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地震孤儿参观中央电台 藏族少年:我过得很快乐
2015-04-13

    央广网北京4月11日消息(记者任梦岩)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天是4月11号,还有3天,就是青海玉树地震五周年的日子,震后,一批失去父母的孤儿被带到北京,由中华儿慈会救助抚养,今年他们将在异乡度过第五个年头。

    为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在北京的生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组织的 “团聚爱·我和央广有个约会”活动,就请在北京居住的玉树孤儿来中央台参观。

    这些孩子们平日在学校住校学习,周末就回到孤儿之家居住。今天的活动是让平日在学校、孤儿之家两点一线的孩子们参与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来中央台,了解中国的广播事业。

    从玉树到北京的这5年里,他们也可以说算是小半个北京人了,可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却从来没有淡忘。刚才,他们对着话筒,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扎西才仁的信:《给妈妈看北京的生活》。

    扎西才仁:虽然我忘了我亲身的母亲长什么样儿,但是我还是知道她面带微笑的脸,我想母亲在天上肯定能看见我在这个充满善良的大家庭里过得非常快乐,还有在天上母亲肯定能看见在地上还有像您一样的何老妈。虽然何老妈已经快60了,但是她还是毅然的去帮助像我一样的孩子,每天给我们洗衣,每天给我们洗菜、买菜、买衣服、送鞋,还有就是像亲哥哥一样的裴哥哥,每天像一个大厨师一样给40、50个人做好吃的饭菜。社会上还有好多像何老妈这样对我们像对自己亲身孩子一样的人。虽然我有些没有见过面,但您对我们的温暖,我们用心感受到了,我想说虽然我们现在回报不了,但是一定会用好成绩报答的。妈妈在天上一定能看到何老妈对我们的关爱。

    孩子刚才说的这个何妈,其实就是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孤儿成长中心的主任,也是孩子们的生活老师何江萍,她介绍说,五年来,孩子们的变化其实是飞快:

    何江萍:这些孩子接到北京来,来的时候,孩子们心理上的创伤很大,大部分是藏族孩子,听不懂汉语也不会说汉语,我们后来进行了长期的安置,安排在小学、初中、高中,从以前听不懂汉语不会说汉语,到现在在年级的语文考试中成为年级第一名,还有许多孩子成为学校的大队干部,北京市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他们的进步变化特别特别大。

    在谈到为什么孩子们都叫她何老妈的时候,何江萍解释说:

    何江萍:我们实际上不让孩子们随便的称呼工作人员为妈妈,因为这个妈妈这个称呼很神圣,当时刚来北京的时候,那时候有很多孩子的妈妈刚刚在地震当中去逝,所以我们跟工作人员有要求,把这个妈妈的称呼要留在今后,比如说我们给他寻找爱心家庭或者是其他的方式,让这个妈妈的称呼保留着一种神圣,所以这些孩子他又想喊,我的年龄大了一些,已经快六十岁了,他们就管我叫老妈。
    周一到周五,何江萍要在单位为孩子们的开销筹款,到了周末,还要与孩子们一起生活。365天,何江萍几乎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这群孩子身上。孤儿之家所有孩子都要抚养到高中毕业,距离最小的孩子考大学,还有7年点的时间,谈到最终的离别,何江萍的双眼泛起了泪光:

    何江萍:只要孩子们好,只要孩子们有好的发展,陆陆续续的长大了,走上他们自己应该去的地方,这是必然的,再舍不得也得要帮助他们。就是希望这些孩子都能成才,都能成为最优秀的藏族人才,让他们去逝的父母让他们家乡的亲人能彻底他们最优秀的接班人,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