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让那本童年时读过的书,伴孩子们成长。
在很多乡村学校的书架上,是这样的图书。《迎春展翅》,一本出版于1974年的,距今已经43年的书籍。也许,还有孩子读过吧……
“你们来这个阅览室看书吗?”我们常问孩子的话。
“不不不,我不想看破书...”“都是字,我不认识....”
“平时看课外书吗?”,孩子们回答:“看,语文数学...”
甘肃定西红庄村的红庄小学的孩子这样回答我们的志愿者。
这里距离兰州市区3小时左右的车程。对于大城市的通勤族来说,你可以在路上看书、看IPAD、用手机上网,有很多种了解外界的的办法。可是,等我们到了那里,很多孩子是没有机会去接触这些,甚至是他们的省会兰州、他们的县城都是很少去的。他们的生活就是在学校和家里这两个地方。对很多孩子来说,父母外出打工,赶上春节回来,会给他们买零食买衣服能享受团圆的快乐。孩子和老人在一起生活,对于他们来说能够下课后回到家,看看电视不出意外,对他们的家庭来说,已经是幸福的。

这是红庄小学的一年级教室,一个老师和五个娃娃。老师说,他们的父母都希娃娃们望能够读书识字,好好读书,尽可能多挣点钱让他们的日子过得好一些。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希望孩子们能够读下去,也希望老师能够照顾好他们,带给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志愿者也曾经和乡村儿童的家长聊过,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除了课本之外,能多读点课外书。很多家长都会说,“我也不看书,平时看看电视剧,可我不想自己的娃也这样,哎...”在走访学校的时候,志愿者曾经问过一句话,
“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买书吗?”
“他们给我买玩具,我爸说在学校里能读到书的!买书太贵了!”
“我爸说,以后我再大点,一定给我买...”
在最后一排,有一个小娃娃正在认真写字。他叫水元宝。志愿者看见他的字,写得很整齐。
“在写字啊,你写得字很漂亮,一定读过很多书吧?”孩子怯生生地看着我们,他的乡音很重,说话声音很小...
“语文书....老师说,字也好了就有书看...”
老师尴尬地笑着说,‘他不大爱说话的,是个可怜的娃,家里条件不好,孩子妈一声不吭地撇下父子两个就走了。可是日子总得向前奔啊,孩子爸爸出去打工了。现在,在村里就剩爷爷带着孩子生活。孩子可能还不太懂这些烦心事,可是也渐渐不爱说话了。

在志愿者走访的甘肃乡村,问孩子喜欢什么、喜欢读什么,高一点的年级的孩子说的最多的是四大名著和作文书,虽然是经典实用的,但是未免太单一了。低年级的娃娃,大多数是说不出来的。走到这个二年级的班级中,乡村的孩子虽然会带给你最纯真美好的笑容,却不知道要说什么。面对你他们会下意识的捂住嘴巴,或者躲避你的目光,甚至会躲在课桌下面,不再理会我们。只有,坐在前排的这个小姑娘,说我看过一些书。
“你读过什么啊?能给哥哥讲讲吗?”
“灰姑娘,南瓜车,还有花裙子...”
“给哥哥看看你的书好吗?”
“书在家里呢,姐姐在看。都是字,是姐姐给我读的...”
老师说,他们才二年级,还在学认字。她爸妈出去打工了,家里还有个大一个年级的姐姐。爷爷奶奶照顾他们,这个娃娃家条件不错,父母从外地回来给带了几本书。“这个娃有福气,
家里有书看,姐姐也能给她读”。
“你觉得灰姑娘有意思吗?”
“嗯,我也想穿上花裙子跳舞。”
“那你会跳舞吗?”
“我不会,姐姐说以后会,书里说了跳舞是绕圈圈...”
“那哥哥帮你看看有没有教跳舞的书,有的话我们一起看好不好?”
“好!”
我们原本无意打扰孩子们的生活。但是,我们真切地知道,很多的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否喜爱阅读,是否喜欢什么,阅读或者唱歌、舞蹈,因为那是他们从来没有过的生活。如果恰好看了一册书,憧憬舞蹈的样子,会不会有一个小舞蹈家由此成长呢?可是,这不是与世隔绝的时代了,他们家里都有电视,他们也能感受到这种身在此中的差距。“慈弘悦读成长计划”甘肃项目校的一个孩子曾经和志愿者说过,他想吃意大利面条,在电视看见的时候感觉和自己吃的面条不一样。看了《加菲猫》的书,他说,“加菲猫喜欢吃的,我也想吃,以后去兰州我应该能吃到吧...”生活好像多了一些期待。
娃娃们有书读当然好了

老师还在元宝的班上,我们以为这位教师或许只是代课老师。农村汉子看起来粗糙,年级却不会很大。他说,他已经年近60了,快退休了。但是,自己的孩子们都是这里走出去的大学生,在大城市辛苦打拼。自己身体还很硬朗,和老伴儿都习惯了学校的教书日子了。所以,还带着一年级的娃娃们,从拼音入手教他们识字,手把手敲他门写字,写毛笔字。
“学写语文书上的字,养成了习惯,以后有机会看课外书,也能坐得住...”

是啊,这里只有这些图书,没有绘本,没有我在电视上看见的那些城里娃看的书。临洮、景泰、平川...这里的老教师们常说的一句话是,“这些书都是我娃娃小时候看的,我娃娃都快有娃娃了...”老师说,自己也一直想办法,多跟上级争取一些书来给这里的孩子们看。正是好奇心重的年纪,看看书长点见识。像元宝一样的孩子,家里出了事,能踏实读书,家里出去打工的人也就放心了。小伙伴看了书能一起聊聊故事,话也就多了。人常说心事闷在心里不好,我们的孩子,才刚学拼音,字识得不多,要是看了绘画书,一起说说话,渐渐就会开朗起来的。
“元宝,哥哥走了,下次哥哥带书过来,看看你认得多少字了,好不好?”
元宝点点头。“爸爸说了,除了语文书,还有别的,是真得吗?”
“嗯,是啊,爸爸没骗你,有小阿狸、有皮皮鲁、有加菲猫的书。”
孩子疑惑地看着我们,“都是小猫吗?”
都是出版很久的书,可是,志愿者竟然没有想到的是,直到现在还有娃娃没有看过。“小阿狸是一只红色小狐狸,有它的各种小伙伴;皮皮鲁是一个勇敢的好孩子,跟元宝一样!”“加菲猫是一只小猫,哥哥跟你讲,哥哥特别喜欢...”元宝看着我们离开。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也许,你听见“画皮”会感觉很意外,但是那才是最独一无二的孩子。


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再次相见。他们来到了大城市,继续学习着,在大学的校园里,千方百计找到我们告诉我们。
北京慈弘慈善基金会自2010年成立以来,截止2017年1月底,已在7省1直辖市1自治区24个县的628所乡村学校,投放了7,906个班级图书角,9,968名学生小义工图书管理员自主管理,项目惠及学生335,810人;132所学校积极参与旨在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小树苗计划,1060名师生参与并得到激励性支持;幸福课程在10所小学试点;科普讲座共开展427场,让213,500名学子感受到科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