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小凯 一帮草根愿为求救者奔走疾呼,用不着填写申报材料,尚未发迹的捐10块钱不嫌少,依然觉得自己为爱付出过,而发迹了的捐1万元,没觉得自己帮了很大忙,只是付出一点努力。这样的民间慈善我们期盼已久。
但从明星诈捐门到郭美美事件再到宋庆龄基金事件,民众开始对慈善组织的管理漏洞绷紧了神经,不论对“国字头”公益组织还是“民字头”公益团体都存有疑惑,于是大家捐款之前还要先掂量掂量自己是不是踏进了陷阱。在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慈善监督方式落地之前,全民慈善离我们恐怕还很远。
慈善家帮熟不敢帮生
白血病女孩李海迪说过,获知白血病后一度绝望的她在与妹妹配型成功之后,首先想到的是从慈善组织获取慈善援助。但向潍坊某慈善机构提交一沓申报材料后,意料之中的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影响,遵循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在这种儒家的伦理体系下,不难看出,只有在最大限度的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或者是财富的追求,也就是最大化的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后,才可以去“平天下”,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忽视了的是,每个人其实都有能力去帮助别人,不管你是亿万富翁,还是普通人。
另外,国内一项调查显示:当被问到“在路上遇到向自己求助的陌生人时如何做时”,选择“绕过去,不理睬”的人占了近一半的比例;而选择“给予帮助”的人占了百分之三十多。但在问到“如果您周围的同事、同乡、同学、朋友需要帮助,您是否会给他们帮助”时,回答“会给予帮助”的占了百分之八十多;回答“不会”的还不到百分之十——帮熟不帮生,就是这么个理。
潍坊市慈善总会会长马全海说,平等式的慈善绝对无“远近亲疏”之分,也就是对于受助对象“平等”的态度。慈善行为会有特定的捐助区域和救助对象,但这种区域的划分和救助对象的确定不会受“地缘关系”、“亲缘关系”及与自己熟悉程度的影响,而是会在“普世”的价值理念的指引下,对于有需求的受助对象,应该尽可能的做到一视同仁。
靠几个名人做不好慈善
“打开微博,满眼的重病求救和亲人走失,原来这个微博世界并不比现实世界强多少。”潍坊网友WF鸟儿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慨,言及深处,想来也罢,能帮上则帮,帮不上则帮忙转发,让更多的人在微博上看到,几亿微博用户终究有几个能帮上的吧?缺钱,好说,几亿微博用户,一人一块钱,救助百八十个病人不成问题。可问题是,第一个幸运儿出现后并不会紧跟着第二个幸运儿,微博上多了的是求救的,少了的是能救助的。真假更是难辨,捐与不捐更让爱心人士感觉扑朔迷离般犹豫不决。近乎泛滥的微博式同情,估计把这帮名V折腾的够呛,试想每天打开微博成千上万的转发和私信,打开一眼尽是求救捐款和帮助的哀嚎,纵使谁也承受不了多久,所以这种泛滥的微博式同情并不是慈善的权宜之计,远水难解近渴,或许微博只能解决燃眉之急。更何况,真正能够因微博救助的白血病人士屈指可数,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只有当普通公众加入到慈善队伍而不是只有富豪们、名人们单独支撑慈善大厦,才是慈善事业最好的方向。
慈善透明才是回归之道
几乎所有的慈善救助都离不开媒体的推动,有颂扬有批判,有鼓励有揭露。
对于慈善的良性运行,人们过多的依赖于媒体的监督。笔者同意白岩松曾说过的一句话,目前中国公益的确有瑕疵,如果稍微有一点瑕疵媒体、公众就谩骂,将限制中国公益的发展。群众谩骂的初衷肯定是要解决问题,是想要建立廉洁的慈善组织,但言论太过激不仅不能顺利解决问题,还会影响慈善事业的发展。
而监督善款流向和中国慈善未来之路的责任,是否应该过多的依赖一种孤独式的媒体监督还有待考究。目前的慈善发展阶段,呼唤中国民间慈善的时代快些到来才是正道。
呼唤中国民间慈善时代快来, 随着社会财富的积累,让慈善回归民间,让慈善真正变成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已经越来越紧迫。慈善事业发达的国家,有配套的税收优惠措施,有严格的社会监督机制,有刚性的法律惩处条例,各式各样的慈善组织和机构在这些制度框架之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集中更多的资源,发挥出更高的效率。
目前中国人可能更习惯于在有灾难发生时集中的捐赠或是救援。但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做公益已经是他们的一种生活习惯。2008年被称为中国的公益元年,由此可见,中国的公益事业还只是刚刚起步。中国的公益意识及信任体系发展相对缓慢,但我们相信,整个中国的公益环境是在逐渐规范和完善的。困难要一点一点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来源:人民网
原文地址:http://www.people.com.cn/h/2012/0810/c25408-3429810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