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将“儿童友好”融入顶层设计的城市,如今有了大变化
2021-10-27
“学会蹲下来,发现孩子眼中的世界”——这是对深圳这座儿童友好城市的真切描绘。



去年“六一”节前改造完毕的深圳首座儿童友好型天桥——罗湖区田贝天桥,从设计阶段就面向罗湖区儿童征稿,并从中归纳创作。


天桥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儿童画作中的彩虹桥,天桥立面采用186块彩色渐变亚克力板,整体风格活泼、色彩鲜明,具有童趣,并配置了儿童扶手、橡胶地垫等设施。这座晚上会散发彩虹般光芒的天桥,深受周边小学和幼儿园小朋友喜爱。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其中“率先创建儿童友好城市”列入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


深圳是人口高密度的超大型城市,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深圳全市14岁以下青少年儿童数量达到265万余人。


超大型城市如何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深圳对标国际先行示范,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生动样本。


图片

居民带着孩子在深圳龙华区民治街道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儿童乐园玩耍(2018年10月24日摄) 毛思倩摄


从概念到实景


自2016年深圳率先提出“建设中国第一个儿童友好型城市”目标,很多人都对深圳将用怎样的行动将理念变为实践拭目以待。


保障儿童出行安全的巴士,更多便利的母婴室,完善儿童公共参与的长效机制……行走在深圳的大街小巷会发现,对儿童友好不只是口号,不仅体现在“六一”节,更细化在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深圳在城市治理中引入儿童视角,倡导“从一米的高度看城市”,积极贯彻儿童优先原则,扩大儿童发展空间,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城市公共政策体系,构建适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城市环境。


截至今年8月,深圳已建成妇女儿童之家713个,各级各类儿童议事会381个,开展议事活动超千场;各类儿童友好基地360个;公共场所母婴室1142间,覆盖交通枢纽、政务服务中心、公园、商业中心等公共场所;建成各类公园超千座并逐步增加完善儿童活动空间和自然教育等设施场所,儿童友好出行纳入部分慢行道改造实施中……深圳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探索和实践,也荣获首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奖”优胜奖。


“一座儿童友好城市一定要有儿童的充分参与,倾听孩子们的呼声,让他们成为城市的小主人。这既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大考量,更是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打造民生幸福标杆的内在要求。”刚刚卸任的深圳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马宏说。


从实景到全域推进


马上就要开园的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白石厦街心公园,在儿童参与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师们提出了自然体验、亲子和场地记忆的理念,既能满足3~12岁不同年龄段儿童对户外活动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又兼顾了随行大人的休息看护需要,打造出一个艺术化探索体验型的儿童游乐空间。


参与设计的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刘磊说,希望这个集场地记忆、自然体验、全龄游乐、亲子休闲于一体的自然儿童乐园,为儿童创造一个玩耍的福地。


今年8月,深圳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制定印发《深圳市儿童参与工作指引(试行)》和《深圳市儿童友好实践基地建设指引(试行)》。这两个指引在国内均属首创,标志着深圳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相关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域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向着更宽、更广、更深入方向发展。


如今,深圳越来越多地将儿童友好实践基地扩展到图书阅读、展示互动、文艺剧场、体育运动、自然生态、综合服务、社会体验等多种类型。


连续多年在“六一”儿童节期间举办的深圳儿童国际论坛;率先在全国开通的儿童友好地铁专列;开办的儿童友好电台和儿童议事厅专题节目,鼓励儿童发出自己的声音;在社区、学校成立的儿童议事会,开展了近千场议事活动;与公益机构合作推出的阅芽计划,免费发放的阅芽包为全市0~6岁儿童家庭提供亲子阅读指导服务;最早在全国将公共场所母婴室配备率纳入《深圳市妇女发展规划》指标体系,开发上线母婴室地图系统……


深圳的创新探索既展示了特区儿童的多彩生活,也显示出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无限活力。


儿童友好深圳模式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正成为越来越多儿童成长、发展最重要的外部环境。深圳是我国第一个全部城镇化城市,在儿童友好方面的探索对其他城市产生了示范作用。


在儿童成长空间友好方面的建设上,深圳的做法具有启发意义。深圳是我国最年轻的移民城市。如今,在一座座光鲜亮丽的摩天大楼间,还留存着不少城中村。城中村里的孩子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在深圳儿童创建未来城市大会中,参加活动的儿童通过走访城中村,提出了“LALA Village——爱乐之村”的概念,对城中村的道路、天台、外立面融入音乐因素进行了改造。参与活动的李瑞恬说,城中村的孩子也有权利受到音乐教育与启迪,如果在城中村放置一些固定、免费共享的乐器和一些不太占地的游乐设施,就可以让孩子们拥有更多的玩乐空间。希望城中村更包容孩子们的音乐,也希望城市更包容城中村。“能亲身感受、发现城市的细节很难得,能让社会了解我们的想法更难得。”李瑞恬说。


在儿童政策友好方面,深圳走在全国前列。2018年,深圳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儿童参与调查,实际回收问卷1万多份,其中高达90.42%的儿童表示愿意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显示出儿童参与的高涨热情。


为鼓励儿童参与城市治理,《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战略规划(2018—2035年)》将“建立儿童参与的长效机制”作为三大策略体系之一,把儿童视角纳入城市建设的治理体系决策中。2020年12月,深圳市妇儿工委办编制印发的《深圳市儿童参与工作指引(试行)》,对儿童参与的内容、形式、流程等给予政策指导。深圳连续九年举办国际儿童论坛,让孩子们通过演讲、对话、情景剧等形式,提出对城市规划、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建议,引导儿童积极思考、勇于表达。


在儿童公共服务友好方面,深圳给出了一份生动的样卷。这里的儿童友好涵盖了儿童友好医院、儿童友好图书馆、儿童友好公园和母婴室示范点等,体现为儿童福利多、儿童设施多、儿童服务好、注重儿童体验和参与等特点,特别是关爱儿童的理念在特区深入人心,形成良好风尚。


致力于打造我国首个获得国际认证的儿童友好城市,深圳在深化儿童友好制度、拓展儿童友好空间、提升儿童友好服务、推进儿童友好参与共建等方面持续发力,在城市新建和改扩建项目中不断挖掘潜力,努力建设有特色、可感受的儿童友好城市。



稿件来源: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

文章作者:《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