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届“大爱无声”公益慈善义拍在京举行2015-05-20本报讯(记者顾磊)5月17日,首届“大爱无声”公益慈善救助义拍活动在京举行,国内外企业家300余人参加慈善义拍。 本活动由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简称“中华儿慈会”)主办,北京水哲生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由北京润德尚品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执行。本次拍卖会汇集了多位知名画家的作品,也包括A货翡翠精品拍卖。 中华儿慈会爱无声公益基金发起人曾祥宽宣布,本次拍卖艺术家捐献作品所得,将全部用于贫困地区少年儿童的药物性耳聋残疾预防。“愿此次慈善义拍活动之后,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公益慈善事业中来,用集体的力量推进社会各界对我国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关注,为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慷慨解囊,共襄善举。” 据悉,“爱无声公益慈善救助基金”属中华儿慈会9958儿童紧急救助中心的子项目,以预防为主,进行少年儿童药聋基因筛查行动。创建于2011年3月的“9958儿童紧急救助基金”是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自主品牌项目,该项目致力于保障少年儿童的健康生存权,秉承公开透明的公益理念,整合医疗资源,推动政策导向,打造有前瞻性的少年儿童救助体系。
-
“为爱而走”慈善活动汇聚公众爱心2015-05-135月10日上午,第四届“为爱而走”慈善健走大会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成功举行。作为一直行走在公益道路上的斗山公司积极参与此项活动,同多家企业一起以健走的方式推广健康生活理念,汇聚公众爱心,为罕见病——血友病患者及其家庭募集善款,提供切实帮助,并号召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和支持血友病患者群体。 今年北京的夏雨,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活动当天下着雨,天气寒冷,虽然提前预报了消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却并没有因此门庭冷落,当天活动现场气氛火热,近50家单位的志愿者们风雨无阻,齐聚于此,斗山志愿者们为爱而来,不但有公司的员工,还包括员工的家属,共同行走在这个充满希望的道路上,雨中行走了5 KM,用行走的力量,表达了对十万分之一的罕见病人群的关注和支持。 今天一小步,未来一大步,把健走和慈善活动相结合,为自己带来健康的同时,也为孩子们献爱心。自2012年至今,“为爱而走”慈善健走大会已经成功举办四年,去年风靡一时的冰桶挑战,让罕见病进入公众视野。今年志愿者以健走的方式,用行动的力量为罕见病患者送上一份温暖的鼓励,募集的全部善款,将用于开展针对罕见病——血友病人群的关注和帮扶项目。 本次活动是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共同指导,由中国民生建国会北京市委员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新浪公益、北京血友之家罕见病关爱中心以及“有爱有未来”外企志愿行动等单位联合主办。 原文地址:http://gongyi.sina.com.cn/gyzx/2015-05-11/143652592.html
-
中华儿慈会救助玉树地震孤儿五周年记录2015-04-202015年4月14日,是4·14玉树地震五周年的日子。富有特色的藏式民居取代了地震初期的板房,热闹的城区不仅有了博物馆,还重新修建了格萨尔广场。五年后的玉树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五年前,这场强烈地震使得20余万玉树人民受灾,地震发生后,中华儿慈会迅速展开救助工作,为灾区儿童送去了御寒羽绒服,在灾区开设帐篷食堂,每天为当地儿童配置发放营养午餐,并接收100余名孤儿到北京休养、治疗。 浙江新湖集团对中华儿慈会的灾后救助行动深为赞许,希望捐赠给基金会的5000万元“新湖基金”全部用于玉树灾区的重建,协助基金会为灾区的少年儿童重建美丽幸福家园。中华儿慈会尊重捐助者的意愿,科学、妥善、透明地使用这笔资金,积极承担灾区困难儿童的救养责任,为安置灾区孤儿和培养孤儿成才开展了长期持久的工作。五年来,一方面在玉树自治州建立玉树·新湖儿童村,用于孤儿养育、医护康复、青少年儿童教育和夏令营活动等;一方面肩负起抚养百名孤儿健康成长到18岁的社会职责。如今,经过近4年的建设,玉树·新湖儿童村已于2014年8月竣工。抚养的百名儿童中,当年的邋遢的小男孩已长成俊朗的康巴汉子,忸怩的小姑娘已出落成美丽的藏族阿家拉,18名参加高考的学生全部考上了大学,是玉树教育史上成绩最佳。孩子们不仅成绩优秀,有的还担任学校的大队长,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令人可喜的是,本就能歌善舞的他们已能即兴表演《吉祥如意》、《我的出生地》等几十个歌曲或舞蹈节目,而且开始学习创作自己的原创歌曲。在学校的运动会上,他们也毫不逊色,在长跑等项目中取得前几名的好成绩。年龄大些的孩子已开始自力更生,通过打工赚取零花钱,通过打拼实现梦想。 玉树百名孤儿休养营 五年前,孩子们乘着长途列车来到只在书上见过的北京休养。列车上,乘务员和许多乘客送来青海酸牛奶、苹果、面包和很多零食,还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听音乐,下棋。热情的关照让孩子们感到了暖暖的情意。 为了帮助孩子们恢复身心健康,中华儿慈会成立“百名孤儿成长救助项目”,并于2010年6月启动了“玉树百名孤儿休养营”活动,生活起居、饮食、学习等都有人悉心照顾,并专门开设了心理健康辅导、美术绘画、音乐舞蹈等课程。六一儿童节期间,还组织孩子们到北京天安门、故宫、长城和上海世博会等地参观游览,与当地的小朋友进行联谊活动。饮食调节、心理疏导、情感抚慰和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使得孩子们的笑容多了起来。 听说灾区的孤儿来到北京,社会上各界爱心人士纷纷献出自己的爱心,武警官兵送来了玩具和书籍,企业家送来了新衣服、新鞋子,退休职工捐出了退休金,志愿者们为孩子们洗澡、梳头,陪孩子们做游戏,讲故事……经受创伤的孩子们被大家伙的爱包围着,呵护着。 就读北京学校 孩子们来的时候,最大的15岁,最小的才2岁。有的父母双亡,家中只剩老人;有的房屋倒塌,家中没有任何经济支撑。根据孩子们的不同情况,中华儿慈会孤儿成长救助项目安排孩子们到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安徽蚌埠美佛儿国际学校、北大附属实验中学等学校就读,上小学的41名,初中的23名,高中的19名,让他们顺利完成小学到高中乃至大学的学习。同时想方设法为他们进行专业技能培养,儿慈会负责了全部生活费、学费、特长培养费、往返玉树的路费。希望有一天他们成长为建设玉树的有用人才。 “有的孩子在年级的语文考试中成为年级第一名,还有许多孩子成为学校的大队干部,北京市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他们的进步变化特别特别大。”“北京没有藏语老师,可是丢掉了藏文就等于把‘根’丢掉了!”项目负责人何江萍经过3个月的“寻寻觅觅”,最终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帮助下,解决了孩子们的藏语问题。每周日为孩子们安排藏文课。 玉树天使艺术团 时间飞逝,玉树孤儿一年半的在京生活和学习,使他们的身心发生了很大变化,个子长高了,身体长壮了,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为了让孩子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并继承玉树人民能歌善舞的传统,2011年12月,在青年舞蹈艺术家刘岩的大力协助下,中华儿慈会以在北京读书的玉树孤儿为主体,成立了“玉树天使(孤儿)艺术团”。 “我们每周有三节舞蹈选修课,排练了几十个舞蹈,好多都是同学们原创的。”德乾尕毛说。如今,孩子们已经在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演出过许多次。逢到周末,孩子们还总是在项目组的带领下,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衍纸画到公园义卖,通过歌唱和舞蹈表演感谢献爱心的人们。 相亲相爱一家人 “刚到北京的日子,我们天天做噩梦,晚上宿舍里如果有一个人哭,很快就哭声一片……”15岁的小姑娘索南拉毛回忆说。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快地从灾难的阴影中走出来,2011年4月,孤儿成长救助项目组在“爱的延续——4·14地震周年纪念”中,呼吁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对玉树孤儿认养助养,随即得到社会爱心人士的热情响应。在短短十天的时间里,在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读书的玉树儿童都被爱心人士以接回家度周末和过节假日的方式助养认养。几年来,有几十个爱心家庭的父母为孩子们的幸福付出着默默的努力,或是陪伴,或是捐助,或是每一次生日和节日的小小问候,无不让孩子们感受着亲情的温暖。 除此以外,孤儿成长救助项目还在天通苑为孩子们租下了的四居室,几十个孩子不去爱心家庭的日子,就回到这个小家。项目组的工作人员,也就是何妈妈和裴哥哥,每周都会给孩子们开小会,让孩子们说说一周的收获与困惑,奖励他们的进步,一一解答他们的疑问。 亲爱的“何老妈” 57岁的何江萍是中华儿慈会孤儿成长救助项目负责人,从玉树孤儿来北京的第一天起,她就挑起了照顾他们成长的重担。她笑声爽朗,脚步急促,让人无法将她与曾经的癌症患者联系起来。几年来,周一到周五,何江萍在基金会为孩子们的开销筹款,到了周末,还要与孩子们一起生活。365天,何江萍几乎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这群孩子身上。即使是大年三十,也是陪伴孩子们度过。为了照顾孩子们,何江萍学会了开车,学会了拌糌粑,学会了简单的藏语。为了让孩子们见证家乡玉树的变化,何江萍自筹经费,10多次带领部分孩子返回玉树参观。她还经常组织孩子们出去玩,“这些孩子没有父母,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哪怕我们辛苦点、累点,也愿意让孩子们多出来活动、见见世面。”有一次一名好心人说自己种了几百斤大白菜,愿意捐给孩子们吃,但是要自己去拿。这位好心人在顺义,何江萍就开着车跑到顺义去拉白菜…… 2010年底,在一次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忽然打出了“何老妈,我们爱你”的字幅。“我当时硬是忍着没掉下眼泪,回到家,我把自己关在屋里哭了半个小时。”何江萍说。从此,“何老妈”成了孩子们对何江萍的“爱称”。 北京是第二故乡 高中生开周格来曾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我失去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但我很幸运,来到北京后,我得到的比失去的多”。在地震中,玉树娃娃们失去了亲人、朋友,失去了作为生命支柱的家庭。但他们也获得了全社会大家庭的关爱和照顾:他们有“何老妈”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疼爱;有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志愿者哥哥姐姐们陪着他们读书、玩耍,倾听他们青春的小烦恼;有爱心家庭的爱心爸爸、爱心妈妈敞开怀抱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小家……小到零食、衣服、体育用品的提供,大到人生方向的引导、理想信念的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全社会都在努力弥补着玉树娃娃们在地震中失去的东西。 正像孩子在十八岁成人礼上说的,“十八岁是我们的天地,是我们的舞台,在这里,不需要太多的豪言壮语。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在这空白的人生图纸上踏实勤奋的描绘出一幅幅属于自己的篇章。”(中华儿慈会) 来源:人民网 原文地址:http://ccn.people.com.cn/n/2015/0416/c366510-26856410.html
-
2015凤凰网美丽童行厦门“大病医保公益慈善夜”即将开幕2015-04-14凤凰公益讯 由凤凰网、凤凰卫视联合主办的2015凤凰网美丽童行厦门——“大病医保公益慈善夜”将于4月23日在中国厦门国际会议中心酒店隆重拉开帷幕。本次凤凰网与厦门全球佛事用品展、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中国乡村儿童大病医保公益基金深度合作,汇聚慈善力量,播撒温暖。活动由佛事用品展义卖、慈善公益沙龙、爱心人士(企业)定向捐赠、慈善晚宴拍卖四个主体板块构成,向大家提供多种参与的形式和机会,让每个到来的朋友都可以充分去感受美丽童行。届时,来自全球的政、商、文、体等各界精英支持并出席本次活动,为改善贫困地区儿童的医疗状况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5凤凰网美丽童行厦门“大病医保公益慈善夜” “美丽童行”大型公益盛典立足凤凰全媒体平台,旨在和全球华人一起关注中国贫困儿童的生存、健康、教育及未来发展。凤凰持续关注贫困地区儿童的生存状况,坚持践行对贫困儿童的救助,至今8年有余。已经持续举办了4届的“美丽童行”慈善晚宴拍卖募得善款超过3500万元。2015年,“美丽童行”将首次走进千年鹭岛厦门开启爱心之旅,集结爱心力量。 中国乡村儿童大病医保公益基金旨在为中国乡村儿童免费提供一份医疗保障,由邓飞先生、李亚先生等知名人士、以及凤凰卫视、凤凰网等机构联合发起。为儿童争取医疗资金和公平的医疗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病有所医,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大病医保公益基金现已走到第五个年头,共募集善款2905万元,受益儿童达到61万人,累计赔付人数5505人次,支付保费2411万元,情系贫困儿童,爱心护佑成长。 在本次厦门大病医保公益慈善晚会拍卖环节中,将有大病医保发起人之一、央视著名主持人赵普先生的书法作品《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全国政协委员许钦松先生的书画作品《晴日山光》、知名作家五岳散人捐赠的“马来克力士剑”等国内外珍贵艺术品及收藏品均对外拍卖。同时赵普先生将亲自上阵主持美丽童行厦门大病医保公益慈善夜,以公益善心传递人间大爱。凤凰网还邀请多位公益慈善明星上台助拍,呼吁爱心嘉宾积极举牌以筹集更多善款帮助乡村贫困儿童。 中国厦门国际佛事用品展创办于2006年,已成功举办九届,是业界公认的“全球第一佛事用品展”,代表着当今中国佛事用品产业发展的最高水平。2015年凤凰网与中国厦门国际佛事用品(春季)展览会联手合作,由厦门市人民政府作为支持单位,由厦门市总商会、厦门国际商会、厦门会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本届展会展览面积达10.5万平方米,国际标准展位数5800个,参展企业1100家,预计展会将吸引境内外客商超过15万人次。展会还成功独立开发了智能手机客户端,为到场展客商提供展馆导览、展商查询等国际水平的现场增值服务,资讯触手可及、供需匹配高效,并通过佛教文化表演弘扬佛教文化,让更多的人从佛法智慧中受益。 凤凰网美丽童行厦门公益慈善夜作为此次厦门佛事用品展的亮点活动,将佛教与儿童公益事业结为善缘,为儿童福利事业募集善款,体现佛家惠世济民的功德善心,以慈悲铸就人间大爱,为中国乡村贫困儿童谋取应有福利保障。每一个人心中皆有良善,我们希望自己孩子健康长大,必定不愿看到别人孩子被病痛折磨的痛苦困境。祝愿每一份爱心,能温暖孩子们的心,扶持他们走向有阳光有希望的未来。 晚宴时间:2015年4月23日17:30-21:30 晚宴地点:厦门国际会议中心酒店二层宴会厅 点击进入2015美丽童行专题http://gongyi.ifeng.com/special/2015mltx/ 来源:凤凰网 原文地址:http://gongyi.ifeng.com/a/20150410/41048066_0.shtml
-
玉树地震孤儿参观中央电台 藏族少年:我过得很快乐2015-04-13央广网北京4月11日消息(记者任梦岩)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天是4月11号,还有3天,就是青海玉树地震五周年的日子,震后,一批失去父母的孤儿被带到北京,由中华儿慈会救助抚养,今年他们将在异乡度过第五个年头。 为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在北京的生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组织的 “团聚爱·我和央广有个约会”活动,就请在北京居住的玉树孤儿来中央台参观。 这些孩子们平日在学校住校学习,周末就回到孤儿之家居住。今天的活动是让平日在学校、孤儿之家两点一线的孩子们参与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来中央台,了解中国的广播事业。 从玉树到北京的这5年里,他们也可以说算是小半个北京人了,可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却从来没有淡忘。刚才,他们对着话筒,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扎西才仁的信:《给妈妈看北京的生活》。 扎西才仁:虽然我忘了我亲身的母亲长什么样儿,但是我还是知道她面带微笑的脸,我想母亲在天上肯定能看见我在这个充满善良的大家庭里过得非常快乐,还有在天上母亲肯定能看见在地上还有像您一样的何老妈。虽然何老妈已经快60了,但是她还是毅然的去帮助像我一样的孩子,每天给我们洗衣,每天给我们洗菜、买菜、买衣服、送鞋,还有就是像亲哥哥一样的裴哥哥,每天像一个大厨师一样给40、50个人做好吃的饭菜。社会上还有好多像何老妈这样对我们像对自己亲身孩子一样的人。虽然我有些没有见过面,但您对我们的温暖,我们用心感受到了,我想说虽然我们现在回报不了,但是一定会用好成绩报答的。妈妈在天上一定能看到何老妈对我们的关爱。 孩子刚才说的这个何妈,其实就是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孤儿成长中心的主任,也是孩子们的生活老师何江萍,她介绍说,五年来,孩子们的变化其实是飞快: 何江萍:这些孩子接到北京来,来的时候,孩子们心理上的创伤很大,大部分是藏族孩子,听不懂汉语也不会说汉语,我们后来进行了长期的安置,安排在小学、初中、高中,从以前听不懂汉语不会说汉语,到现在在年级的语文考试中成为年级第一名,还有许多孩子成为学校的大队干部,北京市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他们的进步变化特别特别大。 在谈到为什么孩子们都叫她何老妈的时候,何江萍解释说: 何江萍:我们实际上不让孩子们随便的称呼工作人员为妈妈,因为这个妈妈这个称呼很神圣,当时刚来北京的时候,那时候有很多孩子的妈妈刚刚在地震当中去逝,所以我们跟工作人员有要求,把这个妈妈的称呼要留在今后,比如说我们给他寻找爱心家庭或者是其他的方式,让这个妈妈的称呼保留着一种神圣,所以这些孩子他又想喊,我的年龄大了一些,已经快六十岁了,他们就管我叫老妈。 周一到周五,何江萍要在单位为孩子们的开销筹款,到了周末,还要与孩子们一起生活。365天,何江萍几乎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这群孩子身上。孤儿之家所有孩子都要抚养到高中毕业,距离最小的孩子考大学,还有7年点的时间,谈到最终的离别,何江萍的双眼泛起了泪光: 何江萍:只要孩子们好,只要孩子们有好的发展,陆陆续续的长大了,走上他们自己应该去的地方,这是必然的,再舍不得也得要帮助他们。就是希望这些孩子都能成才,都能成为最优秀的藏族人才,让他们去逝的父母让他们家乡的亲人能彻底他们最优秀的接班人,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
辛柏青:做公益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2015-04-07辛柏青在贵州六盘水慰问被解救儿童。王铮/摄 3月28日,作为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华儿慈会”)“回家的希望”项目的爱心大使,知名演员辛柏青来到贵州六盘水,专程向贵州省打拐被解救儿童发放了救助金。一到这种场合,他就发愁不知道上台该说些什么,“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以前只能说起到了一定的榜样作用,除此之外没有更多实质性的内容。所以这次,不管多忙,我都要自己去看看,做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实事。”辛柏青说,做公益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光喊口号肯定是不行的。 27日晚,先是从正在录制电视综艺节目的上海飞贵阳,下了飞机还有3个多小时的车程,赶上雨天路滑车慢,到达六盘水已经第二天凌晨两点多了。加上要早起,几乎一夜没睡。但两天后坐在北京某酒店大堂面对中国青年报记者时,辛柏青还在庆幸在自己的坚持下没有错过这次机会,“太有收获了,这次真的没白去”。 走近被解救的儿童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孩子被拐卖,为什么那么多拐卖事件都发生在偏远的农村和山区?这些问题辛柏青仔细地思考过,也跟打拐办的领导交流过,原因有很多,比如经济贫困、道德滑落、法制观念淡漠、刑法力度不够,还有整个社会产业结构造成的留守儿童问题,“这是一个综合的社会问题,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根除,那怎么办?最根本的就是建立起每个人的安全意识,告诉每一个孩子要有自我安全的意识,告诉每一个爸爸妈妈要监管好自己的孩子。”辛柏青说。 在六盘水,辛柏青认识了8岁的杨爱国。爱国两岁时被拐卖,6岁时在河南被解救,而一同被拐卖的妹妹至今下落不明。“爱国8岁才上学前班,我的女儿6岁已经小学一年级了。我不知道什么原因,也许是被拐经历带来的自闭,让他不愿走出家门接触社会吧。我认为对受助者的帮助第一位的是心理救助”。 两张床,上下铺,毯子、被子和衣服凌乱地堆在床上,一个炉子,一个柜子,此外就没什么东西了。爸爸为了全家生计常年在外打工,妈妈生下两个孩子后就离家出走了,因为家里太穷了,爱国家里今天仍然只有爷爷奶奶留守,一家人靠爷爷手工做一些烟袋拿到集市上去卖勉强度日。 “我一看那烟斗做得很精细,纯手工的,铜的烟袋锅和铜的烟嘴,中间镶着的杆是当地的一种乔本植物,拿着手感很好,麻麻的表面还有按摩作用,不抽烟的人也可以当工艺品来欣赏。”不光现场包圆了大爷的所有烟斗,辛柏青还建议他在手工烟斗上刻上自己的章,作为独特的品牌logo,今后在中华儿慈会的淘宝公益网站出售,“最好的救助,是能让受助者找到自食其力的信心。”辛柏青说,但也有问题,大爷不识字,写不了发货单,无法和淘宝网站对接,幸好中华儿慈会有志愿者可以定期上门,帮助大爷把一段时间做好的烟斗统一发到网站,卖出后再把钱打到他的账户上。“真是太好了,这次真的没白去。”辛柏青说,虽然事很小,但是特别有成就感,意义也很重大。这样的救助不是简单地去施舍,而是真正挖掘出他们自我成长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辛柏青发现,在一些慈善捐赠仪式上,主办方经常会在很大的纸板上写上捐赠的数目,然后让受捐者和捐赠者一起抱着合影。“当然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社会正能量的传递,但是这对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来说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呢?如果换位思考,我们站在台上举着受捐的牌子,我们又会怎么想?”在辛柏青看来,对这些被解救儿童和他们的困境家庭最大的帮助是,实实在在帮他们开发自己的生存空间,而这个前提是一定要走进他们的生活。 “反拐爱心大使”的公益梦 辛柏青结缘公益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但不是成系统的,是粗线条的,私人的。比如说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消息,一个孩子得了罕见的贫血症,转发完了我就想,不能光号召别人,我也得起个带头作用啊,就捐了款。亲历亲为才有说服力嘛”。 在辛柏青的影响下,一家人都行动起来,“公益全家总动员”经常上演。辛柏青和朱媛媛戏里戏外都是模范夫妻,恩爱令人羡慕。做公益,经常也是两人联手,比如参加关注乳腺健康的“粉红丝带健步行”大型公益活动,拍摄消防公益广告,都是夫唱妇随成双成对。连岳母也有过被“派”去医院给受捐者送钱的经历。 2008年汶川地震,刚拍完《中国兄弟连》的辛柏青,在自己的单位国家话剧院和剧组分别捐了款。“剧组那边刚好有笔尾款没结,就说直接以个人或剧组的名义捐了吧;剧院那边是委托财务把几个月工资凑在一起捐的。那时候做公益比较随机随性,现在终于找到了组织。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 “我之前在微博上看到有贫血患儿,希望救助他,但是苦于无法核实信息,自己打了很多电话询问,确定了实情才捐助。”辛柏青坦言,以前捐款总是带着钱亲手交到对方手里,生怕中间会有什么变数。跟中华儿慈会合作做公益,真的是很幸运的一件事,“他们正好想找一个形象正面的代言人,而我需要找到一个让我信任的渠道和组织,让我去实现我的公益梦想。就跟谈恋爱似的,双方一拍即合。”辛柏青说,自己当初签约华策的时候,提的条件就是我要做公益,华策正好每年也愿意拿出很大的精力去做公益,“一切都那么顺,如我所愿”。 凭借荧屏上下“国民好男人”的形象,2014年12月辛柏青被中华儿慈会聘为“反拐爱心大使”,向公众推广儿童反拐常识。“我是一个父亲,我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对家庭和孩子的安全特别在乎,所以就特别关注孩子走失等问题。”辛柏青说,在和中华儿慈会合作之前,自己也一直关注“随手拍”解救流浪儿童等活动,知道有那么多孩子走失了被拐了,“我知道失去孩子对于家庭意味着什么,很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能为呼吁关注儿童安全做点事”。 做公益一定要有强大的内心 辛柏青认为,想要帮助别人,自己首先要健康。自己通体透亮了,才能给别人带去光和热,“作为演员,有人会认为做公益是作秀,说作秀也没有关系,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即使是作秀,但有影响力,推动更多人参与了,也没有什么关系”。 辛柏青印象中有那么一次,自己转发过一个呼吁救助白血病儿童的微博,之后看到一条评论很是刺眼,大意是说你们演员挣那么多钱,一人出点就够了,还用得着叫大家都来捐吗?“那时我就想,还好我做了,不管别人知不知道,我对得起自己的心,我坦然。如果自己没做,看到这样的评论一定特别羞愧吧”。 辛柏青热心公益,粉丝们也被带动得热血沸腾。每一次,粉丝们的爱心之举都会让他感慨:“也许我自己捐的钱不够他们治病的,但我带动的能量汇聚在一起就不可小看。”辛柏青认为,作为演员,自己不一定非要到打拐第一线。去校园参加儿童安全知识宣传普及活动,本身也是一种传播。“喜欢我的知道我的观众,就会知道我也在关注这个事。要说公众人物参与公益活动最大的意义,那就是能带动更多社会大众参与公益”。 “做公益没有门槛,如果一定要有,那唯一的门槛就是平等,不要带着有色眼镜从施舍者的角度出发去帮助别人,那样会给受助者带来隐形的伤害。”辛柏青说,你带着什么目的去帮助别人,被帮助的人是会有感知的,“但做到真正的平等是非常困难的,我自己也是在尝试和努力”。 2015年1月11日,中华儿慈会五周年庆典暨感恩会上,辛柏青获得“公益人物奖”。站在领奖台上,辛柏青感受着公益带给他的荣耀和责任。 “其实,做公益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收获远比你付出的要多。”辛柏青说,付出的可能就是一些时间、精力和金钱,但是从中收获到的精神层面的愉悦是不可代替的。“比如你看了一部好电影,感觉特别高兴,或者吃了一顿美食,觉得非常舒心,拍戏挣钱了很得意,但那都不一样,那是物质刺激给你的,很短暂,而做公益是心底里自然产生的愉悦感,会一直在你心里,稳稳的,就像一个背景音乐一样,不管你在做什么,它永远都在那里,一想起来都会由衷地微笑,真的特别享受。”辛柏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