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关于我们
    • 基金会介绍
    • 基金会章程
    • 组织架构
    • 机构资质
    • 机构荣誉
    • 机构评级
    • 联系我们
  • 慈善透明窗
    • 捐赠收入
    • 项目支出
    • 物资接收
    • 物资发放
    • 慈善榜
    • 免税资格
  • 新闻动态
    • 慈善动态
    • 机构动态
    • 项目动态
    • 媒体报道
    • 影像纪实
  • 领域分类
    • 基金会
    • 紧急救助
    • 关爱救助
    • 医疗健康
    • 成长发展
    • 教育助学
    • 生态环保
    • 文化体育
    • 童缘联劝中心
  • 基金会公务
    • 财务审计
    • 基金会年报
    • 管理制度
    • 政策法规
  • 党建工作
    • 资讯要闻
    • 活动专区
  • 志愿者
    • 志愿者报名
    • 活动招募
    • 志愿服务时间
  • 票据
  • 证书
新闻动态
NEWS
  • 慈善动态
  • 机构动态
  • 项目动态
  • 媒体报道
  • 影像纪实
  • 救助,正在路上——北京海淀法院救助涉诉困境未成年人纪实
    2013-04-02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一贯重视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将帮教、救助延伸到法庭以外。特别是对贫苦被害人、刑满释放的未成年犯等特殊群体,积极向后延伸审判职能,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存、回归家庭、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自2006年起,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克服多种困难,多方募集资金,截至2013年初,已帮助35名贫困少年平稳回归社会。   爱心铺就回家路   今年1月29日下午,新春佳节即将到来。在熙熙攘攘的北京西站,失足少年小林(化名)在海淀法院少年法庭法官们的帮助下终于踏上了回家的列车。   17岁的小林因职务侵占被起诉至海淀法院。法官了解到,小林的父亲正在服刑,母亲因家庭变故精神失常,家中只有80多岁的老奶奶,均无法在其释放后接其回家。   小林从未办过身份证,在春运车票异常紧张和购票实名制的双重困难下,如何为其购买一张回家的火车票成了难题。法官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尝试电话、网络等多种渠道为小林购票,但终未成功。“法官妈妈”尚秀云在百忙之中亲自到北京西站与有关方面联系并说明情况,终于在相关部门配合下为小林争取到了一张释放当日的返乡火车票。   临行的火车前,穿着法官们买来的新衣服的小林脸上洋溢着喜悦。   爱心助力儿童成长   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在积极救助未成年被告人的同时,还积极救助那些因为受到重大人身伤害而深陷生活困境的被害人的未成年子女。   2012年2月,海淀法院的法官妈妈志愿者团队在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童缘”项目的资助下,设立了“涉诉困境未成年人救助基金”,通过解决这些未成年人的生活及求学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与同龄人一样,以自信和感恩的心态面对社会和未来的人生。   小威(化名,男,6岁),系一起故意伤害案中被害人刘某的儿子。刘某死亡后,家里只留下小威与疾病缠身、年迈的奶奶,这一老一小两人每月只能依靠政府给予的低保金度日。   2012年春天,“法官妈妈”尚秀云和法官王丽娟带着为小威购买的衣服、食品、学习用具奔赴数千公里外的甘肃——小威的家乡。   法官们到达位于兰州市八里镇的小威家时,正赶上他们吃午饭,残破的饭桌上,只有简单的一碗用白菜、土豆、玉米面做的糊糊。法官说明了此行的目的,并将2万元善款送到小威奶奶手中。   为了保证每一分捐款都花在小威的身上,在区、镇、村三级政府的监督下,海淀法院与小威的监护人签署了捐赠协议,同时明确了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及村委会为受托第三方,监督该笔善款的使用。   爱心让青春重绽光彩   二月的江西,春寒料峭。海淀法院的法官们冒着严寒,一路奔波到达江西省新建县豫章监狱进行回访。尚秀云向大学生小力赠送了为他精心挑选的《在北大听讲座》等励志书籍。当天还是小力的生日,当他听到久违的生日歌为自己唱响时,流下了难以抑制的泪水。他说:“正是有您这位像我亲生母亲一样的法官的关爱和我爸爸妈妈不断地鼓励,我才从抑郁、自闭的深渊走出,才可以抱着新生的希望接受改造、争取重新做人。”   现在小力是豫章监狱里的“考试明星”。参加省里对在押犯的一些知识竞赛和考试,小力每次都能为豫章监狱拿回不错的成绩。因此也得到了减刑的奖励。再有4年左右,小力就会踏出监狱大门,走向新的生活。   海淀法院救助“涉诉困境未成年人”的方式是通过慈善介入的模式与国家救助相辅相成,为今后相关机构制定社会福利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海淀法院将继续拓宽救助渠道,将未成年人的帮教救助工作做好做实。 来源:人民法院报 原文地址: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3/04/id/933021.shtml
  • 给大凉山的孩子捐一双鞋
    2013-04-01
          3月25日《南方都市报·公益周刊》刊发《没有鞋的大凉山》一文之后,陆续有读者致电本报,希望能为缺鞋的孩子捐赠。日前,中国扶贫基金会表示,国内体育用品公司361度将联合天猫商城与基金会开展“买一善一one cares one”公益项目,消费者每通过天猫商城购买一双定制款成人运动鞋,该企业就同步向受捐地区的孩子捐出一双定制款运动童鞋。目前,此项目已经上线,计划于4月1日开售 这将进一步降低公众参与捐鞋的门槛。   此外,早在2012年,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与崔永元“我的长征”团队及搜狐联合发起“给孩子送双运动鞋”公益行动,向贫困地区缺鞋儿童捐鞋。   直接捐鞋,没那么简单   独立评估咨询机构公域合力曾对四川凉山州地区、贵州毕节地区两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小学生缺鞋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2012年,贵州毕节某县的受访乡中心校获得了总计5万元的捐赠物资,受访学生中约33.3%获得过捐赠,其中只有3.3%学生获得过鞋类捐赠。接受过鞋类捐赠的学校均出现过尺码不合适的问题。“曾经有小学生领到的鞋子是40多码的,根本不能穿。”该县一位校长提到。22.2%的受访小学生不喜欢捐赠的鞋子,其中很大原因在于尺码不合适。   想捐赠鞋子,可是如何找到缺鞋的孩子?他们一年需要多少双鞋子?喜欢什么样的鞋子?孩子的鞋码是多少?   捐鞋,没那么简单。公域合力的调查员在毕节地区的两所村小发现,捐赠方在捐赠鞋类之前未做过需求调研,而后直接将鞋子寄到学校,由学校安排发放。由于前期对鞋型、款式、尺码调研不足,再加上发放环节管理不佳,导致鞋类捐赠并不理想。“去年收到一批鞋子,我们看情况就发下去了,有的孩子给了2-3双,有的没有。”一位受访小学校长说道。   “围绕鞋子的捐赠没有统计数据。”该报告指出,鞋类捐赠少存在一定的现实原因,首先就在于很难获得缺鞋儿童的准确信息。一方面,缺鞋儿童生活在较为贫困的地区,与外界信息沟通不便,人们很难与其联系。另一方面,即使搜集到孩子的信息,但由于孩子处在成长阶段,其鞋码变化较大。   基于两县缺鞋儿童的调查,公域合力调查团队建议,持续、稳定向固定的贫困小学生捐鞋。此外,报告也鼓励向特困和极端贫困家庭的小学生进行捐赠。在捐赠方式上,建议实行“全覆盖”捐赠,即以小学生集中的乡、村或小学为单位进行捐赠。“既保证这类家庭的小学生获赠概率,操作又便捷且不易引起纷争。”   对于鞋型,调查团队建议捐赠防滑、结实、保暖、舒适、质量好便于运动的鞋。最后,在捐赠的同时需考虑到孩子生长情况,在统计尺码的基础上进行捐赠。   捐钱为孩子统一买鞋   正因为一系列现实困难,专门给孩子捐鞋的公益项目少之又少。据了解,“给孩子送双运动鞋”是目前仍在持续运转的一个公益项目。2012年,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与崔永元“我的长征”团队及搜狐联合发起“给孩子送双运动鞋”公益行动,向贫困地区缺鞋儿童捐鞋。该项目工作人员董福广称,与衣物捐赠相比,鞋子的捐赠更具有一对一性,因为每一个孩子的脚码不同,对数据的准确率要求比衣服捐赠高。为此,该公益项目选择与扎根贫困地区的公益组织如麦田计划、免费午餐等合作,由了解学校信息的志愿者或学校负责人直接向项目组申报,由此搜集缺鞋儿童信息。   其次,项目组通过网络征集制鞋厂家,并通过实地考察比较,选择可靠、性价比较高的鞋厂进行合作,并在网上公示。鞋子制作完后,通过物流送到学校,由帮助学校申报的志愿者接收,监督学校统一发放。校方向项目组反馈签收单及发送鞋子照片,项目组将对学校进行抽样回访。从鞋码收集到鞋子发放,一般而言需要一个月时间,但遇上寒暑假则需两个月时间。   项目运作初期,由于和项目地学校信息沟通不畅,出现了鞋子偏小的情况,只好紧急调换鞋子。目前,该项目已为全国446所学校中的73095名学生定制了运动鞋。同时,已申报等待捐赠的学校还有128所学校。但由于缺鞋儿童数量众多,活动发起成立时间并不长,鞋子消耗量也需要一定时间,因此,项目组暂不接受已受赠学校的申请。   买一捐一   如果不想捐钱,是否有其他方法帮助缺鞋儿童?4月1日起,“钱包很瘦”的爱心人士便有了新的选择:买一捐一。   据悉,361度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及天猫商城联合发起“买一善一O n ecares O ne”大型公益项目,在中国首度提出“买一善一”的消费性公益模式消费者每购买一双该企业定制款成人运动鞋,贫困地区的小学生就会收到一双以消费者名义为其捐赠的同品牌专门设计打造的运动童鞋。   企业方为此专门成立了研发小组,研发定制成人鞋与童鞋。其中,捐赠给孩子的童鞋具有“鞋底更耐磨”、“鞋身更护脚”的特点,更适合走崎岖不平的山路。“onecares one”也尝试解决“供方”和“需方”信息及物资匹配的问题。中国扶贫基金会负责提供受捐儿童的数据,并监控捐赠物资的执行发放。   除此之外,“onecaresone”还与国内最大的电商平台天猫商城合作,以便于统计消费者数据。由雅虎承载所有受捐者数据库及捐赠者数据库(消费者数据库)搭建,并同时与天猫支付平台关联对接,第一次实现由外网调取查询。此项目中,消费者(认捐者)与受捐者一一对应,可通过“onecaresone”官网对捐献进程及物流进行追踪实现了捐赠和物流过程的“可视化”。   消费者购鞋,厂家捐赠,贫困儿童受益事实上,这种消费性公益模式在国外早已有之。2006年,美国人布雷克·麦考斯基(Blake m ycoskie)发现阿根廷的孩子们由于贫困而长期光脚,走在二氧化硅过量的土地上,导致脚部患上疾病,而游客们为其募捐来的旧鞋往往不合脚。于是,他创立了一家名为T O MS(T om s Shoes)的制鞋企业,只要消费者买一双鞋,T OM S公司就向缺鞋的孩子捐出一双新鞋。这种买一捐一的模式被称为“BOGO”模式(buyonegives one)。   毫无疑问,中国消费性公益“onecares one买一善一”为尝试帮助缺鞋儿童的爱心人士们开辟了一条捷径。捐物、捐钱、买一捐一,由你来选!(文/刘素楠) 来源:南方都市报 原文地址:http://roll.sohu.com/20130401/n371237232.shtml
  • 平顶山护士10年救助500名孤残儿童 设爱之家孤儿院
    2013-04-01
    护理阿姨和孤儿们在一起。 朱智红在护理病中的孤儿。 “爱之家”里快乐的孩子。 “爱之家”承接了中华儿慈会的童缘项目。 朱智红正在查看暖箱里的早产儿身体状况。   □本报记者 樊霞 本报通讯员 朱先锋   ●“我是一名普通护士,10年来先后和同伴们一起义务救助了近500名孤残儿童。”   ●“家庭、工作、公益活动,我该怎么选择?”   ●“内心深处,我觉得自己是一名自卑的小女孩,渴望理解与呵护。”   3月28日上午,朱智红接到了一个电话,平顶山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通知她,“爱之家”可以注册了!   这真是一个让她激动的消息。之前,“爱之家”申请注册一直未果,现在“爱之家”终于要有合法身份了。   朱智红是平顶山市民间公益组织“爱之家”的负责人。“爱之家”主要救护重症孤儿,联系医疗资源,参与孤儿的转运、治疗、康复,经过治疗的孤儿,再由福利院联系收养。   然而,“爱之家”获准注册,却依然无法让朱智红走出彷徨:“家庭、工作、公益活动,我该怎么选择?”   “爱之家”   平顶山市新华区李庄新村有一处不起眼的小院,这是“爱之家”孤儿寄养点。   3月11日下午6点,天阴沉沉的。“爱之家”几名保育员有的在院子里晾小孩子的衣服,有的在屋里给小孩子喂饭。3岁多的男孩钱亚辉和5岁多的女孩党蕾看见有外人进来,跌跌撞撞从屋里跑出来,含糊不清地嚷嚷着,热情拥抱来人。他们都是轻度脑瘫康复后的孤儿,等待办理收养手续。   二楼治疗室,两名不满月的早产儿静静躺在保温箱里,戴着眼罩接受蓝光治疗。而隔壁护理室等待救治的还有四个襁褓中的婴儿,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身体缺陷。   “爱之家”救助的孩子均来自平顶山境内条件有限的福利院或救助站。“他们基本是0~3岁被遗弃的婴幼儿,其中90%以上的孩子患有疾病,疾病类型很多。我们大致把这些孤病儿分为三类:一是养育困难、严重营养不良的;二是需要申请紧急医疗援助、尽快实施手术的;三是患有先天艾滋病、梅毒之类需要特殊照顾和帮助申请专业机构的。”朱智红说。   “爱之家”是一个特殊的民间公益组织,2003年就有雏形,但当时的帮助孤儿行动多是断断续续且不成规模。2007年10月,在大姐朱春红极力倡导下,朱春红、朱永红、朱智红三姐妹成立了“爱之家”。此后数年,“爱之家”先后与国内20多家基金会以及公益医院建立联系,和周边近8所公办福利院建立了合作关系,构建起自己的孤病儿救治网络,救助了495名孤残儿。“爱之家”也因此被舆论界称作“中国家庭作坊式”的民间慈善机构。   “爱之家”的孩子来来去去,不同的孩子,却有着同样渴望活着的眼神,这眼神吸引着朱智红和她的小团队日复一日地坚持着。   “爱之家”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前不久就陷入了“被解散”的恐慌。   “兰考火灾”事故之后,民政部要求对个人和民间机构收养孤儿情况进行大排查。因为当时无法进行注册,“爱之家”被列为“非法机构”。当地有关部门曾下发通知,要求“爱之家”在一定时间内遣散孤儿。   朱智红蒙了:“爱之家”有些孩子正在外省接受治疗或康复训练,还有些病中的孩子等待救助。所幸,数天之后,省、市两级民政部门联合到“爱之家”检查,对于“爱之家”运作模式给予了肯定。之后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爱之家”这样的民间公益机构,民政部门会考虑将其纳入政府管理范畴。解散风波就此平息。   实际上,解散风波只是“爱之家”磕磕绊绊前行中的“小插曲”。从成立到小有名气,朱智红和“爱之家”不仅获得了支持和掌声,也承受着更多的质疑和压力。在3月11日那个寒冷的早春夜晚,坐在爱心人士捐赠的旧沙发上,这名36岁的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总医院感染科女护士低头轻叹:“我很累。”   奔跑与挣扎   3月12日,平顶山市细雨霏霏,春寒料峭。   早上8:00,朱智红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总医院的病房里开始了一天的忙碌,配药、治疗、记录病人病情。她所在病区的病人大多是肝炎患者,病期长、情绪不稳定,护士必须及时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患者。   “我很喜欢护士这个职业,原来工作积极性很高。”朱智红说。   一切因为开始救助孤儿而改变。她坦言,现在自己只能做到努力工作:“孩子们那么依赖你,只有靠着你的帮助,他们才能活下去。”   “爱之家”的阿姨们平均每个月需要看护20多个孤病儿。从包车去福利院接孩子、放在“爱之家”精心抚养,等待基金会提供资金、联系医院,再到送治孩子,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细心与耐心,任何小小的疏漏都可能导致一个小生命的逝去。   朱智红通常会在下班之后来到“爱之家”,查看孩子们的状况。在这个民间组织里,朱智红负责的是对外联络和基本医疗帮助,而这恰是最关键的一环。   朱智红认为自己能将工作和公益活动分得很清楚,但这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事实是,包括朱智红的同事在内相当一部分人并不这样认为。2010年,因为工作分心差点出了纰漏,朱智红一度被召去谈话。自此,她上班不接电话,不谈工作之外的话题。   更多的质疑声似乎从未停息过。比如“爱之家”是靠孩子赚钱的,是为了获取名利等等。   而真实的情况是,“爱之家”的资金全部来自于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的捐款,各种物品也是捐赠而来。为显示账务透明,“爱之家”会定期在网络论坛上公布资金明细,财务报表也请第三方来做。   朱智红受到的指责还来自家人。大姐朱春红是“爱之家”最早的发起人,然而却半路退出,朱智红接任。原因很简单:一是二人对救助对象是否要有年龄限制争执不下,二是朱智红被批搞“一言堂”。最终朱春红离去。   “虽然俺姊妹俩也经常为孩子的事儿吵,其实最后我还是赞同朱智红,毕竟‘爱之家’需要理性发展。”二姐朱永红说。   为此,朱智红积极为阿姨们争取培训学习的机会。现在9名阿姨已经有6名通过育婴师考试,3名通过孤残儿童护理员考试。   从热情出发,到理性坚持,朱智红需要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精力和时间,这让她越来越感到疲惫不堪,“我是一边拼命奔跑,一边无力挣扎。”   爱是什么   无论是对朱智红还是“爱之家”,2012年都是个不平凡的年份。   这一年,“爱之家”成功申请到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与河南省慈善总会的两个项目,工作量陡增。   这一年,朱智红和阿姨们送孩子去北京上海求医,最多时,一个人要带四个孩子上火车。有时为了照看几个同时输液的病儿,朱智红甚至顾不上回家。   这一年,“爱之家”走访平顶山市周边县区153户困境儿童家庭,资助儿童73名;参与救助208名孩子,其中197名为孤儿。   对朱智红而言,忙碌之中还有伤感。她长年奔波在单位和“爱之家”之间,家庭逐渐由生活的焦点慢慢淡化成生活的背景。   朱智红常常晚归。有时,女儿妞妞躺在沙发上等妈妈,一觉醒来妈妈还没回家。今年10岁的妞妞哭着对妈妈说:“我理解你照顾那些孤儿,可你也要管管我啊。”   家里放着成箱的方便面,朱智红的丈夫和女儿经常泡方便面吃。女儿妞妞告诉朱智红,爸爸有时候烦,就去喝酒,就着方便面。“方便面吃完了,爸爸对你的心也凉透了。”   2012年年初丈夫失业了,朱智红竟然毫不知情。直到半年之后,丈夫眼神冷漠,才让朱智红猛然意识到事情的严重。   朱智红试图和丈夫沟通,但丈夫愤怒地说:“我快乐的时候没人分享,我失落的时候没人陪伴,失了业也没人来安慰我!”   女儿的哭诉,丈夫的怨恨,让朱智红无比自责又痛彻心扉,“结婚12年,我没有尽到对家的责任。”3月11日晚上,简陋的“爱之家”办公室里,朱智红低着头:“我不知道丈夫的爱好是什么,甚至没陪过他散步。”   朱智红说,自己真的没有时间顾家,那么多病情危急的孩子等着救命,一个接一个,“停不下来。”她抬起头,昏黄的灯光映出眼睛里的点点泪花,她努力睁大眼,不让眼泪流下来。   旁边的朱永红很想安慰妹妹,却无法开口。前几天,为了是否救助刚失去母亲的婴儿刘思涵,姐妹俩争执了几句,朱智红突然号啕大哭。一向沉静镇定的妹妹情绪如此失控,这让朱永红手足无措。她并不知道,近年,随着救助孩子的增多,朱智红越来越脆弱、越来越伤感。   “我的热情和最美的青春都献给了孩子们,但却受到各种质疑。”在微博上,朱智红吐露自己的郁闷。   10年的坚持,朱智红内心五味杂陈。“爱之家”刚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住院费用拮据。有天晚上,她抱着一个身患新生儿黄疸的弃婴去住院,手里只有两百元钱,医院不收治,她几乎要下跪。“一路走来有太多的艰辛,我不敢回头看。渐渐发现自己很脆弱,很多时候想痛哭释放……这条路,很艰难。”   “我没有好好爱自己的丈夫和女儿,没有好好爱父母和公婆;当然,我也没有好好爱自己。”朱智红泪水夺眶而出:“什么是爱?”   无法选择   朱智红徘徊在工作、公益事业和家庭之间,选择不易,舍弃更难。   在“爱之家”,朱智红一直以义工的身份参与救助活动,没有领取任何报酬。“爱之家”运行前几年,朱智红就曾想辞去工作,或者调一下工作岗位,“哪怕是去扫厕所。”这个想法遭到了家人强烈而坚决的反对。朱智红姐弟5人中,只有她是通过上学分配到医院当护士的,这份工作在家人看来珍贵而荣耀。父亲再三叮嘱:“这是你的饭碗,你必须努力做好。”   选择放弃吗?朱智红试图将管理“爱之家”的任务移交给朱永红,但被拒绝。3月19日,朱永红再次表明态度:“不中不中,我跑个腿送个孩子还行,管理‘爱之家’,我能力有限!”   更重要的是,多年的合作,朱智红赢得了国内其他公益机构和数家福利院的信任。这种信任,让朱智红深感责任重大。此时选择放弃,只会令她“于心于情都不忍”。   更何况朱智红还有更大的构想:“目前,国家很重视孤残儿救助事业,也正在完善各项制度。‘爱之家’也要随之调整自己的定位,建立新的公益项目,还有许多的事情要做……”   但朱智红最为纠结的还是如何协调好家庭关系。实际上,朱智红当初决定救助孤病儿,她的父母和丈夫都不同意。“随着越来越多的孤病儿需要照顾,丈夫对我越来越不满,我知道这有我的不对。”   如何选择?又怎样放弃?朱智红茫然无措。   她想改变现状。今年春节她给公公婆婆买了礼物,一向节俭的公公穿上新棉袄,高兴极了;她尽力抽时间陪女儿;她特意烫了头发,希望改变自己的精神面貌。“我也在努力。”她说。   于是,白天的朱智红认真工作,对待同事和病人热情周到,照顾“爱之心”的孤儿有条不紊。深夜,朱智红却常常一个人哭泣。她这样描述自己的心境:月光照进内心深处,自己如同一个自卑的小女孩,渴望理解与呵护。“等待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她这样安慰自己。8   公益人观点   无法放弃 就坚强面对   郭保刚,42岁,驻马店人。从资助第一个艾滋孤儿,到发动身边朋友和志愿者建立公益平台“中华红丝带网络”,他和爱心人士在11年里共救助了400多名艾滋孤儿,针对1000多名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开展综合关怀活动,还救助了50多名家庭贫困的儿童。   和朱智红相同的境遇是,公益活动也同样严重影响到郭保刚的本职工作和家庭,他也曾为此困惑不已:“当你跳入水中刚勉强救了一个孩子,却发现还有更多的落水儿童需要你来救,怎么办?”   在单位,作为国内首批考取期货从业资格证的专业人员,郭保刚曾凭借优异的业绩从一个普通员工提升为部门经理,再到公司副经理。然而,2002年发起“红丝带”活动之后,一切发生了变化。郭保刚因“工作表现不佳”从副经理降职为普通职员,并在2005年12月被迫辞职。   在辞职做公益几个月以后,迫于经济压力,在家人催促下,他重新谋了份工作。虽然郭保刚竭力把救助活动安排在工作之余,但是对于到底能否真正处理好本职工作与公益活动的关系,他仍旧没有信心。郭保刚也曾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但他不能放弃,因为他心里装满了感动,有那么多的热心人都在为艾滋孤儿们努力。   如今,由于工作出色,郭保刚从公司勤杂工升职为部门经理,事业和生活也逐渐走入了正轨。郭保刚强调,人生应当有理想、但做事不宜太理想化。对草根公益者来说,最为重要的是,不能凭一时热情,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助别人。“改变我们能够改变的,接受我们不能够改变的,我无法放弃,就坚强面对。”   面对现实 作出选择   邓志新,43岁,某上市公司财务总监,持有中国和英国注册会计师证,天使妈妈基金创始人之一。2010年,她辞去年薪50万元的工作,全心投入公益事业,月薪5000元。   邓志新表示,自己是经过深思熟虑才选择了辞职。在决定是否辞职之前,她也有过内心的挣扎和犹豫。但是如果不辞职,她面对着极大的困难。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她无法缺席各种会议和活动,因此她没有过多精力去帮助那些孤残儿童。“我没办法每个方面都做到最好,要面对现实就要选择。”   最终,邓志新选择家庭和照顾孤残儿童。“你要想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这样你才能说服别人,才能减轻痛苦。”   本版照片均由“爱之家”提供。 来源:大河网 原文地址:http://news.dahe.cn/2013/03-31/102079166.html
  • 江报直播室:三月洪城暖意浓
    2013-03-29
    嘉宾:   戴海红 南昌航空大学外语系教师   杜兴强 斯图特基金会江西区项目经理   魏国刚 南昌市第三汽车出租有限公司司机   吴时辉 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陈政江 西省美术出版社社长   麻智辉 江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主持人:本报记者肖蓓 小俊宇终于与家人团聚。本报记者许卓摄 好心人看望卢宇浩。网友“银彤国旅”提供   这个三月,一个个温情感人的故事在洪城上演:被拐走的5岁男孩小俊宇在社会的关注和民警的努力下被成功解救;5个月大的婴儿卢宇浩身患重病,家庭无力负担治疗费用,市民纷纷慷慨解囊奉献爱心;82岁肇事老人掏出一堆零钱赔偿,受伤女教师戴海红于心不忍自掏药费,还专程登门拜访肇事老人让其消除心理负担。这一桩桩事、一个个人,感动无数网友,洪城三月,可谓“暖”意浓浓。   一个个温情故事上演   画外音:长春2个月大男婴小皓博随车被盗,长春市万名警察全城搜索,遗憾的是车找到了,男婴却被害。就在大家怒斥凶手惨无人性,为皓博感到痛心之时,一股传递真情的暖流却在洪城涌起。   镜头一:3万多条微博转发,无数网民持续关注提供线索,民警们日夜奔波……在全社会的关注与努力下,被拐8天的南昌5岁男孩小俊宇终于与家人团聚。在经历了焦急等待、疯狂寻找后,又重叙骨肉亲情,小俊宇的家人心中万分感激。   镜头二:南昌县蒋巷镇5个月大的男婴卢宇浩,身患先天性心脏病、重症肺炎、脑脓肿三大疾病,因家庭贫困无钱医治,生命危在旦夕。3月9日,一场为卢宇浩进行的爱心募捐在南昌八一广场举行。一位满头白发的乞讨老人将手中一张皱巴巴的纸币放入募捐箱,令现场的志愿者和路人为之动容。志愿者们目送老人离开,并对着她的背影鞠躬。   镜头三:近日,在南昌发生的一起普通车祸,让人感受到人间真情。被撞伤的南昌航空大学女教师见肇事老人年龄大、生活困难,不仅不要对方赔钱,还带着礼品专程登门去看望老人,打消他的心理负担。她的爱心让处理事故的交警深为感动,也自发捐款给老人。   魏国刚:3月份在南昌发生这么多温暖的故事,我作为南昌人也深感自豪。我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每天开车在城市里穿梭,隔三岔五就能看到温情故事在洪城上演。3月12日,我还看到这样一幕:在二七北路育新小学旁,一名学生搀扶起一位摔倒在地上的老人,三名好心市民也上前关心老人。   吴时辉:这些普通市民的平凡之举,彰显了南昌英雄城的城市形象,体现了这座城市的精神。这些普通市民,就是这座城市的英雄。   社会“正能量”发酵传递   画外音:“小宇浩,加油!我们决不放弃努力!”小宇浩,得到来自全社会的热心帮助。南昌多家公益组织的义工为小宇浩募捐,市民伸出援手,网民也通过转发微博传递爱心,越来越多的好心人为小宇浩加油和捐款,捐赠数额每天都在增加。   卢宗明(小宇浩父亲):2月25日,小宇浩来到上海救治,到现在已花费4万余元,都是来自社会的捐款。现在南昌的公益组织还在帮宇浩,我们真的非常感激。原本打算放弃,没想到社会上这么多人帮我们。在南昌儿童医院时,有很多市民来看望宇浩,有送奶粉的有送现金的。到上海后,还有不少市民打来电话询问情况,有位在南昌给宇浩送过奶粉的阿姨每天都会通过短信问宇浩的病情。我们全家人感激这些好心的人们,他们就像宇浩的再生父母,没有他们就没有宇浩的明天,我们一家人也就没有了希望。   杜兴强:2月19日通过微博看到卢宇浩的信息,第二天我就去了儿童医院,发现他病情严重,而且已停药,医院建议转至上海治疗。因为贫困,小宇浩的父母都打算放弃了。所以我当时和“崛美行动”的负责人商议决定帮助宇浩。到目前为止,我们通过新浪“微公益”、中华儿慈会、现场募捐等方式,募捐数额已超过11万元,并已转交给宇浩父亲。小宇浩本周一已在上海进行心脏手术,非常成功,肺炎也稳定了,脑脓肿还需进一步治疗。估计缺口还要10万元,我们近期会继续发起募捐活动,希望大家继续关注小宇浩。   画外音:“多么可爱的小孩,家里人一定很担心着急,大家帮帮转发吧”、“人多力量大,大家赶紧转发,希望小孩能早点找到”……在小俊宇被拐期间,无数网友微博转帖,网民们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爱的力量,鼓励着俊宇全家,让他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章婷(小俊宇姑姑):这次俊宇能平安顺利回到我们身边,感谢所有网友和好心市民的帮助,感谢媒体的报道,更感谢民警们的辛勤付出。他们把俊宇当成自己孩子,跟着我们一起四处奔波寻找,每天从早走到晚,穿过大街小巷调取可能拍摄到的关于俊宇和嫌疑人的镜头,希望从中找到线索,饿了吃点干粮,没有休息。看到他们这样的付出,原本焦虑痛苦的我们也变得有信心和乐观起来。   网友的支持也让我们感动。微博发布后,我的手机基本上24小时短信、电话不断,许多人提供线索,还有外地网友通过电话或短信给我们提建议。没有社会力量,没有好心人的帮助,我的侄子真不知道会怎样。   杨明宇(南昌东湖公安分局刑侦大队民警):每当案件陷入困境,总会因为一点小小的努力又重新看到希望。记得,嫌疑人在江电236路公交车站台出现过,之后根据公交车上安装的视频发现犯罪嫌疑人拦了一辆拐的离开。为查找相关车辆,我们根据乘客IC卡的刷卡信息一个个打电话询问情况,很多热心市民为我们提供线索。俊宇能成功解救不仅是警方功劳,与社会的支持与帮助分不开。   画外音:“人间自有真情在”、“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正能量”……南昌航空大学女教师戴海红被撞后自担药费的感人“小事”经本报报道后,不断“发酵”,中央、省、市多家媒体陆续跟进,网友也不断以“正能量”的名义在网上转发微博。   戴海红:我其实是做了一件平常事,没想到会受到如此大的关注,我也被大家的爱所感染。事故发生在十字路口,我被撞之后,过路群众立刻把我围住,以免造成第二次伤害。说实话,如果不是那些好心人,或许我受的伤害会更大。老人没有找任何理由推卸责任,而是不停地道歉和自责,让我于心不忍。大家都很善良。很多人说我的举动很难得,但我觉得和他们相比实在太平常。在媒体上常常看到有人摔倒没人搀扶的报道,但没想到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恰恰相反。   “英雄城”人情味十足   “民警、乞讨老人、教师、市民……普通之中孕育着不平凡,纯朴善良的他们用行动装点着英雄城的美。”   “这些平凡善良的人在这个季节犹如一抹春色为南昌增色不少。”   杜兴强:我在南昌生活近10年,在这里从事公益事业也有近8年时间。尽管有时对一些市民的不文明行为也反感,但在这里生活的时间越长,公益做得越多,就越发感觉到这座城市的温暖。我组织过许多募捐,每次南昌市民都很给力。比如,武宁志愿者刘世海遭遇严重车祸入院,在南昌诊治期间,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帮助,有位素不相识的大姐每天晚上为其熬汤并送到医院。在南昌从事公益这么些年,所遇见的好人好事太多。我想说:洪城有爱,有你有我有大家。南昌,好样的!   戴海红:南昌的方言很有特色,比较急比较生硬,外地人容易对南昌发生误解,其实南昌人骨子里是很热心很真诚的,身边有太多让人温暖和感动的人与事,只是没有被报道,许多人不知道,希望媒体今后能多报道这些温暖故事,也希望更多人都能有勇气献出自己一份爱心,那么社会一定会更温暖和谐,大家的幸福指数也会更高。   魏国刚:南昌被称为军旗升起的地方,一直就有着英雄情结。我每天在城市穿梭,常常看到路口或者公交车站有志愿者为路人服务,还有南昌市民碰上外地人问路都会热心给予帮助。虽然都是小事,正因为是普通人做出的平凡小事,才能传递南昌这座城市的温暖。   吴时辉:我在这里生活了5年,常常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正能量”。坐公交车,我看到农民工不认识路也不会说普通话,司机和市民都耐心告知。去年8月南昌暴雨,市区出现了“双闪族”无偿搭载过路人,18岁的小伙子周科因救人而不幸触电过路人紧急施救;19位农民工抬车救人;12岁小姑娘夏娟火海救出15条人命;还有这个3月的一个个故事。故事主人公都是英雄城普通一员,却诠释了江西人大气包容、朴实善良的新形象。   南昌作为中部省会城市,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与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相比,肯定存在差距。但这些普通人身上所拥有的美德,可能是一些物质文明发达的大城市所日渐丧失和呼唤的美好品质。正是有了一批这样的平民英雄,才赋予了南昌这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城市以新的城市精神。   麻智辉:3月份发生的这些温情故事,是淳朴善良的南昌人的真实写照,对打造南昌文明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是人格化的主题空间,它映射着民族、时代与人格的光辉,不同的城市,由于历史发展和传统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城市特征。如北京大气、深圳开放,南昌则充满水都的灵秀。与这些发达城市相比,南昌既存在经济发展水平低、城市建设落后、市容市貌差、人口集聚程度低、城市特征不鲜明等差距,也有自然生态环境好、空气污染程度低等优势。如南昌有“内四湖”和“外四湖”,被称为中国水都,具备如此之好的条件,重要的是如何进一步提升,形成鲜明的城市特征,让其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都熟知的城市品牌。   陈政:整体而言,南昌人淳朴善良,但我们的公德意识依然缺乏,不文明的行为也时有发生。我认为这与南昌缺乏城市文化建设息息相关。人是城市文化的创造者和主体,城市文化是市民素质提高的综合反映。因此要加强城市文化建设,让南昌的文化气息更浓,让这座城市更有品位和特色,让城市中每个人的心灵能开出文明之花。当有一天这座城市每个人的心灵都能得到陶冶,文化水平与素质都得到提升时,这样的城市才够生动,才更有灵魂。   文字整理:肖蓓摄像:肖蓓 实习生周同   《江报直播室》是江西日报和大江网联合主办的全国第一个报网互动视频直播栏目,为进一步加强与网友、读者的互动,我们真诚地向你征集话题,并希望得到你的意见与建议。联系电话:13870697972。   登录大江网(http://www.jxnews.com.cn),即可在网上收看本期《江报直播室》的实况。 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原文地址:http://jiangxi.jxnews.com.cn/system/2013/03/29/012349842.shtml
  • 玉树“无鼻男孩”人艺排练场感恩濮存昕
    2013-03-28
        本报讯(记者王润)昨日,北京人艺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小客人,他们是由濮存昕[微博]基金会“让孩子笑起来”心悦团队资助的12名在玉树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小朋友,以及来自玉树的藏族男孩布尼玛。这个曾经戴着口罩生活了8年的“无鼻男孩”,这一次有了一个让他骄傲的帅鼻子。   2011年,濮存昕在玉树做公益活动时,发现了出生仅40天就被老鼠咬掉鼻子、一直戴着口罩生活的8岁布尼玛。濮存昕基金会“让孩子笑起来”团队和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西部儿童基金在救助11名唇腭裂儿童同时,也出资让布尼玛来京做手术治疗,并帮他联系进入了海淀外国语学校玉树孤儿班。   孩子们不仅看到了濮存昕叔叔,还见到了一直关心孩子们的蓝天野爷爷。布尼玛还特别有心地为濮存昕准备了从家乡带来的特产,将一大捧人参果送到濮存昕叔叔手中。濮存昕也回赠给布尼玛所在的玉树班一个足球,并细心地配好了给足球打气的气管、气针。孩子们给《甲子园》剧组表演了一曲《天上的布达拉》。让人欣慰的是,虽然脸上还能看出手术留下的痕迹,但小布尼玛已经从胆怯、含羞,变得阳光、自信、爱说爱笑了! 来源:北京晚报 原文地址:http://ent.sina.com.cn/j/2013-03-27/14593886846.shtml
  • 山西省交管局积极开展交通事故救助活动
    2013-03-28
        据了解,近年来,山西省交通管理局创新社会管理,积极开展道路交通事故救助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被救助家属的好评。     近日,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向省交管局发来感谢信,对全力支持其开展交通事故致孤、致残、致贫少年儿童救助工作表示感谢。     2012年以来,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的春天阳光儿童安全救助项目,与省交管局协商共同帮扶救助山西省因道路交通事故致孤、残、贫的特殊少年儿童,交管局除为该项目在全省公安系统内募集善款39万余元外,还派专人协助收集资料,筛查造册,确保善款切实落到帮扶对象手中,对该项目在山西的救助工作给予大力支持。2013年1月,儿慈会在发放帮扶救助金时,省交管局又协助做了大量联系沟通工作,协助儿童慈善基金会在短短13天时间内,行程3900多公里,走访8个地市,26个县和37个乡镇,深入了解详细情况,将帮扶救助金发放到45名因交通事故致孤、致残、致贫少年儿童及其监护人手中。(郭利军) 编辑:刘婕 来源:http://yc.sxgov.cn/yuncheng_content/2013-03/27/content_3104994.htm
  • 首页
  • 上页
  • 190
  • 191
  • 192
  • 193
  • 194
  • 195
  • 196
  • 下页
  • 末页
  •  共1316篇
关于我们
  • 基金会介绍
  • 基金会章程
  • 组织架构
  • 机构资质
  • 机构荣誉
  • 机构评级
  • 联系我们
慈善透明窗
  • 捐赠收入
  • 项目支出
  • 物资接收
  • 物资发放
  • 慈善榜
  • 免税资格
新闻动态
  • 慈善动态
  • 机构动态
  • 项目动态
  • 媒体报道
  • 影像纪实
领域分类
  • 基金会
  • 紧急救助
  • 关爱救助
  • 医疗健康
  • 成长发展
  • 教育助学
  • 生态环保
  • 文化体育
  • 童缘联劝中心
基金会公务
  • 财务审计
  • 基金会年报
  • 管理制度
  • 政策法规
党建工作
  • 资讯要闻
  • 活动专区
志愿者
  • 志愿者报名
  • 活动招募
  • 志愿服务时间
票据
证书
联系我们
  • 电话:010-88851687
  • 邮箱:ccafc@ccafc.org.cn
  •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丽泽路24号院1号楼9层
扫码关注微信服务号
扫码关注微信订阅号

©2017-2025  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 京ICP备09105595号  Powered by 灵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