全国残运会的新闻,第二天他便去了体校,自此开始接受专业的跳高训练。在1993年,18岁的侯斌在一次国家队选拔赛上脱颖而出。 19岁时,当他还只能跳1.55米时,却将目标定为2米,为此他被人嘲笑为妄想,最终他以1.94米的惊人高度蝉联亚特兰大、悉尼、雅典三届残奥冠军,迄今无人能破。 2008年初,国际残奥委会正式启动残奥大使项目,侯斌从克雷文手中接过聘书,成为全球首位残奥大使。 2008年9月6日晚,侯斌超越极限,以震撼世界的方式点燃北京2008年残奥会主火炬,全场沸腾。 2009年,侯斌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参加“第六届联合国青年大会”,向全球70多个国家青年代表发表奥运精神的演讲。 后来,侯斌还参加了南北极探险,成为第一个登陆南北极的残奥冠军,他时刻挑战自我,还在南北极破冰下水游泳。他说很多事没有经历就没有体验,没有尝试就没有收获。 生命精彩与否不在于是否完整,而贵在抱残守缺仍能乐观生活。侯斌9年奥运征程的背后,有伤痛、血汗、泪水的交织;有无数次跌倒、爬起的磨炼;更有勇于挑战、超越自我的毅力。正是这一点点无形的梦想与坚定,让他“跃上”世界之巅。 独脚走出别样人生 残奥点火、三次夺冠都让侯斌站在了人生的最高峰,然而高潮过后,他一再陷入困惑,不当运动员,一个残疾人还能做些什么有意义的事情? 或许是他的使命感铸就了命运,有学校邀请他给学生做演讲,虽然这个演讲是没有酬劳的,但是他不在意。 侯斌说:“从没觉得可以靠这个谋生,就想讲讲自己的故事,抓住每一个机会,影响每一个人。” 从此,侯斌的演讲生涯开始了…… 侯斌致力于以心灵励志演讲的方式传递奥运精神,他的演讲亲切有活力,坚强而快乐的形象深入人心。2009年,他成为首位在联合国青年大会演讲的中国青年。2011年,他在上海万人体育馆举办“超级梦想”的演讲。现在,他已与全球18位总统及国王同台演讲,分享中国精神。为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发表了1500余场心灵励志演讲,他把自己行走的故事融进自己的演讲中,用信念和感恩点化我们的世界和生活。 侯斌说:“我的使命是将奥运精神传递到每一个人的心灵,或许我的演讲不是最好的,但我一定最用心传递生命无限可能。” 除了是出色的演讲者,侯斌也是玄奘之路的常客。因为就读EMBA课程的原因,让侯斌知道了“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 2011年侯斌第一次走上玄奘之路,一直到2013年,侯斌连续四次踏上“亚洲商学院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荒芜的沙漠中,他无数次迷失方向、假肢深陷沙尘中,更有无数次的跌倒,但他用勇气与梦想,将自我超越。 为此,侯斌给自己定了一个五年戈壁计划,他计划用五年时间走完普通人四天三夜完成的112公里戈壁路程。最终从“戈六”到“戈九”,侯斌用四年的时间行走了138公里,超过了赛事的112公里…… 侯斌说:“人生的路本来就很艰苦,我不能一直停留在奥运会的领奖台阶段上,我想重新创造自己另外的人生方式。戈壁挑战赛不仅强健了体魄、锻炼了心智、磨炼了意志、挑战了自我,更主要的是越走内心越平静,越走越觉得应该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来参与行走,它能够激发人的潜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 他想让更多的人“再站起来” 如今的侯斌,除了演讲,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公益事业。 说起侯斌的公益之路,多年来,他都在为让更多人的“再站起来”而努力着。 2008年汶川地震后,侯斌心系灾区那些因伤致残的儿童,他多次前往医院,用自身的经历鼓励他们重新树立起信心。侯斌受邀担任香港“站起来”基金会慈善大使,为汶川地震致残的孩子带去梦想。 2009年3月,侯斌作为香港“站起来”基金会公益大使带领孩子们参与香港自行车赛,游览迪斯尼,鼓励孩子们重拾对生活的热爱。 2013年,侯斌发起“再站起来”公益项目,为雅安地震致残的孩子安装进口假肢,帮助汶川地震致残的孩子更换进口假肢零部件,迄今已有20余名孩子受益。 2013年12月11日,侯斌在第二届“多哈目标”体育国际论坛上介绍了正在尝试的“再站起来”公益项目,并以项目发起方的身份与大会签署了残疾人假肢安装帮扶公益项目全球推广计划。 今年5月,侯斌和尔玛阿依共同代表“再站起来项目组”踏上戈壁之路,旨在帮助100名截肢贫困儿童装上假肢而筹款。戈壁之旅不只是单次行动,侯斌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帮助100名孩子再站起来。 对话侯斌 《公益时报》:你选择做公益的初衷是什么? 侯斌:1996年,我在美国比赛的时候假肢坏掉,美籍华人陈振宏先生赞助了我,为我安装了假肢。2000年以后我来到厦门,潘世建副市长又帮我安装了进口的假肢。多年来,一直有很多人在帮助我。如今我有了机会和能力,希望能够为更多的孩子装上假肢,为更多遭遇不幸的人提供帮助。 《公益时报》:多年来你参加的公益活动,对你在哪些方面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侯斌:对我的家庭影响很大,通过慈善活动的参与,包括出差、图片、视频,对我六岁的儿子触动和影响很大,儿子甚至还天真地问我,会不会因为爸爸所做的这些好事,我们都可以活到1000多岁。在儿子四五岁的时候我就带他去做义工,他也非常喜欢,同时也让他从小树立了慈善观。我觉得做慈善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公益时报》:能否给我们谈谈“再站起来”这个公益项目,具体的项目计划是怎样的?成果如何? 侯斌:这个项目是我在2013年发起的,意在为地震致残的儿童安装假肢。自2015年起,我们将“再站起来”项目的受益人群从地震致残儿童,扩大至所有因意外伤害或重大疾病导致截肢的贫困儿童及残疾人运动员。 2015年,我们在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设立了“联劝侯斌公益专项基金”,发起“Bin跑计划——残疾人运动员专业假肢保障计划”,旨在为入选2016年巴西里约热内卢残奥会参赛队伍的残疾运动员提供专业运动假肢,支持运动员更好地参与备赛训练,提升比赛成绩。此外,“再站起来”项目组还与中华儿慈会9958紧急救助中心共同设立“9958再站起来公益基金”,发起“再站起来——弱势群体儿童假肢帮扶计划”,计划2016年至2018年,三年内为100名意外致残截肢的贫困儿童免费提供假肢安装和后续维护,帮助他们身心都能“再站起来”。 截至目前,“再站起来”公益项目为雅安地震致残儿童安装小腿假肢4支,为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尔玛阿依安装了假肢1支,帮助汶川地震中致残的16名孩子制作了24个新的接触腔,更换了4支海绵、3双袜套,共有20余名受益人得到了更换假肢和配件的帮助。 “再站起来——弱势群体儿童假肢帮扶计划”截至2016年5月,已为2名孩子成功安装了假肢并已回家进行康复训练,还有3名孩子已通过初诊,项目组将根据他们的身体情况等待合适的机会进行假肢安装。 《公益时报》:2016年你在公益方面将做出哪些努力? 侯斌:希望在未来的三年为100个孩子装上假肢,这个工作量其实非常大。因为很多孩子还不知道有我们这样一个组织,他们分散在全国各地,我们的团队需要在前期不断地去沟通、调查、了解贫困及伤病情况、是否能够安装假肢、伤口有无愈合等。项目想要达到的目标有两点:第一,为孩子装上义肢再站起来,让他们融入到社会中去;第二,希望每一个案例可以对社会产生影响,其实很多孩子的腿是可以预防的,很多灾难的发生也是可以预防的,比如车祸、意外、设备的倒塌等,以及农村的一些外部环境都有可能导致孩子意外的发生。 《公益时报》:你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影响,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公益目标呢? 侯斌: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一颗公益心,因为每个人的成长都或多或少得到过他人的帮助。我们的项目近年来有很多人、很多组织加入进来。再加上我就读了国际慈善管理EMP班,在那里看到了很多的慈善组织,我发现社会上其实有很多人在做公益,很多人都在推动着社会慈善事业的进步。我希望慈善可以惠及更多人,“再站起来”公益项目在两年前的多哈大会上,被“多哈目标”体育国际论坛作为大会的全球推广项目,这个项目还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我们不仅希望孩子能够再站起来,也希望他们的精神状态再站起来,心灵再站起来,这才是最重要的。争取能够在物质资助之外,实现心灵关怀方面的系统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