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弘】朗读中的TA,如果无书可读...
2017-04-21
题记:让那本童年时读过的书,伴孩子们成长。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时候老师总是这样教导我们,很多课文后面,都有这样一句话。每一天的语文课上,总是伴随着朗读的开始。老师让全班齐读课文的时候,我常常会不好意思动着嘴巴不出声,有时候,还会觉得这篇课文没有意思,不如我喜欢的那本书里的句子。
直到一天,在电视上看到央视的《朗读者》,忽然想起那时的我。才明白朗读只是一种依托,在某一刻,文章的情绪和我的情绪产生了某种共鸣。忽然,我很怀念小时候的朗读课,“盼望着、盼望,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当时读过的句子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稚嫩的,苍老的,紧张的,从容的,沁人肺腑的,带着乡音的…而我才豁然明白,谁是朗读者,为谁而读,读着什么,缺一不可。朗读源自阅读。阅读,是日常的一部分。通过阅读去触碰自我,连接世界,憧憬未来而有所行动。然后,读到那句话,“…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我想放声读出来。
朗读的快乐或许是阅读的快乐,能够带你了解远方的某座城市和那里的人,了解浩瀚的宇宙和万物生长的喜悦。我们也始终相信的是,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书往往是我们年轻时读的某一本书,它的力量多半不缘于它自身,而缘于它介入我们生活的那个时机。当我们觉得读书是常事,一本书的价格不过是一餐麦当劳的价格,找一间咖啡馆便是惬意的一段阅读时光。却始终无法回避在那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却因客观条件无法享受读书的乐趣,阅读对他们而言是一件奢侈而遥远的事。
在很多乡村学校的书架上,是这样的图书。《迎春展翅》,一本出版于1974年的,距今已经43年的书籍。也许,还有孩子读过吧……
“你们来这个阅览室看书吗?”我们常问孩子的话。
“不不不,我不想看破书...”“都是字,我不认识....”
“平时看课外书吗?”,孩子们回答:“看,语文数学...”
甘肃定西红庄村的红庄小学的孩子这样回答我们的志愿者。
这里距离兰州市区3小时左右的车程。对于大城市的通勤族来说,你可以在路上看书、看IPAD、用手机上网,有很多种了解外界的的办法。可是,等我们到了那里,很多孩子是没有机会去接触这些,甚至是他们的省会兰州、他们的县城都是很少去的。他们的生活就是在学校和家里这两个地方。对很多孩子来说,父母外出打工,赶上春节回来,会给他们买零食买衣服能享受团圆的快乐。孩子和老人在一起生活,对于他们来说能够下课后回到家,看看电视不出意外,对他们的家庭来说,已经是幸福的。
这是红庄小学的一年级教室,一个老师和五个娃娃。老师说,他们的父母都希娃娃们望能够读书识字,好好读书,尽可能多挣点钱让他们的日子过得好一些。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希望孩子们能够读下去,也希望老师能够照顾好他们,带给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志愿者也曾经和乡村儿童的家长聊过,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除了课本之外,能多读点课外书。很多家长都会说,“我也不看书,平时看看电视剧,可我不想自己的娃也这样,哎...”在走访学校的时候,志愿者曾经问过一句话,
“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买书吗?”
“他们给我买玩具,我爸说在学校里能读到书的!买书太贵了!”
“我爸说,以后我再大点,一定给我买...”
可是,有时候,只有一声叹息
在最后一排,有一个小娃娃正在认真写字。他叫水元宝。志愿者看见他的字,写得很整齐。
“在写字啊,你写得字很漂亮,一定读过很多书吧?”孩子怯生生地看着我们,他的乡音很重,说话声音很小...
“语文书....老师说,字也好了就有书看...”
老师尴尬地笑着说,‘他不大爱说话的,是个可怜的娃,家里条件不好,孩子妈一声不吭地撇下父子两个就走了。可是日子总得向前奔啊,孩子爸爸出去打工了。现在,在村里就剩爷爷带着孩子生活。孩子可能还不太懂这些烦心事,可是也渐渐不爱说话了。
水元宝听见我们的对话,抬起头看着我们。吹红的脸蛋,脏兮兮的衣服,静静听着。志愿者知道不应该去询问这些让孩子不开心的事情,只好跟我们的元宝说,
“元宝,老师说的是对的,多识字也一定有书看!”
孩子点点头,并没有话了...
城里的孩子总会从各处获得各种信息。会主动告诉自己的家长、亲戚、老师,我想要什么。当我们在城市中的学校走访时,如果问孩子们喜欢什么、读过什么,他们的答案会五花八门,有“豌豆公主”、有很多成年人很少关注的绘本的名字,有某个手机上的游戏等等……
我们无意打扰孩子的生活
在志愿者走访的甘肃乡村,问孩子喜欢什么、喜欢读什么,高一点的年级的孩子说的最多的是四大名著和作文书,虽然是经典实用的,但是未免太单一了。低年级的娃娃,大多数是说不出来的。走到这个二年级的班级中,乡村的孩子虽然会带给你最纯真美好的笑容,却不知道要说什么。面对你他们会下意识的捂住嘴巴,或者躲避你的目光,甚至会躲在课桌下面,不再理会我们。只有,坐在前排的这个小姑娘,说我看过一些书。
“你读过什么啊?能给哥哥讲讲吗?”
“灰姑娘,南瓜车,还有花裙子...”
“给哥哥看看你的书好吗?”
“书在家里呢,姐姐在看。都是字,是姐姐给我读的...”
老师说,他们才二年级,还在学认字。她爸妈出去打工了,家里还有个大一个年级的姐姐。爷爷奶奶照顾他们,这个娃娃家条件不错,父母从外地回来给带了几本书。“这个娃有福气,
家里有书看,姐姐也能给她读”。
“你觉得灰姑娘有意思吗?”
“嗯,我也想穿上花裙子跳舞。”
“那你会跳舞吗?”
“我不会,姐姐说以后会,书里说了跳舞是绕圈圈...”
“那哥哥帮你看看有没有教跳舞的书,有的话我们一起看好不好?”
“好!”
我们原本无意打扰孩子们的生活。但是,我们真切地知道,很多的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否喜爱阅读,是否喜欢什么,阅读或者唱歌、舞蹈,因为那是他们从来没有过的生活。如果恰好看了一册书,憧憬舞蹈的样子,会不会有一个小舞蹈家由此成长呢?可是,这不是与世隔绝的时代了,他们家里都有电视,他们也能感受到这种身在此中的差距。“慈弘悦读成长计划”甘肃项目校的一个孩子曾经和志愿者说过,他想吃意大利面条,在电视看见的时候感觉和自己吃的面条不一样。看了《加菲猫》的书,他说,“加菲猫喜欢吃的,我也想吃,以后去兰州我应该能吃到吧...”生活好像多了一些期待。
娃娃们有书读当然好了
老师还在元宝的班上,我们以为这位教师或许只是代课老师。农村汉子看起来粗糙,年级却不会很大。他说,他已经年近60了,快退休了。但是,自己的孩子们都是这里走出去的大学生,在大城市辛苦打拼。自己身体还很硬朗,和老伴儿都习惯了学校的教书日子了。所以,还带着一年级的娃娃们,从拼音入手教他们识字,手把手敲他门写字,写毛笔字。
我们问老师,“是书法课吗?”
“写毛笔字是想着娃娃们能够坐定了,多写字把字记得清楚,认得字了总是好的。”
“学写语文书上的字,养成了习惯,以后有机会看课外书,也能坐得住...”
可这语文书上的字已经写了很多遍。“可是,你说这里除了我们这些乡村教师,除了课本以外还有啥?”
是啊,这里只有这些图书,没有绘本,没有我在电视上看见的那些城里娃看的书。临洮、景泰、平川...这里的老教师们常说的一句话是,“这些书都是我娃娃小时候看的,我娃娃都快有娃娃了...”老师说,自己也一直想办法,多跟上级争取一些书来给这里的孩子们看。正是好奇心重的年纪,看看书长点见识。像元宝一样的孩子,家里出了事,能踏实读书,家里出去打工的人也就放心了。小伙伴看了书能一起聊聊故事,话也就多了。人常说心事闷在心里不好,我们的孩子,才刚学拼音,字识得不多,要是看了绘画书,一起说说话,渐渐就会开朗起来的。
“元宝,哥哥走了,下次哥哥带书过来,看看你认得多少字了,好不好?”
元宝点点头。“爸爸说了,除了语文书,还有别的,是真得吗?”
“嗯,是啊,爸爸没骗你,有小阿狸、有皮皮鲁、有加菲猫的书。”
孩子疑惑地看着我们,“都是小猫吗?”
都是出版很久的书,可是,志愿者竟然没有想到的是,直到现在还有娃娃没有看过。“小阿狸是一只红色小狐狸,有它的各种小伙伴;皮皮鲁是一个勇敢的好孩子,跟元宝一样!”“加菲猫是一只小猫,哥哥跟你讲,哥哥特别喜欢...”元宝看着我们离开。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当志愿者和元宝告别后。在另一所学校,看到孩子们正在上语文课。这堂课是《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志愿者看到孩子在课文边上,写的是‘大眼睛年纪很小...上学路途危险。’当曾经轰动全国的女孩子成为了小学课本中的故事,一个女孩子因为“一个都不能少”的助学信仰,而改变自己命运时候,这个孩子心里会怎样想。1991年到2017年,26年的时光。志愿者看到这个时候,用微信语音说,“我见过城乡孩子的不同,当别人改变命运的事迹成为了他们的课文时候,现在孩子们虽然有学可上,可是时代已经变了,如果是我,我会不甘心,我也想有机会能帮助孩子争取到什么,让他们在课本中知道的都是真的...”所有向上向善的故事都足以激励一个人的成长,可是成长道路上,如果只有课本,只有课本的故事...那是无法想象的。
在志愿者中,有一个刚刚接触公益的年轻男孩子说,其实我特害怕看见这些乡村孩子的眼睛,总让我想起“我要读书”的大眼睛。“是害羞、是畏惧、还是渴望呢,我不知道他会不会知道自己的眼睛也很漂亮,也应该有一个机会读更多的书,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呢?”或者,如果问起孩子们,你们读过什么课外书?能听见各种答案,“我喜欢绝境狼王,小福狼打败了坏蛋!”、“我喜欢席慕蓉想去大草原”、“我喜欢画皮”...这都是我们在路上,遇见那些已经有了慈弘图书角的娃娃的回答。
也许,你听见“画皮”会感觉很意外,但是那才是最独一无二的孩子。
在路上,千千万万的TA如此
这些孩子、这些学校也许是独立的个案,但当我们走过很多地方,去了很多地方,我们却发现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TA们竟如此让人揪心。慈弘的志愿者们曾到过许多地方,有许多乡村的孩子,和元宝一样渴望着读书,却不得不面对无书可读的困境。
当我们来到贵州大山深处,发现和想象中的乡村学校不同,崭新的教学楼修葺一新的操场上,硬件上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孩子们正在布置自己的校园。一切看起来很美好,当我们想要问问装饰新校园的孩子们的阅读情况时候……却出乎我们意料的,因为还有这样的角落。老师说,这都是报废的书籍,孩子们早已经不看了,留着还也许有点用,就放在那里吧……标语下面是大家的无奈。你喜欢阅读吗?你能和我们分享书里的故事吗?志愿者终于没问出口……因为孩子的答案,一定是“没有”。
他们最急需的也许不是塑胶跑道的操场、也许TA也渴望有温暖明亮的新教学楼,但是TA在舍不得的是书中的那本书啊。这是青海高原上的两个孩子,志愿者一直保存着他们的照片。志愿者说,‘曾经我以为,如果是我,也许我会拼命地逃离乡村,不读书了十几岁就出去打工了’,‘每当看见乡村孩子那种对知识的渴求,深信读书可以改变的状态特别有动力,他们要坚持住,我也要帮他们坚持着他们的信念’。千千万万的TA,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平凡,有爱自己的父母、有小伙伴,有陪伴自己成长的老师,健康无恙的孩子们在广袤的乡村土地上,克服着困难学习着课本上的知识,渴望着看到更多的书籍,因为那里有没吃过的千层面、没去过的大海……
4月份,慈弘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还在青海、甘肃两地出差,有的学校还在等待着改变,有的孩子们,因为和千千万万的我们相连,甘肃景泰县的TA也变成了一名朗读者,继续读着一本书,能够读更多的书!
在坚持中相信改变
因为老师们的坚持,因为老师们的努力,因为我们始终相信着阅读对于寄宿生和留守儿童的情感培养和心理成长都有着非常正面的影响。不论是学者的研究,还是我们所见到的北京慈弘慈善基金会从2010年开始在中西部乡村学校搭建班级图书角,经过近七年的时间,很多孩子从书中的故事学会排遣孤独与郁闷,找到自信和理解,从而喜欢上了阅读,阅读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多改变。他们会变得更加爱说话,会给我们讲绘本中的故事,会看着拼音读百科全书,会给我写下这样的诗歌分享他们的情绪。
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再次相见。他们来到了大城市,继续学习着,在大学的校园里,千方百计找到我们告诉我们。
曾经的青海乡村娃现在的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生给我们的留言
“睁眼看世界”那如果有一册书,或许能冲破这些苦难。
成长环境的贫瘠,与薄弱的教育基础共同构成了贫困地区教育难以克服的教育瓶颈。少的可怜的一些课外读物,也大多年代久远、印刷简陋。他们也无法通过互联网了解外面的世界,无书可读是苦难的,让孩子们失去发展的可能。
所以捐助开阔他们眼界的课外读物显得尤为重要。北京慈弘慈善基金会的捐赠就是希望让他们能第一时间贴近时代的脉搏,在思想和意识上拉近城乡教育的差距。
为实现让乡村的孩子们能够全面发展的目标,北京慈弘慈善基金会设计了一套适合乡村实际情况的公益项目,即“悦读成长计划”。悦读成长计划下设四个子项目:班级图书角、小树苗计划、幸福课程、科普讲座。
您的2元,就能为一名乡村孩子带来精彩的科普讲座;
您的17元,就能为乡村孩子增加一本适合他们看的优质童书;
您的40元,就能为一名乡村孩子带来全年素质教育课。
每一个人都可以变成更好的自己!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一书一世界,以书为媒介,行动起来吧!
点我,给孩子一份爱……
悦读成长计划,用爱筑造完美现在
为实现让中西部乡村孩子全面发展的目标,北京慈弘慈善基金会和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简称:中华儿慈会)合作成立慈弘悦读成长计划,以阅读为切入点,为贫困地区青少年提供基础阅读条件、自主图书管理、阅读成长拓展和激励等方面的持续支持,促进城乡教育公平。
北京慈弘慈善基金会自2010年成立以来,截止2017年1月底,已在7省1直辖市1自治区24个县的628所乡村学校,投放了7,906个班级图书角,9,968名学生小义工图书管理员自主管理,项目惠及学生335,810人;132所学校积极参与旨在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小树苗计划,1060名师生参与并得到激励性支持;幸福课程在10所小学试点;科普讲座共开展427场,让213,500名学子感受到科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