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政部举办部管社会组织负责人能力建设培训班2022-09-26为进一步推进部管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推动部管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9月22日至23日,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以视频方式举办部管社会组织负责人能力建设培训班。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柳拯出席培训班开班式并作动员讲话。培训班强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能力建设,2020年10月专门以能力建设为主题,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进行授课。能力建设是成事之基,是部管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部管社会组织防控风险的必然要求。部管社会组织必须全面准确理解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内涵外延,把握处理好三方面辩证关系:一是要把握处理好党建与业务之间的辩证关系,推进政治能力与业务能力的共同提升;二是要把握处理好发展与安全之间的辩证关系,推进业务拓展能力与风险防控能力的共同提升;三是要把握处理好外部与内部之间的辩证关系,推进外部影响能力与内部治理能力的共同提升。培训班指出,新时代新形势对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各部管社会组织一是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二是要以发挥作用为导向,不断提升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调查研究、项目设计和管理、资源筹集、协同合作等方面能力。三是要以内部治理为基础,不断提升依法治会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分支(代表)机构和专项基金管理,加强所办企业管理。培训班共分四个专题。一是统战工作专题。中央统战部六局相关负责人传达了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解读了社会组织统战工作政策要求,对社会组织如何发挥统战作用进行了讲解。二是意识形态管理专题。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就意识形态管理理论和实务进行了解读;部管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对部管社会组意识形态管理文件进行了讲解,对意识形态风险防范进行了重点分析和提示。三是乡村振兴和定点帮扶专题。江西省遂川县、莲花县、兴国县等三个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县的负责人介绍了县情概况和帮扶需求;社会组织管理局对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政策进行了解读,对部管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和定点帮扶进行了动员引导。四是内部治理专题。社会组织管理局就部管社会组织内部治理政策要求进行了讲解,三家部管社会组织作为代表交流了内部治理经验。培训班还对部管社会组织近期相关重点工作进行了强调和部署。培训班由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吕晓莉主持,142家部管社会组织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线上参加培训。来源:“中国社会组织动态”政务微信
-
坚定文化自信,为新时代新征程凝心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述评2022-09-2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筑牢中华儿女团结奋进、一往无前的思想基础”在全党全社会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以中英文版出版,面向海内外发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山西太原市迎泽区委党校迎泽街道分校教室里,数十名街道、社区干部围绕最新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展开学习并进行交流分享。从第一卷到第四卷,这一著作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向外看,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向内看,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守正创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用真理之光照亮复兴之路。十年来,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全党动手抓宣传思想工作,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分别召开文艺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阐明原则立场,廓清理论是非,校正工作导向;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健全互联网领导和管理体制,坚持依法管网治网,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一系列重要讲话、一个个重大部署、一项项有力举措,推动意识形态领域向上向好态势不断巩固。十年来,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2021年仲夏时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馆。一年多来,前来参观的社会各界人士络绎不绝,人们在这里读懂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感悟一个伟大政党的初心使命。这是2021年6月22日在北京拍摄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外景。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壮烈啊!陈树湘是牺牲英雄中很典型的一个。”2021年4月25日,广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走到油画《陈树湘》前,习近平总书记由衷感叹。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的油画《陈树湘》前,党员们聆听讲解员讲述陈树湘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故事(2021年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纪念碑前每一个庄重的鞠躬、纪念馆内每一次深情的凝望、对英雄故事每一回动情的讲述,都彰显着对中国精神的崇尚与弘扬。“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从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到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设立烈士纪念日,再到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动学习大国建设……理想信念的根基更加牢固,精神文明的花朵愈发灿烂。放眼新时代,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光竞相闪耀。“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秋佳节,杭州良渚,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文润阁”用镜头记录了月光下的诗情宋韵。月光千年未变,时代已万象更新。2022年7月底,中国国家版本馆正式开馆。这座新时代的国家文化殿堂,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充分体现着我们党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高度自觉、汲取历史智慧更好走向未来的历史主动。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鲜明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推动下,中华文脉在赓续传承中弘扬光大,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影响力——《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等出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实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深入开展文化资源普查梳理,摸清文化资源家底,文化遗产保护跃上新台阶,我国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居世界第一;《记住乡愁》《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唐宫夜宴》等电视节目“圈粉”无数,传统节日文化深入人心,文物热、非遗热等纷纷兴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焕发当代价值和永恒魅力;观众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瑞虎佑安——二〇二二新春展”(2022年1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向世界介绍中国经验、传递中国声音;多层次的文化交流广泛开展,“感知中国”“欢乐春节”“四海同春”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全球掀起中国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工作人员在介绍“经典,予生活以诗意——‘文津经典诵读’十周年主题展”(2022年9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在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中,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推动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戴上AR眼镜,探寻“稀世珍宝”伯矩鬲背后的故事;在虚实融合的数字空间中,沉浸式“云”游敦煌莫高窟……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科技与文化相融合让参观者“跨越千里、穿越千年”。参观者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展良业夜游展台的《千机圆明》沉浸体验空间内欣赏数字技术模拟的圆明园景象(2022年9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支持文化产业发展……”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文化惠民“大礼包”,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文化小康”带来的幸福感。十年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我国文化建设呈现蓬勃发展、更加繁荣的生动景象,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全面迸发。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全国政协委员,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观众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也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观看北京绢人工艺品(2022年9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为人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新时代的文艺园地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等具有历史厚重感和现实关怀;报告文学《乡村国是》《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等生动讲述脱贫攻坚故事;长篇小说《人世间》《主角》等现实题材佳作摘得“茅盾文学奖”桂冠;歌曲《坚信爱会赢》、话剧《护士日记》等讴歌疫情中的凡人英雄;复排民族歌剧《党的女儿》、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创新形式再现英雄形象;重大主题文艺活动《奋斗吧 中华儿女》《伟大征程》等引发社会热烈反响……天津市和平区新星小学学生在观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2021年9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姿多彩——回应人民群众新需求新期待,十年来,我国深化文化改革发展,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542个,公共图书馆3215个,文化馆3316个,博物馆6183个。到目前为止,实现了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大部分博物馆免费开放。小朋友在上海博物馆举行的“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上参观(2022年7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珑 摄观众在北京中国美术馆观看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中的作品《呦呦鹿鸣》(2022年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文化强国建设步履矫健。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时代的中国正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书写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绚丽新篇。来源:新华社文字记者:史竞男
-
习近平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2022-09-23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强调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 习近平指出,今年,我们克服去年北方罕见秋雨秋汛、冬小麦大面积晚播、局地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应对南方局部严重高温干旱挑战,实现夏粮、早稻增产,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 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强化粮食安全保障,稳住农业基本盘,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全国广大农民要积极投身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让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更上一层楼!来源:新华社
-
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举办社会组织风险防范培训班2022-09-23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要论述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和化解社会组织领域风险的部署要求,强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工作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提升风险防控能力,9月19日至22日,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在山西省太原市举办2022年社会组织风险防范培训班。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相关工作人员参加培训。山西省民政厅副厅长宋海兵出席开班式并致辞。培训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风险防范化解工作,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多次重要会议上就防范化解风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各级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要持续深化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深刻认识做好社会组织领域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重要意义,持续推进社会组织领域重大风险排查和防范化解工作,打先手仗,下先手棋,筑牢社会组织领域重大风险防线。培训班要求,各级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要论述精神,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召开这一主题主线,进一步深刻认识防范化解社会组织领域重大风险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切实增强防范化解社会组织领域重大风险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风险排查,对社会组织可能涉风险的重点活动进行摸底排查,做到底数清、问题明,切实负起社会组织风险防范化解工作责任。三是要强化部门协作,形成监管合力,加强与党建工作机构、业务主管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社会组织领域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四是要加强政策宣传,切实提升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人员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鼓励引导社会公众和媒体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组织监管,形成良好社会监督氛围。培训围绕提高领导干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民政系统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风险、行业协会商会监管工作风险、社会组织执法工作风险等方面,全面讲授了各项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点及应对举措。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登记管理机关的参训学员在培训班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来源:民政部门户网站)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主要有哪些专题、讲了什么?2022-09-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以下简称第四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2月3日至2022年5月10日期间的讲话、谈话、演讲、致辞、指示、贺信等109篇,共有21个专题,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01体现“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第四卷第5专题“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第7专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第8专题“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第16专题“统筹发展和安全”和第20专题“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与发展主题直接相关。我们可以从中深切体会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坚定自信、从容不迫。 第3专题“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第4专题“坚持敢于斗争”、第12专题“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第14专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第18专题“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的经验和智慧。02体现“十个明确”的丰富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八个明确”基础上,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进一步概括。 第四卷第7专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第8专题“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与“十个明确”中新增的第七个“明确”相对应;第21专题“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与“十个明确”中新增的第十个“明确”相对应;第10专题“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与第三个“明确”中增加的“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内容相对应。这些专题体现了从“八个明确”到“十个明确”的丰富发展,大大拓展了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四梁八柱”。03“三大时代课题”贯穿全书 在“三大时代课题”中,“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的是方向性质问题,“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讲的是目标路径问题,“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讲的是力量保证问题。 第四卷第1专题“掌握历史主动,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应第一个重大课题,第6专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应第二个重大课题,第21专题“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对应第三个重大课题,系统反映了我们党对新时代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的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 当然,其他各专题聚焦具体领域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实也都属于“三大时代课题”的范畴。可以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的21个专题为我们把握历史脉络和未来走向,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和理论营养。 因此,我们要带着责任、带着信仰、带着情感认真学习研读,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汇聚起新时代新征程上团结奋斗、勇毅前行的磅礴力量。来源: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2022-09-199月16日出版的第18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文章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文章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得到这个成果极不容易。文章指出,改革开放至今,我们一直在实践和探索,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在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上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性变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发展大踏步赶上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表明,社会主义没有灭亡,也不会灭亡,而且焕发出蓬勃生机活力。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文章指出,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重大政治论断,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党要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我们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为科学社会主义新发展作出更大历史贡献。文章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但同时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文章强调,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要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勇于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全文如下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习近平我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后会见中外记者时说,实践证明,我们党不仅能够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而且能够领导全党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我先从社会革命的角度谈点看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得到这个成果极不容易。新中国成立前28年,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又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我们党对怎样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长期探索,取得重要成就,也经历了严重曲折。这里面最主要的问题,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2018年1月5日,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邓小平同志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至今已经40年了,我们一直在实践和探索,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在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上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性变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发展大踏步赶上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但了解其形成和发展的脉络,认识其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应该拉长时间尺度,放在世界社会主义演进的历程中去把握。17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继承和扬弃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给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由此从空想走向科学。科学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推动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社会主义由此从理论走向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特别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科学社会主义由此从一国实践走向多国发展。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很兴旺,加上亚非拉国家反帝反殖民主义的斗争,同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基本上势均力敌的格局,所以毛泽东同志说“东风压倒西风”。但是,历史发展从来不是笔直的,而是充满曲折和波折。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不仅导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不复存在,而且对向往社会主义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严重冲击,很多发展中国家被迫走上了照搬西方制度模式的道路。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曲折,正所谓“万花纷谢一时稀”。我讲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历程,那么现在是个什么状况呢?很值得深入研究。去年是十月革命100周年。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二部分一开始就提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就是为了宣示十月革命对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发展所产生的历史影响。正如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4周年时深刻指出的,“这第一次胜利还不是最终的胜利”,但“我们已经开始了这一事业。至于哪一个国家的无产者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期间把这一事业进行到底,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历史总是按自己的逻辑向前演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表明,社会主义没有灭亡,也不会灭亡,而且焕发出蓬勃生机活力。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社会主义在中国没有取得今天的成功,如果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也在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那场多米诺骨牌式的变化中倒塌了,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失败了,那社会主义实践就可能又要长期在黑暗中徘徊了,又要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作为一个幽灵在世界上徘徊了。2022年7月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新疆考察。这是13日下午,习近平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石河子市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会见兵团老中青三代建设者代表。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道路错误,我们不仅达不到目标,甚至可能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重大政治论断,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党要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据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100多个国家中130多个政党仍保持共产党名称或坚持马克思主义性质。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投以羡慕的眼光,纷纷表示要向中国学习治国理政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我们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为科学社会主义新发展作出更大历史贡献。2022年6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北省武汉市考察。这是28日下午,习近平在东湖高新区左岭街道智苑社区志愿服务客厅,向社区工作者、下沉党员干部、志愿者了解基层疫情联防联控机制运行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有人说,我们党现在已经从“革命党”转变成了“执政党”。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我们党的正式提法是,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里面并没有区分“革命党”和“执政党”,并没有把革命和执政当作两个截然不同的事情。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革命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基础,不仅仅是一种破除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的社会运动,更是一种新的社会建设运动。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但同时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这个话,是毛泽东同志讲的。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都多次讲过这个话,我也多次讲过这个话。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后我见中外记者时说,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同时,我讲这个话时也是有深深的忧患意识的。从我国历史看,朝代存在时间长的有夏朝400多年、商朝约600年、西周约300年、东周500多年、西汉215年、东汉195年、唐朝290年、明朝277年、清朝268年,短的有秦朝15年、三国61年、北宋167年、南宋153年、元朝90年、民国38年,其他小朝代昙花一现、朝生暮死不计其数。秦朝、北宋、元朝都曾经是不可一世的强国,但很快就日薄西山。就是那些时间较长的朝代,后期也都是朝政腐败、社会动荡、民怨沸腾、反抗不断,很多都是苟延残喘、奄奄一息了。这说明,一个政权建立起来后,要保持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不自省、不警惕、不努力,再强大的政权都可能走到穷途末路。现在,我们党成立97年了,新中国成立69年了。苏共存在了86年,苏联存在了74年。我们党的历史超过了苏共,我们党掌握全国政权的历史还不及苏联。到本世纪中叶,我们党的历史将接近130年,新中国的历史将达到100年。邓小平同志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那是多少年?要按千年来计算。这就是说,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好、建设成,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漫长历史进程中,确保中国共产党不垮、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倒,是一个极难极大的风险挑战。曾几何时,苏共何其强大,苏联何其强大,现在早已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了。一代人干一代人的事,但没有历史眼光,没有长远眼光,也干不好当下的事情。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要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勇于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97年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讲话的一部分。来源:新华社、《求是》2022年第18期
-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十年回顾2022-09-19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围绕“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发展之路”这一重大时代命题,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大力强化法治建设、积极开展改革创新、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社会组织领域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发展之路。党建引领指明社会组织发展道路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社会组织领域坚持党的领导是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大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2015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从整体上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作出顶层设计。同年10月16日,中央组织部召开全国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全面部署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一个文件、一个会议,为新形势下全面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明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实现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是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各地组织部门和民政等部门本着应建尽建的原则,采取各种方式,力争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全覆盖”。凡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社会组织,要设立党组织;规模小、党员少的社会组织,可联合建立党组织;暂不具备组建条件的社会组织,则通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络员或建立工会、共青团组织等途径,确保党的工作“不缺位”。为确保工作有效推进,各地明确制度、细化举措,将党建工作与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相融合,与社会组织成立登记、章程核准、年检年报、专项抽查、等级评估、教育培训“六同步”,将“两个全覆盖”工作落实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全流程。据统计,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2300余家全国性社会组织已实现“两个全覆盖”。十年来,社会组织领域共建立基层党组织17.1万家,基本实现应建尽建。党建引领下,社会组织受关注度日益提高。各地建立了社会组织协调机制,天津、山西等20多个省份将社会组织工作列入地方党委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开展基层治理大调研,社会组织治理被重点纳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社会组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将社会组织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党建引领下,社会组织在开展业务工作时方向更准、站位更高、成效更大。河北持续开展“红色社会组织”创建活动,在“京津冀社会组织跟党走——助力脱贫攻坚行动”活动中,全省社会组织共筹集资金11.87亿元;浙江各地市采取“党建+公益”“党建+治理”模式,广泛发动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区域事务协商,形成了“红枫义警”“老杨调解室”等服务品牌;广东省积极动员社会组织参与援疆援藏、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党建引领下,社会组织党组织胸怀大局、凝聚人心,党员冲锋在前、当仁不让,在脱贫攻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一系列重点工作中,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组织领域先后有42家党支部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45人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60人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法治护航助力社会组织行稳致远法治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治理方式,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作为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组织的法治化建设势在必行、意义重大。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加强社会组织立法”。2018年8月,民政部发布了关于《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广泛听取社会公众意见,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随后,《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被列入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的通知》《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国务院先后出台多部法律法规,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先后发布多个文件通知,社会组织的地位作用和权利义务逐步明确、权责边界和行为准则日益清晰。2018年10月11日,全国首部社会组织管理地方性法规——《辽宁省社会组织管理条例》审议通过。随后,各地陆续出台相关地方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社会组织内部治理和对外活动作出规范要求。令在必信,法在必行。由民政部牵头组建,13个部委参与的社会组织联合执法机制、7个部委参与的社会组织资金监管机制相继建立,相关部门开展了整治社会组织利用行政手段牟利、收取高额赞助费等违法违规行为以及“僵尸型”社会组织整治、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等专项行动,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净化社会组织生态空间,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十年来,各级民政部门对社会组织违规涉企收费、违规评比表彰、违规设立分支机构等行为进行惩处,共办理行政处罚案件4万余件。从2016年开始,各级民政部门优化发展布局,健全退出机制,现已清理整治近8万家“僵尸型”社会组织,持续优化社会组织存量。2018年、2021年,民政部联合有关部门先后两次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各级民政部门共查处非法社会组织1.8万多家,公安机关侦破案件1.5万多起,共追缴赃款、赃物价值6.43亿元。经过多年的法治化努力,社会组织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现已基本建成,一个有利于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规范、有序、清朗的发展环境已然形成,为社会组织安全规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改革创新释放社会组织发展活力十年来,以改革创新的方式释放社会组织活力,成为党和国家引导社会组织更好发挥服务作用、融入现代化治理体系的主要路径。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设专章强调“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民政系统积极响应,通过持续推进简政放权、稳妥实施直接登记改革、有序开展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加大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力度等举措,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动建立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2015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从机构、职能、资产财务、人员管理和党建、外事五方面作出脱钩要求。随后,国务院成立脱钩联合工作组,有关部门陆续制定出台配套文件。按照“试点先行、分步稳妥推进”的要求,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和地方行业协会商会脱钩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各地建立了由多部门组成的脱钩联合工作组,组长由副省级以上领导担任。面对千钧重担,各相关方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截至2021年年底,脱钩改革任务目标已基本完成,纳入脱钩改革范围的70428家行业协会商会实现了“应脱尽脱”。脱钩后的行业协会商会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明显增强,行业服务功能有效提升,独特优势和功能作用日益显现。例如,中国质量协会目前已正式出版发行3部《中国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蓝皮书》,为“十四五”规划编制提供重要参考;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积极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总体部署,成功承办中国—西班牙企业顾问委员会会议等双边经贸活动;今年6月,浙江省举办了协会商会助力共同富裕启动仪式,现场签署合作项目25个,资金总额超2亿元。在释放活力中迎来发展新机的,还有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力军——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末梢神经,社区社会组织具有扎根社区、贴近群众的优势,是社区治理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按照民政部印发的《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见》《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方案(2021—2023年)》等文件要求,将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作为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的重要抓手,从机构治理、项目设计、人员培养、资源链接等方面加大培育扶持力度。目前,全国社区社会组织总数已达174万多家,覆盖公益慈善、社区事务、志愿服务等多个领域,在强化基层党建、提供社区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优化村(社区)服务功能、构建多方参与治理格局的重要力量。新发展理念引领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这十年,中国社会组织迎来发展新契机,在多方的培育扶持下驶入发展快车道,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后,社会组织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各地纷纷出台政策,通过打造孵化基地、公益创投等形式,“扶上马,送一程”,加快培育发展相关类型的社会组织。多部门通过等级评估、政府购买服务、清理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僵尸型”社会组织整治等形式,一手抓培育扶持,一手抓严格监管,不断优化存量、把控增量、提升质量,推动社会组织从“多不多”“快不快”向“稳不稳”“好不好”转型。高质量发展,最终目标是更好地服务国计民生。发展中的中国社会组织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打造了腾讯公益平台和“99公益日”活动,成为互联网慈善助力扶贫的典型案例;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动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组织推动31项国际电力标准提案,发布15项国际标准……据统计,党的十八大后,全国各类社会组织实施扶贫项目9.2万多个,引导投入资金1245亿元;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累计接受捐款396.27亿元、物资约10.9亿件;积极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参与制定2499项国家标准和364项国际标准;有效扩大公共服务供给,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占全国养老机构总量的44.7%,切实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养老需求。在今年9月8日“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詹成付的话语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对十年来中国社会组织领域的发展成果作出总结:“十年来,社会组织工作发展取得的成就归根到底一句话,在于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发展之路。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我们相信这条道路也会越走越宽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号角已吹响,90多万家社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正全力以赴奔向下一个更美好的十年。来源:中国社会报记者:王冰洁
-
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 习近平这样阐释2022-09-19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弘扬抗战精神,要以史为鉴、珍爱和平。九一八事变发生91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从历史中汲取前行力量。来源:人民网
-
民政工作这十年 · 社会组织篇2022-09-14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政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社会组织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发展之路。党的领导不断加强一是指导思想更为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社会组织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代表大会和党中央全会多次对社会组织工作作出明确部署。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明确指出社会组织已成为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重要阵地,要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引领社会组织正确发展方向。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建立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社会组织制度,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发展之路。二是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不断加强。中央对建立社会组织工作协调机制提出明确要求。截至目前,天津、山西等19个省份建立党委常委或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牵头的社会组织协调机制,河北、山东等5个省份建立了民政部门负责同志牵头的协调机制。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天津、山西等20多个省份将社会组织工作列入了地方党委政府绩效考核内容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体系。三是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体系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组织部门、党建工作机构、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登记管理机关相互配合的党建工作体制。全国性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归口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国资委党委统一领导和管理。地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实现分级统一领导和管理,一般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建立“两新组织”工委,同时在社会组织较多的部门建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机构;民政部门一般负责自身业务范围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和直接登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由街道社区和乡镇村党组织兜底管理。四是社会组织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各级民政部门在登记、年检、评估工作中同步推进党建工作。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求写入社会组织章程。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率不断提升,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建立了社会组织党组织17.1万个,社会组织领域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一是法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在法律层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0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2017年)。上述法律有关条款明确了社会组织的地位作用和权利义务。在行政法规层面,国务院制定了《志愿服务条例》(2017年),修订了《宗教事务条例》(2017年),明确了志愿服务组织、宗教场所法人登记等事项。2018年,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修订,合并为制定《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并列入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二是登记审批改革稳步推进。基本确立了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实施直接登记,其他社会组织实施双重管理的混合型登记管理制度。落实“放管服”改革部署,2013年取消了社会团体、基金会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登记审批和商务部对外国商会的前置审批,2015年取消了全国性社会团体筹备的审批。三是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基本完成。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2015年到2018年,先后开展了三批试点,2019年全面推开脱钩改革,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目标基本实现。到2021年底,推动实现729家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和69699家地方行业协会商会“应脱尽脱”,“五分离、五规范”任务基本完成,行业协会商会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明显增强。扶持政策不断完善一是资金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国务院建立了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财政部联合民政部印发了《关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央财政设立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累计投入中央财政资金16.37亿元,支持3658个项目,直接受益对象1283多万人。据统计,仅2020年度,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承接了1297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累计资金约5.6亿元。二是税收优惠政策逐步完善。财政、税务、海关、民政等部门出台了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公益股权捐赠、会费免征增值税、捐赠票据使用等政策。三是转移职能稳妥推进。一些行政机关加快转移适合由社会组织承担的职能,如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行业统计调查、行业评价、技能培训等基础性工作交由行业协会商会承担。一些地方积极探索推进政府转移职能,比如广东探索将职称评定等职能委托给社会组织承担,海南省制定了赋予行业组织更大自主权事项指导清单。四是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大力推进。中央政法委设置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平安建设”工作指标。民政部印发《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意见》、《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方案(2021-2023年)》。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出台了加快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实施意见或发展规划;浙江印发了《关于推进和规范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决定》。监管执法不断强化一是完善监管制度。民政部联合发改委等10部门出台《行业协会商会综合监管办法(试行)》,构建了多维度的立体监管框架。通过制定《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行政执法约谈工作规定(试行)》,丰富了信用监管、执法约谈等监管措施。通过出台《社会组织抽查暂行办法》、《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受理投诉举报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完善了抽查和投诉举报等监管流程。通过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政部业务主管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的意见》、《民政部直管社会组织换届工作指引》等文件,明确了部管社会组织的相关行为准则。二是健全监管机制。建立了民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的联合执法制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民政部门牵头,财政、税务、审计、金融、公安等部门参加的资金监管协调机制。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社会组织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中国社会组织政务服务平台实时公开全国90余万家社会组织的登记信息,并逐步实现部门、地区间信息共享。三是加大执法力度。借鉴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探索形成执法监管的“四道防线”:让事先预防成为常态(第一道防线),行政告诫、责令整改等柔性执法成为大多数(第二道防线),对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成为少数(第三道防线),涉嫌犯罪移交司法成为极少数(第四道防线)。2016年以来,民政部作出行政处罚80件,没收违法所得1800余万元,连续6批曝光涉嫌非法社会组织300多个,持续曝光13批共1287个“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先后两次组织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特别是2021年,会同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等18个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半月的进一步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共核查涉嫌非法社会组织线索5660条,处置非法社会组织3400多家,关停230家非法社会组织网站及新媒体账号,曝光141批次1196个涉嫌非法社会组织名单。中央媒体广泛宣传报道,获得社会关注和各方认可。 社会组织作用发挥突出一是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各级行业协会商会发挥贴近一线、了解企业的优势,在配合行业管理部门推进行业立法、规划编制、标准制定、数据统计、评估评价、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积极作为,在加强行业管理、促进产业转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仅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参与制定2499项国家标准和364项国际标准,公布2996项团体标准和2066项行业自律制度。二是有效提供公共服务。各类社会服务机构有效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比如民办学校占全国各类学校总量的35.37%,在校生占全国总量的19.5%;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占全国养老机构总量的44.7%。各类社会组织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实施扶贫项目超过9.2万个,引导投入各类资金1245亿元。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累计接受社会各界捐赠资金约396.27亿元、物资约10.9亿件。三是参与创新社会治理。广大社会组织,尤其是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在促进居民参与、提供社区服务、丰富社区文化、化解基层矛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已成为促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载体。比如,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为困境人群提供专业服务,共计100多万人次;北京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为农民工提供免费法律援助,共计60多万人次,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四是积极开展对外交往。社会组织积极促进国际经济交流、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参与全球治理,有效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海外疫情防控,为海外捐款捐物,增进了中外民间交流与友谊。
-
民政工作这十年 · 社会救助篇2022-09-1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把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民政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健全体制机制,强化政策落实,推动我国社会救助工作快速发展,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成,社会救助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全面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不断完善“8+1”社会救助体系,推动社会救助制度由分散的单项救助转变为综合的救助体系,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更加密实牢靠。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增加就业成本扣减、低保渐退等规定,做到“应保尽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整合城市“三无”人员救助与农村五保供养,规范特困人员认定,做到“应养尽养”;临时救助制度突出“托底保障”功能,建立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实施小金额先行救助,及时化解群众突发性、紧迫性生活困难,做到“应救尽救”。2021年,全国4680多万困难群众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全年实施临时救助1198.6万人次。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建立全国社会救助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建立县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加强资源统筹和部门协同,形成救助合力。健全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推进核对信息平台全国联网,提高救助精准度,2021年各级核对机构共开展委托核对业务1.89亿人次。创新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机制,促进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高效联动,使兜底保障更有力度,更有温度。兜底脱贫成效突出认真落实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决策部署,积极推动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将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在解决“两不愁”问题的兜底作用和解决“三保障”问题的支持作用,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资金支持,实现全国所有县(市、区)农村低保标准全部动态达到或超过国家扶贫标准,19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占全部脱贫人口的19.6%,圆满完成社会救助兜底脱贫任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就过渡期内巩固拓展民政领域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安排;会同乡村振兴局开展巩固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成果“回头看”,将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和突发严重困难户中符合条件的277万人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建立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归集包括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人口、支出型困难家庭等在内的6200多万低收入人口信息,根据困难类型和致困原因分类给予针对性救助帮扶。推行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加强主动发现,开通部省市县四级3700多个社会救助服务热线,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针对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突发、灾情多发的不利影响,及时调整、密集出台社会救助政策措施,适度扩大最低生活保障和临时救助范围,对因疫因灾遇困群众及时给予救助,向生活困难未参保失业人员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疫情灾情严重地区暂停低保对象退出工作;加强临时滞留人员救助帮扶;对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特殊群体及时提供照料服务,有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充分展现了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应对能力和蓬勃生机。监督管理持续加强组织开展为期三年的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和专项治理巩固提升行动,部署各地以低保金管理发放等相关救助政策落实、社会救助领域信访事项化解、社会救助经办服务作风问题等为重点,持续整治社会救助领域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持续开展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绩效评价,科学评价各省(区、市)救助工作情况。2021年,各地共清退“政策保”4.5万人。指导各地加大社会救助信息公开力度,严格落实低保对象长期公示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采取微信、网站等方式便捷查询困难群众救助情况。开通民政部社会救助服务热线,及时受理处置群众信访投诉举报事项,确保群众反映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救助水平稳步提高党和政府不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持续增加社会救助等民生资金投入,建立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逐步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财政累计支出基本生活救助资金超过两万亿元,保障标准逐年提高,2021年底,农村低保标准较2012年底增长207.6%,年均增长13.3%;城市低保标准较2012年底增长115.5%,年均增长8.9%,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达到或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
-
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第七个“中华慈善日”有关工作的通知2022-08-25民办函〔2022〕5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今年9月5日是我国第七个“中华慈善日”。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点赞“中国好人”,勉励他们发挥榜样作用,积极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带动更多身边人向上向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光和热。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民政部决定将今年“中华慈善日”主题定为“携手做慈善,传播真善美”。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携手做慈善,传播真善美”的重要意义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必须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传播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画出最大同心圆,凝聚各方面力量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各地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围绕“携手做慈善,传播真善美”的主题,在9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特别是“中华慈善日”当天,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和慈善事业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慈善事业的重要决策部署,举办形式新颖多样、地方特色鲜明、群众踊跃参与的慈善活动,弘扬慈善文化、展示慈善成果、激发慈善热情,带动更多的人向上向善,持续提升社会文明进步水平,推动新时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大局。二、加强宣传动员,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慈善实践(一)创新开展“慈善这十年”宣传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慈善事业法治建设取得重要突破,慈善力量持续壮大,在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抗击疫情灾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各地要组织开展“慈善这十年”宣传活动,灵活采用综述、图表解读、人物访谈等方式,直观生动地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和本地区慈善事业发展成就。要加强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慈善奖”和地方慈善奖获得者的宣传,广泛传播获奖者的慈行善举,以榜样的力量引导社会各界携手奉献爱心。(二)深入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宣传贯彻活动。各地要通过专题培训、专家解读、开设专栏、以案说法、知识竞赛等方式,大力宣传慈善法及配套政策措施,推动慈善法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形成“依法行善”、“依法治善”、“依法兴善”的良好局面。要推广“中华慈善日”标志,鼓励慈善组织、慈善参与者等主体依规使用该标志,并维护标志统一形象。(三)广泛动员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慈善活动。各地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守望相助、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倡导“人人向善”、“人人行善”,厚植慈善文化根基。要动员引导社会公众通过参与社区慈善、互联网捐赠、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投身慈善事业,传播真善美。要鼓励支持社会组织特别是慈善组织,筹划开展参与性强的慈善活动。慈善行业组织和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要依法举办形式多样的“中华慈善日”宣传活动。三、工作要求(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第七个“中华慈善日”有关工作,将其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谋划部署,制定工作方案,周密组织推进,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二)形成工作合力。各地民政部门要主动联系宣传、广播电视、网信等有关部门和辖区新闻单位,取得支持,形成合力。要积极动员社会组织参与,加强对社会组织特别是慈善组织和慈善行业组织等开展“中华慈善日”相关活动的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将在9月1日至9月20日期间,对全国各地的慈善活动进行集中报道。各地要择优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提前报送选题、及时报送资料,以便安排采访和宣传报道等事宜。(三)创新宣传形式。各地要综合采取“传统媒体+新媒体”、“线上+线下”等形式多渠道开展宣传动员活动。要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通过开辟专栏、开设专题节目、播放慈善短片等方式,进行慈善宣传;要依托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推出一批形式新颖、易于传播的慈善新媒体作品。要通过投放楼宇广告、发放宣传单、悬挂宣传牌、摆放宣传板等线下形式,利用地标建筑、地铁车厢、公交车辆等载体,让慈善宣传活动深入社区、走近群众。(四)切实保障安全。各地要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常态化疫情防控等要求,坚持科学防控、节俭高效原则,落实好意识形态责任,做好舆情等风险评估和应对工作,制定切实有效的疫情防控方案,严格做好各项安全防范工作。各省级民政部门于10月20日前将有关活动开展情况报送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民政部办公厅2022年8月19日民政部联系人: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冯永龙,(010)58123121。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系人:社教节目中心曹承文,(010)85066571。 来源: 民政部门户网站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2022-08-168月16日出版的第16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文章强调,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文章指出,要扎扎实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无论是中央层面还是部门层面,无论是省级层面还是省以下各级层面,在贯彻落实中都要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切实解决影响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在工作中都要予以关注,使之协同发力、形成合力,不能畸轻畸重,不能以偏概全。 文章指出,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入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急不得,也等不得,必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作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努力。 文章指出,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既要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又要通过深化改革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要在已有改革基础上,立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平衡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继续把改革推向深入,更加精准地出台改革方案,更加全面地完善制度体系。 文章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 文章指出,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要求,也是十分重要的政治要求。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样样是政治,样样离不开政治。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最重要的就是处理好各种复杂的政治关系,始终保持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越要把党中央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落实到工作中去。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把贯彻党中央精神体现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去,经常对表对标,及时校准偏差。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习近平今天,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内容是做好“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的重点工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对“十四五”时期和未来15年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工作重点、落实机制等都作了明确部署,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全力以赴抓落实。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局之年,也是我们党成立100周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迈好“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第一步,至关重要。第一步要迈准迈稳,迈出新气象,迈出新成效。关于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党中央已经作出总体部署,我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场合也都讲了。在这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我重点就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讲了意见。在这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我特别强调,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这里,我想就这个问题再谈点意见。2022年6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四川考察。这是8日下午,习近平在宜宾市极米光电有限公司考察,了解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品研发销售情况。谢环驰 摄第一,扎扎实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5年多来,我反复强调全党要深刻认识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全国要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开拓前进。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无论是中央层面还是部门层面,无论是省级层面还是省以下各级层面,在贯彻落实中都要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切实解决影响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在工作中都要予以关注,使之协同发力、形成合力,不能畸轻畸重,不能以偏概全。从中央层面来说,要从规划设计、宏观指导、政策法律、财政投入、工作安排等方面对全党全国作出指导,抓好关键环节,通过重点突破带动贯彻新发展理念整体水平提升,从全局上不断提高全党全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各部门既要按照自身职责抓好新发展理念涉及本部门的重点工作,也要综合考虑本部门工作对全党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作用和影响,不能单打一,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各地区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可能,既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又抓住短板弱项来重点推进,不能脱离实际硬干,更不要为了出政绩不顾条件什么都想干,最后什么也干不成。比如,创新发展大家都要抓,但具体到各种关键核心技术,不是家家都能干的,要看条件和可能,同时要看全国科技创新发展布局,从自己的优势领域着力,不能盲目上项目;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家家都要抓,同时东部和西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和内地条件各有不同,要从实际出发来抓;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家家都要抓,没有选择余地,同时要聚焦本地区主要问题,突出本地区重点领域,不能脱离本地区承受能力,更不能只顾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绿色、共享这两头。第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古人说:“民富国强,众安道泰。”进入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提出新发展理念时,我就强调,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在这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我又讲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个问题,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说,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毛泽东同志也早就说过:“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邓小平同志说:“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共同富裕道路作了新的探索,对共同富裕理论作了新的阐释,对共同富裕目标作了新的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向着更远的目标谋划共同富裕,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不能等实现了现代化再来解决共同富裕问题,而是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要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急不得,也等不得,必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作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努力。2021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展览馆参观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谢环驰 摄第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既要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又要通过深化改革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我国改革和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好践行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厚植发展优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前期重点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中期重点在全面推进、积厚成势,现在要把着力点放到围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系统集成、精准施策上来。我们要在已有改革基础上,立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平衡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继续把改革推向深入,更加精准地出台改革方案,更加全面地完善制度体系。2021年8月23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北省承德市考察。这是23日下午,习近平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考察。谢环驰 摄第四,坚持系统观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我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场合多次强调了坚持系统观念问题。毛泽东同志说过:“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比如,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对我国的影响,既保持战略定力又善于积极应变,既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又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国内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比如,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是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比如,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我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就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了“十个坚持”的要求。我们在谋划和推进发展的时候,要善于预见和预判各种风险挑战,做好应对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预案,不断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第五,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毛泽东同志说过,“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政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要求,也是十分重要的政治要求。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样样是政治,样样离不开政治。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最重要的就是处理好各种复杂的政治关系,始终保持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越要把党中央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落实到工作中去。只有站在政治高度看,对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才能领会更透彻,工作起来才能更有预见性和主动性。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把贯彻党中央精神体现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去,经常对表对标,及时校准偏差。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有很强的责任意识,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无论什么时候,该做的事,知重负重、攻坚克难,顶着压力也要干;该负的责,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冒着风险也要担。发现了问题、发现了问题的苗头就要及时处理,该请示报告的必须请示报告,不能麻木不仁,不能逃避责任,更不能隐瞒不报,最后拖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落实各项工作责任制,科学排兵布阵,层层压实责任,推动各级党组织、各个部门、各条战线、各行各业尽忠职守、主动作为,为庆祝建党100周年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月28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来源:新华社、《求是》2022年第16期
-
永远跟党走 发展谱新篇——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社会组织工作综述2022-08-10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社会组织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目标和有效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统筹积极引导发展和严格依法管理,推动社会组织发展从“多不多”、“快不快”向“稳不稳”、“好不好”转变,从注重数量增长、规模扩张向能力提升、作用发挥转型,较好地发挥了社会组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积极作用。一、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围绕确保社会组织正确发展方向,推动党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入社会组织章程,建立社会组织党建与成立登记、章程核准、年检年报、专项抽查、等级评估、教育培训“六同步”机制,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两个覆盖”。将党建工作融入社会组织运行和发展全过程,管好社会组织“政治方向”“关键少数”和“重大活动”,推进社会组织负责人和党组织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促进党的建设与业务发展深度融合。探索建立党建工作创新联盟,形成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综合党委统一管理、联盟工作组和党建指导员联合负责、各支部共同落实的工作机制,推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落到实处。二、政策创制持续发力。社会组织工作顶层设计不断加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得到有力支撑。2013年5月,省两办出台《关于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的意见》,明确改革登记管理制度、培育发展重点、优化管理服务机制、强化扶持措施、加强自身建设管理等措施。2015年7月,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福建省行业协会发展促进办法》,明确行业协会规范管理、扶持促进等措施。2016年12月,省两办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社会组织登记审查、培育扶持、管理监督、自身建设、党建等相关措施,为推动建立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奠定基础。2020年11月,省民政厅会同省委两新工委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省级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若干措施》,强调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并明确相关措施,切实解决社会组织工作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三、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注重登记审批“放管服”,落实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允许行业协会商会一业多会、下放异地商会和基金会登记权限、取消社会团体筹备行政审批等政策,支持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组织成立,全省民政部门登记社会组织3.59万个,基本形成遍布城乡、门类齐全、覆盖经济社会生活相关领域的社会组织体系。注重以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激发活力,以“五分离、五规范”为重点的行业协会商会行政化进程取得积极进展,福建省脱钩工作得到民政部充分肯定并在全国会议作经验交流。注重评估牵引高质量发展,在全国率先出台《福建省学术类社会团体评估技术规范》《福建省行业协会商会评估技术规范》两个地方标准,印发文件专题部署推进全省社会组织评估工作,评估全省性社会组织504家(其中5A83家、4A190家、3A214家、3A以下17家)。注重数字赋能,创新“互联网+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打造福建省社会组织“一网(福建社会组织网)一号(福建社会组织微信公众号)一平台(福建社会组织管理平台,涵盖登记、年报等系统)”服务格局,让社会组织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让数据多跑路、高协同、易使用,提升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效能。注重平台支撑,建设省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强化孵化基地培育扶持、能力提升、资源整合、引导规范、成果展示功能,助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四、监管执法更有力度。在全国率先试行社会组织年报制度改革,2019年省级先行试点,2021年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打好系统开发、数据完善、服务优化、结果适用“组合拳”,形成年报前、年报中、年报后“闭环”,实现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效率提高、效能提升、效益提增“多赢”。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开展行政约谈、双随机抽查、财务抽查审计、信用监管、行政处罚等工作,促进社会组织依法依规运行。开展清理整治“僵尸型”社会组织专项行动,全省引导注销社会组织4937家、撤销社会组织463家。严厉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全省共摸排核查线索266条,公布5批43个涉嫌非法社会组织;劝散172家、取缔42家、引导进行合法登记27家,福建省将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纳入110联动机制、群众发现线索可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做法得到民政部充分肯定。五、闽台交流持续深化。围绕服务大局,立足区位优势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批准成立以“海峡”冠名的社会组织,对台湾同胞在福建举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实行试点登记;支持台湾同胞在自贸试验区内独资设立社会服务类民办非营利性机构并担任法人代表;鼓励台湾同胞加入福建省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类专业性社团组织、行业协会,在闽台湾科技人员可担任社团理事及以上职务。积极向民政部争取台资企业协会有关政策并获支持,同意福建省在全国率先试行。引导福建省社会组织与台湾同类社会组织开展对口交流,建立联系互动机制,促进两岸经贸、文化、科技、教育、农业、旅游等多领域紧密合作、共同发展,涌现出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承办的两岸青年建筑师携手乡建乡创助推乡村振兴等闽台交流品牌。支持福建省社会组织参加闽台产业对接和项目展览,社会组织依托“5.18”“6.18”“9.8”等平台,组团办展和参加项目对接并取得显著成效。与此同时,探索开展社会组织“走出去”工作,参与承办金砖国家政党、智库和民间社会组织论坛工作并取得圆满成功。六、积极作用得到彰显。着力脱贫攻坚,动员社会组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在承担公共服务、提供智力支持、实施帮扶项目等方面主动作为,促进社会帮扶资源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汇聚,全省社会组织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等领域积极发力,累计投入经费17 亿元,帮扶贫困人口近 233.4 万人次;福建省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经验连续两年获得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通报表扬,10个扶贫案例获评国务院扶贫办年度社会组织扶贫 50 佳案例。着力乡村振兴,会同省乡村振兴局出台《关于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福建省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方案》,实施“阳光1+1”行动取得积极进展,全省共有1000多家社会组织与1000多个老区村结对,助力老区振兴发展。着力疫情防控,引导社会组织发挥各自行业优势、专业特长,急疫情防控所急、想疫情防控所需,形成“出钱出力出主意”局面,凝聚疫情防控的强大社会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社会组织在参与疫情防控中捐款捐物达15亿元。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组织全省行业协会商会为会员企业减费10529万元、惠及会员企业2.3万家。来源:福建省民政厅
-
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唐登杰到河北、山西调研民政工作2022-08-098月3日至7日,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唐登杰先后到山西、河北调研民政工作。山西省委副书记商黎光,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韦韬,副省长刘旸;河北省副省长高云霄分别参加有关调研。唐登杰深入到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婚姻登记等民政服务机构和城乡社区,调研了解基层民政工作,看望慰问特困老年人、孤残儿童等困难群众,听取做好民政工作的意见建议。他强调,各级民政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持续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增强党的民政工作意识,切实把拥护“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转化为政策举措和实际成效。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的谆谆教诲,树牢宗旨意识,以大爱之心、爱民之心保障好各类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推进婚丧礼俗改革,不断增进人民福祉。要积极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做好因灾因疫遇困群众的救助帮扶,挖掘民政领域就业创业潜力,助力稳就业、保民生、促稳定。要加强民政资金使用监管,强化机构安全管理,抓好疫情防控,守好安全发展底线。要多措并举提升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加强队伍建设,关爱一线干部职工,把党和政府的温暖更好地送到群众身边,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民政部有关司局和山西省、河北省民政厅负责同志随同调研。来源:民政部官网
-
胸怀“国之大者”,情系“民之关切”——民政部主管社会组织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充分发挥“四个服务”作用2022-08-012022年上半年,民政部主管社会组织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扛起使命担当,立足自身宗旨和业务范围,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支持乡村振兴、疫情防控、援疆援藏、为民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积极贡献力量。积极参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实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自身优势,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峡集团公益基金会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89亿元,实施帮扶项目68个,全面助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中国海油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公益基金会投入资金1.17亿元,通过消费帮扶、产业帮扶、就业帮扶、人才帮扶等措施扎实巩固对口帮扶县脱贫成果。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助力老乡增收,相关案例被写入财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银行联合发布的《中国减贫四十年:驱动力量、借鉴意义和未来政策方向》报告。快速响应各地疫情防控、防汛救灾需求。面对疫情全国多地多点爆发形势和各地汛情、灾情,部管社会组织向“疫”而行、闻“汛”而动,凝心聚力以最快的速度站在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灾第一线。据不完全统计,各部管社会组织共投入款物约2.17亿元,用于支持抗疫、防汛和救灾,其中,中华慈善总会投入防疫款物约8800万元人民币,比亚迪慈善基金会捐赠防疫物资约5120万元人民币。中华慈善联合会积极动员会员单位及社会力量助力上海、西安、河南、香港等多地疫情防控,快速驰援四川芦山、宝兴地震救灾工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扎实助力援疆援藏。发挥自身优势,聚焦项目精准对接,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扎扎实实的成效为西藏新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做出积极贡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部管社会组织投入援疆援藏资金4945万余元。其中,中华慈善总会在援疆援藏(含四省藏区)工作中投入款物1252余万元;国家电网公益基金会捐赠800万元在西藏开展县域水电站维修等项目;东润公益基金会累计捐赠320余万元在西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地开展助学助师项目,3590名学生、600名教师收到奖金资助。聚焦特殊群体全力服务基本民生保障。立足主责主业,聚焦特殊群体和群众关切,在扶老护幼、助残济困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周大福慈善基金会聚焦偏远地区困境儿童教育、残障孤儿照护和困难家庭帮扶,先后投入资金500余万开展多个公益项目,资助3901.62万元为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构建康复治疗区,为残障儿童和伤残人士提供专业的康复治疗服务。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立足儿童慈善救助主业,在边疆和西部地区扎实开展亲子心理援助、幼师培训、儿童视力筛查、防走失宣教等项目,公益活动覆盖1万余名儿童。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持续开展“暖心驿站”公益项目,为困难老人解决生活困扰、提高生活质量。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助力生态环境保护。聚焦自身优势领域,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为构建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做出有益尝试。国家电网公益基金会深入开展“候鸟生命线”和“生命鸟巢”两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项目,累计安装人工鸟窝5018个,成功引鸟筑巢2300余窝,孵化幼鸟1470余只,13218只野生鸟类被成功救助。民生通惠公益基金会投入5000余万元发起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恢复公益项目,开展以生物多样性恢复带动乡村振兴的生态试点。来源:“中国社会组织动态”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