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国宝遇见国宝”少年儿童创意绘画活动正式启程!2023-07-247月20日,由人民创意、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北京故宫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举办发起的“当国宝遇见国宝”少年儿童创意绘画活动启动仪式,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熊猫基地顺利举行,该活动得到了中华儿慈会、王府井集团和故宫文具的大力支持。“当国宝遇见国宝”活动立足于 以少年儿童的创新力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 ,同时 以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滋养少年儿童心灵 。以故宫及馆藏文物和熊猫为题,借助儿童之手,实现 “ 国宝”们的跨时空对话 。活动将通过绘画邀约、作品巡展、公益活动,呈现 “文化+美育+公益” 于一体的文化项目,激活“国宝”文化的时代新意,引领青少年成为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践行者。活动现场,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文宣处处长王永跃表示,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持续创新融合,不断丰富大熊猫文化内涵,提升大熊猫文化价值,激发大熊猫文化活力。此次“当国宝遇见国宝”项目,将故宫、熊猫两大“国宝”符号有机结合,用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创新活化“国宝”文化新内涵,以新生力量构筑全新的“国宝符号”。我们将竭诚为孩子们提供创作采风和作品展示平台,协力以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讲好熊猫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文宣处处长 王永跃文化的传承,需要积极的交流、真诚的对话、用心的传播。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副总编辑张广君表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基础在少年儿童,希望在少年儿童。此次“当国宝遇见国宝”项目将引领更多的孩子走近“国宝”,了解历史,用想象力、创造力书写“国宝”文化的时代新内涵,传递中华“国宝”所代表的文化格局与气度,激励新时代少年儿童向阳成长。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副总编辑 张广君北京故宫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于凡表示,故宫博物院与人民日报社共同孵化的“故宫文具”品牌充分将文化美学与文具产品相融合,在推动青少年美育培育、社会公益反哺等方面积极践行着国家级文创品牌的职责与使命。“当国宝遇见国宝”是深挖千年文化宝藏、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一次生动实践,助力少年儿童真正成为故宫文化的传承守护人,让少年儿童主动承担起传承弘扬灿烂中华文明的使命。北京故宫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于凡作为项目的策划者与发起人,人民创意总经理申健从项目背景、活动内容、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项目介绍。他表示,我们期待以“国宝”之名,汇聚童真创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以此次活动为起点,凝聚更多社会力量,丰富“国宝”的新时代内涵,拓展多元创新场景,积极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增强文化自信。人民创意总经理 申健“当国宝遇见国宝”需要持续激活多元主体的文化传承力。在公益方面,本次活动还与中华儿慈会、四川省残联达成合作,发挥各自优势,通过丰富的公益活动促进少年儿童的美育发展。嘉宾为儿童代表赠送“故宫文具”礼包四川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税益中表示,美育教育于残疾儿童群体而言,是一堂艺术疗愈课,也是一次生动的社会融合课,更是一次认知提升的实践课。“当国宝遇见国宝”项目以“国宝”之美感召孩子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滋润他们的心田,意义非凡。四川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 税益中中华儿慈会项目一部执行主任邢榆煊表示,中华儿慈会始终致力于关注有特殊困难的少年儿童,高度重视少年儿童美育工作。此次以“公益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项目,儿慈会将积极发挥公益价值、激发特殊儿童群体的参与热情,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撒播爱的种子,让更多孩子感受艺术美、美术美、教育美。中华儿慈会项目一部执行主任 邢榆煊作为本次活动的独家商业合作伙伴,王府井集团全渠道中心总经理杜涛表示,王府井集团将以国企担当践行文化传承的职责与使命,依托全国多个门店业态,通过静态+动态互动体验形式讲好“国宝”故事,面向青少年绘画邀约,以绘画作品展现儿童眼中的中华瑰宝文化;围绕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题科普和展陈活动、主题市集和公益捐赠活动等,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国宝”,为全国消费者推出一场三大“国宝”同框的中华优秀文化体验之旅。王府井集团全渠道中心总经理 杜涛活动当天,“当国宝遇见国宝”活动的首场线下展览同步开幕,该展览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的游客中心二层展出,面向所有游客开放,展览预计持续到8月底。“当国宝遇见国宝”首场线下展览“当国宝遇见国宝”儿童创意画作展览还迎来了 少数民族小朋友和特殊儿童群体代表 ,小朋友们在现场合力完成了“国宝”长卷的绘画创作。来自各地区、民族及特殊儿童代表小朋友现场分享“国宝”画作儿童现场为“国宝”长卷涂色创作儿童共绘“国宝”长卷“国宝”之美,意在传承,美在当下。“当国宝遇见国宝”少年儿童创意绘画活动发布会圆满成功,奇遇之旅正式启程!小朋友们,我们期待你的加入!
-
中华儿慈会2023年99公益日培训会在京圆满举行2023-07-18
-
CCAFC儿童大健康公益使者雨心:“快乐做公益,你会爱上你自己”2023-07-17大多熟悉雨心的朋友,一说起她,提及最多的两个字,便是“快乐”。或许是因为与生俱来的个性,也或许是作为西安交通旅游广播主持人的原因,在人群之中,她带给听众的,时常是开怀大笑。这是一种现代人看似平常却稀缺的力量,她将这种力量传递给他人的同时,也无意间治愈和温暖了很多人。公益能够改变的不只是一点点2023年6月15日,当天清晨出发,驱车近两个小时,雨心从西安前往周至,目的是为的是看望“中华儿慈会丝路少年专项基金”曾经救助过的一个男孩儿———小慈。此次回访,距离雨心上一次见到小慈,已经过去半年多的时间,自小慈出院回家后,雨心一直惦记着这个孩子……“之前也有打电话和孩子舅妈聊过,想知道孩子现在的恢复情况,但没有亲眼见到孩子心里还是有些放心不下,恰好今天有空来看看。”出发的前一天,雨心特意去到童装店里,为小慈买了衣服、书包,还准备了一些孩子喜欢的玩具和零食。小慈舅舅、舅妈和小慈一起在门口等待雨心抵达周至小慈家中时,时间已接近正午,阳光很炙热,而小慈的舅舅、舅妈早已就在大门口等候。“麻烦你跑一趟。”小慈舅妈朴实地笑着。“没事没事。”雨心握了握她的手,爽朗地笑着说。穿过堆满一院柴火的院子,雨心跟随小慈舅妈走进家中,刚进门左侧的炕上,小慈的爷爷正因年岁已高在炕上躺着,奶奶则坐在一旁,看到雨心之后,慈祥地笑着和我们打招呼,一旁的舅妈连忙跟爷爷奶奶介绍:“这就是帮孩子筹钱做手术的好心人。”这时候,小慈也害羞地从卧室出来了,看到雨心,男孩笑了,却不知道说什么。看到小慈之后,雨心也特别开心,看到郭教授帮助他手术再造之后的耳朵恢复得很好,特别欣慰地摸了摸小慈的头问:“怎么样啊,开不开心?”男孩笑着点点头,有些害羞地转身跑进了房间。雨心帮小慈剪掉新衣服上的标签“他以前很内向的,因为学校的小孩都叫他‘小耳朵’,做手术回家之后性格开朗很多,也特别高兴,在村里结交了不少小朋友。”小慈舅妈在说起小慈做手术前后的改变时,脸上满满都是笑意。原来,小慈是先天小耳畸形,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小的时候就被自己的亲生父母无情的抛弃在村里的庙门口,由一位女道长收养,随着小慈的渐渐长大到了上学的年纪,女道长最终将小慈交于自己的亲戚抚养,也就是小慈现在的舅妈。这么多年来,尽管没有一丁点儿血缘关系,但是舅妈对于小慈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就在小慈七岁生日的时候,当舅妈问到他有什么心愿的时候,小慈鼓起勇气哭着说:“我想要一个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正常的耳朵。”就这样,为了圆梦,小慈舅妈带着小慈去到西安,通过节目联系到了雨心,但是因为缺乏治疗的手术费用,在了解到孩子特殊的经历之后,雨心很快找到了西安国际医学中心整形医院的郭树忠教授,并且在99公益日当天,为小慈发起了一场关于小慈的专项募捐活动。临走之前,雨心与小慈、小慈舅妈合影留念“那天很多人都参加了那个活动,特别感人,每个人都传递着自己的爱心,希望用点滴善意去帮助孩子,当时募捐现场,不只是医生护士捐款,还有来看病的患者,得知小慈特殊的经历,大家都默默地排起了长长的捐款的队伍,为救治小慈的医院大厅,现场筹集了共计十万多元,也帮孩子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说起当时的场景,雨心不禁感慨万千。此次回访,亲眼看到小慈如今的改变,看到他不再自卑、逐渐活泼的个性,她更觉一切都很值得。实际上,作为“中华儿慈会丝路少年专项基金”主任的她,践行公益这么多年,她始终都深信,公益能够改变的从来不是一点点……当做公益成为日常就不存在坚不坚持谈及自己最初为何接触公益,雨心很诚恳地说,作为一名电台主持人的她,其实一开始的时候主要是为公益组织义务做主持,后来才逐渐了解公益,这一坚持就是十年。“可能和很多人一样,一开始并不会想太多,就是觉得可以用自己的专业能去帮助别人,做点好事,还蛮好的。”雨心笑着说。后来,伴随参与的公益行动越来越多,她逐渐感受到,做公益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其中,最需要的就是不断去坚持。有一次,当她感觉到很累的时候,便向她一位做公益做了二十多年的朋友请教了一个问题:“这么多年,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那个朋友给出的回答,雨心到现在都记得——“就像你吃饭,睡觉,给手机充电一样,这个就是你生活的常态,你只要把公益当作你日常生活的就好了。当你把公益做成了就像吃饭、睡觉、和给手机充电一样,你就是一个真正的公益人了。”作为一名电台主播的雨心正在工作当时,听了朋友的那段话之后,雨心的心一下子豁然开朗了。“我就突然明白了,其实这就是你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坚持无关,因为你拥有一份善心,拥有一份善念的时候,做公益就是平常且自然而然的事儿。”话虽这么说,雨心在期间遇到的困难并不少。“主要还是临时变化的事情,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再去协调,沟通,包括身边的朋友一开始也不理解,做公益到底是图什么?每次听到这些,雨心都是一笑而过……在雨心的微信朋友圈中,大多记录的都是自己的公益日常。她笑着说,自己是一个记性不太好的人,当自己老了,就像某首歌中唱的那样,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当我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一起回忆年少时的美好……雨心与小慈舅妈聊天谈心快乐做公益你会爱上你自己快乐二字,在雨心这里,不只贯穿着她的日常,也贯穿着她人生的每一次经历,每一次尝试,做公益亦是如此。“我时常和我的小伙伴说,我们的口号是“快乐做公益!”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内心会获得更多爱的力量。”做公益这么久,雨心一直都记得的,是一次特殊的人生经历。“有一次公益探访,我们去到山区探望一个孩子,那个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本来是应该值得全家人高兴的事儿,但是因为家里特别困难,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犯了大难,因此我们需要实地去了解一下情况……当时是大夏天,天气非常热,室外温度特别高,去到之后第一眼,远远看去,他们家两层楼,但是再仔细一看,那个房子的窗户没有玻璃,只是用塑料布简单遮着,家里连墙都没有粉刷,房间里只有几样最简单的家具。后来一问,孩子的爸爸在盖房子的时候一不小心从楼上摔下来,腿残疾了,孩子妈妈一下子接受不了,离家出走,留下了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雨心与“丝路少年专项基金”的小伙伴一同去看望盲童探访结束后,当大家准备开车离开时,因为正好是农忙时节,村民在路上晒麦子,路上到处都是很粗的树枝挡着,这个懂事的孩子就提前偷偷溜出来,一个人默默的去挪那些树枝,为的是给我们留出一条回家的路…….“天气特别热,而那些树枝又特别粗,走的时候,他还一直和我们挥手,看着那个画面,我眼泪哗一下就掉下来了。”如今回想起来,雨心仍不由哽咽落泪。“你想啊,对于城市里的孩子,一旦考上大学,家里的父母肯定是各种各样的奖励,但是对于那个孩子呢,爸爸没法劳动,家里还有弟弟需要照顾,他自己还要为上学的费用发愁......”没有伞的孩子只能努力奔跑!就是那一次,让雨心那么切实地了解到,在大众看不到的地方,其实需要帮助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临近端午,“丝路少年专项基金”为盲童们送去粽子“可能在我们看来是很小的帮助,但对他们来说,真的特别重要!有时候,或许就是他们简单的一个眼神,一句感谢,都会让你觉得这一切都努力都是值得的。“我和雨心认识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在我的印象中,她一直是一个快乐、热心、愿意付出的人,她平常也只要一有时间,都会来到我们盲人学校看望这些孩子们。”十年前,与雨心因公益而结交的惠娜(陕西白手杖视障服务中心理事长)这样评价雨心。与中华儿慈会结缘“丝路少年专项基金”就在2015年,雨心的一位朋友找到她,同时向她发出邀请:“你能不能做我们中华儿慈会一个公益项目的爱心大使?”雨心一听,这个项目主要是面向儿童提供帮助,本身也作为一位母亲的她,便没有太多思索,就欣然同意了。那是她第一次了解到中华儿慈会,虽说随性而为,但真正决定肩负起爱心大使的责任前,她还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当年,雨心专程去到北京,实地走进了中华儿慈会。回想起那天,雨心笑着说:“去了之后,就看到一个彩色的小楼,里面的工作人员都忙忙碌碌的,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从那个时候开始,她更加全面清晰地了解了中华儿慈会的相关信息,了解到中华儿慈会作为一个公募的基金组织,主要面向0-18岁少年儿童进行帮助,与此同时,儿童保护与救助工作涉及范围广泛而深入。中华儿慈会项目四部与“丝路少年专项基金”公益座谈会直到2019年,她的公益身份在最初的爱心大使上又多了一层——“中华儿慈会丝路少年专项救助基金”主任。2019年10月“中华儿慈会丝路少年专项救助基金”正式成立,基金启动仪式当天宣布,由爱心企业捐赠的100万元善款,将用于为全国境内0-18周岁的脑瘫、自闭症、呼吸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小耳畸形等困境患儿的医疗服务。尽管辛苦,但回想起来,一切都是值得的,直到现在,“丝路少年专项救助基金”已经帮助了很多像小慈一样的孩子,让孩子们重拾了自信与希望。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31日,由西安市残联、西安市妇联、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主办,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承办,丝路少年专项基金、儿慈会项目四部、儿慈会星联星项目协办的“儿童大健康公益管理服务平台”首站落地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儿童大健康公益管理服务平台”启动仪式现场,雨心致辞“儿童大健康公益管理服务平台”是由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与西安国际中心医院共同发起成立,由中华儿慈会项目四部具体执行,致力于依托优秀的儿童健康医疗平台、运用专业慈善力量为少年儿童群体输送健康服务资源、为困境中的病患儿童提供帮扶和关爱。活动当天,雨心感触极深地说:“我的一个朋友曾跟我说:生命就像一场旅行,无论是你的父母、兄弟姐妹、还是你的爱人和孩子,或者朋友,每个人都只能陪伴你人生的一个阶段,而人对于宇宙来说,就像一粒尘埃可以忽略不计,我想医院是见证生老病死最多的地方,所以当我们无法拓展自己生命长度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爱去拓展人生的宽度,让我们人生变得更加无怨无悔,因为用心做公益,你会爱上你自己!”结语在雨心看来,做公益会让她由衷地感到幸福和快乐。朋友们常说她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带给身边人的也常是欢笑,平常特别爱笑的她,在接触公益之后,却时常忍不住留下眼泪……她说那些眼泪,其实是幸福的眼泪,当看到自己做的工作对孩子们真的有所帮助之后,她打从心底里觉得快乐。“真的,快乐做公益,你会爱上你自己。”(文中视频与图片均已获授权)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
挖掘公益力量,守护少年成长 | “少年影响力行动”合作签约仪式圆满举行2023-07-142023年7月6日上午,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以下简称为“中华儿慈会”)圆梦专项基金(以下简称“圆梦”)与北京宇世佳程传媒有限公司携手举行“少年影响力行动”合作签约仪式。中华儿慈会圆梦管委会主任冯昌栋,儿童友好行动负责人章文涛,北京宇世佳程传媒有限公司总裁、少年影响力行动项目负责人张伟,青年演员、少年影响力行动项目何星雨出席本次仪式。“少年影响力行动”顺应国家“立德树人”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政方针,以“实践”和“影响”为基准,通过对城市少年进行公益文化教育,以少年志愿者的身份践行公益、形成公益资源,帮扶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同时让孩子们带动家庭、影响社会来关注和参与公益,推动人人公益。圆梦管委会主任冯昌栋对更多的人加入公益、支持公益表示了欢迎和感谢,并在致辞中说到:圆梦长期以来深耕包括关爱英烈子女、乡村振兴、扶困助困的各类儿童公益,致力于从生活、教育、健康等全方位的帮扶困难儿童,探索创新公益模式,希望本次合作可以将公益力量扩散出去,下沉至更多元的人群中,挖掘当代年轻人的力量与价值,打破更多圈层的壁垒。少年影响力行动项目负责人张伟表示,宇世佳程是深耕影视教育行业的创新型文化传媒公司,本次以创新形态投入公益行业,发挥自身优势,以教育为原点出发,依托四感五力,构建少儿影视的基本概念原理,致力于以提升孩子的想象力、自信力、表达力、自我学习力、自我认知力为目标,将重点回归于孩子本身,将儿童教育落实在实践体验之上。“少年影响力行动”,以“公益”作为切入点,为4 -18青少年儿童创设先进的公益实践体系,推广公益实践教育,搭建以少年儿童参与为主的公益平台,开展抚幼扶贫、科技文化、环保服务等方面的公益行动,用少年们的影响力推动社会公益意识与慈善文化发展。在未来,一方面,少年影响力行动项目将发起“少年公益传播大使”公益实践活动,通过媒体传播、线下活动、公益教育等方式,在活动中锻炼孩子的能力,在快乐中帮助孩子树立公益意识,最终实现即时沉淀或者价值倡导;另一方面,发起针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小手拉小手,温暖少年行”活动,以卫生安全、健康安全、食品安全为主要目标,通过发放成长守护包、乡村儿童安全知识宣讲、公益巡演、公益电影放映,促进困难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圆梦管委会主任冯昌栋为少年影响力行动项目负责人张伟颁发聘书,儿童友好行动负责人章文涛为少年影响力行动项目何星雨、郭文佳颁发聘书。公益项目的不断优化,不仅需要长周期的努力和耕耘,也需要更多的力量加入,聚焦帮助困境儿童,以创新赋能公益,在实践探索中稳步前进。
-
公益培训 | “星宝家庭成成长计划”火热报名中~2023-07-13
-
爱心医疗专家张正湘专访 | 一名「康复人」的漫漫坚守之路2023-07-13现代康复医学大约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发展,迄今也不过八十多年的历史。中国的康复医学则起步更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正式进入医学体系,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风雨,直到21世纪以来,我国的康复医学才得以迅速发展。对于这一切,张正湘院长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二十多年的时间过去,而今谈及「康复」,他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没有底气。作为一名康复科医生的他,这些年来,在与病人相处也与自己相处的过程中,领悟了太多,理解了太多。他笑着说,「这些大概只有康复人,方能体会个中滋味。」一开始,张正湘并未设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医生,特别是一名康复科医生。「我其实没想做医生,而是想做一名飞行员,因为心里一直有一个飞行梦。」张正湘说起年轻时候的自己时,淡淡地笑了。1974年,高中毕业的张正湘去到了一所中学教书,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他的选择并不多。直到1977年,高考恢复之后,张正湘毅然报考,当时的他填了两个志愿,一个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另一个则是湖南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与「航空梦」失之交臂之后,他的人生与医学有了交集。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一开始从事骨科专业的他,最终转向了康复领域。对于这一转型,他戏称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里的「刀」,是手术刀。张正湘查房由一名开刀的外科医生成为一名康复科医师,接受这一转变,对于张正湘来说,一开始并不容易。直到后来,他深切地意识到,康复对于多数功能障碍患者的重要性。「当时我们主要就是做手术,就比如说,一个病人手术之后,骨头位置是矫正了,但是关节没恢复,还是不能动,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真的很惋惜。所以我也一直在思考,对于这些患者来说,或许后面的康复比前面的治疗更加重要。」事实上,他的猜想是对的,在后来的治疗过程中,张正湘发现,对于那些做完手术的患者而言,坚持康复治疗与否的差异,带来的是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他开始转向康复领域。随着对康复的深入学习和实践,他发现康复并不局限于骨伤康复这一个单一的领域,还涉及慢病管理、亚健康管理等,是一门聚合了神经学、老年病学、儿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复合学科。更进一步,随着接触到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他也逐渐开始发现并理解这一群体和家庭面临的真实困境。张正湘观察患儿做水疗「就比如说,一个家庭中一旦有一个功能障碍的人,整个家都会围着这个人转,全家人的生活不只是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有甚者,他们还会因病致贫返贫,全家都受到束缚和影响。那么,如果我们把一个人康复好了,他个人的生活能够自理,家庭也就得到解放了,我常说康复一人,解放全家,的确是这样的。」正是在这样一个自己追求与探索、与病人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张正湘院长切实地体会到了康复的重要性,「治疗和康复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体的。」迄今为止,张正湘在康复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就,作为国家区域中医康复联盟副主席,他已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三项,还曾作为访问学者去到日本国际福祉大学学习交流。就这样,他带着自己的康复团队不断学习与更新,从成人康复到儿童康复,从单一的康复服务到精准化的康复服务,他竭力打造一系列特色的康复亚专科,从而实现精准化、个性化的康复服务。近些年,伴随国家对于康复医疗的重视,张正湘也愈加深信,「这样的话,大众对于康复的关注或许会逐步提高,这也提醒我们要从各方面去着手呼吁和倡导,让更多人了解康复的理念,康复的价值。」对病人全方位关注事实上,在我们生活中,大众对康复的认识依旧存在不少误区。「大家说起康复,就觉得康复是按摩,是锻炼,是健身,不是这样的。那么,康复到底是什么?总体来说,康复是对病人全方位的关注,这个全方位,不只包括身体,还包括心理,不只包括临床治疗,更包括后期康复。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人,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恢复他的生理功能,而是让他可以回归社会,像常人一样正常去生活。」2020年3月,正值疫情,张正湘院长带着自己的康复团队来到了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尽管起步较为艰难,经过三年多的努力,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院逐渐取得了非常全面与迅速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们康复医院一共有16个学科,800多张病床,我们的医疗设备也非常先进和齐全,康复方式也很多样。」张正湘开晨会竭力打造一系列特色亚专科,也将康复的领域不断细分与拓展的同时,张正湘将自己专注于神经康复与儿童康复,这两大科室也是目前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院最具特色的两大科室。「当前儿童康复是发展很快的,社会需求也很大,尽管近几年儿童脑瘫的发病率在下降,但孤独症、智障的发病率有所提高,所以我们这里,儿童康复科收治的病人主要是0-16岁的脑瘫、脑外伤、孤独症这些孩子。」对于这些孩子和家庭,张正湘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的艰辛和不易。「他们真的很不容易,不只是对孩子来说,对于父母来说更是这样。但是每次,看到一些本来不会说话也不会叫爸爸妈妈的一些孩子,坚持康复一段时间之后,会叫爸爸妈妈了,还会舀着勺子自己吃饭,看到孩子们的那种改变,父母那种高兴,我们真的看着眼泪都要出来了。」张正湘了解患儿情况有时候,是孩子们的一个笑容,有时候,是家长的一句感谢,这些说来简单的东西,在张正湘院长看来,是让每一个「康复人」内心感到欣慰的事情。「张院长是一个非常好的领路人,在学科布局和建设方面都非常专业,带领我们科室不断向前,同时,他在工作中是一个很有激情的人,对待病人也总是很温和耐心,有他在,我们就觉得很有凝聚力和归属感。」与张正湘共事多年,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康复医院儿童康复科副主任医师杨宁这样评价他。任重而道远在张正湘看来,做一名康复科医生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对于多数需要康复的患者,他们功能障碍的恢复需要的时间并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而是一辈子。面临这样一种现实时,患者与康复科医生一同在面对的,不只是身体的疲惫,还要精神上的诸多压力,这些是既属于病人,也属于医生的「共同的敌人」。「做这个,首先肯定要有爱心,如果做康复事业,没有爱心是做不下去的;第二个是要细心,愿意把一件小事仔仔细细做好;第三个是耐心,就像我们常说的,一次康复一定要把时间做够,耐耐心心去做,不糊弄。其实这些说起来都很容易,做起来没这么简单的。真的是这样。很多临床工作很累啊,但说实话,康复人的辛苦程度是不亚于临床的。」张正湘院长说起这些时,感触颇深。张正湘观察患儿做水疗在他看来,康复始终是以人为整体,以功能改善为导向,康复工作者要做的是提升患者的社会参与度和幸福感,这些,并不是几片药、开几次刀能解决的。关于这些理念,张正湘院长也会积极地传递给年轻医生和患者及家属,他时常强调康复治疗时的八字方针:「早期、主动、全面、持久。」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患者的康复治疗来说,应该越早越好,及时介入;与此同时,患者也应当积极配合医生,积极主动地去康复;再有,康复并不只是生理,也是心理上的疗愈;最后就是一定要持续,康复并非手术一样立竿见影,是需要长期持久的坚持的。「所以说,这方面知识的普及,还有学科的发展,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真的是任重而道远。但是我觉得,我们有这个责任,把这样一件事做好。」张正湘说,除了患者面临的身心的压力之外,对于多数功能障碍或是特需群体而言,他们往往面临的还有经济上的压力。「其中一些患者,他们的处境是很不好的,很多家庭因为一个孤独症孩子,或是一个残障孩子,基本上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就算这样,让孩子能够正常回归生活还是力不从心。」对此,张正湘表示,这就需要呼吁更多社会和公益的力量去帮助这些特殊群体。在日常的工作中,他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呼吁更多人关注这些特殊群体。张正湘开晨会今年六月份的一天,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收治了一个遭受遗弃的重病孩子,当时孩子刚出生,病情很重,张正湘在凌晨三点知道这个消息后,当即便联系了爱心媒体希望给予孩子帮助。「这些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也非常感谢中华儿慈会,感谢你们呼吁全社会关注这些特殊儿童。」无论是康复治疗本身,还是公益力量救助,在张正湘看来,目标都是为了让那些孩子能够自主地有尊严地生活。「有的孩子截肢了,双腿没有了,他终生都是要坐轮椅,这样会给他个人,还有家庭和社会带来太多不便,怎么样让他们能够康复?我们可以通过康复改善他们的功能,公益组织通过爱心力量改善社会环境,一同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和正常人一样,平等地生活。」尾声「康复人」,是张正湘院长对自己和同行的自称。这三个字包含的不只是对这份职业的认同与归属,还有其背后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这些都深深藏在每一个「康复人」的心中。尽管艰难,前路虽漫,他依旧愿意坚守。「我现在没有什么别的想法,就是锚准康复,希望把我们医院的康复做到西北最好,乃至全国最好,为我们国家的康复事业做出一点点小的贡献。」(文中视频与图片均已获授权)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