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适逢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中华儿慈会成长发展部举办了“三八女神节——致敬公益路上最美的你”为主题的公益直播活动,本次直播活动邀请了4位出身在不同年代的公益人——40后的公益人太阳村专项基金的主任张淑琴、70后公益人浩德•困境儿童家庭增能项目的主任刘树青、80后公益人儿童希望助养项目的负责人刘静以及90后的公益人圆梦专项基金的工作人员杨雪婷。成长发展部葛书然作为主持人全程参与了本次直播活动。
40后公益人张淑琴
张奶奶和她的太阳村
太阳村专项基金主任张淑琴,出生于1948年,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张奶奶”。
1996年,在张淑琴的组织下,全国第一个为服刑人员代养代教未成年子女的儿童村——太阳村正式成立。在成立太阳村之前,张奶奶在山区从事医务工作十三年,在陕西省监狱局从事报纸编辑工作十二年。
提到当时发起太阳村的初心,张奶奶说了三个字“不忍心”,不忍心看到孩子们无人抚养,流浪街头,想给孩子们一个安定温暖的家,让这些孩子们可以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这一干,就是25年。张奶奶说,这些年能够坚持下来,是有一种“责任”在推动着她。尤其是每年送孩子去监狱和父母会面的时候,看到孩子们隔着一个大铁门在外边喊:“妈妈再见!”。两个铁门咣的一声关起来的时候,这种责任感就愈发强烈。
在张奶奶心目中,太阳村是一个平台,这个平台的使命就应该是帮助一部分人,教育一部分人,影响一部分人。为了消除大家对服刑人员子女的歧视,多年来,太阳村设计了很多公益活动,比如风筝节、葡萄节、草莓节、五一节,这些节日张奶奶和志愿者们会动员父母们带着他们的孩子走进太阳村,了解太阳村的故事,了解太阳村的这些孩子。渐渐地,很多人就转变了观念,消除了对太阳村孩子的歧视,并且主动伸出援手帮助他们。
张奶奶说,要切实让这些服刑人员的子女们得到帮助,就必须要有国家的政策出台。所以,为了推动政策的出台,这些年太阳村不断地给人大、政协写资料、提报告。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民政部等12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扶养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明确将服刑在押、强制隔离戒毒、被执行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人员的子女纳入保障范围。20多年的努力,20多年的辛苦,一切都值了。
张奶奶虽然70多岁了,但是这些年不断地在学习,从一开始连微信都不会用,到现在玩抖音、做直播,一直紧跟时代的发展。张奶奶说,要继续把公益做下去。
在直播的最后,张奶奶向所有70、80和90后的女性公益人寄语:第一,“像女汉子一样去工作,像女神一样优雅地活着”;第二,要爱惜自己的身体。
70后公益人刘树青
做留守儿童的守护者
刘树青老师目前担任浩德•困境儿童家庭增能项目的负责人,浩德•困境儿童家庭增能项目通过对孩子们进行长期的支持,同时辅以专业的管理方法,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陪伴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希望孩子们能够在一个安全有爱的家的环境里面,成长为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
提到为什么加入公益行业,树青老师讲到了她的童年。她小的时候,父母就在她的心里面种下了助人的种子。大学毕业后原本是人人羡慕的公务员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浩德的项目信息,突然发现,公益才是自己发自内心想要做的事情,所以毅然决然地离职。当时这一举动遭到了周围很多人的不理解,甚至有人说你是不是“疯了”?但是父母对她的这一举动给予了无条件的支持。所以树青老师说:加入公益行业一方面是源于喜欢,另外一方面是自己比较幸运,在入行的时候就加入了一家非常专业的机构-浩德,并有幸跟着这家机构一同成长。
在谈到70后的角色,树青老师用“奔跑着的开荒牛”来形容。树青老师说70后这代人,出生在改革开放初期,见证了社会变革的每一步,感受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所以,对于他们这一代来讲,不能像老黄牛一样慢慢跑,而要开过荒之后要拼命地奔跑。
树青老师说,她觉得做公益项目最大的价值是,可以通过自身的专业以及不懈的努力为受助的孩子带来一些改变。接下来她们的项目会继续在吉林省梅河口市和辉南县协助政府打造全覆盖的儿童主任体系,即在每一个自然村和社区都有一名儿童主任,这名儿童主任在项目组的专业指导下,学会怎么样去帮助孩子,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帮助孩子,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最终让孩子们去获得他们该有的资源,享受到该有的福利政策。

80后公益人刘静
从志愿者到秘书长
刘静老师目前担任河南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的秘书长。大学期间,刘静老师学的是社会工作专业,大三的时候在儿童希望做志愿者,特别喜欢儿童希望这家机构,也特别喜欢她们在做的事情,所以非常顺理成章地,毕业之后就留在了儿童希望,一做就是13年。
刘静老师提到,在刚入行的时候,也是在一线做项目,最早做的一个项目是在山区里边做困境儿童的助学,后来又做过助医等方面的项目。让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自己背着背包在山区里面走访,虽然辛苦,但是特别有动力。想着可以通过自己和志愿者、爱心人士的努力切切实实地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在提到助医项目的时候,刘静老师特意介绍到,在做项目的时候往往会发现一些新的需求,儿童希望在做大病救助的时候发现,对于很多外地到大城市看病的家庭,缺的不仅是医疗费,更有初到大城市无家可归的无助和陌生感。当时刘静老师她们就想,当这些家庭从自己熟悉的家乡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大城市,如果能有一个落脚的地方,对他们来说一定是特别好的。所以有了助医小家的项目,就是为了给这些家庭提供栖息之地。截止到目前为止,儿童希望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42个助医小家,2020年共接待了1200多个需要帮助的家庭。
刘静老师认为,公益行业其实并不是一个门槛很低的行业,以做公益项目为例,不仅需要用脑,还需要用心,很多方面的东西都需要去懂。比如他们举办的反性侵研讨会,这个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5年,今年5月份将会第六次举办围绕“为儿童集结,迎战网络色情与性侵害”的主题研讨会。用专业的方法去帮助那些受到伤害的孩子,是她们一直在坚持做的事。
90后公益人杨雪婷
无所不能的“公益新兵”
本次直播活动的最后一位分享嘉宾是一位90后,严格来讲,是一位95后,杨雪婷,来自圆梦专项基金。作为一名入行不久的“新公益人”,雪婷首先向前面的三位老师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敬意。她说,她从前面三位老师身上学到了两个词,一个是真诚,一个是坚持,希望自己未来能够像她们一样,在公益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雪婷加入公益行业之前在互联网行业,也偶尔会在工作间隙参与互联网平台的公益活动。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加入了公益行业。但是,虽然加入的时间不长,却深深地感觉到做公益的不易。
由于项目的专职人员较少,她感觉自己有了三头六臂,无论是项目执行、财务、传播,都需要自己干,几乎变成了全能型人才。雪婷讲到,让她印象最深的就是两次线下的走访,一次是去到一个山村,山村里面很多孩子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成为留守儿童,所以他们特别期待自己的父母能够经常回来看看他们,每当听到村口有车的声音,他们就马上跑出来看,可是,大多时候他们等到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另外一次,是去到秦皇岛那边的一所特殊学校,那边的很多孩子都是孤儿,他们的处境虽然艰难,但是他们依旧积极、乐观地生活。雪婷说,每次看到他们,想起他们,就觉得自己的项目可以做的还有更多。
她也衷心地希望这些身处困境的孩子能够像他们专项基金的名字一样,早日“圆梦”。

本次直播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众多网友在直播过程中向四位女性公益人表达了自己的敬意,期待未来在公益的路上我们可以越做越好。
向所有公益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