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过去已有十余日,目前受灾地区已经从紧急救援期过渡到灾后恢复重建期。笔者作为郑州市社会工作协会抢险调度中心的负责人之一,深度参与并见证了社会工作参与灾后紧急救援的整个过程。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30日,河南省共有152家社工机构参与防汛救灾紧急救援工作,参与社工7304人次、联动志愿者242026人次,累计服务群众624078人次。社会工作在本次河南救灾中究竟发挥了哪些作用?是否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本文通过回顾紧急救援期河南社工参与救灾活动的过程,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梳理,借此也为特大城市未来进行灾害救援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
社会工作在灾害救助中的四种角色
本次灾害救援中,社工首先扮演的角色就是需求反馈与资源链接者。暴雨发生后,大量赈灾物资在短时间内运达郑州,同时灾害转移中的各类求助信息也开始大量出现,物资对接、卸载及转运、信息管理等服务需求量非常大。面对这种情形,7月21日,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郑州市社会工作协会在郑州市民政局的指导下,联合本土多家社工机构成立抢险救灾调度中心,建立线上资源协调、特困群体排查、心理咨询服务、志愿者统筹招募等12个专业服务小组,24小时不间断对接各类资源及需求。
一线救援、物资对接等都需要大量人力,社工在此时又扮演了志愿者招募和服务协调者的角色。在志愿者的招募、协调以及保障方面,突出“在地、协作、时效、安全、专业”等原则,先由市社协的线上信息服务组汇总发布各类信息,再由各区域社工机构的线上信息服务组负责协调和落实,形成多中心、扁平化、网络式的协作模式。线上信息服务组负责信息的核实、汇总、发布和分流;区域内的社工机构负责具体的服务对接,协调志愿者有序参与救援,并在救援车辆维护、志愿者住宿、生活物资方面链接资源,为志愿者提供保障。
紧急救援阶段,社工将直接服务对象锁定为特殊需要人群及安置点居民,针对残障人士、与家人失去联系的儿童等特殊人群提供了危机介入服务,包括紧急转移安置残障人士,确保其人身安全;发布信息,帮助暴雨中走失的儿童与家人取得联系;持续关注整体转移安置福利院儿童以及老人,通过需求反馈、信息扩散、有效资源对接等多种方式为此类人群争取生活物资;根据需求评估的结果,链接资源,为安置点居民提供人际关系调解、心理支持、儿童老年人服务以及精神文化生活重建等多项专业服务。
据8月2日最新统计,郑州洪灾致292人遇难。亲人离世、家园被毁,紧急救援后,伤痛开始扑面而至,而洪水刚褪,郑州又面临着疫情反扑的严峻形势。此时,社工又扮演了政策宣传者与安全知识普及者的角色。社工首先对灾害安全知识和灾后防疫知识等进行宣传普及,及时发布灾后城市路面坍塌等安全预警信息;此后又通过居民微信群、公众号等对各类灾后救助政策以及慈善项目进行广泛宣传;在疫情防控阶段又对一些虚假信息则进行了甄别和辟谣。
社会工作在本次救灾工作中的不足与启示
尽管在紧急救援阶段,河南社会工作者积极响应,但是还是有一些明显的不足和短板。这些不足有些涉及外部制度、环境以及信息现代化方面的建设,有些则涉及社会工作机构自身对未来发展路径的思考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跨传统边界的协作能力有待提升
无论是紧急救援期,还是恢复重建期,灾后救援工作都是一项需要跨边界、多部门协作的系统工程。在本次救灾过程中,社会工作与民政部门融合度相对较高,全程实现了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和服务协同。但较之于民政部门,社会工作与其他政府部门以及社会组织的协作相对较少,特别是与应急部门的协作远远不够,导致外界只看到了志愿组织和志愿者,看不到在幕后做了大量协调工作的社会工作者。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源于既有的城市应急管理等部门并未意识到社工在灾害应急工作中的能够发挥的作用和专业优势,一方面也源于社工自身固有的边界观念,缺乏主动对接的意识。基于此,建议城市的应急部门建立应急管理人才储备库,并将相关的社会工作人才纳入到人才储备中。
跨专业团队的合作机制尚待研究
在本次救灾活动中,特别是在安置点的服务中多次出现了跨专业的合作团队。本次灾害援助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团队合作就是“社工+心理咨询师”这样的模式,但是此类团队在具体服务的开展过程中会因专业理念的差异而产生一些分歧。例如,在紧急救援期,社工希望协同心理咨询师做群体性的心理支持,而心理咨询师则更希望做一对一的咨询;此外,双方对彼此职业特点及专业方法的认识也相对不足,会在团队分工方面出现摩擦。不可否认的是,在灾害发生前,诸如此类的跨专业合作团队较少出现,涉及到多团队合作的工作机制、价值伦理等都有待研究。
灾害信息系统及物资管理急需优化
据笔者观察,整个紧急救援期,占据社工大量时间精力的事务有两项:一项是信息收集和整理;一项则是物资的卸载和转运。虽然在紧急救援期,特别是生命救援阶段,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与志愿者的角色趋同,但社工将大量人力和精力投放在信息整理和物资搬运上却是不太合理的。这一点从严格意义上而言,并非是社会工作自身存在的不足。信息收集工作完全可以靠智能信息系统的研发实现高效的录入和供需匹配;而救援物资的搬运则需要由政府统一部署,借鉴其他城市救灾工作的成功经验,由政府统一接收,并委托专业的物流公司对物资进行接收和管理。社工在这个阶段可以协作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志愿者的组织和服务调配工作,同时也可以将专业力量更多的投放在一线服务中,例如灾害救援中的危机介入、特殊人群的需求评估以及灾后援助等。在本次救援中,虽然社工也在紧急救援阶段进行了一些专业服务,但此类服务所占比重远远不及上述的两类工作,社工的专业优势并未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资源获取及项目设计能力仍需提升
目前,救灾工作已经进入到灾后重建阶段,这对社会工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于紧急救援期,灾后重建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不同的服务方都要结合自身特点、资源和能力对灾后重建进行项目设计,通过专业的需求评估,确定短期以及中长期的服务目标和服务规划。客观的来讲,目前大部分的社工机构对政府有较强的依附性,缺乏独立思考以及项目研发的能力,在灾后慈善项目的对接和争取方面缺乏主动性。这一方面源于很多社工机构在资金来源上习惯于政府购买,缺乏主动争取慈善等资源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社工机构在灾后服务需求评估、服务项目的设计方面能力不足,亟待专业的培训和支持。(来源:澎湃新闻,作者许冰,系郑州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导师、郑州市社会工作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