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珺建议,一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督察,确保各项政策到位;二是将学生患者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有序纳入医保范围,加强精神疾病药物研发;三是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入学健康体检,健全心理档案,定期开展心理筛查与回访约谈;四是加强政府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宣传普及,拓展“社区—家庭—学校联合”心理服务体系模式;五是建立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政府指导的医校合作转介干预机制;六是建立国家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加强心理专业服务与行业监管;七是加强心理健康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队伍。马珺提出,可以研发立足本土的传统中医、中成药物,降低药物副作用,有效降低治疗费用。探索设立有关心理疾病治疗的惠民保险,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让患者不再为“心病”发愁。
全国人大代表、
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
九三学社衢州市委员会副主委陈玮
陈玮建议,要必须践行“治未病”的中医理念,持续推进包括性教育、死亡教育等在内的生命教育,帮助他们加强自我保护,避免青少年误入歧途。
王淑英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把大健康教育列入国家课程,让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二是设立心理健康教师编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国家课程体系;三是家校社协同,加强大健康教育。
王淑英认为,整合资源、家校社联动发力、改善方法,形成大健康教育的合力。
刘庆峰提出“用人工智能关怀青少年心理健康,呵护孩子们的幸福童年”的建议,希望能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孩子遇到的亲子关系、校园霸凌、考试焦虑等问题进行自动分析,判断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和成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和引导。
刘庆峰提出,人工智能未来可以在三个方面发力:一是搭建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平台,建立从筛查预警到干预追踪的全流程管理机制,提升全国青少年心理筛查覆盖率和预警准确率;二是搭建医教互联互通的干预追踪闭环管理机制,建立绿色通道及转诊转介机制,实行分层分类干预追踪,降低危机发生率;三是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青少年心理问题分层干预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精准评估和预测学生心理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轻度心理问题。
张其成建议,把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纳入医保,以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同时,由相关部门牵头设立国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该中心从心理科普、专业筛查与评估、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危机干预、专业技能认证、人才培养与人才库建设等方面整合资源、统筹管理、统一标准,建构面向中小学生的心理服务体系框架。另外,加大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支服务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需要的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常态化、制度化。张其成还建议,对中小学生进行定期心理健康“体检”。用规范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一旦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有效跟踪。延长对儿童青少年心灵成长支持战线,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将家长学校建设纳入中小学教育工作总体部署。同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教育。程建平建议,高校校医院应增设心理健康门诊,将心理健康服务“关口”前移,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此外,程建平建议,应明确政府与高校的共建机制,保障财政投入:一是将符合要求的校医院纳入高校属地政府社区卫生服务统筹规划体系,在强化地方行政部门对校医院的业务监督、指导的同时,以专项拨款或者其他形式给予校医院稳定的财政支持;二是高校内设立卫生健康职能部门,将卫生事业运行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三是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落实到位,促进校医院积极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翟美卿提出,要重视乡村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和排查,提升整个社会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对此,首先要落实乡村学校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开展教师培训,强化全体教师对青少年儿童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能力。其次,加强早期筛查,建议链接专业评估系统,筛查出具有心理健康风险的乡村儿童,针对乡村缺乏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的情况,建议引入第三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线上平台。最后,加强协同联动机制,联动学校、家庭、村(居)委会共同参与到乡村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中,通过入户探访、家校联动等方式精准把握孩子的不同心理需求,引导乡村儿童监护人充分认识心理健康对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此外,翟美卿还提出,要打造乡村儿童心理健康建设生态,还需要依托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等专业力量,落实建设区县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建立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援助热线,发挥线上辅导对提升乡村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积极作用。还需加强公益性、普惠性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供给。姜耀东建议,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更新观念,通过政策解读、专题培训,定期组织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或培养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师等多种方式方法,指导家长“言传身教”,帮助家长明确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重要地位。
“当孩子从家庭走向学校,就需要家校联动。”他认为,首先要强化家庭和学校的职责和功能。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应密切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倡导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营造积极正向氛围。“公安、司法、信访、民政等政府部门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力量。”姜耀东认为,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政府部门也应该大力参与。他建议各部门根据行业特点,设立心理服务场所,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成立危机干预专家组,对系统内人员和工作对象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民进中央提出,要加快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机制。建议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育心理学培训,将学生心理问题发现和识别能力作为班主任上岗培训重要内容。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家长沟通机制,通过日常联系帮助家长建立家庭心理教育意识。在学生心理问题超出学校及家庭能力范围时,通过转介机制尽快转至专业心理健康机构进行诊疗、帮助康复。此外,要加强心理门诊建设,县级医院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科全覆盖。加大青少年精神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力度,增加精神科医生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培训力度。考虑将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病种。全国政协委员、
民进云南省委会副主委、
云南工商学院执行校长李孝轩
李孝轩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着手,来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专业化服务供给。一是加大精神卫生资源投入。可以借鉴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支持开设心理学专业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人才供给;加快出台向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健康教师倾斜的政策制度,提高薪酬标准,建设专业化队伍,提高心理健康专业化服务水平;二级及以上医院开设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科,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科全覆盖;探索将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疾病纳入医保。二是加大心理健康专业化服务供给。要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定期评估机制,督导各级各类学校加快补齐心理健康教育短板;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比重;要加大中小学社会实践课时比重,在与大自然融入互动中,引导学生调适自我,从而减轻心理压力;要将密室逃脱、剧本杀等公共产品纳入立法、修法监管范围,建立前置审查、限制性分级机制;要探索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监测网络平台,加快修订诊断标准;要加大对滥用心理量表、滥用精神类药物等行为的处罚力度。三是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具体而言,要探索体系化解决青少年心理疾病高发问题,研究制订差异化措施,加快推进政府、社会、司法、学校、家庭等各方作用相互协同。特别是开展心理健康问题低龄化趋势研究,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体系,建立筛查预警机制。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记者 梁丹、程旭、张欣、林焕新)、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中国青年报(记者 赵丽梅)、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中国新闻网(记者 张斌)、微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