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慈善法》的实施,“中华慈善日”的开展,一夜之间举国上下掀起了“善”文化学习的潮流。
那么,何为慈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慈善文化的概念?按照字面的解释,“慈”是指长辈对晚辈的爱,“善”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互助。
“善”文化走向现代化
从善如流,自古有之,中国人民有着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尊老爱幼、扶弱助残的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慈善文化,在中华大地上世代传扬,历久不衰。
早在2000多年前,《孟子》中有“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老子》提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慈善智慧和文化积淀深厚。
古代慈善文化指引着历代人民积极行善,西汉名臣召信臣,大兴水利“躬劝耕农”,大行善事;东汉名臣宣秉,把历年薪俸全赠予贫苦亲族和孤寡之家;隋朝公孙景茂,动用自家薪俸和家产购买大量鸡猪牛犊,“散惠孤弱不自存者”......
对此,红树林基金会理事长、原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认为,“中国传统慈善有4个发展趋势,即从官府走向民众,由散户走向机构,由单纯的花费慈善本金到经营慈善本金,由救济走向社会公益。”
时间在变,善心在延续。如今的慈善文化正在走向现代化,《慈善法》的实施为慈善文化加入新的内容,“依法从善,依法行善”的慈善时代到来。
慈善正在从传统走向现代,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孙春苗说,“用传统文化为现代慈善插上隐形的翅膀,为公益行业立命;用公益伦理、规则和文化,提升公益从业者的身心修养和价值自信,为公益行业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文化支持,可以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公益的融合贯通。”
“善”文化指引善行动
以中国传统慈善文化为根基,从现代慈善事业中汲取养分,慈善文化兴盛,是时代使然。
慈善文化指引“善”行动。自9月《慈善法》的实施,“中华慈善日”的开展以来,慈善文化热潮迅速蔓延,慈善行动遍地开花,成果丰硕。
“无论你我可曾相识,无论在眼前在天边,真心地为你祝愿,祝愿你幸福平安……”伴着《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由云南省昆明市慈善总会联合昆明市教育局等单位举办的“昆明慈善文化进校园工作会”在昆明市春城小学召开,旨在让慈善意识融入孩子们的生活。
昆明春城小学四(4)班的张赵奕帆同学说:“慈善就是用自己的行动帮助别人,用自己的爱温暖别人。此前捐过图书和衣物给贫困山区的小朋友,以后还会做更多的善事。”同学卢玥洁说:“做慈善的快乐就是,我们帮助了别人,有一天也会收获别人的帮助。”
昆明市慈善总会会长李培山指出,“通过把慈善理念融入学校的教育,从小就学会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祖国、感恩社会,让孩子们从小接受爱心教育,才能树立感恩之心,孕育出‘善’的心灵。”
不只是在云南,让慈善公益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营造“人人慈善,随手慈善”的现代慈善文化,各地政府、公益组织等开展了一系列的慈善文化普及活动。
深圳市龙华新区致力营造“人人慈善,随手慈善”现代慈善文化、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以“四个融合”推进慈善文化进校园、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慈善文化进校园”启动暨《慈善读本》捐赠仪式举行......
9月23日的第五届中国慈展会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中国慈善事业点赞,并指出了“慈善是国家与人民之间表达团结与友谊的一种重要方式。慈善是我们可以对人类的共同未来做出的最佳投资之一。”
中国慈善研究院副院长章高荣说,“《慈善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慈善事业迈入法治化轨道,也预示着我国将开启全民慈善新时代。”
用“善”文化引领时代潮流,营造爱心尚德的慈善文化氛围,让人人参与慈善,人人心怀慈善,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