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家高校基金会六年接收大额捐赠303.6亿元,这份观察报告都透露了哪些细节?
2022-02-18

一直以来,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都是社会捐赠主要流向之一。一方面,我国高校近年来接收的社会捐赠总额不断增长;另一方面,高校接受捐赠形式愈加多样化,单笔捐赠金额也屡破纪录。


2015年至2020年,共有78家高校基金会接收过大额捐赠(项目捐赠总额大于等于1000万元),协议捐赠总额380.8亿元,到账总额303.6亿元,其中2020年到账总额突破10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新发起的大额捐赠项目有望超过100个,协议捐赠总额接近200亿元,达到历史新高。


2月17日,备受关注的《2021高校基金会大额捐赠观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高校大额捐赠主要来自哪里?捐赠主要用在了哪些地方?哪些高校接收社会捐赠最多?《报告》对上述问题作出了一一回应。


图片


区分协议捐赠金额与到账捐赠金额


据记者了解,《报告》由明善道(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发起和执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


《报告》梳理了社会捐赠总额前100名的中国高校基金会年报等公开披露信息,统计了2015年至2020年共计78家中国高校基金会接收的大额捐赠(项目捐赠总额大于等于1000万元),包括到账方式、用途、管理形式、信息披露方式等信息。


“报告选用高校基金会年报数据进行分析,数据详实、内容丰富,并首次从一些新的维度分析了高校基金会的发展概况,如区分协议捐赠金额与到账捐赠金额、捐赠用途的具体分类、发展趋势和项目管理的状况、信息披露的方式与程度等。这不仅让大额捐赠人对于行业的整体形势有更全面的认识,也有助于公众对相对神秘的高校基金会进行更系统的了解。虽然限于基金会年报信息的局限,数据的完整性还有待提升,但作为一份给到大额捐赠人的参考指南,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邓国胜在表示。


数据分析之外,《报告》还包括大额捐赠人访谈、大额捐赠优秀案例、“他山之石”等内容,“呈现了大额捐赠现状和对趋势的关键洞察,希望为大额捐赠人提供一份参考指南,共同助力中国高等教育在社会力量的支持下越办越好,我们希望可以持续做下去。” 《报告》主编、明善道总裁赵坤宁表示。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谈道,“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来自社会的大额捐赠是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也是我们让财富向善的一个重要载体。所以这份报告给高校基金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视角,也让基金会的工作更有知识系统的支撑。我觉得对中国公益慈善界、对大额捐赠人以及整个教育界都是很有意义的。”


81%的大额捐赠来自企业/企业家



《报告》显示,2015年至2020年共统计到982笔大额捐赠,涉及733个项目,协议捐赠总额380.8亿元,到账总额303.6亿元,高校大额捐赠中位数为1950万元;统计到1亿元及以上的捐赠项目111个,占项目总数的15%。高校大额捐赠整体呈上升态势,2020年到账总额突破100亿元,创新高。相比2015年增长超四倍,快于社会捐赠整体增速。


这些捐赠来自哪里?


图片


《报告》显示,81%的大额捐赠项目来自企业、企业基金会、企业家及企业家个人基金会,或由以上四者联名捐赠。而在这部分捐赠中,53%由民营企业及其基金会捐赠,49%由来自房地产、金融、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企业或企业家捐赠。这一特点与中国整体社会捐赠的主体构成、行业分布一致。同时数据显示,来自校友的大额捐赠有188个,占比26%。事实证明,校友是高校的宝贵财富和最有价值的大额捐赠人群体之一。


基于捐赠人的捐赠情况,《报告》推出了“对中国高等教育最有承诺的大额捐赠人榜单”——“青云壮志榜”。入榜捐赠人为2015年至2020年与高校基金会合作发起两个大额捐赠项目的捐赠主体。根据发起大额捐赠项目的数量,入榜捐赠人被分为三个梯队:第三梯队为2015年至2020年发起二到四个项目的大额捐赠人;第二梯队为发起五到九个项目的大额捐赠人;第一梯队为发起10个及以上项目的大额捐赠人。


榜单还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专题网页、留本用息三个指标呈现上榜大额捐赠人参与管理的现状。结果显示,近一半的大额捐赠人有持续参与的意愿,对所捐项目的管理和成效也比较重视。


“双一流”高校最受青睐


这些资金具体捐到了哪里?

图片


《报告》显示,位列教育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即“双一流”)的高校在78所接收过大额捐赠的高校中占比为45%,但这45%的高校接收了69%的大额捐赠和84%的协议捐赠,是大额捐赠青睐的第一梯队。同时引人注目的是流向“非双一流”高校的大额捐赠有显著上升:从2015年到账金额可忽略不计,增长到2020年到账金额占比23%。


捐赠方向上,72%的捐赠项目披露了用途。该《报告》将捐赠用途分为10大类,其中“院系学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建设”“奖学金”“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为大额捐赠的五大用途。“基础设施建设”类的项目金额中位数最高,但“院系学科建设”自2017年以来超过“基础设施建设”,成为10大类用途中最热门的捐赠方向,该领域里医学又最受大额捐赠瞩目,在2015年至2020年间共有38个项目涉及。


值得注意的是,在“院系学科建设”大类中,建设管理学科的项目中校友捐赠比例最高,达到50%;建设医学学科的项目中非校友捐赠的比例为最高,达到84%。


信息披露有限,使用情况待解


资金使用方面,《报告》发现受信息披露限制,大额捐赠项目管理的公开信息甚少。仅通过是否成立专项基金、是否注明留本永续来观察,可看到仅有20%的大额捐赠项目包含留本永续、长期实施的部分;仅有6%的大额捐赠项目成立了专项基金;仅有1.8%的项目既成立了专项基金,又是留本永续。


图片


捐赠总额在1亿元及以上的项目留本永续和设立专项基金的比例高于亿元以下项目,表明目前高校基金会对于长期实施的超大额捐赠项目管理较为重视。从具体用途来看,“奖学金”“人才建设”“具体研究”等用途的大额捐赠项目在专项基金和留本永续类中占比突出。


信息公开方面,报告发现仅有12%的大额捐赠项目在年报、学校/基金会网站、专题网页三个维度均有披露;有68%的项目在大学基金会年报中有所披露,而有专题网页的仅有16%;设立了专项基金的大额捐赠项目和留本永续项目在年报、专题网页等信息披露维度均有出色表现。整体而言,大额捐赠项目在信息披露上较为低调,认定为慈善组织的高校基金会在所有信息披露维度上的表现均优于未认定慈善组织的高校基金会。


基于上述分析,《报告》对大额捐赠人提出了五点建议:

一是做大事,与学校的长远发展、学科建设灯重大规划结合;

二是重参与,不仅给钱还要参与管理,投入更多时间和经历的捐赠人更受敬仰;

三是放眼社会,与高校一起做推动地区进步的事;

四是持续资助,想要更快看到改变的发生就要持续资助,比别人更快迭代;

五是适合即好,做公益有多种方式(如增加资源、建立生产力和增加改变),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本文来源:公益时报,作者: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