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事业正逐步走向多元化
2012-08-31


    新华网银川8月30日电 (记者赵倩 艾福梅)从官方公募基金会到企业基金会,从传统的募捐渠道到应用多种网络支付平台,从单一的行政监督到全社会舆论监督,中国慈善组织、企业及个人在不断探寻多元化的行善方式中正促使中国慈善体系日渐成熟。
    记者在2012年中国(宁夏)黄河善谷慈善博览会上发现,参展单位中除了具有官方背景的传统公募基金会,企业基金会、民间私募基金会或“官方+草根”基金会也为数不少,其募捐、资助方式等较传统基金会也有所不同。
    大型国有能源企业神华集团于2010年成立了神华公益基金会,2年来,项目涉及扶贫济困、环境保护、助学助教等多领域,已累计捐赠逾10亿元人民币。
    神华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翟日成说,神华集团成立基金会,是为了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探索企业慈善道路新模式,努力做到慈善效益最大化。
    创立自有慈善项目或基金会的企业远不止神华集团一家。以“金龙鱼”品牌而闻名的益海嘉里食品销售有限公司自2007年便开始探索慈善救助新模式,其中投入6700多万元的“助学工程”项目,凭借其“造血式”功能成为中国颇具影响力的“慈善品牌”。
    据益海嘉里人事部总监张建新介绍,“助学工程”不是简单地投资、建校,而是更注重当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企业不仅从学校选址、规划、施工开始跟进,在学校建成后每年还会拿出一定资金用于教学、管理、改善环境。
    张建新告诉记者,为了使捐助能够更加符合企业及员工的意愿,益海嘉里现正在积极申请成立自己的基金会。“企业成立基金会是对公募基金的有益补充,多元化的慈善会更好地促进整个慈善事业的发展。”张建新说。
    同样是企业成立基金会,和神华、益海嘉里等企业不同,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则希望借助专业基金会的力量把慈善做得更有效率。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不久前和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合作成立了基金会。公司公共关系部部长邓绍伟说,企业也尝试过做自己的慈善项目,但发现不是很系统,社会效益也不是很明显。
    “我们希望借助专业基金会的力量,按照专业的模式去运作,让慈善事业针对性更强,实现可持续发展。”他说。
    近年来,草根公益慈善组织在中国慈善领域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有限的募捐渠道却又往往使它们陷入资金短缺的尴尬处境。一些公募基金会开始通过与草根慈善组织合作来寻求双赢。成立于2010年的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便是这种合作的成功例子。
    该基金会项目总监姜莹介绍,基金会的定位是“民间性”“资助型”“合作办”和“全透明”,其中“民间性”和“合作办”主要是因为基金会吸纳了全国20多个有影响力的草根慈善组织,这样一方面给了它们合法的公募资格,另一方面让基金会有更多贴近百姓的项目源,吸纳更多民间捐助。据了解,中华儿慈会2011年个人捐款占捐款总额的54%,在中国公募基金会中是最高的。
    事实上,当前慈善多元化不仅表现为公益慈善组织筹办方式、监督机制的多元化,慈善救济的方式和内容以及善款募集渠道也日渐丰富。很多慈善组织都开通了网上支付平台,为大众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提供便捷。
    姜莹说,中华儿慈会已开通的募款方式不仅包括支付宝(微博)、财付通、易宝支付国内三大网络支付平台,而且在搜狐、腾讯、新浪等网站上也设有“微捐”渠道。
    “慈善多元化将是慈善事业发展的新方向,因为慈善领域也需要竞争,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的相互促进才能构建完善的慈善体系。”姜莹说。


来源:新华网
原文地址: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20830/1443130015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