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2-06-02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章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文章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文章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章指出,第一,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第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第三,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这既是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必然要求,也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不利影响的重要手段。第四,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际合作,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第五,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文章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全文如下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 今天,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内容是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已经两次就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题目进行集体学习,这是第三次。安排这次学习,目的是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谋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我先后就甘肃祁连山生态破坏、陕西秦岭北麓违建别墅、青海木里矿区非法开采等典型案例作出指示批示,有关地方和部门严肃查处和追责了一批失职渎职的人员。9年来,蓝天白云重新展现,绿色版图不断扩展,绿色经济加快发展,能耗物耗不断降低,浓烟重霾有效抑制,黑臭水体明显减少,城乡环境更加宜居,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根据美国航天局卫星数据,2000年至2017年间,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我国引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程,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的签署、生效、实施,宣布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也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肯定。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王晔/摄 实践表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有一个过程,传统产业所占比重依然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尚未成长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能源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对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所向、大势所趋,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大打“环境牌”,多方面对我国施压,围绕生态环境问题的大国博弈十分激烈。2022年3月3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来到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这是习近平同大家一起植树。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摄 我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强调,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一,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我多次强调,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3月15日,我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研究部署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重大举措。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要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要解决好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科技支撑不足问题,加强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等科技攻关,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要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 我多次强调,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现在,一些部门和地方上马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冲动依然强烈。在今年1月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我专门强调要注意防范八个认识误区,其中一个认识误区就是借扩大内需、形成国内大市场之机,大搞高能耗、高排放的项目。有关部门和地方要严把关口,不符合要求的项目要坚决拿下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2019年8月19日至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21日上午,习近平在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同“六老汉”代表及林场职工亲切交谈。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第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现在,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值更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更低。要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强江河湖库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建设美丽海湾,有效保护居民饮用水安全,坚决治理城市黑臭水体。要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要实施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强化重金属污染防治,重视新污染物治理。要推动污染治理向乡镇、农村延伸,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第三,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这既是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必然要求,也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不利影响的重要手段。“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经济社会价值。要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要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要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要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强化外来物种管控,举办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第四,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际合作,认真履行国际公约,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不断增强制度性权利,实现义务和权利的平衡,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要发挥发展中大国的引领作用,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技术支持,帮助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坚定维护多边主义,有效应对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规锁”的企图,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 第五,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强化绿色发展法律和政策保障,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要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要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建立健全风险管控机制。要大力宣传绿色文明,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2018年5月18日,我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决做到令行禁止,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4月30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来源:新华社、《求是》杂志
-
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2022-05-30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中国社科院历史学部主任、研究员王巍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提出了工作建议。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认真听取了讲解,并进行了讨论。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习近平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习近平指出,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习近平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习近平指出,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习近平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要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习近平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习近平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历史和考古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来源:新华社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 习近平主持会议2022-05-27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召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凝聚智慧、增进共识、促进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途径。制定《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对于加强党对政治协商工作的领导,提高政治协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坚持和完善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强调,做好政治协商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通过党领导下的政治协商工作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确保政治协商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升政治协商效能。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凝聚共识,通过政治协商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在根本问题、重大问题上统一认识,把各方面力量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推动形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党委(党组)要加强对《条例》实施的组织领导,抓好贯彻落实,把党中央关于政治协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来源:新华社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2022-05-25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如下。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同时,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部分领域还存在一些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有差距。为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进一步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强化规划引领,统筹资源要素,动员各方力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求好不求快,干一件成一件,努力让农村具备更好生活条件,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二)工作原则——尊重规律、稳扎稳打。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合理安排村庄建设时序,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久久为功、从容建设。树立正确政绩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财力可持续和农民可承受的基础之上,防止刮风搞运动,防止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拆建、大开发,牢牢守住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底线。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乡村建设要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结合农民群众实际需要,分区分类明确目标任务,合理确定公共基础设施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不搞齐步走、“一刀切”,避免在“空心村”无效投入、造成浪费。 ——注重保护、体现特色。传承保护传统村落民居和优秀乡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风貌,防止机械照搬城镇建设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政府引导、农民参与。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组织保障等方面作用,坚持为农民而建,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搞建设,不搞大包大揽、强迫命令,不代替农民选择。 ——建管并重、长效运行。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统筹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健全建管用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确保乡村建设项目长期稳定发挥效用,防止重建轻管、重建轻用。 ——节约资源、绿色建设。树立绿色低碳理念,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循环利用,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建设,实现乡村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融合。(三)行动目标。到2025年,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取得积极进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显著加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二、重点任务(四)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坚持县域规划建设一盘棋,明确村庄布局分类,细化分类标准。合理划定各类空间管控边界,优化布局乡村生活空间,因地制宜界定乡村建设规划范围,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和乡村生态空间,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严禁随意撤并村庄搞大社区、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积极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发挥村庄规划指导约束作用,确保各项建设依规有序开展。建立政府组织领导、村民发挥主体作用、专业人员开展技术指导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五)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继续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推动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以县域为单元,加快构建便捷高效的农村公路骨干网络,推进乡镇对外快速骨干公路建设,加强乡村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建设,促进农村公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有序推进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改造、窄路基路面拓宽改造或错车道建设。加强通村公路和村内道路连接,统筹规划和实施农村公路的穿村路段建设,兼顾村内主干道功能。积极推进具备条件的地区城市公交线路向周边重点村镇延伸,有序实施班线客运公交化改造。开展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加强农村道路桥梁、临水临崖和切坡填方路段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深入推进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加强农村客运安全监管。强化消防车道建设管理,推进林区牧区防火隔离带、应急道路建设。(六)强化农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加强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防范水库垮坝、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害等风险,充分发挥骨干水利工程防灾减灾作用,完善抗旱水源工程体系。稳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向农村供水保障转变。强化水源保护和水质保障,推进划定千人以上规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或保护范围,配套完善农村千人以上供水工程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健全水质检测监测体系。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更新改造一批老旧供水工程和管网。有条件地区可由城镇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供水,因地制宜推进供水入户,同步推进消防取水设施建设。按照“补偿成本、公平负担”的原则,健全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七)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推进城乡配电网建设,提高边远地区供电保障能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在条件适宜地区探索建设多能互补的分布式低碳综合能源网络。按照先立后破、农民可承受、发展可持续的要求,稳妥有序推进北方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加强煤炭清洁化利用,推进散煤替代,逐步提高清洁能源在农村取暖用能中的比重。(八)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推进鲜活农产品低温处理和产后减损。依托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产地冷藏保鲜,建设通风贮藏库、机械冷库、气调贮藏库、预冷及配套设施设备等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面向农产品优势产区、重要集散地和主要销区,完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建设,整合优化存量冷链物流资源。围绕服务产地农产品集散和完善销地冷链物流网络,推进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建设,加强与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间的功能对接和业务联通,打造高效衔接农产品产销的冷链物流通道网络。完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完善农村商业体系,改造提升县城连锁商超和物流配送中心,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商贸中心,发展新型乡村便利店,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引导利用村内现有设施,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发展专业化农产品寄递服务。宣传推广农村物流服务品牌,深化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融合发展,提高农村物流配送效率。(九)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进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光纤网络、移动通信网络、数字电视和下一代互联网覆盖,进一步提升农村通信网络质量和覆盖水平。加快建设农业农村遥感卫星等天基设施。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发展智慧农业,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和“数商兴农”行动,构建智慧农业气象平台。推进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推进农村集体经济、集体资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数字化管理。推动“互联网+”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推进涉农事项在线办理,加快城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深入实施“雪亮工程”。深化乡村地名信息服务提升行动。(十)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推进“一站式”便民服务,整合利用现有设施和场地,完善村级综合服务站点,支持党务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事业服务就近或线上办理。加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加强农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推进公共照明设施与村内道路、公共场所一体规划建设,加强行政村村内主干道路灯建设。加快推进完善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欠发达地区基层应急广播体系。因地制宜建设农村应急避难场所,开展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十一)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推进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加强农房周边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以用作经营的农村自建房为重点,对排查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进行整治。新建农房要避开自然灾害易发地段,顺应地形地貌,不随意切坡填方弃渣,不挖山填湖、不破坏水系、不砍老树,形成自然、紧凑、有序的农房群落。农房建设要满足质量安全和抗震设防要求,推动配置水暖厨卫等设施。因地制宜推广装配式钢结构、木竹结构等安全可靠的新型建造方式。以农村房屋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为主体,完善农村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制度,省级统筹建立从用地、规划、建设到使用的一体化管理体制机制,并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要求,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建设农村房屋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完善农村房屋建设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提升防火防震防垮塌能力。保护民族村寨、特色民居、文物古迹、农业遗迹、民俗风貌。(十二)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快研发干旱、寒冷等地区卫生厕所适用技术和产品,因地制宜选择改厕技术模式,引导新改户用厕所基本入院入室,合理规划布局公共厕所,稳步提高卫生厕所普及率。统筹农村改厕和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基本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设施和服务,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与资源化处理利用,建设一批区域农村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加强入户道路建设,构建通村入户的基础网络,稳步解决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出行不安全等问题。全面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整治残垣断壁,加强农村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三线”维护梳理工作,整治农村户外广告。因地制宜开展荒山荒地荒滩绿化,加强农田(牧场)防护林建设和修复,引导鼓励农民开展庭院和村庄绿化美化,建设村庄小微公园和公共绿地。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加强乡村风貌引导,编制村容村貌提升导则。(十三)实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发挥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支撑作用,强化县城综合服务功能,推动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采取固定设施、流动服务等方式,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优先规划、持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发展涉农职业教育,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基地,新建改扩建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农村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推进乡村地区继续教育发展。改革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完善基层公共卫生设施。支持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加强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或诊室等设施条件建设,选建一批中心卫生院。持续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健康管理水平,推进村级医疗疾控网底建设。落实乡村医生待遇,保障合理收入,完善培养使用、养老保障等政策。完善养老助残服务设施,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建立养老助残机构,建设养老助残和未成年人保护服务设施,培育区域性养老助残服务中心。发展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型养老,支持卫生院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农村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推进乡村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开展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示范建设。(十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培训。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正职。充实加强乡镇工作力量。持续优化村“两委”班子特别是带头人队伍,推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干事创业。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做到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社区)、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全覆盖,推动各级党组织通过驻村工作有计划地培养锻炼干部。加大在青年农民特别是致富能手、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发展党员力度。强化县级党委统筹和乡镇、村党组织引领,推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完善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做到精准化、精细化,推动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乡村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农村黄赌毒、侵害农村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十五)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融入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广泛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推进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建设文化礼堂、文化广场、乡村戏台、非遗传习场所等公共文化设施。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健全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等机制,治理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推广积分制、数字化等典型做法。三、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机制(十六)建立专项任务责任制。按照一项任务、一个推进方案的要求,牵头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制定专项推进方案,指导地方组织实施。各地要细化措施,强化政策的衔接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加强项目和资金监督管理,防止造成资金和资源浪费。(十七)建立项目库管理制度。按照村申报、乡审核、县审定原则,在县一级普遍建立乡村建设相关项目库。加强项目论证,优先纳入群众需求强烈、短板突出、兼顾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项目,切实提高入库项目质量。安排乡村建设项目资金,原则上须从项目库中选择项目。各地可结合实际制定“负面清单”,防止形象工程。建立健全入库项目审核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十八)优化项目实施流程。对于按照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小型村庄建设项目,按规定施行简易审批。对于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按照招标投标法和村庄建设项目施行简易审批的有关要求,可以不进行招标。对于农民投资投劳项目,采取直接补助、以奖代补等方式推进建设。对于重大乡村建设项目,严格规范招投标项目范围和实施程序,不得在法律法规外,针对投资规模、工程造价、招标文件编制等设立其他审批审核程序。严格规范乡村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坚决遏制乱占耕地建房。(十九)完善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机制。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坚持和完善“四议两公开”制度,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引导农民全程参与乡村建设,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在项目谋划环节,加强农民培训和指导,组织农民议事,激发农民主动参与意愿,保障农民参与决策。在项目建设环节,鼓励村民投工投劳、就地取材开展建设,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吸纳更多农村低收入群体就地就近就业。在项目管护环节,推行“门前三包”、受益农民认领、组建使用者协会等农民自管方式。完善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程序和方法。在乡村建设中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二十)健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各地要以清单形式明确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主体、管护责任、管护方式、管护经费来源等,建立公示制度。供水、供电、供气、环保、电信、邮政等基础设施运营企业应落实普遍服务要求,全面加强对所属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管护。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管护。推行经营性、准经营性设施使用者付费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和专业化企业有序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用电按规定执行居民生活用电价格。四、强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二十一)加强投入保障。中央财政继续通过现有渠道积极支持乡村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将乡村建设行动作为重点积极予以支持,并向欠发达地区适当倾斜。将乡村建设作为地方政府支出的重点领域,合理安排资金投入。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部分可按规定统筹安排支持乡村建设。将符合条件的公益性乡村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允许县级按规定统筹使用相关资金推进乡村建设。(二十二)创新金融服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贷款投放,支持乡村建设。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引导机构法人、业务在县域的农信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把工作重心放在乡村振兴上。开展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前提下量身定制乡村建设金融产品,稳妥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探索银行、保险、担保、基金、企业合作模式,拓宽乡村建设融资渠道。加强涉农金融创新服务监管和风险防范。(二十三)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将乡村建设纳入东西部协作帮扶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重点支持领域。扎实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大力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入乡村建设。对经营性建设项目,规范有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切实发挥运营企业作用。(二十四)完善集约节约用地政策。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保障乡村建设行动重点工程项目的合理用地需求。优化用地审批流程,在符合经依法批准的相关规划前提下,可对依法登记的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复合利用,重点保障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用地。探索针对乡村建设的混合用地模式。探索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体推进农用地整理和建设用地整理,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腾挪空间用于支持乡村建设。(二十五)强化人才技术标准支撑。加快培育各类技术技能和服务管理人员,探索建立乡村工匠培养和管理制度,支持熟悉乡村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村庄规划设计和项目建设,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管护人才互通共享。鼓励支持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乡村建设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分类制定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技术指南,编制技术导则。建立健全乡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等标准体系,完善建设、运行维护、监管、服务等标准。五、加强组织领导(二十六)强化统筹协调。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要求,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落地实施。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立专项推进机制,协调推进重点任务。省级党委和政府要精心组织、加强协调,及时解决推进乡村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县乡党委和政府要把乡村建设行动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切实担负责任,细化具体措施,确保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结合“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统筹开展乡村建设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二十七)实行清单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按照近细远粗、分步建设的原则,按年度确定建设任务,细化到县(市、区、旗)。各县(市、区、旗)按照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要求,科学制定任务清单,建立乡村建设台账。各地综合考虑乡村建设进展情况和年度任务完成情况等,科学调整下一年度任务清单。(二十八)加强评估考核。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情况作为乡村振兴督查考核的重要内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情况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采取第三方评估、交叉考核、群众满意度调查等方式,确保乡村建设项目质量和实际效果。实施乡村建设评价,查找和解决乡村建设中的短板和问题。(二十九)强化宣传引导。深入宣传乡村建设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总结推广乡村建设好经验好做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强舆论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编制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建设题材文艺作品,增强乡村建设的社会认知度。来源:新华社
-
唐登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引领推动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2022-05-2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民政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指出:“近年来,民政系统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革弊鼎新、攻坚克难,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有力服务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对民政工作的领导,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推动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改革创新,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这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民政部党组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一、近年来民政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取得显著成效民政部党组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重中之重,坚持领导带头学、及时跟进学、创新方式学、上下联动学,将学习贯彻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建立健全台账管理、闭环督办和定期“回头看”机制,领导和带动民政系统深入领会核心要义、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不断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民政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提高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推动民政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扎实履行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圆满完成兜底脱贫任务,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建立健全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完善和落实特困供养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残疾人、农村留守人员、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保障和关爱服务政策,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帮助广大特殊困难群体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推动完善基层治理现代化顶层设计,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城乡社区服务能力,加强党对社会组织全面领导,提升专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水平,促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养老服务政策制度,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开展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深化殡葬改革,实现惠民殡葬政策全覆盖。稳妥审慎审核行政区划调整事项,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建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加强地名规范管理与服务,建设平安边界。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推动发挥城乡社区、社会组织、慈善力量、专业社工、志愿者等积极作用,加强受疫情影响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有力服务疫情防控大局。加强民政工作法治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完善各类民政服务设施,推进福利彩票健康发展,加强民政直属单位建设,强化基层工作和基础工作,提高履职能力。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狠抓中央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加大正风肃纪反腐力度,机关政治生态持续向上向善向好,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不断迸发。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民政部门广大党员干部在新征程上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强化了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二、进一步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内涵要义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民政工作使命光荣,任务艰巨繁重,民政部门要切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进一步深化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学细悟、笃信笃行,持续开创民政工作新局面。一是进一步理解把握民政工作政治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这一重要论述把民政、民生、民心关联起来,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民政工作连着民心,是对民政工作政治属性的深刻诠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我们必须从为党赢得民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出发,牢牢把握民政工作的政治属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密切联系群众,把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作为首要责任,处处用民心这把尺子检验民政工作。要细化实化工作措施,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及时传递给困难群众,不断彰显党的根本宗旨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二是进一步理解把握民政工作全局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政工作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这明确了民政工作属于社会建设范畴,并在社会建设中处于“兜底性、基础性”地位。民政工作业务多元,但主体在社会建设领域,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民政部门主管的社会救助、儿童福利、未成年人保护、残疾人福利、养老服务、慈善等,都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社会治理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民政部门指导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社区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民政部门承担的行政区划和地名管理相关职责,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内容。当前我国社会建设领域存在不少矛盾问题,有的甚至尖锐复杂,更加要求民政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民政在其中的兜底性、基础性作用,持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夯实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三是进一步理解把握民政工作职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民政部门要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这里用“三个聚焦”强调民政部门要把力量和资源集中到脱贫攻坚、特殊群体和群众关切上,用“三基”界定了民政部门的基本职责,明确了新时代民政工作的职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织密扎牢托底的民生“保障网”;要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要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要保持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对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和特殊困难群体关爱服务作出重要指示。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还先后对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残疾人权益保障、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农村留守人员关爱、基层群众自治、社区治理、社会组织、行政区划、地名、福利彩票、慈善、志愿服务、殡葬、婚丧礼俗等具体民政业务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民政工作要牢牢把握基本职责,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决兜住兜准兜好民生底线,加快创新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拓展提升基本社会服务;要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把握“三个聚焦”的新内涵新要求,奋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四是进一步理解把握民政工作引领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民政工作的领导、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改革创新。这深刻指明了党的领导是民政工作的根本保证,改革创新是民政工作的动力源泉,基层民政服务能力是民政工作的重要条件,全面从严治党是民政工作的政治保障。必须结合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基层基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等重要论述,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民政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进民政领域改革,坚持加强基层民政能力建设,坚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强化民政事业发展的引领保障。三、在新征程上不断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引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是长期政治任务,必须持续深入抓紧抓实。一要持续深化学习贯彻。坚持领导带头学,各级民政部门领导班子要以身作则,带头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发挥“头雁”作用。坚持创新方式学,充分运用各种学习载体和平台,采取党员干部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坚持及时跟进学,第一时间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做到常学常新。坚持融会贯通学,把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同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百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民政工作的历程贯通起来,推动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坚持联系实际学,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穿到民政工作全过程,确保民政工作正确政治方向,提升民政工作质量水平。要狠抓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的落实落地,进一步健全闭环工作机制,既解决好个别突出问题,更要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推动从根本上、长远上解决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二要把握和运用科学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蕴含着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从问题中找准改革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提出破解问题的措施办法,打通发展中的瓶颈制约。要强化系统思维,民政工作点多、线长、面广,要站位全局,更好地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协调各部门支持,动员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广泛参与,为民政事业发展凝聚力量。要树牢底线思维,统筹推进民政领域发展和安全,织密织牢民生保障兜底网,及时排查处置各种风险隐患,周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要提升终端落实意识,把抓终端落实摆在突出位置,认真检查是否真正实现了党中央意图、真正解决了人民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真正把惠民利民政策落实到该落实的对象身上。三要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民政部门党的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持续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机制,不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锻造忠诚干净担当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证。(作者系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来源:《机关党建研究》2022年第5期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尺子”2022-05-2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尺子”“尺子”本为量具,引申为衡量事物的标准,即分寸、原则、规矩或者度。心中有把尺,做人做事才会有数,知进退、守底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尺子”作比喻,鲜明地指出了新时代党员干部律己修身养性的原则和标准,指明了党的各项事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这些重要论述,为广大党员干部提高自身素质、提升思想境界、增强执政本领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3年9月23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并指导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指出,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作风问题,很多是因公私关系没有摆正而产生的。公私观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公”位于“私”前,是对所有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公私观要求党的干部,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事事出于公心,坦荡做人、谨慎用权,光明正大、堂堂正正。这就意味着,领导干部在工作时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掺杂任何个人私利。当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的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必须无条件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社会主义公私观也承认党员干部追求合理合法的个人正当利益,将其作为实现个人价值、协调人际关系的思想武器。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抵制自私自利的腐朽价值观,确立起公私分明、公私和谐的先进价值观。 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赞成不赞成、群众高兴不高兴,是检验我们党工作成效的试金石。群众意见最能衡量工作的长短,最能测出政策的优劣。服务群众必须注重群众评价,真正请群众监督、评判工作成效,并根据群众意见调整完善政策举措,切实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水平。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最高标准。经常性地审视我们党的工作是否是按照群众的要求展开,检查哪些措施和办法还需改进,务必做到让群众真满意,而不是“被满意”,使工作始终能够体现群众意愿,反映群众心声,经得起群众的考核和检验。 2015年12月28日至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指出,我们的内心要始终装着一把党性的尺子,衡量人生得失,把握行为尺度。“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党性是共产党员立身、立业、立德的基石,加强党性修养是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党性不可能随着党龄的增加而自然增强,也不可能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增强,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加强党性修养,就要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就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就要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还要树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高党员修养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加强党性修养是党员干部一生的必修课。 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讲,能不能解决好作风问题,是衡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和人民忠诚的一把十分重要的尺子。党的作风问题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党员干部必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正把人民当主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把人民当英雄,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真正把人民当老师,全心全意向人民学习。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一阵风、刮一下就停,必须经常抓、长期抓,在改进作风上立新规、动真格、求实效、防反弹。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员干部要不懈地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抓常、抓细、抓长,使党的作风全面好起来,确保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2017年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统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向着理想信念高标准努力,同时要以党的纪律为尺子,使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党的纪律是在法律底线之前设下的一道防线,把纪律置于国家法律之前,就是要把管党治党的防线拉回到纪律上来,严格用党章党规党纪约束党员干部的行为。党员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就要靠严明纪律。如果纪律松懈、规矩不彰,治党不力、管党不严,党组织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失去凝聚力和战斗力。用党的纪律教育、引导、规范、约束党员干部的行为,就是要把党的纪律严格贯穿到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之中,严格用党章党规党纪来维护党的理想信念宗旨,纯洁党的队伍,改进党的作风,把党的纪律要求贯穿到党的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落实到对每一名党员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之中。 2021年9月27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一些用人单位以“四唯”指挥棒,即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作为评价人才的标准,明显不利于青年人才的成才成长。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允许失败、宽容失败,完善科学家本位的科研组织体系,完善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实行目标导向的“军令状”制度,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唯有如此,才能使各类人才真正地在信任、支持和激励的氛围中发展并有所作为。来源:《学习时报》
-
习近平在金砖国家外长会晤开幕式上发表视频致辞2022-05-205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金砖国家外长会晤开幕式上发表视频致辞。习近平指出,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影响,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日益突出。但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没有变,国际社会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历史使命也没有变。作为国际社会积极、向上、建设性力量,金砖国家应该坚定信念,直面风浪,以实际行动促进和平发展,维护公平正义,倡导民主自由,为处于动荡变革期的国际关系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习近平强调,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以牺牲别国安全为代价,片面追求自身安全,只会造成新的矛盾和风险。为了促进世界安危与共,我前不久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金砖国家要加强政治互信和安全合作,就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密切沟通协调,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相互尊重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抵制冷战思维和集团对抗,共建人类安全共同体。习近平强调,发展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任务。面对当前各种风险挑战,加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五国要同更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展对话交流,增进理解互信,拉紧合作纽带,加深利益交融,让合作的蛋糕越做越大,让进步的力量越聚越强,为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作出更大贡献。来源:新华社
-
习近平回信勉励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 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 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2022-05-19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月18日给南京大学的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 习近平在回信中说,得知你们以李四光、程开甲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在海外学成后回国投身科教事业,在各自岗位上努力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取得丰硕成果,我感到很欣慰。值此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谨向你们并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强调,你们在信中表示,生逢伟大时代是人生之幸,留学归国青年要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这些话讲得很好。希望同志们大力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南京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50年正式定名为南京大学。建校120年来,一批批留学归国人员在南京大学留下了报国为民的奋斗足迹,李四光、程开甲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近日,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海外学成归国到南京大学工作的120名青年学者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等方面工作感悟,表达了弘扬优良传统、担当强国使命的坚定决心。习近平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回信南京大学留学归国的青年学者们:你们好!得知你们以李四光、程开甲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在海外学成后回国投身科教事业,在各自岗位上努力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取得丰硕成果,我感到很欣慰。值此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谨向你们并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你们在信中表示,生逢伟大时代是人生之幸,留学归国青年要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这些话讲得很好。希望同志们大力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习近平2022年5月18日来源:新华社
-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会70周年大会暨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上发表视频致辞2022-05-195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会70周年大会暨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上发表视频致辞。 习近平指出,中国贸促会1952年成立以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为拉紧中外企业利益纽带、推动国际经贸往来、促进国家关系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贸促会70年的历程,是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体现,也是各国企业共享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见证。 习近平强调,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各国工商界对和平发展的期盼更加殷切,对公平正义的呼声更加强烈,对合作共赢的追求更加迫切。习近平提出4点建议: 第一,聚力战胜疫情。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延宕,给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积极开展疫苗研发、生产、分配国际合作,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共筑多重抗疫防线,推动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第二,重振贸易投资。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加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全面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世界经济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使世界经济走上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轨道。要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做大合作蛋糕,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第三,坚持创新驱动。要挖掘创新增长潜力,共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充分参与、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制定规则,为科技发展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环境。要深化创新交流合作,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创新成果共享,努力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 第四,完善全球治理。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动员全球资源,应对全球挑战,促进全球发展。要坚持对话而不对抗、拆墙而不筑墙、融合而不脱钩、包容而不排他,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习近平强调,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将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高水平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全球工商界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让我们携起手来,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共同解决当前世界经济以及国际贸易和投资面临的问题,一起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全文如下在庆祝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会70周年大会暨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上的致辞(2022年5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尊敬的各位国家元首、国际组织负责人,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好!很高兴同各位朋友“云端”相聚。首先,我谨对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会7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出席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的各方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美好的祝愿! 中国贸促会1952年成立以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为拉紧中外企业利益纽带、推动国际经贸往来、促进国家关系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贸促会始终把服务中外企业作为立身之本,促进贸易和投资,推动制度型开放,在国际经贸仲裁、知识产权服务、商事调解等领域积极探索创新,同各国工商界加强沟通联系,为中外经贸合作牵线搭桥,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中国贸促会70年的历程,是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体现,也是各国企业共享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见证。 希望中国贸促会继续开拓奋进、追求卓越,织密服务企业网,扩大国际朋友圈,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再接再厉,争取更大成绩。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各国工商界对和平发展的期盼更加殷切,对公平正义的呼声更加强烈,对合作共赢的追求更加迫切。我愿提出4点建议。 第一,聚力战胜疫情。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延宕,传播速度加快,给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积极开展疫苗研发、生产、分配国际合作,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共筑多重抗疫防线,推动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第二,重振贸易投资。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加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世界经济早日走出危机阴影。中方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各方共同努力,全面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要推动世界经济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使世界经济走上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轨道。要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做大合作蛋糕,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第三,坚持创新驱动。要挖掘创新增长潜力,共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充分参与、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制定规则,为科技发展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环境。要深化创新交流合作,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创新成果共享,努力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第四,完善全球治理。当今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国际上搞“小圈子”只会把世界推向分裂和对抗。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动员全球资源,应对全球挑战,促进全球发展。要坚持对话而不对抗、拆墙而不筑墙、融合而不脱钩、包容而不排他,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我愿重申,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将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高水平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全球工商界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让我们携起手来,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共同解决当前世界经济以及国际贸易和投资面临的问题,一起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来源:新华社
-
五个重要问题 总书记这篇文章都讲透了2022-05-18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5月16日出版的第10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文章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央视网《联播+》特梳理总书记文章中谈到的几个重大问题,与您一起学习。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要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要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发挥其就业主渠道作用。●要吸取一些西方国家经济“脱实向虚”的教训,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升教育质量,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更好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切实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要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要发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提高精准性。●要发挥好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但不能搞道德绑架式“逼捐”。要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重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不吊高胃口、不空头许诺。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在文章中,总书记要求规范资本行为,趋利避害,既不让“资本大鳄”恣意妄为,又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功能。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实际工作中,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抓好以下几点:●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要防止有些资本野蛮生长。●要反垄断、反暴利、反天价、反恶意炒作、反不正当竞争。●要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要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要坚持节约优先●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领域节约行动。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要加大勘查力度,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高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要明确重要能源资源国内生产自给的战略底线,发挥国有企业支撑托底作用,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要加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建设,在关键时刻发挥保底线的调节作用。●要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扩大国内固体废弃物的使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2022年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海南考察。这是10日下午,习近平在位于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的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要优化海外资源保障能力●要以互利共赢的方式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有效防范对外投资风险的前提下加强同有关国家的能源资源合作,扩大海外优质资源权益。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提高油料、大豆产能和自给率。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总书记强调,下一步,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要依法合规,加强金融法治建设,探索建立定期修法制度。●要压实责任,“谁家孩子谁抱”,压实地方党政同责,负责属地维稳和化解风险;压实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纪检监察等部门责任,按照各自职责推动风险化解;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制定可行的风险化解方案。●要强化能力建设,提升监管科技水平,补齐监管短板,加强金融监管干部队伍建设。●要有充足资源,抓紧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发挥存款保险制度和行业保障基金在风险处置中的作用,研究制定促进金融机构兼并收购和化解不良资产的支持政策。●地方要主动盘活存量资产,化解风险。●企业股东要首先承担风险损失,直至股本清零。●要各方广泛配合,金融业建立一体化风险处置机制,充分授权,统筹协调,提高跨市场跨行业统筹应对能力。●各地要切实担起责任、强化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党中央已经出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批准了碳达峰行动方案。总书记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定不移,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2021年9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这是13日上午,习近平在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乙二醇项目现场考察。●要立足国情,以煤为主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实现碳达峰必须立足这个实际。在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同时,加快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要科学考核,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统筹做好“双控”、“双碳”工作,防止简单层层分解。●要确保能源供应,实现多目标平衡,多渠道增加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决不允许再次发生大面积“拉闸限电”这类重大事件。●要深入推动能源革命,促进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改革,加强国际合作,加快建设能源强国。来源:新华网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2-05-165月16日出版的第10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文章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 文章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创造条件、完善制度,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不断壮大实体经济,提高劳动者素质。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重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文章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要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防止有些资本野蛮生长,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文章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必须加强战略谋划,及早作出调整,确保供给安全。要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领域节约行动。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优化海外资源保障能力。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提高油料、大豆产能和自给率。文章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坚持底线思维,发挥好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着力避免发生重大风险或危机。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要依法合规,压实责任,强化能力建设,有充足资源,各方广泛配合,提高跨市场跨行业统筹应对能力。文章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的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定不移,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科学考核,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统筹做好“双控”、“双碳”工作,防止简单层层分解。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这里,我重点讲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财富的创造和分配是各国都面对的重大问题。一些西方国家在社会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长期存在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有的拉美国家收入不算高,但分配差距很大。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过去我们是低收入水平下的平均主义,改革开放后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同时收入差距也逐步拉大,一些财富不当聚集给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带来了风险挑战。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路子应当怎么走?我们正在进行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创造条件、完善制度,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要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发挥其就业主渠道作用。要吸取一些西方国家经济“脱实向虚”的教训,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升教育质量,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更好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切实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要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要发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提高精准性。要发挥好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但不能搞道德绑架式“逼捐”。要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促进共同富裕,不能搞“福利主义”那一套。当年一些拉美国家搞民粹主义,高福利养了一批“懒人”和不劳而获者,结果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长期不能自拔。福利待遇上去了就下不来了,搞超出能力的“福利主义”是不可持续的,必然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和政治问题!我们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重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不吊高胃口、不空头许诺。第二个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设想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搞市场经济,当然也就无法预见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对待资本。列宁、斯大林虽然领导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但当时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上没有遇到大规模资本问题。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既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然会产生各种形态的资本。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固然有很多不同,但资本都是要追逐利润的。“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我们要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近年来,由于认识不足、监管缺位,我国一些领域出现资本无序扩张,肆意操纵,牟取暴利。这就要求规范资本行为,趋利避害,既不让“资本大鳄”恣意妄为,又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功能。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实际工作中,要抓好以下几点。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红绿灯”适用于道路上行驶的所有交通工具,对待资本也一样,各类资本都不能横冲直撞。要防止有些资本野蛮生长。要反垄断、反暴利、反天价、反恶意炒作、反不正当竞争。要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资本活动要依法进行。遏制资本无序扩张,不是不要资本,而是要资本有序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要抓紧完善,已有法律法规的要严格执法监管。要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第三个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必须加强战略谋划,及早作出调整,确保供给安全。要坚持节约优先。“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领域节约行动。在生产领域,要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加快制造业技术改造,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在消费领域,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深入开展“光盘”等粮食节约行动,广泛开展创建绿色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等行动。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要加大勘查力度,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高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要明确重要能源资源国内生产自给的战略底线,发挥国有企业支撑托底作用,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要加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建设,在关键时刻发挥保底线的调节作用。要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扩大国内固体废弃物的使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2022年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海南考察。这是11日下午,习近平在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向村民们挥手致意。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摄要优化海外资源保障能力。要以互利共赢的方式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有效防范对外投资风险的前提下加强同有关国家的能源资源合作,扩大海外优质资源权益。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农产品供给安全问题。从最新的国土调查结果看,耕地面积还在减少,一些地方的基本农田不种粮食种果树,或者其他高附加值作物。我反复讲,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提高油料、大豆产能和自给率。第四个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有效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考验。现在,我国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隐患很多,但总体可控。要坚持底线思维。古人说:“祸几始作,当杜其萌;疾证方形,当绝其根。”我们要发挥好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见微知著,抓早抓小,着力避免发生重大风险或危机。 前一阶段,我们有效处置了影子银行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同时,也要看到,新的风险仍在发生,“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不断。分析这些现象,有几个重要原因。一是长期累积的结果。“三期叠加”影响还没有结束,前期风险仍要消化。二是监管能力和制度缺陷。对金融机构公司治理问题严重失察,金融监管能力和水平不适应。对地方债务管理松弛,有的地方变相违规举债,债务负担持续增加。三是借债人野蛮行为。一些大企业盲目冲动,非理性多元化扩张,过度依赖金融杠杆,产业资本过度进入金融行业。一些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违法违规经营管理金融企业,存在内部人控制、大股东操纵,财务造假,大肆挪用资金。四是官商勾结和腐败行为。一些金融机构负责人和政府官员失职渎职、贪污腐败、中饱私囊,慷国家之慨,造成重大损失。五是经济周期变化。经济增速下行使原本隐藏的各类风险水落石出,局部风险引发系统风险的概率加大,以企业资不抵债为特征的风险突出。下一步,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要依法合规,加强金融法治建设,探索建立定期修法制度。要压实责任,“谁家孩子谁抱”,压实地方党政同责,负责属地维稳和化解风险;压实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纪检监察等部门责任,按照各自职责推动风险化解;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制定可行的风险化解方案。要强化能力建设,提升监管科技水平,补齐监管短板,加强金融监管干部队伍建设。要有充足资源,抓紧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发挥存款保险制度和行业保障基金在风险处置中的作用,研究制定促进金融机构兼并收购和化解不良资产的支持政策。地方要主动盘活存量资产,化解风险。企业股东要首先承担风险损失,直至股本清零。要各方广泛配合,金融业建立一体化风险处置机制,充分授权,统筹协调,提高跨市场跨行业统筹应对能力。 对一些房地产企业的风险要格外重视。各地要切实担起责任、强化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第五个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近来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有的搞“碳冲锋”,有的搞“一刀切”、运动式“减碳”,甚至出现“拉闸限电”现象,这些都不符合党中央要求。绿色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的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脱离实际。如果传统能源逐步退出不是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就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冲击。减污降碳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2021年9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这是13日上午,习近平在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乙二醇项目现场考察。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摄 我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对“双碳”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党中央已经出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批准了碳达峰行动方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定不移,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要立足国情,以煤为主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实现碳达峰必须立足这个实际。在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同时,加快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要科学考核,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统筹做好“双控”、“双碳”工作,防止简单层层分解。要确保能源供应,实现多目标平衡,多渠道增加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决不允许再次发生大面积“拉闸限电”这类重大事件。要深入推动能源革命,促进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改革,加强国际合作,加快建设能源强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2月8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来源:新华社、求是网
-
习近平的文化情怀2022-05-13“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 这是习近平同志30多年前在河北正定工作时的一段深情告白。 多年以后,领航“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习近平总书记自豪地宣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仰望华夏文明的历史天空,淬炼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总书记以无比坚定的文化自信,带领中国人民阔步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 2003年7月,时任浙江杭州余杭区委书记何关新接到通知:省委书记习近平要来良渚遗址调研 在良渚博物馆一个小会议室里,习近平看了良渚文化保护纪录片,听了情况汇报。这是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9年6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此时的良渚,处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中。遗址区分布着30余家石矿,噪音大、粉尘浓。当地群众戏称家中桌椅半天不擦即可写字作画,考古学家痛心疾首地批评这一地区“炮声隆隆如战场”。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习近平斩钉截铁。 良渚从“炮声”中回归宁静,青山从此还绿色。 2016年,四位考古学家致信习近平总书记,希望促成良渚遗址早日“申遗”。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强古代遗址的有效保护,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 3年后,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一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从此受到国际社会更为广泛的关注。 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坚定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引领中国人民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2013年11月,到山东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考察,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总书记饶有兴趣地拿起来:“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参观者在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馆内参观(2018年11月26日摄)。 2014年9月2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参加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的学者惊讶地发现,大会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参会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习近平引用《论语》的开篇语,作为欢迎各国嘉宾的开场白。 2021年3月,武夷山九曲溪畔,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朱熹园。游客走进福建武夷山朱熹园参观(2021年3月21日摄)。 “一路往里走,到最里面一间屋舍,看到墙上印有‘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总书记驻足凝视,他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引用过这句话。”回想起这一幕,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张建光印象深刻。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鉴往知来,总书记思考深刻:“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高度,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走自己的路”因而有了强大底气。 这份自信,源于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敦煌,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敦煌女儿”樊锦诗,忘不了习近平总书记同她的第一次握手。樊锦诗在敦煌莫高窟(2015年9月29日摄)。 2013年4月,樊锦诗到北京参加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她跟前,微笑着说:“你是研究敦煌学的。” “一个国家多少人多少事,总书记却知道我是研究敦煌学的,真令人感佩不已。”樊锦诗至今难忘。 从北京到敦煌,习近平总书记同樊锦诗5次握手,手相握、心相连,关怀激励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 这份自信,源于美美与共的博大胸怀。 2019年11月,雅典卫城博物馆。正在希腊访问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 在“克里提奥斯少年”雕像前,他停下脚步。 在“沉思的雅典娜”浮雕前,他再次驻足。 “她在思考战争的意义究竟何在。”习近平同身旁的希腊总统讲起“止戈为武”的中国典故,总统边听边不住地点头表示赞同。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在习近平总书记眼中,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植根中华文明厚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坦荡壮阔。 “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 历经2800余年岁月淘洗的平遥古城,在2022年春节前夕迎来了一位贵客。这是平遥古城一角(无人机照片,2月8日摄)。在迎薰门下车,习近平总书记步行入城,感受平遥古城的历史点滴。登上城墙俯瞰全貌、在平遥县署了解古城历史沿革……他语重心长地说:“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 就在此前一个多月,部署新一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以这三个“敬畏”告诫与会同志:“领导干部提高领导经济工作能力不是只懂一点经济学知识、科学知识就够了,还必须学习历史知识、厚植文化底蕴、强化生态观念”。 欲知大道,必先读史。 在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时,习近平的一个要求曾让同事“傻了眼”。 那是到霞浦下乡调研时,知道习近平喜爱读县志,时任地委副书记陈增光特意给他拿了一本《霞浦县志》。当天夜里,习近平找到陈增光说:“你帮我找一本福宁府的府志吧。” 闽东地区古称福宁府。陈增光当时就“傻了眼”:“到哪儿去找这个府志啊。市面上找不到,我们就请人去文化馆找。” 最后真找到一本。陈增光问:“习书记啊,咱们一天到晚跑来跑去这么辛苦,你还要熬夜看书,能吃得消吗?” 习近平说:“增光同志,我们这样看情况、听汇报是不够的,还要看历史。一个县的历史最好的体现就是县志,府志则更为全面,里面既写正面人物,也写反面人物,我们一看就知道这个地方发生过什么事,可以从中有所借鉴。” 从历史中借鉴经验智慧,治理方略一以贯之。 2012年12月,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的习近平,登门走访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时,便谈到了当年毛泽东与黄炎培关于如何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著名对话。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提到了“窑洞对”:“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历史文脉,在习近平总书记眼中更是一种特殊的“评判标准”。 福州三坊七巷北隅,林觉民故居静立闹市,门前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两块石碑。 往来的游客并不知道,那块市文物保护碑上,曾出现过一个脸盆大的“拆”字。 彼时,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州,正值城市建设兴盛期,“开发”与“拆建”热情高涨。 1991年3月,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在林觉民故居召开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 在二进大厅廊前,习近平问时任福州市文管会常务副主任黄启权:“老黄,这里是不是林觉民故居?” “对,我们站的地方就是林觉民故居的大厅。” “好,我们就决定把它保护下来,进行修缮。” 这番简短对话,彻底扭转了林觉民故居的命运。游客在福州三坊七巷的林觉民·冰心故居参观(2021年4月18日摄)。 “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 习近平曾经语重心长地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的发展是过去历史的延续。作为一地的党政领导,一定要了解当地的历史沿革、历史文化、历史人物和传统经典名篇,有些还要下功夫背诵,把这些作为当地的文化名片。” 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习近平总书记思考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深刻命题。 “你从哪儿来?” “报告总书记,我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乔云飞,负责希瓦古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 “一定要把文物保护好。” 2016年6月22日,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在繁忙的国事访问行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抽出时间在下榻酒店会见了在乌开展文物保护和考古合作的中方文物考古工作者,亲切询问每个人的姓名和在乌开展项目内容。 这是一个出乎大家意料的安排。 “当时,我们已经和在乌各条战线的中方工作者一道,等待习总书记集体会见。突然接到通知,习总书记要单独接见我们!”回忆当时的场景,乔云飞依旧心潮澎湃。 文化的印记,浸润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 礼序乾坤、乐和天地的传统,赋予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以伦理的力量,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成熟定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激励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融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家治理日渐成熟。 “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2022年4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王曈曈兴奋地发现一位新“同桌”——习近平总书记。 这天,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中国人民大学的思政课堂,同青年学生围坐在一起,研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这位特殊的‘同桌’非常亲切。”王曈曈难掩内心激动。 对于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思考深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童年时读《岳母刺字》,就把“精忠报国”视为一生追求的目标。一路走来,对于精神的追寻,始终涌动在习近平的胸怀中。 这是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里的动人场景: “你们这么大岁数,身体还不错。你们别站着了,到我边上坐下。” 2017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合影,看到黄旭华和黄大发年事已高,关切地请他们坐在自己身边。 两人执意推辞,总书记一再邀请:“来!挤挤就行了,就这样。” 相似的一幕,也曾在河北石家庄发生。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合影时,他看到一位80多岁老同志拿着拐棍站在一旁,便说道:“这么大年纪,还站在后面?来,加个椅子,让老同志坐在前面!” 礼敬贤德、尊老敬老,中华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在习近平身上数十年来始终如一。一次次身体力行,让崇德向善蔚然成风。 福州是林则徐的家乡。曾几何时,林则徐在当地的房舍等遗迹年久失修,损坏严重。福州大学师生参观民族英雄林则徐塑像(2018年10月26日摄)。 1990年5月,有人给新闻媒体去信,反映林则徐故居和墓地保护存在问题。 当年6月,习近平到福州任职后不久,便到林则徐纪念馆了解遗迹保护情况,此后连续几年,都参加并主持林则徐遗迹修复和保护工作的专题会议。 1995年6月,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出席林则徐铜像揭幕仪式,动情地说:“今天我们故乡人民竖立起林则徐铜像,就是为了激励自己,教育后人,让在林则徐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永远发扬光大。” 精神,不仅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同样铭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峥嵘岁月里。 2021年4月25日,广西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 走到油画《陈树湘》前,习近平总书记凝视良久。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的油画《陈树湘》前,党员们聆听讲解员讲述陈树湘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故事(2021年5月18日摄)。画面中,陈树湘躺在担架上,腹部鲜血直流。为掩护红军主力渡江,这位师长身负重伤,牺牲时年仅29岁。 “四道封锁线都在哪里”“湘江水有多深”“这场仗打下来牺牲多少红军”……总书记看得认真,问得仔细。 “如果没有这么一批勇往直前、舍生忘死的红军将士,红军怎么可能冲出敌人的封锁线,而且冲出去付出了那么大的牺牲,还没有溃散。靠的是什么?靠的正是理想信念的力量!” 朴素的话语,激扬起雄浑的精神伟力。 来到中共一大会址,习近平总书记称其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勉励大家“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东风精神’”;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指出深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习近平总书记带着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深沉的文化自觉,让中华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激荡起雄浑豪迈的中国精神、澎湃昂扬的中国力量。 “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1986年的一天,时任厦门市博物馆筹建处负责人、主持八卦楼修缮工作的龚洁拉住了刚作完报告、走出大厅的习近平。 “副市长同志,请您参观一下八卦楼。” “好啊!”习近平答应得干脆。 兴建于1907年的八卦楼,是鼓浪屿上的地标建筑。但楼里被三个单位切割成“盘丝洞”,地下室住着10多户人家,走上几步,楼板还跟着颤抖…… 习近平在院落转了一圈。 龚洁说:“还有楼上。” “我知道你的意思。”习近平马上说。“缺多少?”他边走边问。 “30万元。” “明天来拿。” 龚洁至今难掩激动:“他拨出的这30万元,彻底扭转了一座百年建筑的命运!” 整修后的八卦楼,如今是国内唯一的风琴博物馆,成为后来鼓浪屿申遗的核心要素之一。这是福建省厦门鼓浪屿“地标”建筑八卦楼(2017年8月5日摄)。 从炸药包的威胁中抢救“南方周口店”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强调保护传承好西安城墙这个“世界级的宝贝”,支持泉州“中国舟船世界”陈列馆建设……习近平不遗余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他说:“我们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 2004年,浙江承办的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定格了感人一幕: 一位银发飘飘的耄耋老人,牵着一位稚气十足的小女孩,在台上敲响了艺术节开幕的大锣。 为体现“人民的节日”这一宗旨,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敲定了这个别具一格的开幕设计。 文艺为谁服务? 将路遥、贾大山等作家引为知己,勉励耄耋之年入党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继续在从艺做人上作表率”,鼓励乌兰牧骑队员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在2014年10月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作家王愿坚讲述柳青蹲点农村14年创作《创业史》的故事,感慨地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2021年6月的一天,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片忙碌,五彩缤纷的藏毯挂满墙壁。 “真是琳琅满目。”习近平总书记饶有兴致走近察看,不时用手触摸感受藏毯的质地。 看到加牙藏毯非遗传承人杨永良正手把手给身边的徒弟教学,总书记停下脚步:“你这个手艺是祖传的吧?第几代了?” “到我这是第七代了,我8岁起就跟着父亲学洗毛、捻线。” “你这个手艺很珍贵、很有意义,一定要传承弘扬好。”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藏毯产业不仅有扶贫致富、推进乡村振兴的作用,还有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2021年9月,在陕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 小院里,红红火火的陕北大秧歌扭起来了,演绎得妙趣横生。 “跳得很地道。你们都是专业学来的吧?” 大家纷纷答:“有传承人,也有学员。”“越扭越活泼、越扭越上劲、越扭越年轻。” “好啊!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 念兹在兹、步步深情。与北京胡同里的群众包饺子共度传统节日,在贵州村寨点赞苗绣传承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五指山下黎族村落察看黎锦、藤编与大家共话美好前程…… 重塑民族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目光深邃、思虑深远。 吸吮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积累的文化养分,瞻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壮丽前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来源:新华社
-
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做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2022-05-1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社会组织管理局,各计划单列市社会组织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社会事务处: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关于疫情防控决策部署,结合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实际,现就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通知如下:一、持续提高站位,深刻领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决策部署要求目前,全球疫情仍处于高位,病毒还在不断变异,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一些地区疫情防控正处在最吃劲、最关键时期,疫情防控形势复杂严峻。各级登记管理机关要坚决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工作的头等大事,以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精神上来,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不放松,进一步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工作。要深刻、完整、全面认识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坚决克服认识不足、准备不足、工作不足等问题,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坚持就是胜利的定力,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分秒必争的行动进一步抓紧抓严抓实疫情防控工作,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要坚定信心,深刻认识抗疫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发扬斗争精神,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屏障,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二、狠抓贯彻落实,扎实做好登记管理机关疫情防控工作各级登记管理机关要针对当前疫情传播的新特点新规律,充分吸收有效经验,深刻汲取“破环”教训,把困难和风险估计得更加充分,建立健全疫情防控应急预案,从严从实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有效措施,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处置。一是要压实政务服务窗口防控责任。要健全工作方案,完善责任机制,强化常态化管理和应急处置。要加强现场管理,做好政务服务窗口消杀、人员进出信息采集,切实保障前来办事群众以及窗口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属地疫情防控确有必要的,可暂停现场业务,改为通过政务服务网上平台、手机APP自助端等方式办理。二是要科学优化工作方式方法。结合属地疫情防控要求与工作实际,在当地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之前,需要开展的研讨、培训、交流等活动,可采取线上方式,一般不组织召集现场活动。对年检、评估、抽查检查等社会组织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可采取网上办理、邮件寄送、适当放宽办理时限等方式稳妥开展,最大限度减少因聚集、接触式办公引发疫情传播风险。三是要高效统筹推进全年工作。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认真贯彻落实今年全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社会组织专项工作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各项工作安排,积极推进实施“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规划,加强工作统筹协调、提前部署和资源整合,确保有效完成今年工作任务,促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三、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各级登记管理机关要积极履职尽责、勇于担当作为,引导社会组织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疫情防控决策部署和属地疫情防控各项要求,扎实抓好疫情防控工作。一是要积极履行登记管理机关的社会组织党建协同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深刻认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站稳政治立场,坚守政治纪律和规矩,坚决同一切歪曲、怀疑、否定我国疫情防控方针政策的言行作斗争。二是要引导社会组织加强自身疫情防控,强化安全生产,积极配合属地疫情防控部门工作,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物资保障、心理疏导等作用,助力共同防疫。三是要引导社会组织全力支持“六稳”“六保”,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多方提供社会服务,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等,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对在抗疫斗争中涌现出的社会组织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要加以宣传报道,进一步激励广大社会组织坚定信心、同舟共济做好抗疫工作。各级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要不断强化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担当作为、勇于实践,为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作出贡献,以实际行动把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 2022年5月13日来源:“中国社会组织动态”政务微信
-
坚持和加强党管保密原则,推进新时代保密事业高质量发展2022-05-12党管保密是保密工作的根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保密领域的直接体现,是加强新形势下保密工作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保密工作转型升级,推进新时代保密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管保密原则。坚持党管保密是保密工作的优良传统保密工作历经百年,始终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管保密原则根植于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是保密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党的领导人高度重视保密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领导人结合时代特征和形势任务变化,亲自部署安排,提出明确要求,为保密工作不断发展明确了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认识保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阶段面临的复杂严峻形势,用新理念新举措引领保密工作新发展。党的领导人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严守保密纪律,明确保密要求,是保密工作不断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不断完善保密制度。党成立之初,制定通过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部党章都从制度层面对保密工作作出规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发布《关于加强保守党与国家的机密的决定》《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等制度规范。改革开放以来,制定实施了保密法及其实施条例和保密工作责任制、网络保密管理等一系列保密法规文件。这些保密制度适应革命斗争形势、满足发展建设需要,为保证党和国家各个时期的安全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带头执行保密纪律。没有铁的保密纪律,就没有党的秘密安全。毛泽东同志曾因一位同志将秘密电报装在上衣口袋而未用信封封装,严肃说道“秘密文件放在衣兜里传递,是很不利于保密的”,并题写了“保守机密,慎之又慎”,以身作则严格执行党的保密纪律。保密纪律是党的铁纪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先辈严守保密纪律,激励和教育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确保保密纪律落到实处。坚持党管保密是保密工作的制度优势党管保密是我国保密工作的本质特征,是做好保密工作的最大政治优势。党领导保密工作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示了坚持党管保密的丰硕成果,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管保密的制度优势。坚持党管保密有利于把握保密事业发展正确方向。建党百年,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保密工作的一切发展进步和作用发挥,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我们党始终把保守党的秘密作为全党的重要政治任务,将保密制度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在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后,党结合形势任务变化,及时调整保密工作方针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保密工作,作出加强和改进保密工作的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强化了保密工作的政治属性,确保了保密事业始终沿着党指引的正确方向推进。坚持党管保密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保密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只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才能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形成合力。在党领导保密工作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各级党委保密委员会办公室与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和多部门参与的保密工作协调联动机制,有力凝聚了各方力量,切实将党的领导更好转化为保密治理效能。 坚持党管保密有利于筑牢国家秘密安全人民防线。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保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国家秘密安全,本质上是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保密工作才能真正拥有维护国家秘密安全的力量源泉和坚强后盾。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人民永远是我们党最坚实的保密屏障。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才能真正筑起坚固的国家秘密安全防线。坚定不移地把坚持和加强党管保密落到实处进入新发展阶段,保密工作必须始终不渝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密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新时代保密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党内保密法规制度的引领作用。党内保密法规制度既是管密治密的重要依据,又是依法治密的有力保障,要通过党内保密法规制度对保密工作的总体目标、发展规划、重点任务和重要领域进行部署安排,确保党管保密原则通过制度建设在保密事业各项工作中得到充分贯彻和切实加强。发挥组织优势,构建严密的保密管理体系。各级党委保密委员会是党管保密的专门组织,承担着领导决策、调查研究、督促检查、协调保障等职责,对保密工作负有直接领导责任。坚持和加强党管保密,最有效的工作着力点就是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各级保密委员会建设,完善各级保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工作制度机制,明确工作规则,细化职责内容,严格履职监督。强化责任追究,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制。保密工作责任制是加强保密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坚持和加强党管保密的有力保障。要充分发挥保密工作责任制作用,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压紧压实领导责任,对党政领导干部履行保密工作责任制情况进行督查检查、考核评价、巡视巡察,对落实主体责任不力等问题进行追责问责,确保保密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来源:《秘书工作》2021年第10期
-
在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这样寄望青年2022-05-11百年,是一个重要历史刻度。去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谈到青年。他指出,“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今年5月10日,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对于共青团这个青年组织,对于广大共青团员、团干部,总书记又有哪些深情寄望?方向1922年5月5日,在马克思诞辰104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园召开,中国共青团自此诞生。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广州东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来宾及代表签到簿。现珍藏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时隔百年,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二层宴会厅隆重举行,约1000人参加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北京,人民大会堂。回首历史,总书记总结了四条宝贵经验,其中第一条是“百年征程,塑造了共青团坚持党的领导的立身之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是共青团的优良传统。2018年7月,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在今年这次大会上,总书记明确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共青团。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党与团之间的紧密关联。清华大学学生代表走入会场。在5月10日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给共青团提出四点希望,其中第一点是“坚持为党育人,始终成为引领中国青年思想进步的政治学校”。方向明,才能进步大。总书记还指出,入队、入团、入党,是青年追求政治进步的“人生三部曲”,共青团要“着力推动党、团、队育人链条相衔接、相贯通”。北京市中小学生代表走入会场。四年前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总书记指出,“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的所有工作,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当好这个助手和后备军”。在今年这次大会上,总书记指出,“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青团不愧为中国青年运动的先锋队,不愧为党的忠实助手和可靠后备军!”新增的“忠实”与“可靠”,既是对共青团工作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党的奋斗主题就是团的行动方向”的明确宣示。主席台后幕正中悬挂团徽。先锋《时政新闻眼》发现,在5月10日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一共10次提到“先锋”这个词。先锋,是共青团的鲜明特质。总书记给共青团提出的四点希望中,就包括“自觉担当尽责,始终成为组织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先锋力量”“勇于自我革命,始终成为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组织”。 大会开始后,全体起立,高唱国歌。谈到这支先锋力量,总书记在讲话中用了多个“最”字表达他的评价和期待:“青年是常为新的,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青年是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蕴含着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无穷力量”“青年之于党和国家而言,最值得爱护、最值得期待”……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在大会上发言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第一书记陈刚在大会上发言。在这次大会上,总书记指出,“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也是党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他勉励新时代的广大共青团员在几个方面做模范: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做刻苦学习、锐意创新的模范,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模范,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做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从左至右分别是2022年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代表李若曦,2022年全国五四红旗团委代表陈曦、康文。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中国人民大学从陕北公学成立之初就鲜明提出要培养“革命的先锋队”。在总书记当天参观的校史展上,有一块展板专门展示了1937年毛泽东同志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成立所作的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 中国人民大学校史展,毛泽东同志为陕北公学题词展示。在5月10日的大会上,总书记完整引用了这一段话,并发出号召:“今天,党和人民同样需要一大批这样的先锋分子,党中央殷切希望共青团能够培养出一大批这样的先锋分子。”江西吉安,新干县实验小学。草坪上从左至右依次是中国共青团团旗、中国共产党党旗、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旗。温暖共青团是党领导的群团组织,也是青年人自己的组织。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共青团“心系广大青年,始终成为党联系青年最为牢固的桥梁纽带”。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既把青年的温度如实告诉党,也把党的温暖充分传递给青年”。当天在大会堂,约1000人参加大会。“共青团员们,青年朋友们!”人民大会堂二层宴会厅回荡着总书记亲切的称呼,一如三年前的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在那次大会上,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全社会都要“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在今年这次大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倾注极大热忱研究青年成长规律和时代特点,拿出极大精力抓青年工作,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北京大学学生代表在大会堂前合影。尊重青年成长规律,尊重青年天性,照顾青年特点,是总书记一以贯之的要求。在这次大会上,他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更加需要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引导。2022年5月,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一百周年》纪念邮票。推动共青团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关键在团干部。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指出,团的干部必须心系广大青年,坚持以青年为本,深深植根青年、充分依靠青年、一切为了青年,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在今年这次大会上,总书记再次要求团干部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他还强调,团干部要“心境澄明,心力茁壮,让人迎面就能感受到年轻干部应有的清澈和纯粹”。2022年4月,河南安阳,滑县第一高级中学开展主题团日活动。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1916年,李大钊在《青春》一文中寄语青年“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青年者,国家之魂。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来源:央视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