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老人健康从“心”开始
2012-08-28


    深圳特区报记者 戴晓蓉 实习生 林诗敏 通讯员 邵春晓


  不久前,在短短20天内,深圳便发生了9起老年人自杀事件,引发了社会对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老人历尽艰辛,正值养老、享福之时,却为何“想不开”呢?很多人难以理解。然而细细思索却并非没有答案,假设我们已年老,身体欠佳,但只能独守空房苦苦支撑,或者从一名风风火火“上班族”突然变成了照顾孙儿的清闲“保姆”,又或是突然重病在床,生活无法自理,心理会有何感受呢?深圳市康宁医院老年精神科专家吴东辉医生表示,当前,老年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不在少数,而不少自杀的老年人最后都被证实其实患有抑郁症。“心病还需心药医”,由此可见,关心老人健康要从“心”开始。
  1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吴东辉分析,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多种,分别是——
    ●自身健康:
    老年人对于自己患有疾病而感到担心的情况很常见,如慢性疾病、癌症、冠心病、糖尿病和中风等,可能因此要经常来回医院,让老人感到费心。加之治疗的费用、药物价格和需要家人的照料,也让他们感到担忧。而对于疾病的认知不足亦会使他们感到恐慌,种种因素形成了一种心理负担。
    吴东辉表示,通常,老年人在检查前后出现担心的情况很正常,若检查结果显示没有大碍,且医生诊断后也认为问题不大,但老人依然感到担忧或焦虑的话,就要警惕其患上抑郁症的可能。
    ●家庭因素:
    一些子女成家后都会选择搬到外面居住甚至移民,原本热热闹闹的大家庭顿时变得冷清,老年人觉得孤独之余,也可能觉得自己不被需要,对心理产生影响。其次,一些家庭成员的变故,如丧失亲人、儿女患病、儿女在工作上出现问题甚至违法的事件都会使他们操心,造成心理负担。再次,虽然老年人与儿女共住能让他们感到家庭温暖,却隐藏着不少问题。如老年人在照顾孙儿之余,感觉自己像变成了“保姆”,自我价值下降。也由于自己不再是家庭的经济支柱或者已没有赚钱的能力,与儿女同住让其产生“寄人篱下”之感。“子女长大后,老年人已不能像以前那样指使儿女干活,反而要担当家里的细活或照顾儿孙,心理难免会有落差感。”
    老年人与晚辈的价值观的差异往往也会酿成矛盾。“有多个子女的老年人,偶有偏颇或财产分布不均在所难免,却可能因此引起其他子女的不满,不仅影响家庭关系,对老年人的心情也造成影响。”吴东辉分析。另外,生活方式的不同亦产生不少问题,一些子女会认为老人的生活方式较为古板,反之老年人也未必能接受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渐渐使双方的关系恶化。
    ●角色转变:
    退休后,老年人的社会角色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单位工作的干部,习惯担当指挥的角色,可是退休后在家里没人可以指挥,且在家空闲,难免会有失落感。”另外,退休后的生活圈子变小,不像在单位时,有较多的人际关系连接。而城市化的发展使邻里间的来往变少,更容易令老年人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然而,很多老年人都为了照顾孙儿,特意从家乡来到深圳,人生地不熟,又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每天都过着买菜煮饭的生活,枯燥乏味,失落感亦因此而生。
    除此之外,老年人自身的社会价值感也是对心理构成影响的因素之一。由于没有工作,失去生产的能力,他们因而认为自己只会消耗社会资源。至于行动不便等各种因素,可能令老年人外出办事所花费的时间较多,而乘坐公交时需要年轻人的照顾等,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此时没有被适当地关心或被尊重、爱护,反而被唾弃,都会使他们产生不好的感觉。
 2
    老年人常见心理疾病类型

    吴东辉表示,心理疾病不同于心理问题,心理疾病是指已达到精神病科诊断的指标。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缓解或解决,就有可能变化成心理疾病,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疾病包括——
    ●抑郁症:
    在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疾病中,抑郁症的发病率最高。角色的转换、空巢家庭甚至躯体疾病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而老年抑郁症的表现不同于年轻人,会出现心情不佳、情绪不高、丧失兴趣、身体上出现不适甚至不想活动、少言少语、记性下降或睡眠问题,如无法入眠。还有心烦、坐立不安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有自杀的倾向,患者可能会说“活着没意思、年龄大了,活着连累家人”等。吴东辉指出,抑郁症所导致老年人自杀的比率很高,约三分之二自杀的老年人都是由抑郁症引起的。
    除此之外,由于精神病作为一种长期慢性复发的疾病,若在年轻时患过精神疾病或躁狂发作等,也有可能会延续到老年。但如果抑郁症是在老年所发,就可能出现一些依赖性症状,如对安眠药的依赖,若身体上患有痛风、癌症和骨折等疾病,也会较易出现抑郁症。
    ●睡眠障碍:
    如出现晚上不能入睡,早上却很早醒来的情况。“判断是否患上睡眠障碍,主要是根据之前的生活作息习惯而定,如以前的睡眠时间为5-6小时,现在睡眠5小时,但若白天够精神的话,就没什么大碍。倘若习惯10小时的睡眠时间,而现在只能睡5小时,且白天出现没精神或者易困等症状,就可能出现问题。但一般来说,老年人每天睡5-6小时就已经足够。”她建议,老年人若出现失眠问题,应规律作息。纵使退休后的生活比较自如,想睡就睡,却很容易出现“白天睡了,晚上睡不着”的情况,所以应适当做出调整。如果调整后未得到改善,就要及时到医院让大夫指导或治疗。
    ●适应障碍:
    如空巢家庭、退休综合征均属于适应性障碍,患者会出现一些情绪反应如焦虑不安、情绪抑郁等症状。“一般而言,6个月以内为适应期,超过6个月就应到医院诊断和治疗。”
    ●老年痴呆症:
    主要表现为记性下降、言语出现问题如失语。亦会出现一些失认或失用的情况,即老年人忽然认不出一些物品或者一些常用的物品却变得不懂使用。老年痴呆症发病的密集年龄段为65岁以上,年龄越高越容易发生。早期治疗可通过认知训练和药物来改善,到后期则只能以护理为主了。
    3
    如何提升老年人心理健康

    吴东辉表示,要有效地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首先要做到对症下药。如果老年人患有躯体或者精神方面疾病,应针对原发病让其接受正确的治疗。老年人要做到“有病治病,没病防病”,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每年定时进行体检。注重规律性的生活,勤于锻炼身体。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无论发生任何问题,都可与家人、朋友甚至医生倾诉和交流,注重情绪的疏导,勿把烦恼闷在心里。同时,乐观心态也要经过培养,因此,不妨多看看一些道家思想或培养心态类的书籍。针对老人晚上难以入眠的问题,她建议,先不要勉强自己入睡,可以起来活动一下,喝喝水、看书、走一走或者听听音乐,等到渴睡的时候再入睡,效果更佳。她提醒,尽管第二天醒来时可能感到精神不足,也应按时醒来,从而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让睡眠规律化。另外,要避免因晚上睡眠不足,而白天补眠的做法,这样只会令晚上再次难以入睡,导致恶性循环。老人该如何面对有时突如其来的抑郁感呢?可以尝试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如到外面散步,看看绿色的风景,在大自然中缓解自己的抑郁情绪。也可以跟身边的亲朋好友倾诉,聊聊天,适当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让心情得到好转。或者通过太极做呼吸训练,亦有助于注意力分散,改善心情。
    其次,家人应多关注老年人的需要,让他们积极地与家人一同生活,保持密切的关系。子女亦应适当地兼顾老人的身体健康,更要勤于照顾和关心患病的老人。一旦发现他们心情变化异常,就要及时加以关心或到医院接受诊治。
    另外,应充分关注老年人能力的发挥。老年人在退休后,每天在家空闲或者照顾孙儿,难免会感到自身价值丧失。因此她建议,可以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社区活动,如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和一些老年大学等,能让老人学到更多知识。除此之外,也可以鼓励他们多锻炼身体,有益身心,如太极拳、剑操、书法、绘画和歌曲等,增加人际交流和社会活动。
    从社会层面上,应积极关注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如医保能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解决他们看病花费上的一些担忧。除此之外,一些孤寡老人的健康问题亦应受到社会各方的重视,给予关心和爱护。同时,要树立“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让老人们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尊重的。
    专家提醒
    与老人相处该注意什么

    吴东辉医生认为,同住屋檐下,老年人和子女间要互相适应。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人可以把自己的一些人生经验传授给晚辈,多作交流。另外,子女则可帮助老人把价值发挥出来,减低他们认为自己没有价值的看法。“有的子女会认为老人家辛苦了一辈子,现在是享福的时候,不让他们干活,把好吃的东西都留给他们,但并不一定正确。”她解释,这种做法反而对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有损无益,会让其觉得自己对家里没有贡献,甚至有连累家人之感,不愿与家人同住。所以,爱护老人之余,也可适当安排一些家务事给老人,让他们明白自己是被需要的,感觉也较踏实。


来源:深圳特区报
原文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gongyi/2012-08/28/c_1236394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