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刚:扎根大山,只为看见孩子自信的微笑
2021-05-08

“ 医生,请治好我的眼睛,我希望能像普通人一样照顾好爷爷 ”。


小石头稚嫩的声音,让杨刚的肩头抖动了一下。作为大山里的眼科医生,杨刚几乎每个月都会在诊室见证这样的感动。然而,更多的是无奈。“像小石头这样,爷孙相依为命生活的家庭到处都是,没办法。”


毕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四面均被大山环绕。年富力强的人们都出去打工谋生了,留下来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这也是杨刚最主要的患者群体。“老的老,小的小,能治好一个,另一个就少一点负担。”

“想看见孩子自信的微笑”


2018年,还在中航工业西安医院工作的杨刚来到毕节参加义诊。那个时候,他第一次见到了小石头的爷爷。老人患有白内障,眼睛已经看不清了,生活的重担在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显得淋漓尽致。他操着一口纯正的方言,杨刚难以理解,只能求助于其他同事翻译。原来,老人唯一担心的就是自己患有斜视的孙子。“我没有什么钱,希望能治好我孙子的眼睛,让他以后能抬头挺胸地做人。 ” 听完这句话,杨刚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告诉老人一定会尽力为他的孙子治疗,老人紧紧握住杨刚的手,开心地笑了。


在乡村义诊筛查时,杨刚发现了一些患有弱视的孩子,但是由于家长缺乏相应的知识,孩子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治疗,导致孩子的视力问题越拖越严重。有些患有斜视的孩子还会被歧视,造成孩子的心理自卑等问题。这一幕幕深深地触动着这个“白衣天使”的内心,杨刚暗暗地告诉自己,要为大山深处的这些孩子做些事,“想看见孩子自信的微笑”。于是,杨刚离开老家陕西,在毕节的大山里扎下根来,用忠诚和热爱守护着一方孩子的眼健康。这一守,就是两年半。

“动摇过,但坚持了下来”


日复一日,杨刚在平凡的岗位中坚守着那份不平凡的责任,但这背后的酸楚,只有他自己清楚。


刚来毕节的时候,杨刚很难适应当地的环境。每个月,他的肩膀都会由于水土不服而酸痛一次,而每每去外地或者回西安时,肩膀的疼痛就会缓解很多。伴随着这种疼痛,杨刚也曾为自己的决定动摇过,但一想起孩子们痊愈后自信的微笑,他就咬牙坚持下来了。

另一个令杨刚苦恼的是语言障碍。毕节地处贵州山区,方言土话晦涩难懂。每当老人带留守儿童来看眼病时,都会出现沟通不畅的问题。好在同事们热心帮忙翻译,不讨其烦地讲解各种注意事项。慢慢地,杨刚也渐渐熟悉了这里的语言。


扎根大山两年半来,杨刚不仅仅在医院坐诊和手术,还以中华儿慈会瞳爱救助中心“爱心医生”的身份,积极推动眼健康科普。目前,这里的情况得到了明显好转。“老人们现在知道了弱视是病,知道主动带孩子来医院检查眼睛,弱视的孩子也能得到及时治疗。”杨刚很欣慰。他清楚地记得,有个孩子第一次就诊时左眼视力仅有0.08,经过两年的戴镜和弱视训练,现在左眼视力已恢复到0.8。

“对我的认可,是最好的回报”


杨刚的努力,不仅给孩子带来了光明和自信的微笑,还得到了家长深深的认可和感激。回忆两年半来,杨刚不无感慨:“周末比较忙的时候,自己顾不上吃饭。很多家长看在眼里,悄悄地给我叫外卖,给我送家乡的特产;有时候自己在街上走着、走着,突然就会听到孩子叫杨医生,杨医生……”在他看来,能得到小朋友和家长的认可,内心充满知足与开心,也更深悟身上这袭白衣的责任与坚守。


为了更好地造福毕节的儿童患者,杨刚在工作期间还坚持学习,精进技术。学成归来后,杨刚担任了毕节阳明眼科医院视光科主任及毕节医学专科的兼职讲师,培养更多的基层医生。“医生的一生,就是边医人,边学习,边育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