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昌平区有一个暖暖爱心儿童之家。五百多位流动儿童和耳蜗宝宝就生活在儿童之家周边。而刘宇就是这些儿童家长中最普通的一位。可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妈妈在和儿童之家结缘的一千多个日夜里,完成了从普通妈妈到儿童之家公益项目执行理事的蜕变。春节期间清华大学唐社采访组对刘宇老师进行了专访,用她们的视角来揭秘她和暖暖爱心儿童之家的故事!
初识“暖暖”
刘宇老师与暖暖爱心儿童之家的相遇故事,还是很有意思的。那时候,刘宇第一次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去暖暖爱心儿童之家。在此之前,她只听到过大学生在广场上作宣传,但她以为这是骗人的地方,而朋友真诚地劝她说,你的孩子现在也没上学,有空可以带孩子去,暖暖爱心儿童之家有故事书,志愿者还会带孩子读故事书,都是真的。
然而,来到儿童之家以后,她还不放心,只看了一眼就出来了。但暖暖爱心儿童之家里的老师跟她说,里面可以借书,而自己的孩子也愿意搁那里玩,所以最后她就又进去了。待得时间长了,她发现孩子总愿意上这儿玩,她思来想去,反正在家里呆着也没事,倒不如来这里做个志愿,感觉也挺好。
“暖暖”带来的转变
儿童之家是为附近家庭免费开放的志愿服务站点。有大量的外来务工家庭居住于此。在这里,上万册的书籍免费借阅,多种趣味课程免费参加,还有志愿者细心陪伴孩子。刘宇随着来到儿童之家的次数逐渐变多,也越来越信任儿童之家的老师与教学。在儿童之家提供的一系列活动中,她印象最深的是亲子课。此前,孩子不愿意和别人一起玩,也不会分享玩具。但在儿童之家里,老师会引导孩子与其他的孩子一起交流,活泼轻松的氛围让孩子明白了友谊与分享。
孩子在儿童之家逐渐成长,而刘宇也没有在原地踏步,她也常常参加各类课程。儿童之家有妈妈读书会,在读书会里,几个妈妈会坐在一起阅读一些儿童之家里的书,学习怎么为了家庭、为了自己去做出一些改变。刘宇感慨道,她在里边学了不少,也认识了许多真正的朋友。在儿童之家里,大家彼此信任,而她也愿意为儿童之家的正常运营出一份力。因此,刘宇便在儿童之家里承担了负责给家庭借还书的工作。不仅能学到不少东西,还能帮助李老师他们、帮助别人。在这个过程中,她说自己学到的不仅仅是许多知识,最重要的是,她学会了自信。“我以前没有自信,但在儿童之家认识了好多人。读书以后也开始觉得自己挺有自信的。”
刘宇老师在“暖暖爱心儿童之家”
暖暖的课程不仅仅让刘宇和她的孩子学习了很多,更是让他们的亲子关系发生了改变。刘宇说,来儿童之家以前,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没有方法,多以打骂的形式管教孩子,而在暖暖待了这么长时间,自己学会了怎么与孩子相处。刘宇说,这对孩子来说是很好的。在这里,孩子玩得很尽兴,也很高兴,把自己内心活泼开朗的一面表现了出来。
刘宇的老家是在河北,她结婚之后就暂住在北京昌平区白庙村社区这里,孩子爸爸在外打工,而她就负责在家照看孩子。现在孩子已经五岁了,在耳蜗宝宝融合幼儿园上学。刘宇也有了新的“工作”——在暖暖爱心儿童之家做志愿者,转眼刘宇已经走进儿童之家三年了,2020年年底她还被推选为了暖暖爱心儿童之家的执行理事之一。虽然现在孩子已经上学了,但刘宇依然会在孩子下课以后带他来儿童之家参与这里的志愿服务工作。因为她觉得,这里的一切都如此熟悉,如此亲切,就像在北京的另一个家。
*注:暖暖爱心志愿服务队作为中华儿慈会益童成长中心“留守儿童快乐驿站”公益项目的执行机构,参与关爱流动、留守、孤残儿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