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护士节
护士和母亲,本是两种不同的身份。当我们身在襁褓,柔弱无助的时候,是妈妈张开翅膀,护我们平安成长;当我们忍受病痛折磨的时候,是护士陪伴在旁,助我们早日康复。
当“白衣天使”遇上母爱似水,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今天是2022年5月12日,第111个世界护士节,我们来听一听莆田眼科医院护士主任陈丽丽的故事。
(陈丽丽,中华儿慈会瞳爱救助中心爱心护士,协助困境患儿申请救助、帮助项目组对已经治愈的患儿进行跟踪回访。)
抗疫,当仁不让 凌晨12点15分,已经进入梦乡的陈丽丽突然听到一阵电话铃声。 “仙游疫情严重,1点钟在医院门口集合出发,3点前到仙游!”电话那头传来领导林志文急切的声音。 陈丽丽并不意外,早在莆田发现第一例新冠患者时,她就做好了随时出征的准备。作为莆田眼科医院护理部主任,又是一名感染控制人员,陈丽丽义不容辞。 然而,仙游的实际情况究竟怎么样?预防措施怎么样,物资够不够......陈丽丽心里没底。 刚刚到达目的地,车子还没停稳,几个村的村干部就围上来“抢”医疗团队。 “我们村昨天就组织村民排队做核酸,已经排了20多个小时了!” “我们村到现在还没做上嘞!” “我们村连口罩都不够!” ...... 走进村里,陈丽丽就看到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有八九十岁的老人、大月份的孕妇、抱在怀里的婴儿。和医疗队一样,村民们也是一夜未眠。 现场志愿者、工作人员,也都是疲惫不堪,30多个小时没有合眼。 医护人员不足和防护物资短缺,是乡村抗疫面临的最严峻问题。 陈丽丽带来的12位医护人员,要迅速完成3万人的核酸检测任务,刻不容缓。 “我也是个妈妈,看到排队做核酸的小婴儿,我这心里一下就受不了了,想赶紧投入工作。”陈丽丽说。 为了防止交叉感染,检测人员每去一次洗手间,防护服就要更换一次。然而,村里连最基本的防护服、防护口罩、医用帽子和鞋套都无法配齐,医疗队员们几乎是头顶一次性浴帽,脚踩垃圾袋投入抗疫工作的。 2021年,史上最猛“秋老虎”侵袭福建,9月的气温依然保持在37℃以上。为了减少村民的等待时间、节省本就稀少的物资,陈丽丽和队员们最大限度减少吃饭和喝水的次数。 一天下来,很多队员已经虚脱了。 队员们越是有责任心,陈丽丽就越揪心:“我带了12个人出来,就一定要把大家平平安安带回去,一个也不能出问题。” 在泉州和莆田的抗疫中,陈丽丽不仅负责核酸检测点的组织管理工作,还肩负着隔离点的督导工作。设置“三区两通道”;培训现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感染控制意识;监督医护人员、消杀人员的规范操作;管理医疗废物和标本存放、交接、隔离人员转运交接的风险等等。 “我们辖区的隔离点有四五十家。每天早上7点出发,一家一家跑,晚上9、10点钟才能吃上晚餐。一天下来,鞋子都走变形了。”陈丽丽笑称,“督导员们都是一起拼过命的兄弟姐妹。” 母爱,润物无声 从毕业实习的青涩小护士,到被母爱震撼手术护士,再到成为妈妈的护士主任,陈丽丽的成长都与“母亲”有关。 2003年,陈丽丽刚从学校毕业,第一次独立值夜班时就遇到了“尴尬时刻”。 面对需要留置针的患者,她连扎两针都没有找到血管,顿时慌了神。 患者家属是一位妈妈,她看陈丽丽是个小姑娘,非但没有责备,反而鼓励她:“没事,不要紧张,你可以的!”还帮忙打手电照明。 第三针,终于成了! 自此之后,陈丽丽就勤练技术,成为全科的技术冠军。“为了自己,更为了不让妈妈们揪心。” 有话说,只有自己成为母亲,才能真正理解和懂得母亲。 作为眼科护士,陈丽丽常常遇到重伤的患者和无助的家属。面对跪在手术室门口的妈妈、苦苦哀求我们救孩子的奶奶,她也曾经不知所措。 “后来当了妈妈,才真真切切体会到那种痛,会把每个患儿当成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心疼和照顾。小患者治好了眼睛,我也会把他当成自己小孩那样替他们高兴。” 然而提起自己的孩子,陈丽丽更多的却是愧疚。她和爱人都是医务工作者,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给了医院和患者,无暇顾及孩子。 “有一次回到家,听到儿子跟邻居家的孩子喊‘贝贝也有妈妈,贝贝妈妈在上班’,感觉好心酸,孩子好像成了留守儿童”。 为了让儿子理解自己的工作,陈丽丽开始与孩子分享自己在医院的故事。 比如有重见光明的患者,就跟儿子分享喜讯;遇到眼外伤的小患者,就跟儿子讨论防范措施。 慢慢地,儿子理解了父母工作的意义。陈丽丽更是会大声用“妈妈爱你”来守护和儿子之间的感情。 “感谢儿子的理解和大度,让我把母爱分出去,关心和守护更多的孩子。” 2022年,奥密克戎把中国抗疫带入了艰难时刻。谁也不知道下一个战场在哪里。除了抗疫战士,我们更应该向全体医护人员和抗疫战士的家人道谢:是你们的理解和支持,共同护佑着人民健康。 注:三区两通道,即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两通道是指医务人员通道和病人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