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儿童福利机构专业服务行业标准发布
2021-04-28

日前,《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服务规范》(以下简称《服务规范》)行业标准经民政部批准发布,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标准号MZ/T 167-2021。

《服务规范》由民政部提出,由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由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牵头起草,历时近3年,先后经过预研、申请、答辩、立项、征求意见、集中审查、多次论证修改等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宁夏回族自治区儿童福利院、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等单位参与起草《服务规范》。


《服务规范》首次从实务角度系统回答了社会工作在儿童福利机构“做什么”、“怎么做”等基本问题,通过全面规范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和服务方法等,明确了社会工作在儿童福利机构的职责定位和服务空间,填补了相关领域专业服务规范的空白,对推动儿童福利机构标准化建设、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源自实践要求并在项目中反复检验

自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来,许多儿童福利机构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通过培养和引入社工人才、设置社工岗位、组建社工部门等多种方式探索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但从实践看,社会工作服务推进面临诸多难点和瓶颈问题。最为突出的是,社会工作在儿童福利机构的职责定位不明,主要面向机构内部分儿童和儿童的某个问题,与已有的养育、医疗、教育、康复等专业服务之间关系不清,沦为附属角色、边缘地位,社会工作的专业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为此,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自2013年开始,进行了6年项目实践,逐步形成了“以儿童最佳安置为目标”的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模式,明确了社会工作在儿童福利机构的主要职责是为机构儿童开展全人全程安置服务,以促进儿童实现最佳利益。特别是2016-2018年间,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选择地处我国东中西不同地域,兼具省级、省会城市级和地市级不同代表性的儿童福利机构作为项目基地,共同探索本土化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实践。在此过程中,项目团队边实践、边总结、边提炼,共同探索解决了模式落地中的许多现实问题,比如:如何采取内部转化方式培养社会工作队伍,如何建立完善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如何看待主责社工在所负责个案中的权责,如何处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档案与行政档案及医疗、教育等服务档案的关系,如何在外部督导支持下培养内部督导,等等。


有效回应民政部门法定监护职责要求

将于今年6月1日起实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民政部门对符合法定情形的未成年人进行临时或长期监护,并采取家庭寄养、收养等多种方式进行安置。这对具体承担收留、抚养责任的儿童福利机构提出了要求:安置服务由谁负责、如何开展?《服务规范》清晰回应了这些问题。第一,首次对“安置服务”做出了科学、精准的界定,即社会工作者以儿童能够进入永久性自然家庭为首要目标,根据儿童需求,协调不同专业团队,依托多种安置方式,促进儿童进入最有利于其健康成长的环境而开展的工作。第二,确立了服务原则,包括“利益最大原则”、“伤害最小原则”、“永久安置优先原则”和“全程服务原则”四项。特别是“永久安置优先原则”明确提出“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应以儿童能够永久进入自然家庭,获得法定监护人照料和稳定生活环境为首要服务目标”,有助于社会工作者准确把握现实条件制约下的短期安置目标与儿童利益要求下的长远安置目标,积极努力促进儿童实现妥善安置。第三,系统总结了社会工作者对每名儿童开展安置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儿童评估”、“家庭招募”、“家庭评估”、“儿童辅导”、“家庭培训”、“融合服务”、“跟进服务”和“儿童保护”八个核心板块,澄清了常见的以个案、小组等社会工作方法来指代服务内容的错误做法。第四,统一规范了社会工作服务流程,既符合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又贴合儿童福利机构的工作实际,把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有机融合到从儿童入院到离院的全过程,提出了相应的服务要求,设计了配套的工具表格。由此,安置服务在儿童福利机构得以落地落实。从实践效果看,《服务规范》在项目团队的推行,切实提高了机构儿童的安置效率,缩短了安置时间,扩大了安置范围,更好地实现了儿童最大利益。


助力儿童福利机构向专业化、高质量转型

《服务规范》的推行有助于大大降低儿童福利机构的行政管理风险,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从儿童利益角度说,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难以精准有效满足儿童的多样化需求,会出现服务不及时、不到位的问题。《服务规范》明确提出,安置需求评估、安置方式决议、安置服务介入等环节,都应由社会工作者牵头,通过跨专业联席会议等方式统筹养育、医疗、教育、康复等相关部门,在专业评估基础上进行,促进了机构内各项服务资源的有机整合,减少了对儿童服务的行政干预。从预防风险角度说,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服务实际发挥着“代理家长”的作用,协助机构管理者及时关注和有效满足每名儿童的每个需求,及时发现和终止侵害行为,及时提供后续保护服务,并把机构照料者、寄养家长等儿童服务人员纳入服务范围,提高他们的照料能力,提供及时的技术和情感支持,大大降低了服务中的各种风险。


积极探索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路径

社会工作在实务领域本土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上述提到的工作理念、职责定位、服务制度等方面探索外,《服务规范》还在组织管理、人员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例如,在组织管理方面,《服务规范》明确:“儿童福利机构应设置社会工作部门或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负责为儿童提供安置服务”,并结合国内外实践提出了社会工作者的配备比例,即根据所服务儿童人数按1:40的比例配备社会工作者,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纳入专业技术系列管理范围,明确专业技术岗位职级和相应职级体系,为解决社会工作在儿童福利机构的工作阵地、岗位设置、专业晋升等重点难点问题提供了参考。在人员要求方面,提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背景入职要求,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者利用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持续提升专业能力等。


下一步,民政部将积极推动《服务规范》宣贯实施工作,开展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标准建设。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将充分发挥专业引领和平台作用,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共同深入推进《服务规范》的宣传、培训和落地见效。


稿件来源: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