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没有慈善专业教材,褚蓥拿着A 4纸打印的《慈善法》给学生讲课。
34名学生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他们都选择把慈善作为专业方向。
一股慈善新势力正在珠海崛起。
也许很多年以后,中国公益圈会衍生出许多流派,其中会有人自豪地说,嘿,哥们,我是“珠海一期”的学生,然后众人会投来钦慕的眼神。
当然,在2012年的秋天,这一切还没有发生,未来中国公益领域新一代操盘手们此刻仍是巢中的小蛋。
今年9月,中国首个慈善事业管理专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开班。有意思的是,不仅是学生,就连老师都是“大姑娘上花轿”——— 头一回。
从零开始
秋高气爽的午后,本是小憩的好时光,年过花甲的金宝城却仍在忙碌着。
金宝城的眉毛有点花白,按他自己的话说,早就可以退休了。但他不仅没退休,反而更忙了。本已担任学校教育学院副院长的他,今年9月起又多了一个头衔——— 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主任。
新组建的慈善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人丁单薄,金宝城事事都得亲力亲为。在慈善专业开班一个多月后,记者在北师大珠海分校见到金宝城时,他正在指挥工人为新办公室组装家具。
“新办公室还没布置完,师资队伍也在建设中,教材都还没有。”这位勤勉的老人直称自己是“公益慈善领域的新兵”,他并不讳言新专业当前的不足,“我们一切都从零开始”。
师资是金宝城最头疼的问题。中心还没有自己的专职教师,目前只能以“外聘讲师”的方式组建师资队伍。
为学生讲述《公益慈善学概论》的何莉君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慈善专业的在读博士。为了顺利成为“中国第一个学成归国的慈善学博士”,何莉君还得在11月飞回美国参加毕业论文的开题。
为学生讲述《慈善法》、《欧美慈善史》的褚蓥是清华大学NGO研究所的博士后。他有点小尴尬,国内还找不到一本用来讲授中国慈善法的教材。他只得把十多条有关基金会的法例都打印出来,手持A4纸讲课。
亟待完善的事情太多太多。出人意料的是,慈善专业的师生们却热情高涨。
从金融学跳过来的大三学生杨婷婷,开学一个多月后更新了Q Q签名:“我最不后悔的选择就是选择了公益慈善管理。”理由是:“和一群志同道合,有着同样梦想的人,在一个有力量的群体中前进,感觉很幸运。”
来自11个学院17个专业的34名学生选择将公益慈善作为专业方向,他们大多家境殷实,却觉得社会“太浮躁”,他们怀揣改变社会的理想,但又在与社会的初次接触中感到失望与无力。
“选了慈善专业,我认识了何莉君老师、程刚‘ 老大’,还有很多以前没法接触到的‘ 大人物’……”杨婷婷说,“他们给了我希望。”
给希望的人
2011年,中国慈善界丑闻频发,“宋庆龄系”基金会亦卷入其中。当年9月,河南宋基会被爆用善款大量放贷,招致公众如潮的质疑。这让当年曾为宋庆龄工作,现任上海宋基会主席的鲁平痛心不已。
鲁平今年85岁,这位前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当年曾怒斥香港总督彭定康的老人如今早已不参与上海宋基会的日常管理。可是,慈善界的乱象让他坐不住了。鲁平找到上海宋基会秘书长邹蔚,要求基金会做点什么,推动中国慈善事业前行。
在邹蔚看来,乱象源于从业人员的不专业,想要正本清源,还得从教育入手。
“中国有不少公益研究院,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很多,但最缺的还是实操性人才。”基金会副秘书长管建华说,他们希望在本科教育中寻找突破口。
最理想的做法,莫过于在大学开办慈善学院,招收慈善专业的学生。但邹蔚发现一个大难题:中国公办大学的专业设置、招生数量等指标都由教育部门统一规划,而慈善学并不是一个被国家教育部认可的学科,慈善专业学生的学历文凭不被国家承认。
不少知名高校欲与上海宋基会合作,无奈受困于机制,两三年内都难有建树。在此困局之下,上海宋基会把视线转向办学机制较为灵活的民办高校。北师大珠海分校高层闻讯,立刻抛出了橄榄枝。于是今年1月,双方一拍即合,确定联手组建全国首个慈善专业。
为了确保学历的合法性,他们想出了一个法子,先把慈善作为一个“专业方向”,由学校面向各专业大三、大四学生开设,学生所属原专业不变,毕业时仍领取原有的学位学历证书,但证书上会注明“公益慈善事业管理”的专业方向。
创新的培养方式引起了基金会中心网理事长徐永光的兴趣。今年3月,他在上海交大一次演讲中偶然听闻此事,当即拉住了上海宋基会的代表管建华要求详谈。
与上海宋基会的判断相似,徐永光也认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症结在于专业化程度太低。他以为,专业化是公益的必经之路,但目前圈内专业人才奇缺,也没有相关的教育和人才储备,行业发展乏力。
徐永光敏锐地感觉到,在全日制本科院校里创立慈善专业,很可能是中国慈善界迈向专业化的重要一步,他决定“插上一脚”。
一个三方合作的公益项目开始萌芽。
程刚的“兵”
在徐永光的授意下,3月中旬,基金会中心网总裁程刚从北京飞赴上海,与上海宋基会高层探讨合作的可能性。当时的程刚也许不曾想到,他后来会被一群大学生尊为“老大”。
程刚是内蒙古人,身材魁梧,性情豪爽,吃饭时须得饮酒助兴。他常常把基金会中心网的介入笑称为“第三者”。但实际上,作为全国基金会的信息枢纽,中心网手握大量业内资源。它的加盟,上海宋基会与北师大珠海分校求之不得。
程刚还记得,4月的一天,上海风和日丽,三方代表在绿色的草坪上畅谈公益前景,彼此越谈越投契。他们达成共识:“要培养一批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坚定的公益慈善理念,具有过硬实操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4月22日,上海宋基会召开理事会,确定再从教育专项基金中拨款200万元作为珠海慈善专业启动资金。
程刚也没闲着。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慈善学研究全球领先,他就到印第安纳大学取经,帮助珠海新开设的慈善专业引进课程与师资,同时促成两所高校的合作。深受学生欢迎的讲师何莉君,正是程刚在印第安纳大学访问时顺道“挖”回来的。
5月22日,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正式在北师大珠海分校宣告成立。程刚说,成立“中心”只是权宜之计,他希望在一到两年内将之发展为中国首个“慈善学院”。
在这半年里,程刚不遗余力地对每一个碰到的圈内人推介这个新专业,邀请这些业内精英一对一担任学生们的导师,让孩子们有机会接触最前沿的慈善理念。安永企业家奖得主曹德旺、深圳慈善会秘书长房涛、中大教授朱健刚……都是他游说的对象。
他还全程参与慈善专业的宣讲、招生、面试等一系列活动,与金宝城、何莉君等人亲手从报名的50余人中挑选出最终的34名学生。他的挑选标准也颇有争议:“一、爹妈至少不反对,二、家里起码小康。穷人家的小孩就别搀和了,还是努力赚钱吧。”
在程刚看来,尽管公益行业的从业者待遇在提升,但与高收入行业依然有着明显的差距,家境富裕的小孩更有条件去从事公益事业。程刚说:“很多人不赞同,比如曹德旺先生,但我们与校方观点是一致的。”
程刚对挑选出来的孩子寄予厚望。他最常对学生们说的一句话是:“你们是学慈善专业的,出去以后,不许说外行话,不许给我丢人!”在他看来,“不说外行话”、“不丢人”是专业性的起码要求。
他希望这群孩子将来能到各大基金会工作,“人家一看,嗯,程刚的兵,是这么回事”。
被破格录取的孩子
34名学生中,还包括被破格录取的“问题孩子”陈孚。陈孚来自一个军人家庭,身材高大,衣着简朴,脚下踏的胶鞋还是破的,全身唯一的名牌是手表,那是他父亲送的。
陈孚已经“大五”了。过去整整一个学年,陈孚因厌学而申请休学。他去追寻自己的公益理想,加入了一个心仪已久的环保NGO,希望做全职公益人。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该N G O的创始人并不认为满腹牢骚的陈孚是个合格职员,在试用期满后不予录用,失意的陈孚只得重返校园。
5月份,友人的一个来电,为迷惘中的陈孚带来了新的希望:北师大珠海分校要开慈善专业了。5月下旬的成立仪式,6月初的两场招生宣讲,陈孚一场都没落下,他争取一切机会与业内大佬们对话。他追问徐永光、追问程刚:“大学生公益创业资源匮乏的难题如何破解?“谁来为公益创业的大学生埋单?”
程刚一语点醒梦中人:“年轻人,你应该多考虑什么才是有效率的事情。”这也让陈孚下决心报名慈善专业,去追寻答案。
但问题是,慈善专业也是有门槛的,比如说“不得挂科”。执着的陈孚不愿意放弃,他把自己大学四年的公益实践整理成册,还找到了10名亲友分别写推荐信,其中包括珠海政协委员、国际N G O的工作人员、以及父亲、同学、舍友等。
收到陈孚的“求学简历”时,见多识广的程刚也吓了一跳:“别人的自我介绍只有一页,他的有五六十页,我的天,这就像一个求职者。”陈孚的执着和热情打动了程刚,但他挂科、翘课的“前科”也招致了部分组织者的反对,全赖程刚与何莉君的力挺,这位“问题学生”才最终涉险过关。
选择公益路的年轻人,想法总是特别多。陈孚,以及其他被选中的学生,他们热情、执着、胸怀理想。在被问及为什么选择慈善专业时,不少人生出了“中国目前很浮躁”的感叹。这群90后的学生说,他们愿意“慢下来”,“去改变社会”,“让世界活得更有尊严”。
来源:南方都市报
原文地址:http://news.foundationcenter.org.cn/html/2012-11/55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