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法院网 2012-11-13
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2/11/id/786199.shtml
2012年2月29日上午,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童缘”项目资助“法官妈妈志愿者团队——涉诉困境未成年人救助项目”启动仪式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举行,中华儿慈会理事长魏久明将资助善款20万元的支票交到海淀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鲁为手中,标志着项目的正式启动。
以海淀法院少年法庭法官为主组成“法官妈妈志愿者团队”,作为中华儿慈会“童缘”项目的执行机构,借助这一社会慈善力量的资金资助,共同对处于诉讼特殊困境中的未成年被害人和被告人进行生存、心理、技能、成长等全方面的救助,这在全国尚属首例,也是海淀法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管理创新举措。据了解,2007年以来,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已经用专项救助基金救助了31名失足少年。
“慈善助儿” 为受害家庭点亮希望
残破的饭桌上,放着一碗玉米做成的糊糊,跟几块白菜和土豆混在一起。小男孩吃得很香,还不忘将碗里的土豆夹给奶奶。室外的温度只有零下5度,屋里的温度也接近零度,小男孩单薄的身上只穿了一件破旧的外套,脚上穿的是邻居送给他的一双单鞋。
这个小男孩叫小威,6岁,系一起故意伤害案中被害人刘某的孩子。因被告人同样来自贫困地区,小威及其家人未能得到实际的民事赔偿。刘某死亡后,小威的爷爷也离开了人世,母亲又改嫁他人,家里只留下小威与疾病缠身、年迈的奶奶,这一老一小两人每月只能依靠政府给予的112元低保金生活。勉强维持的温饱,由于家庭的困难,小威不能接受正常的教育,只能断断续续地上幼儿园。
有外人来访,小威放下碗筷躲到奶奶的身后,怯生生的看着眼前的陌生人。来访的正是审理他爸爸案子的海淀法院法官王丽娟和法官妈妈志愿者团队负责人尚秀云,她们千里迢迢带着为小威购买的衣服、食品、学习用具,更重要的,她们还带来了供小威生活的人民币二万元善款。
“感谢法官们一直惦记着小威,大老远来看我们,还送来了这笔救命钱,我一定把他培养成才,报答你们的恩情”,小威的奶奶一手颤颤巍巍的从“法官妈妈”尚秀云手中接过捐助款,一手赶紧拉过小威给法官们鞠躬,祖孙俩激动的泪水抑制不住地往下流。
为了保证捐赠者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小威的身上,也为了履行法官妈妈志愿者团队对捐赠者的承诺,在区、镇、村三级政府的监督下,海淀法院的法官还与小威的监护人签署了捐赠协议,同时明确了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及村委会为受托第三方,监督该笔善款的使用。签约后,为了将善款妥善保管,法官们又与小威奶奶一起来到了银行。
妥善安排好一切后,尚秀云法官和王丽娟法官婉拒了小威奶奶留下吃晚饭的邀请,在黄昏时分踏上了回程的路途,小威与奶奶站在院墙边的法官们挥手告别,脸上带着春天般明媚的笑容。
“爱心回家” 为失足少年照亮归途
7月23日下午1时,在北京站即将出发的T177次火车旁,尚秀云法官、王丽娟法官将17岁的小图带到列车长跟前,再三委托他对小图予以关照。汽笛声响起,小图依依不舍地向法官们道别,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小图,17岁,自幼父亲去世,与母亲和妹妹相依为命。今年,他跟着几个同乡一起到北京的新疆餐馆打工,想减轻妈妈的负担。可到北京后却发现根本没有所谓的餐厅,他被强迫到街上扒窃,后被公安机关抓获。案件起诉到海淀法院,承办法官王丽娟考虑到小图的实际情况,依法对其从轻处罚并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法制教育。
海淀法院党组成员、纪检组副组长范君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当即与刑二庭庭长陈雷和副庭长、“法官妈妈”尚秀云商议,为了帮助小图早日回归家庭,不至因迫于生计或被不法分子利用再次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决定利用儿慈会“童缘”项目善款,在小图释放当日帮其回家。
小图释放时正值暑期学生返乡期间,加之去往新疆的火车发车次数有限,所以小图的返乡火车票非常难买。法官助理杨光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尝试电话、网络等多种渠道为小图购票,终于为小图争取到一张释放当日的火车票;书记员吴丽业还利用休息时间,冒着酷暑为小图购买了T恤、短裤、凉鞋和清真食品。7月23日当天,法官助理杨光、书记员吴丽业一大早就前往看守所为小图办理了释放手续,并将其带回法院为其准备了可口的清真饭菜。
“法官妈妈”尚秀云、法官王丽娟语重心长的对小图进行了道德、前途教育,并嘱托其在回家路上注意安全,回家后要好好继续读书,为家里承担更多的责任。下午1时许,法官们冒着酷暑,和大家一起将小图送到北京站。这已是海淀法院少年法庭用专项救助基金救助的第29名失足少年。
“爱心传承” 让迷途青春重绽光彩
近年来,外来未成年人犯罪逐年上升,且多来自偏远、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很多失足少年在回归家庭、升学复学、治病康复等方面存在着现实困难。如何帮助这一弱势群体平稳回归社会,防止他们因迫于生计或被人利用而再度犯罪,已成为维护社会稳定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判后救助工作作为司法审判促进社会和谐的创新举措,应运而生。
“海淀法院从2007年开始就利用爱心人士捐助和法官个人捐款,首创了‘判后救助专项基金’,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把失足少年送回人生正路,”“法官妈妈”尚秀云介绍说,“但随着这项工作的深入,救助资金不足的矛盾开始凸现。而且,我们发现,司法实践中还有许多因自身或亲人遭受犯罪行为侵害,造成严重身心创伤、得不到任何赔偿的被害儿童亟需救助。”
正当法官们一筹莫展之际,2011年10月,她们听到了一个好消息,中华儿慈会专设“童缘”项目对困难儿童救助项目予以资金支持。为了争取到这个项目,海淀法院少年法庭设立“法官妈妈志愿者团队”,申报“涉诉困境未成年人救助项目”,历经四个多月的筛选、答辩程序,最终在全国上百家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中华儿慈会对单个项目最高额人民币20万元的资助款。
“少年有志,国家有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救助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也是我院多年来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海淀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鲁为说到,“感谢中华儿慈会‘以助童之心,为儿童造福’的善举,使我院的未成年人救助工作得以延续、扩展和深入,我院也将继续探索和实践,把司法为民工作落到实处。”
据悉,除“爱心回家”、“慈善助儿”行动外,海淀法院还深入推进“暖衣暖心”、“重塑童心”、“就业金桥”等六项行动,积极拓宽救助渠道,不断规范救助方式,使爱心救助行动发挥到了最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