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学界、政府、媒体、社会组织等社会各界共同探寻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教育的未来,21世纪教育研究院联合香港乐施会(微博)、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等公益机构于近日在京共同举办了“一切为了农村学生”农村教育高峰论坛。
会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发表了对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的十年评价,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相关研究报告也将在近期正式发布。与会专家期待以民间视角探讨农村教育,推动其解决问题和质量提升,探索真正符合农民和农村需要的现代教育,并为中国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
南方日报记者 赵新星 通讯员 张琳琳
10年间我国农村小学数量锐减过半
“农村小学减少22.94万所,减少了52.1%;教学点减少11.1万个,减少了六成;农村初中减少1.06万所,减幅超过1/4。”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指出,这是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中国农村发生的现象,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
与此同时,10年间,我国农村小学生减少了3153.49万人,减少了37.8%,农村初中生减少了1644万人,减少了26.97%。农村初中就读的学生减少了约22%,农村小学就读的学生减少了11.5%,他们大多数进入县镇初中和县镇小学。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指出,农村学生的减少,除了是由于学龄人口的大幅度减少,还由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劳动力转移,大量贫困地区农民进城务工,带走了部分学生。进入城镇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又形成了另外一个人群:流动儿童。
杨东平认为,大规模的“学校进城”后,农村学校日益荒芜凋敝,农村教育出现了“城挤、乡弱、村空”的危局。
学校撤并幅度远大于实际需要
农村学校大规模撤并的背后,是我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这一政策在上世纪90年代末成为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在2001年之后成为指导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国家政策,在2012年被“叫停”。
“为什么撤点并校政策引起了国家和政府的强烈关注,以至于今年9月国务院下文叫停,就是因为撤并的规模之大远远超过了自然的状态。以小学为例,小学学生在这十年当中减少了37%,学校减少超过52%。学校撤并的幅度远远大于学生减少的幅度。”杨东平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报告指出,地方政府出于减少财政支出、方便教育管理的“自利”倾向,有强烈的撤并动机,以超前布局规划、一步到位、“一刀切”的方式,撤销那些本应保留的农村学校,行政命令、指标化的做法,使得农村学校撤并蒙上了生硬的色彩。
农村初中生上学平均路程34.93里
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报告认为,过度的学校撤并导致学生上学远、上学贵、上学难。通过在10省农村中小学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农村小学生学校离家的平均距离为10.83里(1里=0.5公里),农村初中生离家的平均距离为34.93里,流失辍学及隐性流失辍学率提高。
农村地区实行集中办学后,发展寄宿制学校是解决学生上学远的主要措施。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十省的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生寄宿生比例为39.8%,初中生的寄宿比例达到61.6%。但已建成的寄宿制学校由于普遍缺乏配套的生活设施、教师等,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家庭因寄宿增加额外的费用,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08年对山西、河南、四川、江西、云南、广西等地23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调查,中部省区每学期增加657.3元,西部省区为每学期787.8元。
该研究院实地调研发现,寄宿生住宿条件普遍较差,多数缺乏食堂、洗浴、热水供应等基本生活设施。
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学生的营养状况堪忧,农村小学生中寄宿生的身高,在不同年龄段均比走读生低3至5厘米。
杨东平认为,不应当是单一经济主义维度的办学效益评价撤点并校政策的成败,而需要平衡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效益三者关系。
“后撤点并校时代”政策建议
从2006年起,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系列问题引起了中央和教育部的重视,并开始有意识的政策纠偏,农村教育正在进入“后撤点并校时代”。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重申教育的基本价值,强调坚持就近入学、公平优先、探索适合农村需要的教育、保障农村教育的各种投入,“小规模化”、“小幼一体化”和乡村教育的混合模式,是农村教育可行的几种模式。参加此次论坛的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政策法规处处长高学贵等嘉宾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就教育经费投入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探索义务教育经费的“预算制”,由各级政府足额拨付;合理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改变盲目追求“学校进城”的规划,因地制宜,分段实施,先建后撤;重视农村教师的本地化、乡土化;采取特殊政策建设好农村小规模学校;促进教育治理的民主化、地方化。农村教育政策的制定,需通过充分的论证和公正程序,充分反映基层政府、农民的利益主张。
来源:南方日报
原文地址:http://news.163.com/12/1120/08/8GO7QNEK00014A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