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彝良地震灾区救灾仍存压力2012-09-10新华网云南彝良9月9日电9日,记者深入云南彝良地震灾区了解到,救援工作有条不紊推进,但由于地质脆弱、天气变化等原因,救灾工作仍面临较大压力。 据云南省昭通市彝良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晚间通报,截至9月9日12时,因灾死亡81人、受伤821人,受灾人口18.3万户74.4万人,需紧急转移安置人口4.47万户20.1万人。地震造成房屋倒塌7138户3万余间,公路塌方259处,18条乡村公路通行受阻,路基2万余米、石拱桥11座受损严重。 到9日,地震灾区的通讯已基本恢复,供电、交通进入全力保通阶段,救灾物资陆续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更多的受灾群众得到转移安置,300余名灾后防疫和卫生监督工作人员全面展开工作,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资金也大幅增加。 据昭通市供电部门介绍,目前已恢复灾区2.9万户8万余人口的供电,此前受损的31条供电线路得到恢复,其中2条处于震中的线路正通过迂回线路供电。但灾区车流量大,道路条件差,很多地区电路维修设备只能靠人工搬运,难以快速到达。此外,受灾线路大多位于山区,电网抢修和维护压力较大。 在交通方面,目前,灾区重点路段已全面抢通并处于全力保通阶段。但由于受灾范围大,受灾程度深,抢修保通任务重,灾区余震不断,河谷两侧山体破碎,山区公路随时面临中断危险。记者在前往重灾区洛泽河镇的一路上,多次出现落石、滑坡等问题,公路几度中断。而据气象预报,未来降雨将给公路保通带来更大压力。 在人员搜救方面,除个别地形地貌复杂地区外,其他划定区域已基本实现搜救全覆盖。截至9月9日12时,抵达彝良县灾区的救援队伍有19支4800人左右,其中部队救援队伍14支4300人左右,其他救援组织5支447人,加上志愿者和市县乡村干部职工等力量,参与搜救的人数达7000人以上。 在救灾物资和受灾群众安置方面,截至18时,昭通市已调运救灾帐篷11665顶、彩条布4253条、折叠床1000张、棉被10505床、棉衣6000件,发放大米15.73万斤、方便面5.43万桶、矿泉水18.24万瓶,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7.5万余人。同时,灾区通过积极组织受灾群众自建临时抗震棚、投亲靠友、转移到安全的村委会和学校及县城公共场所安置等方式,解决受灾群众临时避险安置问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记者9日在多个受灾群众安置点看到,为了应对预报的雨水天气,群众正在救灾帐篷内搭建床铺或挖建排水沟。 另据通报,截至9月9日14时,昭通市民政部门已接收社会各界捐赠资金1080.43万元。指挥部已成立专门监督小组,对使用全过程实行跟踪监督管理,确保捐赠款物安全、合理、合法使用。(完) 来源:新华公益 原文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gongyi/2012-09/10/c_123692787.htm
-
社评:云南地震伤亡惨重令人唏嘘2012-09-09滇黔交界带发生5.7级地震,到昨晚已造成64人死亡。这个消息昨天再次令中国社会唏嘘。这个国家多灾多难,而我们的防灾减灾能力显然还有不少空白处。 5.7级地震虽属破坏性地震,但如果发生在发达地区,不出现人员伤亡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然而在昨天的云南,它的破坏力没有遭到事先缜密防备的有效抵抗,从而在中国公众的眼皮底下形成肆虐。 这再次告诉我们,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远未连成片,它有很多薄弱的位置能够被灾难偷袭。说到底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只是帮中国现代化开了个头,我们一些关于自己“很强大”的感觉靠不住。 5.7级地震能晃倒那么多房子,说明那些房子都达不到哪怕最低的抗震标准。但那些房子一直存在着,里面的生活也进入了中国GDP的构成。直到昨天它们被晃倒。 我们叹息,我们悲伤,甚至可以为出现这么多伤亡感到愤怒,但这一切都没用。中国还有地方的很多人住在这样的房子里,让他们都立刻搬走,住进抗震性能更好的房子,大概不是说做就能做到的。 中国社会的财富底子太薄了。在很多地方的基层社会,老百姓对突然到来的小康日子既开心又珍惜,绝大部分精力和财力都投入到对小康生活的营造上。尽管各种天灾在并不遥远的地方窥视,但人们往往愿意以更廉价的态度对付这些天灾,这种态度就是侥幸。民间这样,政府又何尝不是这样。 让人们自愿把盖的大房子变成小一点、但抗震性能更高的房子,这不是件容易的事。让人们离开山洪、泥石流以及滑坡等地质灾害高危区,在灾害并未出现时,也非简单工作。同样,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朝着安全而非更“实用”的方向做时,政府工作也经常不够积极。 说到底还是因为中国人穷,眼前的太多追求和利益都需要用钱,也都需要花时间。而为一个低概率的、最大可能是根本不会来的灾难投本钱和时间,在很多人包括官员的算计中都是“不划算”的。 这是巨大而沉重的国情。但难道我们就这样一天天地捱下去,让灾害来一个再来一个,直到将中国人对安全的重视“自然洗礼出来”吗? 我们必须有所行动了。出一次暴雨导致的大灾难,反思和行动就应真的跟上来,同样的灾难决不应重复。出一次地震摧毁过量房屋,加固建筑就应在所有地震高危区启动。我们知道这些工作不能一下子完成,但它们都应当真正开始了。 中国的财富建设必须从量的追求转向对量和质的同时追求,而质的核心就是生活的安全。财富的堆积对个人来说在本质上也属于安全,但这样的安全是低效率的。必须让财富本身赋予最大化的安全性能,房屋、桥梁、食品、用具都应朝着绝对安全不断靠近,这应当是中国现代化下一步坚定不移的方向。 中国从事救援的人,研究并预报各种灾害的人都应大量增加,城市的改造方向不能再是更漂亮,也不能仅仅是更适于挣钱,我们推倒重修的城市街区必须同时是更安全的。 千万不要以为创造安全仅仅是个花钱的过程,安全事业完全可以成为给我们带来更多财富的巨大产业。 愿云南这次地震的伤亡人数不再增加。我们祈祷震区群众的安全,我们也祈祷中国社会更加安全的明天。▲ 来源:环球时报 原文地址:http://opinion.huanqiu.com/1152/2012-09/3104579.html
-
异地高考准入条件:家长有工作有住所有收入2012-09-09“随迁子女‘当地’高考须满足三项条件。”昨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做出上述表示。 “异地高考”有准入条件 袁贵仁介绍,目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79.4%在公办学校就读,初步解决了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2003年出台文件,允许随迁子女在当地进行义务教育。现在,当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开始要考高中、考大学,这是一个客观的、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袁贵仁说。 为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的升学问题,教育部会同发改委、公安部、人社部经过深入调研,起草了一个文件。2012年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该意见通知。 袁贵仁说,文件主要精神有三点:一要积极解决。文件规定各地在年底前要出台解决办法。 二是要有条件准入。首先家长要符合条件,学生还要符合条件。家长基本条件是,你在地方有稳定的工作,有稳定的住所,有稳定的收入,并且缴纳各种保险,你是这个地方的常住人口,尽管你不是户籍人口。学生本人条件是,这个学生有可能在这里学了小学、初中、高中,也可能只是高中才来,也可能高中三年都在这里,也有可能高中一年在这里,因此各地会根据实际情况,什么样的学生跟我的本地学生是一样的。还有一个是城市条件,这个城市发展需不需要这个行业,需不需要这个群体,我这个城市能发展到多大规模,不是说城市越大越好,要根据城市的发展需要和承载能力。 三要因地制宜。各地根据人口流动的具体状况,制定具体的办法,提出具体的条件。 奥数热因优质资源不足 针对社会热议的奥数培训与小升初利益链挂钩问题,袁贵仁昨日表示,“奥数热”涉及中小学择校问题,根本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 预计4%的目标能实现 袁贵仁表示,2012年预计我国教育总经费投入将达2.2万亿,比去年增加约6000亿,4%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 ■ 进展 教育部:尽快明确“异地高考”时间表 确保年底前出台;制定政策要把握三原则 据新华社电 教育部6日召开座谈会,邀请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山东、湖北、黑龙江、安徽、云南等9个省(市)有关方面负责同志研讨“异地高考”政策。 合法稳定住所包括租赁 会议指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问题要把握三大原则:一要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问题作为重大民生问题来抓。二要统筹考虑,多方协调,积极稳妥推进。三要以地方为主实施,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解决。 会议强调,要尽快明确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问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制定好实施方案。一要进一步摸清底数,掌握非本地户籍人口变动和随迁子女就学等情况,为方案制订提供可靠依据。二要按“三个根据”要求,即:根据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布局和城市资源承载能力,根据进城务工人员在当地的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和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年限,根据随迁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年限等情况,进一步细化准入条件,确定操作办法。三要严格落实文件要求,确保各地实施方案2012年底前出台。 会议要求,各地有关部门要共同研究制订方案,流入地和流出地要积极配合,做好政策衔接,保障考生回流出地顺利参加升学考试。 座谈会上,福建、山东、湖北等已公布初步方案的省市代表,交流了他们的思路和做法;北京、上海、广东等人口流入集中的省市代表,重点介绍了初步考虑和工作打算;黑龙江、安徽、云南等省市代表,重点汇报了做好政策衔接的思路和举措。 ■ 北京情况 北京“异地高考”方案正在研究 截至2011年秋季开学,北京市义务教育随迁子女约47.8万人,创历史新高 昨天,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的“异地高考”方案正在研究中。 对于教育部提出的将采取适当增加高校招生计划等措施,确保流入地入学率的意见,这位负责人表示,增加招生计划可以解决录取率的问题,却难以解决城市面临的其他困难。 据介绍,截至2011年秋季开学,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约有47.8万人,创历史新高。目前在公办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约33.9万人,占总数的70%.今年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4.4万人,比2000年同期增长了39.3万人。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随迁子女数量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北京市坚持以“流入地政府、公立学校为主”的方针,目前在全市公办学校就读的约33.9万人,占总数的70%. 新京报记者 杜丁 ■ 个案 “绿卡族”最关注实施时间 住房、工作、保险、学籍一应俱全,小学、初中、高中一路绿灯,却翻不过高考这道坎。这是很多在北京打拼的“北京绿卡族”家长心中的痛楚,金女士就是其中之一。 金女士2000年开始到北京打拼,并在2005年买房,同时把在哈尔滨的女儿接到北京,女儿当时上五年级。作为一名外企财务人员,金女士的单位为她办理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俗称“北京绿卡”)。持卡人员的子女就读小学、初中、高中,都与北京市民享受同等政策,但就是高考没有放开。 2010年,金女士的女儿升入朝阳区一所重点高中。不过,无法在京高考,一直困扰着金女士。事实上,初中毕业时,她曾与女儿讨论过回乡读高中的问题,不过女儿坚决反对,甚至以死相逼。“老家没有任何亲人,让一个女孩子孤零零地回去,我也下不了狠心。” 今年3月,金女士回老家帮孩子联系高中,不过由于两地教材差异,孩子回乡考试的成绩很不理想,在毕业年级中垫底。学校以接收孩子会影响升学率为由,拒绝为其办理学籍。目前,对于孩子而言,最有可能以社会人员身份参加高考,但这个身份又会使孩子在报考高校时受到一定限制。 昨天,听到教育部公布的异地高考准入条件后,金女士说,目前她和女儿已满足了条件。至于是否符合城市需要,她认为自己持有“北京绿卡”,这就证明自己是城市发展需要而引进的人才。但就算一切符合,北京市的政策究竟何时出台、何时实施,自己的子女究竟能否享受,这才是她最关心的问题。 新京报记者 王佳琳 ■ 对话 “条件设置不能过于苛刻” 新京报:教育部公布随迁子女当地高考三项条件,多少孩子会受益? 张千帆(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曾就解决“随迁子女就地参加高考”问题向国务院递交建议书):教育部刚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随迁子女达1260.97万人,2010年为1167.17万人。因为各地制定时间表和条件,可能很多孩子无法受益,如果能有一半孩子受益就不错了。同时,留守儿童可能会转换为随迁子女,这个规模也在不断变化。 新京报:把制定时间表的权限交给各地,是否会有一批随迁子女仍要掉在不同时间表的夹缝里? 张千帆:普遍有这个担心,怕地方设定的条件过高,过于苛刻。社会各界尤其是随迁子女的父母要盯着当地政府,不能在年限设置上搞得太长。山东的方案比较好,2014年实施这一政策,绝大多数省份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即便京沪要“进一步摸清底数,掌握非本地户籍人口变动和随迁子女就学等情况”,但我认为不应延迟太久。 新京报:对父母、孩子设置诸多条件,这些设定是否苛刻? 张千帆:这本来是对随迁子女的一项政策,不能对家长要求过于苛刻,不能在这些问题上要求年限过长。如果父母不在当地工作,小孩很难在当地就读。父母工作的性质不是那么重要。对学籍也不能要求年限太长,否则会导致相当一部分随迁子女享受不到这个政策。 来源:新京报 原文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yzyd/society/20120907/c_112994834.htm?prolongation=1
-
专家建议按贫富区分大病保险 称四年内落实没问题2012-09-07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董克用 9月5日做客中新网视频访谈。中新网 张龙云 摄 中新网9月6日电(财经频道 王槊)日前,国家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人社部、民政部、保监会公布《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大病保险制度建设正式进入公众视野。有分析认为,该《指导意见》的公布,意味着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将得到有效缓解,而这一指导意见的实际意义,商业保险的引入是否会影响医保资金的安全,以及政策何时才能落地等问题也成为公众关注焦点。 9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董克用在做客中新网财经视频访谈时表示,大病保险政策真正落实到老百姓头上,在“十二五”期间应该没有问题。同时他认为,大病保险可根据贫富差距区别对待。贫困人口如果无法负担基本医疗保险,可以采用社会救助,而富人可以在基本医疗保险之上根据需要购买商业大病医疗保险。 问:大病保险钱从哪来 是否将增加民众负担? 答:不会加重民众负担 商业险和政府出大头 此前六部委公布的《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针对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参保(合)人大病负担重的情况,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大病保险制度,减轻城乡居民的大病负担。我国将建立大病补充医保报销制度,在基本医保报销的基础上,再次给予报销,要求实际报销比例不低于50%。 对于大病保险会不会加重民众负担的担忧,董克用表示,“暂时看不会,政策希望从那化出一部分,化出那部分大部分是政府,占的是大头,所以说暂时不会,但不是说永远不会。” 董克用称,“费用并不是让老百姓个人交,主要从我们城镇居民和新农合结余部分中化出来一部分来给商业保险公司来搞。对于新农合,对于城镇居民,我们各地不一样,这个补贴额各地不一样,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是政府出了大头。” 董克用解释说,比如去看门诊医疗,费用必须达到一定额度才能计入大病,在现有的医保政策下可以通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保险报销。而现在在这个比例之上,在这个补偿之上又加了大病医疗保险,实际上就让这两个制度覆盖的老百姓有二次报销,二次补偿,这对老百姓减轻了负担,得到了实惠。 问:引入商业保险是否会影响社保资金安全? 答:世界各国都在做引入商业险尝试 需警惕保费上升 对于大病保险中引入商业保险是否会出现影响社保资金安全等问题,董克用表示,商业医疗保险加入到疾病健康医疗保险中,能够监督医疗费用的使用,减少浪费,更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他说,商业保险面临着生存、盈利的压力,更愿意投入人力去监督医院,防止出现过度医疗,而且他们也在设计一些办法去控制。这种办法实际上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也在各个医院和社保京办机构进行设计,这方面商业保险机构往往比政府更有动力。 董克用表示,目前世界各国也都在尝试着用商业的方式来引入健康保险。例如,美国主要靠商业保险来支持它的医疗保险体系,好处是医疗保障水平很高。目前绝大部分新药和新的医疗技术都出自美国市场,因为这个市场有需求也有大量资金。但问题是,美国医疗保险费用在不断上升,现在已达到GDP的16%,而且很快将突破20%,所以美国有约2500万人买不起医疗保险,这就是引入商业健康保险可能出现问题,值得国内警惕。 董克用表示,将来引入的商业健康医疗保险机构可能不止一家。那么多家的商业健康保险公司来竞争3%的盈利空间,就会迫使商业保险去竞争。通过这种竞争,实际上会推动国内整个健康事业的发展。 问:医保报销会不会出现穷人补贴富人现象? 答:有可能出现 可按贫富差距区别对待 对于很多人担心大病医保施行后,有些贫困人口由于无法负担不报销部分药费而放弃治疗,相当于把为穷人报销的保险费用补贴在了富人身上这种情况,董克用说,这种情况也有可能出现。他说,因为制度上不区分你是穷人还是富人,如果得了大病穷人和富人负担相同的医疗费用,这造成如果按比例报销,富人可能报销更多费用。 董克用表示,可考虑先区分报销对象是穷人还是富人。穷人如果连基本医疗保险都付不起,就进行社会救助,而富人可以在基本医疗保险之上再购买商业大病医疗保险 董克用说,中国未来应该从整体上重新设计医疗保险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最低层次,再没钱生病也得看病,这叫医疗救助。就是我什么收入都没有,也没有能力去收入,我可能天生就各种原因我不能参加劳动,那么只要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再穷生病也得有人管,能去治病,这是最低层次。 第二个层次是有收入的家庭和劳动者。你参加劳动了,就有一套制度来保证你的基本医疗。 第三个层次是一部分富人愿意得到更好的医疗水平。现在医疗还不能完全算为公共品,因为同样的病可能有不同的药,有最新的药,有传统的药,传统的药可能便宜,但副作用大一点,新药则很贵。都吃新药是不可能的,那么有的人说,我就有钱,我特在意自己的健康,我一点副作用都不想要,那我平常挣了钱给保险公司,那到时候我就可以去吃最好的药,这是针对富人的第三层次。 问:大病保险政策何时能够落实? 答:“十二五”期间推进肯定没问题 对于大病保险政策何时能切实落实的问题,董克用表示,目前国家不是一声号令统一实行,地区差异很大,医疗待遇也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而中国很难逾越这个阶段。 董克用说,现在看来,如果还是由各地来推动,有些富裕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实际上已经在尝试了,而有些地区会晚一些,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就会晚一些。 董克用表示,现在已经进入9月,今年在大部分地区实施的时间较紧,可能性不大。但在“十二五”期间实施是没有问题的,肯定能推进。他说,“十二五”期间整个医疗保险体系都会进一步完善,老百姓能够得到更多的好处。 来源:中新网 原文地址:http://gongyi.ifeng.com/news/detail_2012_09/06/17393941_0.shtml
-
中国公益基金会透明指数发布 平均分不过半2012-09-05发布会现场,基金会负责人和专家共同就该系数进行探讨 专家建议平台信息发布应设立严格标准 中国公益基金会透明指数发布 8月29日,中基透明指数FTI即中国公益基金会透明指数在京发布,这是一套有关基金会透明标准的评价系统,其评价指标包括基金会的基本信息、财务信息、项目信息、捐赠信息等共60个,并以基金会信息披露的渠道和完整度等作为参数,以排行榜单为呈现形式。 此指数由基金会中心网、清华大学、中国NPO自律行动委员会、中国非公募基金会论坛和众多基金会组织参与研发,旨在帮助基金会根据标准来增强自身的透明度,并了解自己的信息公开程度在行业中的位置。而对于公众而言,则可以以透明指数作为捐赠参考,从而促进慈善行业增强透明度和公信力。排行榜将按照基金会最新透明分数每周更新一次。 目前,中国的公益行业非常缺乏量化的标准,标准缺失也难以建立统一的制度,行业自律大多停留在“倡议”层面,缺乏约束性和有效性。中国人民大学NPO研究所所长康晓光认为,中基透明指数各项透明指标的建立,在推动基金会乃至整个公益行业的专业与透明上是一个突破性的进步。 平均分不过半 据了解,目前共有1832家基金会参与其中,在活动当日公布的数据中显示,我国基金会全行业的平均得分为52.41分,没有达到总分129.40分的一半。据该指数的开发专家--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程文浩介绍,得分在百分以上的基金会只有30家左右,大部分的基金会得分在80-90之间,有四成的基金会得分在50-60之间。 除此之外,该系统还将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进行了区分,其中,公募基金会排名第一的是黑龙江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得分是129.33分;非公募基金会排名第一的是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总分为满分129.40分。 而在行业基金会方面,程文浩认为有两类非常值得关注,一类是人民教育基金会,一类是各地的见义勇为基金会。“这两类基金会得分最高的都在百名以外,没有一名进入百名以内。”据了解,在当日的榜单上,获得透明度最高分的是浙江省宁海县人民教育基金会,分数为77.4分,最低的是河南省巩义市人民教育基金会,仅得12分。而由各地公安或政法部门主管的见义勇为基金会透明程度普通不高,排名最低的有两家: 兰州市维护社会见义勇为奖励基金会、新疆建设兵团见义勇为基金会,得分仅得1.6分。 同时,程文浩还表示,在基金会分类中,民政部注册管理的基金会总体透明程度较高,平均得分是74.41分。 指数仍需完善 虽然该指数赢得了众多拥趸,但同时也被一些专家和业内人士指出仍有所需完善之处。 康晓光以天津大学的北洋教育基金会为例进行分析。北洋教育基金会在2012年第28周的时候排名是1462名,后来认真研究了整个评分系统,公布了大量重要信息,在短短一个月内就跃升全国第10. 康晓光认为这样的巨大起落并不是好事情。“做指标和评估,最重要的就是客观性和稳定性,如果这是一个重要的东西,短时间内起落这么大,本身会说明我们的系统存在问题。如果指标非常权威,排名公布了之后对社会的影响很大,面对这样的起落,我们的发布者和评估者是要负责任的。” 康晓光建议:该平台的信息在什么情况下发布,发布的门槛是什么,应该设立一个严格的标准。 同时,作为理事单位的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其常务副理事长汤敏也针对操作层面提出了看法。他认为,该排名自动生成,随时更新,有好处,也有缺点。“就像经济领域的股票市场,如果不断更新,就会造成投机性。最后大家就为了排名而排名,牵扯太多精力。”他建议可以每个季度或者每半年进行一次排名,到了固定的时间节点,各基金会把资料统一拿出来进行排名,来保证排名的权威和客观性。 来源:公益时报 原文地址:http://gongyi.ifeng.com/news/detail_2012_09/05/17362406_0.shtml
-
公益透明期待合力“破茧”2012-09-038月29日,基金会中心网成立两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隆重的原因不在于“庆生”,而是因为这一天将要发布中基透明指数FTI,该指数是动态展示中国基金会的“透明英雄榜”。当天,与会者们热烈地在网络上发布这个公益透明的“利好”消息,然而,尽管信息汹涌,但回复者仍以公益业内人士为主。在“郭美美事件”之后,尽管各方对中国公益组织的透明呼声都日渐强烈,然而,真正推动中国公益实现透明的力量在现阶段仍不算强大,中国公益透明,尚行走在艰难“破茧”的阶段。
-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概览2012-08-31小学生拿到新学期免费教科书 一、学前教育资助政策 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国家要求各地按照“地方先行、中央补助”的原则,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 (一)政府资助。地方政府对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 (二)幼儿园资助。幼儿园从事业收入中提取3%~5%比例的资金,用于减免收费、提供特殊困难补助等,具体比例由各地自行确定。 (三)社会资助。各地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等捐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 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一)免学杂费。国家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 (二)免费教科书。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农村学生和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农村学生国家课程免费教科书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地方课程免费教科书及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国家免费教科书资金由地方财政承担。 (三)寄宿生生活补助。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小学生4元、初中生5元(按每年250天计算),所需资金中央财政按照50%的比例给予奖励性补助,地方财政应承担的50%部分,由省级财政统筹落实。中西部城市和东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由地方财政承担。 (四)营养改善计划。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国家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农村(不含县城)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中央财政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全年按照学生在校时间200天计算),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鼓励各省在民族地区、困难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地方试点,中央财政视其情况给予奖励性补助。 三、普通高中学生资助政策 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国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学校减免学费等为补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一)国家助学金。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资助普通高中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具体标准由各地结合实际在1000元~3000元范围内确定,可以分为2~3档。资助面约占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20%,其中:东部地区为10%、中部地区为20%、西部地区为30%。各地可结合实际,在确定资助面时适当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 (二)学校减免学费。普通高中要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3%~5%的经费,用于减免学费、设立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 (三)鼓励社会捐资助学。完善捐资助学相关优惠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等面向普通高中设立奖学金、助学金。 四、中职学生资助政策 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国家建立以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免学费为主的资助政策体系。 (一) 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为具有中职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县镇非农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按月直接发放到受助学生中职资助卡中。 (二) 国家免学费。对象为公办中职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的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及涉农专业学生;对在政府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的民办中职学校就读的一、二年级符合免学费政策条件的学生,按照当地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职学校免学费标准给予补助。 ——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具体范围是: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什、和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三地州农村户籍的所有学生。其他地区享受免学费政策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地区按以下比例确定:西部地区按在校生的25%确定;中部地区按在校生的15%确定;东部地区按在校生的5%确定。 ——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地区按以下比例确定:西部地区按在校城市学生的15%确定;中部地区按在校城市学生的10%确定;东部地区按在校城市学生的5%确定。 (三)顶岗实习。中职学校组织在校三年级学生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获得一定报酬,用于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 (四)奖学金。由地方政府、相关行业企业安排专项资金,设立政府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和定向奖学金。 (五)学校减免学费。中职学校每年都要安排不低于事业收入5%的经费,用于学费减免、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方面的开支。 (六)社会资助。鼓励和支持有关机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公民个人积极参与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五、高校学生资助政策 在高等教育阶段,我国已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学费补偿贷款代偿、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同时,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国家要求各高校开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 (一)国家奖学金。中央政府出资设立高校国家奖学金,奖励特别优秀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国家奖学金每年奖励5万名学生,每生每年8000元。 (二)国家励志奖学金。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资助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国家励志奖学金资助面平均约占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总数的3%,每生每年5000元。 (三)国家助学金。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高校国家助学金,主要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用于生活费用开支。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平均约占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总数的20%,全国平均每生每年3000元。 (四)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金融机构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信用助学贷款,帮助解决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原则上每生每学年最高申请金额不超过6000元。国家助学贷款利率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公布的同档次基准利率,不上浮。贷款学生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支付,毕业后的利息由借款人全额支付。为鼓励金融机构承办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建立贷款风险分担机制,财政和高校共同对经办银行进行一定的风险补偿。国家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按照学生申办地点及工作流程,国家助学贷款分为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两种模式。 此外,国家还制定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应征入伍服兵役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和退役士兵教育资助政策。 中央财政对中央部门所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自愿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达到3年以上(含3年)的,实施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每年实际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低于6000元的,按实际缴纳的学费和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两者就高的原则,实行补偿或代偿,在校期间每年实际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高于6000元的,按照每年6000元的金额实行补偿或代偿。每年补偿或代偿总额的1/3,分3年补偿或代偿完毕。地方高校毕业生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由各地参照中央政策制定执行。 从2009年起,国家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在校期间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及其产生的利息实施一次性补偿或代偿。每学年补偿或代偿的最高金额不超过6000元。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等学校在校生在校期间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实施一次性补偿或代偿。退役后复学的原高校在校生按照应缴纳的学费实施资助。每学年补偿、代偿和资助的最高金额不超过6000元。 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对退役一年以上、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包括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和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的自主就业退役士兵,根据本人申请,由政府给予教育资助。资助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学费资助;二是家庭经济困难退役士兵学生生活费资助;三是其他奖助学金资助。学费资助标准,按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学费标准,原则上退役士兵学生应交多少学费中央财政就资助多少,最高不超过年人均6000元。生活费及其他奖助学金资助标准,按国家现行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勤工助学。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原则上每周不超过8小时,每月不超过40小时。学生参加校内固定岗位的勤工助学,其劳动报酬由学校按月计算,每月40个工时的酬金原则上不低于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可以适当上下浮动。学生参加校内临时岗位的勤工助学,其劳动报酬由学校按小时计算,每小时酬金原则上不低于8元人民币。学生参加校外勤工助学的酬金标准不低于学校所在地政府或有关部门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具体数额由用人单位、学校与学生协商确定,并写进聘用协议。 (六)师范生免费教育。国家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 (七)学费减免。国家对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法缴纳学费的学生,特别是其中的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实行减免学费政策。具体减免办法由学校制订。 (八)绿色通道。为切实保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规定各全日制普通高校都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无法缴纳学费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学校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 (九)其他资助。各高校利用自有资金、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资金等,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对发生临时困难的学生发放特殊困难补助等。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文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gongyi/2012-08/31/c_123654916.htm
-
乡村教师谈城乡教育鸿沟:贫困山区离北京差70年2012-08-30乡村校长北京行凸显教育鸿沟 多少年能拉平城乡课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