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童成长 | 儿童之家李俊莹:山穷水尽处必将柳暗花明
2021-03-07

走进志愿者

李俊莹——一位普通妈妈,从热心公益献爱心做起,现在是暖暖爱心志愿服务队创始人之一,暖暖爱心公益联盟秘书长,北京市昌平区明星志愿者;北京市五星级志愿者;北京市5个100“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最美志愿者”……

以下内容来自清华大学唐社新闻采访组:

在疫情以前的假期和周末,李俊莹老师7:30就会来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暖暖爱心儿童之家开门。起初她来得并不这么早,直到有一次在冬天时,看见一位小朋友七点多就等在门前,她一来,小朋友就问“老师你怎么才来呀”。从那之后李老师都会尽量早点赶来,怕孩子们冻着,她叮嘱孩子们一定要吃完早饭再来,不然冬天会冷。她还经常吓唬他们说:“不吃早餐长不了身体,你们会变笨的……”

李老师在儿童之家的一天经常从开门开始,然后打扫卫生,摆放桌椅,为课程的需要准备橡皮泥、彩纸、削好的铅笔,最后等夜幕降临最后一个小朋友走了后在关门中结束。儿童之家没有课程的时候她还要和联盟的负责人处理整个联盟的内部管理工作,比如线上工作的整理、运行计划等。

这几年儿童之家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志愿者,送走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坚守在这里的李俊莹老师。

自我之困:梦见天使

李老师也曾经有过自卑的时期。

在遇见暖暖爱心志愿组织、遇见王云鹤会长之前,她在国企做中层管理,那时候她工作压力很大,稍显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令她难以招架。慢慢的她变得不爱聊天、不爱说话,不愿意与人沟通,能说一个字就不会说两个字,能用“嗯”“啊”回答就绝不多讲一句,已经有抑郁症倾向,需要看心理医生了。

她把曾经的自己比喻为丑小鸭,因为小时候家庭发生过变故,长大后又没有毕业于名牌大学,长相也不算非常漂亮,都让她缺乏自信,觉得“活得很拧巴”。最开始来志愿团队做管理被人叫“老师”都觉得不适应——从小到大她一直都不是老师喜欢的学生——“自己把自己关在一个小盒子里面,就没有走出来。”

李俊莹老师和暖暖爱心结缘还要从一款叫“米聊”的聊天工具说起。

当年她用小米手机,手机自带米聊功能,类似于如今的微信,她正是在米聊里认识了暖暖爱心志愿服务队的另一位创始人王云鹤老师。 当时王老师建立了很多意在招募志愿者的兴趣爱好群,而李俊莹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群的管理员。

但她并不常在群里说话,因为自觉张嘴就会冷场,她会看别人的动态,慢慢地,她发现王老师的动态永远跟别人发的都不一样。“后来我就有一天忍不住问他,我说你在做什么?他说他在做公益,我说我能做志愿者吗?有什么要求吗?”王老师的回复是:“你能做志愿者,带上你的时间和你的爱心就可以了。”

李俊莹老师(右一)

李老师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志愿者生涯。

第一次以注册志愿者身份参与活动是植树节去天通苑,那天活动打开了她当时的心结。活动结束之后,她就取消了自己与心理医生的预约,并辞了当时的工作。他说,“既然那个环境让你不舒服,为什么就要把自己关在那里面呢?把那个门打开,走出来是不是就会好一些?”

”志愿服务为她打开了那扇门。换了新工作后只要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她就会来参加团队的志愿活动, “好多问题好多坎,都是在志愿服务当中找到答案的。”

随着暖暖团队的一步步壮大,她在逐渐改变,暖暖团队也给了她很多锻炼的机会,从普通志愿者到小组长再到活动负责人,她发现很多事情不但可以做,而且还可以做的更好。虽然志愿者没有工资,但政府给志愿者给团队管理提供了很多免费的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许多北京名校的教授都来免费上课。正是这些机会让她得到了更全面的提升。如今即使面对真正的“名牌大学的学生”,她也一样可以坦然面对,可以条理清晰布置志愿工作。尤其在有了儿童之家之后,她发现自己不再自卑了。

很多志愿者曾经感叹,李老师很不容易,为了儿童之家付出这么多,没有工资没有补助,一坚持就是四年,但李老师却说:”很多人认为儿童之家不能没有我,其实是我离不开儿童之家,很难想象没有暖暖团队、没有儿童之家这些可爱的孩子和家长,今天的我是否还能活在这个世界上“。

李老师说自己在志愿服务中得到的其实远比付出的多。2019年因为要去天津开办儿童之家分站,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能在北京的儿童之家服务,李老师经常会梦见孩子们、梦见白庙儿童之家旁边的停车场、梦见和志愿者一起去敬老院,甚至梦见清华大学唐仲英爱心社的社长覃靖璇,梦见儿童之家的天使志愿者。

“我有时候也会想要不要把志愿服务这件事放一下,试着去做其他的事情,但想来想去,好像只有这件事是是我喜欢、能让我做得开心的。因为我离不开儿童之家,离不开这里的孩子和家长,更离不开暖暖爱心这个团队。”

儿童之家之困:开始了就不要停下来

李老师是白庙儿童之家的初创者之一,现在回顾儿童之家创建的历程,也曾遇到过很多困难。

首先不管是暖暖爱心这个志愿团队还是作为主要负责人的李老师和王老师,都没有筹建儿童之家的任何经验。还好当年这个项目有机会上线了腾讯公益,参与了九九公益日筹款。刚开始他们都还以为只要在腾讯公益上发起项目就可以坐等资金到位就可以了。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们才发现这种筹款方式效率极低,需要他们自己想办法发动人捐款,然而当时距离腾讯99公益日只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之前我跟王老师的想法是一样的,做志愿者就做志愿者,做志愿活动还用自己动钱吗?”但当时时间已经迫在眉睫,初创者们无论如何不肯放弃,想尽办法筹款,最终勉强筹够房租。

困难接踵而来。有了房租要考虑何处租房?房子要大小适中、位置合适,还要警惕不能租到违建被拆。于是李老师就带领志愿者们一条街一条街地转、一家一家地谈。努力没有白费,他们确实找到了最理想的房子:“之前有两个地方确实比这里大,房租也相对便宜点,但是担心可能被拆就没有租,结果就是第二年,那两处房子都被拆掉了。”

刚刚开始运行的儿童之家并没有充足的资源,只能是别人捐来什么书,就往书架上放什么书——甚至连书架也是一点一点筹来的。租来的房子虽然免于违建被拆,但维护运行所需费用也无法全然依靠筹款,交完了房租就没办法支付水电费。

水电费要付、空房子要装修、家具要买,所有款项都在筹,但时间并不能等人。当时他们想着,既然所有人都在努力做这件事,这件事一定会越来越好的,一定要坚持下来,于是李老师就带头自掏腰包垫资。李老师坚信,“慢慢就会好起来的”。

物资和款项一点点进来,志愿者们也陆续到位,“有了志愿者,其实孩子们就不愁了”。老师们和志愿者到儿童之家附近的广场,带上一些书和小玩具,大学生们带着跳绳,他们会和孩子们在广场上做游戏,或者坐在小凳子上一起讲故事。“孩子们喜欢志愿者,喜欢看漂亮姐姐帅哥哥,其实大学生志愿者在吸引孩子们过来的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俊莹老师在暖暖爱心公益活动中


耳蜗宝宝之困:他们也很可爱

李老师说,令她印象最深刻的几个孩子都是耳蜗宝宝。

在儿童之前的老站里有一个特别淘气的小男孩,当时还不到2周岁,没有戴耳蜗,戴着助听器,李老师每天上下班的时候都能看见他骑着滑板车跑得特别快,大人在后面追也追不上。

本来是没有交集的,但是有一天这个名叫一一的小男孩的妈妈在活动站门口停下脚步。她带着孩子走进来,向李老师询问一一是否也能参与站点的亲子阅读课。“我觉得这应该问题不大。”

李老师没想到以为的“问题不大”实则颇有些艰难。一一的助听器是进口的,而白庙的家庭收入不高,妈妈一般是全职,只有爸爸上班,孩子之间难免玩闹,助听器一旦摔坏就是一笔额外的支出。李老师于是就和执行团队反复沟通,和上课的十多个家庭的家长一个一个地聊,“就这点事沟通了半个月”。最后是一一妈妈写了保证书,表示助听器摔坏也不用任何人赔偿,一一才可以走进站点上课。

来上课的一一和小朋友们玩得很好,他很淘气,让她做自我介绍,她却报上了妈妈的名字,“我们也都笑说你要不要再介绍一遍,结果一一还是这样介绍,于是大家笑的就更厉害了,妈妈告诉大家他是故意的……”

这期亲子阅读班结束后的一天,一一妈妈突然跑进活动站,拉着李老师的手半天不放。李老师以为她遇到困难,一一妈妈说”昨天我们刚做了测评,一一的听力和语言的表达达到正常孩子水平了,医生说,孩子可以上和普通儿童一样的幼儿园了!“。

李老师说那是她那一年里听到的最好的消息之一。一一在站点和普通儿童一起参加了三个月的亲子阅读班,这无疑促进了他的康复。后来一一妈妈也会时不时的来到站点,把遇到的亲子教育问题提出来,在这里寻求建议,“她愿意把我们当朋友或者当老师一样,过来跟我们沟通交流,这也是让我挺开心的一件事”。

“暖流”活动中的耳蜗宝宝

还有一个戴着人工耳蜗的女孩名叫李雨桐,每天下午放学之后都会来看书,风雨不误。她长得漂亮,虽然戴着耳蜗,但是正常沟通时吐字很清晰,也很乖巧,从不借书回家,如果第二天不能来看书会和李老师提前打招呼。李老师回忆,那个时候很多下午都是她和这个小女孩一起度过的。

李老师接触过的另一位耳蜗宝宝也让她印象深刻,“这个孩子不在我们的站点附近,是我在其它机构碰到的,也就是一岁多两岁的样子,长得很漂亮,眼睛黑黑的,自来卷,特别像混血儿,经常推别人,但是莫名和李老师关系非常好。”他没有耳蜗也没有助听器,因为费用昂贵——康复加上耳蜗的钱要三五十万,没人能为他出这个钱。李老师走的时候,孩子抱着她哭。“我心里就特别难受,后来我也跟王老师说,我说这个孩子到底什么情况”。以孩子当时的年龄,如果再不加以治疗,就会错过最佳康复期。

后来志愿者们为这个孩子足足奔走了半年,最终为他争取到了免费的耳蜗、免费的听力康复,还有志愿者专门陪伴。

正是这些孩子让暖暖爱心团队和李老师越来越关注听障儿童群体。事实上由于北京暖暖爱心儿童之家附近有多家耳蜗康复机构,住在这里的听障儿童家庭相对较多,但是和正常儿童家庭的交集却很少。李老师想组织更多有爱心的团体和个人来帮助他们,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理解他们,同时也是为了那个得到免费耳蜗的不幸又幸运的孩子、为了在门口犹豫很久才走进来的一一妈妈、为了像李雨桐一样那么乖巧漂亮没有玩伴的女孩。

“耳蜗宝宝跟正常孩子没有很大区别,”李老师说,“他们甚至可能更可爱。”

疫情之困:菜园的夏天

2021年1月16日,“暖暖爱心志愿服务队”公众号发文称儿童之家内部防疫物资告急,即使是北京儿童之家也“仅仅是有一个已经坏了的测温枪,一瓶免洗抑菌洗手液,三盒口罩和一桶已经用了一半的84消毒液。”

问起李老师现在站点内的情况时,她说已经收到了银河爱心公益等团体和个人的一些捐赠,但还有部分防疫物资没有筹集到。

疫情确实影响了儿童之家活动的开展。比如一些线下活动开展受阻,大学生志愿者被迫缺席。专门为听障宝宝设置的融合课也受到影响,流动、留守儿童的课也都受到影响,他们来儿童之家的时间只能减少。

但是儿童之家有自己的应对措施。除了积极与各方协调的线上教学之外,他们还筹建了一个暖暖爱心菜园。“夏天那会儿我经常看到王老师会发一些小视频在抖音上,孩子们去菜园,屋里不能来,菜园在室外其实是安全的。”耳蜗宝宝可以在固定的时间段预约去菜园,这对他们很有帮助,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线下课程缺失带来的听力和发音能力退化。“有了菜园之后,孩子们去了看见绿的蔬菜,看见白白的大鹅,看见小动物,会特别开心,他们会主动跟小动物对话,这对他们来说是件好事,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们线下课的不足。”

2020年疫情期间在儿童之家,耳蜗宝宝图书的借阅量和办卡率也比正常时期高了很多。

李俊莹老师活动照片

李老师的志愿生涯一直伴随着大大小小的困局,她身处其中,以各种方法破局而出,并借以自我充实与提升,每每在山穷水尽处寻到柳暗花明。关于未来,她仍然打算一直留在儿童之家,或许不在北京,但不会离开这个团队。

她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爱心活动当中来。李老师说,自己除了是儿童之家的负责人外,她也是一个女儿、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做志愿者并不会让她忘掉自己的其它身份,“要做好自己,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然后在有时间的时候来献爱心。做志愿者真的不需要付出太多,也没有那么复杂,但一定会有收获。”

*注:暖暖爱心志愿服务队作为中华儿慈会益童成长中心“留守儿童快乐驿站”公益项目的执行机构,参与关爱流动、留守、孤残儿童项目。

益童成长中心隶属于中华儿慈会,专项救助偏远贫困地区孤儿及弱势儿童,在京孤儿是益童成长中心的一个品牌项目。2010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强大地震致使很多孩子成为孤儿,中华儿慈会益童成长中心推出“百名孤儿成长救助”项目,赶赴灾区接回102名孤儿到北京抚养,肩负起让这些失去父母的孩子们健康成长到18岁的社会职责。随着救助经验的积累,中心的救助范围从单一的孤儿救助拓展到全国困境儿童救助,先后推出了益童助学、益童书屋、后代救助等助学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