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聚焦“促进未成年人权益的司法保护”2022-02-11图①: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安洲小学的学生在做课间操。王 舒摄(人民视觉) 图②: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飞剑潭乡周源明德小学的留守儿童挥舞着志愿者送来的手套。周 亮摄(人民视觉) 图③:贵州省黔西市雨朵镇司法所工作人员回答学生的法律问题。周训超摄(人民视觉)图④:江苏省如皋市城南街道新庄社区农家书屋内,检察官为孩子们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徐 慧摄(人民视觉) 数据来源: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 版式设计:张芳曼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和亿万家庭幸福,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司法保护是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何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更好落实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推动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迈向更高水平?日前,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邀请部分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围绕“促进未成年人权益的司法保护”协商议政,为未成年人健康发展建言献策、凝聚共识。厉行法治:形成未成年人保护部门联动工作机制近年来,有关方面围绕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积极成效。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施行。此后,《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印发,从强化家庭监护责任、加大社会保护力度等方面加强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条款的力度。然而,相关法律在实施中仍存在不少堵点难点,加强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任重道远。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张季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各部门在协同、协作和协调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之间以及与其他政策间衔接不顺畅,未成年人保护协调机制尚未形成有效的联动工作体系。 “司法保护是未成年人权益的最后一道保护线。”张季建议,建立符合未成年人成长规律的司法工作体系和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切实提升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专业能力。与此同时,持续推进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政府保护制度衔接,形成未成年人保护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强化部门职责,切实保障好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张季的建议得到了在场委员的普遍认同。大家认为,要更好发挥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的牵头作用,完善成员单位分工、协调、衔接机制,促进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相互融合。 未成年人保护法将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人员入职查询制度上升为法律规定,从源头预防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国际部一级巡视员费薇在调研中发现,入职查询制度存在以下问题:查询适用范围偏窄,一些尚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未纳入;查询系统不够完善,各地系统处于“孤岛”状态;对相关行业落实入职查询制度监督力度不够等。 “推进入职查询制度向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全覆盖,扫除入职查询盲区盲点。”费薇建议,进一步扩大入职查询适用范围,逐步将对未成年人有潜在危险的违法犯罪行为全部纳入查询范围;加强部门协同、信息共享,完善全国统一的犯罪信息库;强化对相关行业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推动司法机关与相关部门共同打造从业禁止执行监督一体化机制。 标本兼治:实现国家监护和家庭监护有效衔接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监护是未成年人的第一道保护线。 “很多问题少年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杨克勤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家庭由于父母离异、外出务工等原因,父母疏于履行监护职责,甚至虐待儿童,造成未成年人身心伤害。杨克勤认为,虽然基本生活有所保障,但儿童的人身安全、心理状况、情感需求等方面的监护很难落实,容易催生失管、涉罪未成年人。 当未成年人遭遇这些问题,政府和司法机关应如何介入?如何避免出现部分不负责任的父母“只生不养”的情况? “民法典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确立了以家庭监护为基础、国家监护为兜底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安排。”杨克勤说,“建议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对家庭监护的监督引导,夯实家庭监护主体责任,细化临时监护和长期监护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国家监护兜底作用,实现二者有效衔接。” 杨克勤还建议:“加大对不依法履行家庭监护职责的监护人的惩戒力度,在现有惩戒机制基础上,考虑将不依法履行家庭监护职责纳入治安处罚范围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中。对因管教不严、监护缺位等情况导致未成年人犯罪或受到侵害的,由检察机关向监护人发出‘督促监护令’。”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童建明现场回应:“未来我们将持续加强对家庭监护问题的监督,扎实推动‘督促监护令’落实和涉案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了侵害未成年人强制报告制度,然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副秘书长严慧英在调研中发现,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强制报告制度,日常生活中对未成年人造成伤害的情景,在传统观念里被认为是“家务事”。 “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伤害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制止、早惩治。”严慧英认为,防止未成年人受到侵害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应建立起统一高效的强制报告受理处置机制。对此,她建议明确相关责任主体不履行报告义务的法律责任,相关职能部门要对主管行业和领域内的强制报告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指导,对不履行强制报告义务又不构成违法犯罪的,支持用纪律和行业管理规范等手段追责。社会共治:为未成年人司法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未成年人遵纪守法观念和依法自我保护的意识。学校是法治教育宣传的重要阵地,当前,部分中小学存在法治教育边缘化、教材和师资跟不上实践需求、法治副校长覆盖不均衡等问题。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市政协副主席国桂荣建议,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普法宣传,发挥学校普法主渠道作用,优化教材和法律师资力量,增强未成年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意识。 “进一步推动法治资源‘引进来’和学生法治教育‘走出去’,按照‘分级选任、就近就地、双向择优’原则,吸纳优秀法律人才担任法治副校长。充分利用法治教育基地,定期开展沉浸式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精细开展全方位法治教育。”国桂荣说。 司法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司法社工)作为社会力量,具备独特的专业优势,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涉罪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矫治和减少重新犯罪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成年人保护法鼓励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参与涉及未成年人案件中未成年人的心理干预、法律援助、教育矫治等工作,长期从事社工教育事业的全国政协委员、青海民族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李莉娟发现,由于现阶段社会力量比较薄弱,在开展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中,司法机关不得不承担很多社会化工作。 在李莉娟看来,司法社工的介入能有效提高相关未成年人复学、复工率,降低罪错未成年人的再犯率。为此,她建议尽快出台未成年人司法社工服务的国家标准,将司法社工纳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并开展专职司法社工试点工作。“还应加强司法社工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高校在司法社工人才培养方面加强与法院、检察院等部门的衔接与合作,使人才培养更加‘供需匹配’,同时完善司法社工职级晋升、薪酬体系和表彰奖励制度。”李莉娟说。 对于李莉娟的建议,长期从事社会组织工作的费薇深有同感:“社工、社会学和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在社会组织中可以发挥非常好的作用。”她建议,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联动机制中给年轻人更多机会,让他们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前端发挥作用。“司法社工建设是检察机关专业化和社会化建设结合的重要方面。”童建明表示,最高检将以司法社工服务国家标准出台为契机,继续搭建平台、提供支持,促进社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未成年人司法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来源:《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10日 18 版)
-
志愿服务、公益捐赠、社会参与……北京冬奥会中的公益元素你get了吗?2022-02-11正在举行的北京冬奥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在赛场上,我们不仅能够看到精彩绝伦的高手对决,感受速度与激情,也亲眼见证了运动员身上那种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并为之深深折服。 在赛场外,也有很多让我们感动的人物、故事和细节,于冰天雪地之中给人一种别样的温暖。志愿服务、公益捐赠、社会参与……本届北京冬奥会处处显现着公益的元素。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庞大的志愿者队伍。来自高校、社会工作及其他领域的上万名志愿者是保证赛事顺利举办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热情服务和专注精神,不仅反映了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取得的进步,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青年一代的精神风貌。 城市服务、赛事咨询、交通引导、语言翻译、运动员及境外工作人员抵离服务……在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能看到志愿者奔忙的身影。 他们克服了疫情防控、春节不能回家、天气严寒、上岗时间久、工作内容单一等实际困难,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在服务赛事的过程中也完成了自我的成长与蜕变。他们当之无愧是北京冬奥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是冬奥火炬手。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14岁。他们当中,既有全国各级先进模范代表,也有科、教、文、卫等各界先进代表和知名人士,大部分是扎根生产和工作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不平凡的普通人”。 而这些“不平凡的普通人”当中,也有不少公益人的身影。 71岁的付春来是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资深摄影师,单位同事和公益圈熟悉他的人都亲切地喊他“付叔”。 2012年,机缘巧合下,付春来记录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一次公益行动,他被那些乐于奉献的志愿者吸引,随后便开始了长期的公益影像记录。无论是在大大小小的会议现场,还是在偏远贫困地区出差走访,我们都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 用镜头记录一次次公益行动、通过照片反映困境群体的生活现状,是他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而此次成为北京冬奥会火炬手,让这位习惯拍摄他人、为公益奔走的摄影师,成了他人镜头中的主人公。 同样担任火炬手的刘春莺来自阿里巴巴。她是阿里云资深业务专家,但她更是一名公益人。在公益路上,刘春莺已经坚持了13年,连续担任两届阿里公益委员。 除了长期坚持对大凉山孩子的援助,她还发起了“到大自然里去”幸福团,累计发起公益活动超100场,带动阿里员工志愿者及其家人超3100人次参与公益,共计产生超过1.4万个公益小时。因为参与公益,刘春莺也曾获得很多奖项。 刘春莺说,完成火炬接力后,她会将自己传递过的火炬带到曾经服务过的学校——大凉山金阳县希望小学,让那里的学生亲手摸一摸冬奥火炬,听她讲一讲冬奥的故事。 而在所有火炬手当中,一对夫妻火炬手的决定更让人莫名感动。 奥林匹克文化推广者、北京冬奥宣讲团宣讲员侯琨将自己传递的火炬捐赠给了香山革命纪念馆。在他看来,火炬存放在纪念馆比自己收藏意义更大,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它。 侯琨的妻子吴静钰也是北京冬奥会火炬手,她曾连续参加四届奥运会、夺得两届跆拳道奥运冠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首次参加奥运会的吴静钰拿下一枚跆拳道金牌。因此,能够成为北京冬奥会火炬手,对她来说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吴静钰说,能和爱人一起成为冬奥会火炬手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因为侯琨是奥运收藏家,他们原本计划收藏一支火炬,将另外一支捐赠出去。但后来经过商量,夫妻二人决定把两支火炬分别捐赠给不同的博物馆。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捐赠行为,通过奥运火炬这一载体,让更多人能够近距离感受奥运精神、体验奥运文化……在更高层面,本届冬奥会在一些环节的设置上也巧妙融入了公益元素。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届全民关注的体育盛会,也为普通人参与运动和公益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借助移动互联网,冬奥会与公益活动实现了完美结合。 2021年6月23日,北京2022冬奥文化公益平台正式上线,冬奥公益“蓝色跑道”活动同时启动。据公开报道,该平台及相关公益活动由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和市场开发部主办,阿里巴巴公益和中国扶贫基金会承办。 该公益平台号召大家通过走路、跑步等运动方式,在平台上认捐步数,并以闯关的形式不断解锁、揭秘冬奥项目和公益专属福利,累积步数达到既定目标后,北京冬奥会各级赞助企业将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学校铺设冬奥公益“蓝色跑道”,助力改善当地学生体育锻炼条件。 在设计上,平台充分体现了冬奥元素,将吉祥物、体育图标、竞赛场馆、冬奥歌曲、冬奥知识问答等内容融入互动关卡中,未来还将结合北京冬奥会赛前和赛时的重要文化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开展系列文化公益活动,吸引全民参与互动。 在淘宝APP搜索“北京2022”,点击“为冬奥加油”,即可进入北京2022冬奥文化公益平台网友可通过手机淘宝搜索“北京2022”进入平台,以捐步或其他互动方式兑换“公益时”,为乡村学校建跑道。值得称赞的是,网友的捐步记录可永久保存,公益行为可追溯、更规范、更透明。对普通大众来说,这可能是大家参与冬奥、支持冬奥最为便捷的一种方式了。 当然,除了上述内容,北京冬奥会还有很多让人难忘和感动的场景。 来自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马兰村的山里娃登上冬奥会开幕式,用希腊语为全球观众献唱《奥林匹克颂》。而这背后讲述的,是中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取得的巨大成果。 企业、公益机构等社会力量积极行动,以自己的方式支持北京冬奥会,如为志愿者捐赠防护及保暖物资、助力冬奥疫情防控、开展冰雪公益活动、普及冬奥知识等,充分展现了责任担当…… 虽然目前仍处寒冬,但其中的点点滴滴也让人从心底感到阵阵暖意。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精彩的体育赛事点燃了大家的激情和热情,让我们充分领略了运动和竞技之美,公益则拉近了普通人和冬奥的距离,让这一切变得更加温暖、更有意义。”(来源:公益时报)
-
民政部:推动社区与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资源联动开展服务2022-02-092月9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民政部副部长王爱文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体育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了《“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王爱文介绍了《“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基本情况。“十四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将加强城乡社区服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首次将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列为“十四五”时期重点专项规划之一。《规划》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在服务主体上,强调充分调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社会慈善资源等社会力量,引导市场力量,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多方参与格局。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司长陈越良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社区事务很多、很繁杂,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作用,激发全社会活力,为此我们还将组织实施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行动计划,培育发展社区服务类社区社会组织,推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进社区,引导社区志愿服务积极发展,推动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资源联动开展服务,完善多方参与的社区服务新格局。”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据王爱文介绍,“十三五”时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将加强城乡社区服务作为抓基层打基础的重大政治任务,改革创新、锐意奋进,推动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党领导社区服务能力不断加强,村(社区)两委班子持续加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主任“一肩挑”比例逐步提高,党建引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二是服务供给不断扩大,社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办理、代办等服务,公共事业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办理更加便捷,志愿服务蓬勃发展。三是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65.7%。四是服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十三五”期末,全国社区工作者达到433.8万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157.3万,主要为城乡社区提供各类专业服务。五是服务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互联网+社区政务服务”“互联网+社区商业服务”加速推进,全国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初步实现信息集中汇聚、统一管理、动态更新。《规划》:两个聚焦、两个坚持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框架,《“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从完善服务格局、增强服务供给、提升服务效能、加快数字化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安排部署,明确了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等七个方面的主要指标,确定了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等四项行动计划,以及服务设施补短板工程一个重大工程。 王爱文表示,总的来看,《规划》体现了“两个聚焦、两个坚持”的鲜明特点:一是聚焦群众期待。《规划》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社区下沉,以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困难家庭等为重点,优先发展社区养老、托育等服务,大力发展社区生活性服务业,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二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规划》紧扣就业优先、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国家重大战略,统筹城市、农村不同需求,大力提升城市社区就业承载力,着力补齐农村地区社区服务短板,确保管理服务有效覆盖常住人口。三是坚持问题导向。《规划》重点强化应急管理、风险防控、医疗卫生、社会心理服务等方面短板弱项,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四是坚持创新发展。《规划》注重运用数字技术为社区赋能减负,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作用,推动社区服务向主体多层、功能集聚、模式便利方向发展。明确“硬件”+“软件”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就对社区服务的内容覆盖、服务水平、服务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王爱文表示,《规划》积极回应这些需求,围绕基层治理新任务进行了总体规划布局,既明确了场地、设施、人员、服务对象和投入这些方面的“硬件”要素,也规划了社区服务项目、活动、载体、机制等“软件”设施要求,可以说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具体体现在:第一,在服务内容上,强调为民服务、便民服务、安民服务一体推进。一是强化为民服务的功能,主要是集中在“七有两保障”上。重点是: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文体活动有服务等,这里面还包括了14个行动计划,都是在社区层面群众能直接享受到的服务。二是强化便民服务功能。主要是社区公共事业服务事项和商业服务事项两大类。推进水、电、气等社区公共事业服务事项和各类商业服务事项进社区,鼓励市场、社会力量发展社区托育、养老等服务业态,鼓励发展社区物业、维修、家政、餐饮、零售、美容美发等生活性服务业在社区发展。三是强化安民服务功能,主要涉及社区平安建设的各项服务。强化社区平安、应急能力建设以及社区心理服务供给。加强村(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健全完善微型消防站(点),支持各类专业组织和机构在村(社区)开展心理服务。第二,在服务方式和主体上,强调构建多方参与格局、创新服务模式。《规划》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在服务主体上,强调充分调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社会慈善资源等社会力量,引导市场力量,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多方参与格局。在服务方式上,强调公共服务、市场服务、居民互助服务均衡发展。鼓励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市场主体提供社区服务,发展社区生活性服务业。同时,完善村(居)民互助服务机制,引导村(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服务,提高互助服务水平。在服务模式上,强调完善服务统筹、即时响应等机制,健全群众对社区服务的满意调查评估制度,推广“好差评”评价激励制度,促使社区服务更精准地适应群众需要。第三,在服务保障上,强调经费、政策、人才和信息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包括:在经费保障上,要按规定落实政府经费安排,集体经济收入的一部分要用于社区服务和建设,确保村(社区)组织有钱为民办事,有条件为民办事。鼓励通过慈善捐赠、设立社区基金会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向城乡社区治理领域倾斜。在上海、浙江、成都等地,通过社区慈善捐赠,民营企业和热心支持社区建设的人,投入建立了社区基金,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优惠政策上,要落实城乡社区服务税收、公用事业收费、用工保险和社会组织登记等优惠政策。社区服务网点的水、电、气、热执行居民生活类价格。在人才建设上,明确实施社区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选优配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加强教育培训,鼓励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到村和社区就业和创业,也鼓励大学生们到社区见习。在信息支撑上,注重运用数字技术为社区赋能减负,促进社区家庭联动智慧服务生活圈发展,同时考虑到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群的需要,也要保留必要的线下服务,设立无障碍的信息服务。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民政部门是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的牵头统筹协调部门,陈越良表示,下一步将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与有关部门一道,齐心协力,大力推动《规划》落实落地。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指导各地抓紧出台“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形成中央层面和省级层面有机衔接的规划政策体系,推动各地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地方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积极引导政府基本建设、财政支出,乃至社会力量在社区层面的投入。二是开展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活动。扎实推进实施固本强基、养老服务、未成年关爱、助残服务等14个子行动计划,切实加强党对社区服务的领导,完善社区服务机制,不断提升社区养老、托幼、就业等服务品质。三是开展相关试点示范建设。引领推动社区服务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实施社区服务设施化建设试点行动,组织开展智慧社区试点建设,现代社区服务体系试点建设,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构建社区服务数字化场景。四是推进城乡社区法治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目录及准入制度,全面规范清理村居民委员会出具证明事项,让社区工作者有更多的时间服务群众。修订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研究制定社区服务条例,社区服务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及认证办法,完善村、社区志愿服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制度。探索建立养老、托育、家政、物业等领域社会服务信用管理体系,鼓励制定社区服务标准,研究制定智慧社区建设标准,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和居民隐私保护。五是做好规划实施监测工作,发挥城乡社区治理议事协调机制作用,定期组织开展评估,做好跟踪指导和分析研判等工作。健全完善社区服务群众满意度调查制度,拓展调查方式,精准了解群众对于社区服务的需求、满意度等情况,为更好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提升社区服务的温度,提供科学依据。(来源:公益时报)
-
广东首个未成年人保护协会成立!掀起全民共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热潮2022-01-28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政府、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广州市白云区创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全民共建启动仪式在白云区护苗乐园·三元里街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基地举行,掀起了370多万“白云人”踊跃参与共建首批国家级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的热潮,标志着在未成年人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六位一体”工作体系下,由白云区率先提出的“区-镇(街)-村(居)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三级网络全覆盖”已初步建成。同时,联动社会各界力量,在红色教育、法律援助、文化艺术、体育运动、身心健康、数字智慧、社区守护、科普宣教、公益宣传等九大领域形成广泛全民共建,为打造“守护未来·云你同行”白云区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品牌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此次启动仪式由广州市白云区民政局主办,中共广州市三元里街工作委员会、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街道办事处承办,广东经济科教频道广东社区中心协办。启动仪式上,举行了护苗乐园·三元里街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基地揭牌、白云区青苗护卫队授旗、广州市白云区未成年人保护协会揭幕及人员聘任、九大职能部门对九大领域代表共建授牌、小林漫画展、文博3D打印青少年科普展等系列活动。与此同时,广东首个未成年人保护协会“广州市白云区未成年人保护协会”也宣告成立。协会将以“数字未保”平台为基础,通过数字智慧化系统搭建,凝聚各界保护合力,在数字赋能下做好协作配合,共同守护未成年人的成长。早在白云区开启创建首批国家级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工作之时,白云区就在全市率先提出了要建立“区-镇(街)-村(居)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三级网络全覆盖”的工作阵地,即区民政局与区城管局、区妇联在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增设1个区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全区24个镇街各建成1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403个村(居)各建1个未成年人保护服务点。而启动仪式所在的白云区护苗乐园·三元里街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基地,就是全区24个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的代表作。白云区24个镇街已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志愿者服务队伍—青苗护卫队,在启动仪式上,8个代表性镇街接受授旗。下一步,青苗护卫队将充分发挥社区网格化力量,发动更多志愿者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白云区九大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广东省文艺志愿者协会、广东省南方红色文化研究院、广东广视传媒艺术中心、广州市白云区法律援助处、中国联通广东省分公司、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全国道德模范赵广军生命热线、早筛网、南方医学网、广州市营养师协会、冠军学园、文博3D打印科普研学教育基地、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广东经济科教频道等单位、机构负责人,从红色教育、法律援助、文化艺术、体育运动、身心健康、数字智慧、社区守护、科普宣教、公益宣传等九大领域,就白云区未成年人保护全民共建进行了分享和交流,充分体现了白云区举全区之力,发动370多万民众参与未成年人保护事业共建共治的治理理念,营造出浓厚的全民保护未成年人的氛围。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广州市白云区积极响应国家民政部关于开展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创建的号召,聚焦“4+6+N”创建思路,大力推动创新试点、基层探索,工作体系更为健全、未保队伍日渐壮大、服务阵地不断优化、处置能力明显加强、宣传覆盖愈加广泛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广州市白云区副区长陈永俊表示,白云区是全市人口最多,同时也是“最青春”的区,其中常住未成年人达54.4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14.5%。近年来,白云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工作主线,搭建了“1263”未成年人保护全链条工作模式(1个联席平台、2个核心链条、6个工作抓手、3个亮点特色)。自去年10月22日拉开全国未保示范区创建工作序幕以来,白云区全区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制定印发《白云区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1+7”配套实施方案》、《白云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实施方案》、《白云区建立未成年人保护信息数据平台实施方案》等34份配套制度文件,目前已逐步形成涵盖未成年人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六位一体”的立体化、全方位工作体系。据透露,白云区将打造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特色项目,形成“一镇街一品牌”。目前,三元里街整合资源,打造了上述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基地。金沙街打造区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区家风家训主题公园的示范路线。江高镇组建了白云区第一支“巾帼护苗志愿服务队”,全镇100%村居建成未成年人关爱服务场所,在全区率先实现一站一队一行动。鹤龙街针对未成年人群体分类,推出了“呵护青春”联动计划、“驰骋梦想发展计划”、“共享·爱”和谐家庭发展计划、“关爱女童·护苗成长”计划,全方位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石井街建立了有队伍、有机制、有载体、有特色的“四有”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同时,白云区还将开展“冠军课堂”、“名人讲坛”、“白云有爱·守护未来”最安全校园大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定向挑战赛、最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者评选等系列活动,全力打造“守护未来·云你同行”白云区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品牌,深化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新模式、新机制、新方法,力争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总结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白云”样本。 来源: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广播
-
抖音:针对寒假未成年人直播、充值打赏等将核实退款2022-01-281月26日抖音直播发布《“诱导未成年人打赏”违规行为治理公告》。公告称,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从1月份寒假起,平台重点打击诱导未成年人群体充值消费的行为,对于违规用户,将无限期封禁直播功能。据介绍,2022年1月,抖音已累计封禁相关违规主播23名,处置相关违规直播间965个。针对未成年人直播、充值打赏等问题,抖音直播目前已建立了事前预防、事中拦截、事后核实退款等一系列机制。抖音方面称,一直以来,抖音明文规定不允许未成年人充值打赏,自2018年起建立未成年退款流程,对于未经监护人允许的未成年人打赏,一经核实,将在24小时内予以全额退款。数据显示,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11个月间,抖音直播共为3.6万个用户办理了未成年人打赏退款,平均退款时间为19.7小时。抖音直播相关负责人表示:“寒假是青少年上网的高峰期,易出现针对青少年的诱导打赏及诈骗行为。抖音持续从产品优化、内容治理等方面开展青少年安全工作。同时,我们也建议家长为孩子开启青少年模式,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安全的上网环境,一方面可以帮助孩子学知识、观世界。”(完)来源:中国新闻网
-
新闻1+1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如何融合?社会该如何参与?2022-01-28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有着特殊需求的残障孩子。近日,《“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启动实施,计划提出到2025年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全国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要达到97%。将要加强学校无障碍设施设备的建设,促进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融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行动计划中提出怎样的新目标和新要求?重点和亮点又是什么?《新闻1+1》连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顾定倩,共同关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如何融合?还有哪些残疾儿童,因何没有上学?董倩:到2025年,将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由95%,提升至97%,目标背后,这2%的孩子他们是谁?因何没有上学?教育部高校特教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顾定倩:这部分孩子我觉得主要都是重残,甚至是多残的孩子,比如说有肢体残疾,有智力残疾,还有包括罕见病儿童。一方面他们的身体条件不太适合在学校环境中读书;另一方面就是当地的特殊教育资源不足。普通学校老师没有受过特殊教育培训,很难给他们支持,或者当地的特殊教育学校也没有。因此这部分孩子现在成为我们未来特殊教育的“攻坚”部分,要逐步解决这部分孩子上学的问题。这些孩子我觉得不能用一般的教育方式来解决的,需要给他们特殊的帮助。如何解决孤独症儿童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问题?董倩:持续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特别提到要合理布局,鼓励建设“孤独症儿童特殊学校”,怎么理解对这个群体的关注?教育部高校特教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顾定倩:因为现在孤独症儿童的发病率比较高,这部分孩子的受教育问题,不同于我们现在已有的聋教育、盲教育,或者残疾儿童教育,这些孩子的教育实践中为我们提出了很多新问题,需要我们用特别的思路和方式去解决。这个行动计划中也专门提到:要为这些孩子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另外还提到要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制定孤独症儿童指导纲要。这不仅是学习问题,在其他一些功能的康复方面,都需要特殊的安排。这种教育我觉得可能不只是我们老师要提供,而且还需要有一些专业人员来配合共同实施,才能取得一些预期效果,使孤独症儿童能够受到应有的教育。如何向重度残疾儿童更好的提供“送教上门”服务?教育部高校特教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顾定倩:送教上门这些年我们已经进行了很多尝试,现在遇到比较大的问题,就是特殊教育的老师资源不够。而且有的因为孩子家庭住得比较远,所以每次送教的路程花费时间比较多,这种付出的成本和收到的实效之间有些不相匹配。我觉得下一步送教上门能够尽可能就近,不仅依靠特教学校老师,而且能够依靠当地普通学校老师,通过学习一些特教知识,就近给残疾儿童一些帮助,这种方式的效果可能会更好。而且送教不仅是知识方面的,还需要一些训练方面的内容,因此送教不仅仅是老师来承担,还需要一些其他专业人员来参与。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如何解决“融而不合”的问题?董倩:残疾儿童,比如孤独症儿童,融入到普通学校随班学习,可能受到其他同学的排挤,有些普通学生家长也不同意,这种情况又该怎么办?教育部高校特教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顾定倩: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特殊教育学校里的巡回指导老师,以及一些专业工作者,通过他们的帮助,尽可能地减少孤独症儿童对自己学习,包括对其他孩子存在的一些影响,逐步消除我们普通孩子家长的一些疑虑,而解决好这个问题,也需要我们在后续工作过程当中逐步去解决和克服。特殊教育,社会和企业又该如何参与?积极作为?教育部高校特教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顾定倩:社会需要为特殊教育创造一个和谐的,有利于融合教育的环境,融合教育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比如当孩子离开学校进入到社会的时候,社会也是课堂,也同样是一个学习的环境,这就需要我们更多的社会人士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从企业角度来讲,很多孩子需要一些特殊的学具、教具,我们的很多企业,科研人员,也应该关注到他们这方面的需要,为他们设计生产所需要的一些学具教具,包括康复器械等等。来源:央视新闻
-
《“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启动实施2022-01-28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部署各地加快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计划》指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特殊教育规律,以适宜融合为目标,加快健全特殊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促进残疾儿童青少年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努力使残疾儿童青少年成长为国家有用之才。《计划》提出了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要坚持的四条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特教特办,在普惠政策基础上给予特别扶持;坚持精准施策、分类推进,实现残疾儿童青少年科学评估施教;坚持促进公平、实现共享,让每一名残疾儿童青少年都有人生出彩机会;坚持尊重差异、多元融合,让残疾儿童青少年和普通儿童青少年共同成长进步。《计划》提出了到2025年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初步建立的主要目标。普及程度显著提高,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7%;教育质量全面提升,课程教材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模式更加多样,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融合教育全面推进;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专业水平、待遇保障进一步提升。《计划》明确了三大任务举措。一是拓展学段服务,加快健全特殊教育体系,持续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提升特殊教育学位供给和服务能力,在巩固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普及成果的基础上,推进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发展,增加各学段残疾儿童青少年的入学机会。二是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推动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及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进一步深度融合,推动结对帮扶共建、集团化融合办学,研制义务教育阶段融合教育教学指南,开展融合教育示范区示范校创建,完善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促进普特融合高质量发展。三是提升支撑能力,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改善办学条件,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校园无障碍环境和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巩固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到2025年将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至每生每年7000元以上,强化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计划》强调,要加强党对特殊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省、市统筹,落实县级主体责任,健全部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强化督导评估,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来源:教育部网站
-
2021中国公益领域年度十大关注2022-01-24国之大计 示范先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021年8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会议指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等总体思路,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被再次提及。2021年11月12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表示,慈善捐赠是自愿行为,推动共同富裕,绝不能“杀富济贫”“杀富致贫”,不能“逼捐”。年内,首个共同富裕示范区则正式落地浙江。相关事件: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韩文秀答记者问、浙江创建共同富裕示范区立章建制 举要治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2021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2月25日,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其后,全国各地乡村振兴局相继亮相。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对重点工作进行部署。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实施,为乡村振兴之路提供法治保障。8月27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60个。年内,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纷纷以多种形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相关事件:国家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央一号文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公布 锚定目标 笃行实干“十四五”规划展蓝图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公益慈善行业再迎历史机遇。5月24日,民政部、国家发改委印发实施《“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实现“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联动机制和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进一步畅通和规范。慈善事业的第三次分配作用更加凸显”的目标。10月8日,民政部制定的《“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规划》对外发布,明确提出推动社会组织从注重数量增长、规模扩张向能力提升、作用发挥转型。相关事件:“十四五”规划发布、“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发布、“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规划发布国家引领 社会热议全民共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迫在眉睫的任务,在疫情面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更成为全社会的共识。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在此背景下,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概念与实践迅速升温,国内企业正努力成为更加负责任的社会公民。10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本次大会通过《昆明宣言》,倡议各国共建全球生态文明、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同期,我国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这一年,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对外发布,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订工作有条不紊地继续推进,而离家北上的云南亚洲象群引发全民围观,多地猛兽下山事件被大众热议,更使得保护野生动物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相关事件:COP15、首批国家公园、双碳目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调整、象群北上等热点新闻多点开花 屡创纪录社会捐赠潜力强劲2020年至2021年,我国社会捐赠继续保持多点开花、屡获突破的良好态势,社会捐赠的潜力仍有巨大空间。据《2020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报告》,内地年度接受款物捐赠首次超过2000亿元。今年,第七届99公益日筹款再破历史纪录,超6870万人次捐赠35.69亿元善款,并且深度参与助力共同富裕等社会重大议题。在大额捐赠方面,第十八届(2021)中国慈善榜显示,有105位慈善家合计捐赠超40亿元,1108家慈善企业合计捐赠近227亿元。其中,河南7·20特大水灾发生后,社会捐赠在短短一周内即高达数十亿元;高等教育捐赠持续升温,韦尔股份控股股东虞仁荣捐赠超200亿元打造高水平理工类研究型大学、河仁慈善基金会出资100亿元举办高水平新型应用研究型大学,均创下各地的捐赠纪录。同时,以鸿星尔克为代表的企业在经营不利的情况下,仍作出大额捐赠的承诺,这一现象引发社会大面积讨论和关注。相关事件: 99公益日、第十八届(2021)中国慈善榜、河南水灾捐赠及鸿星尔克事件、高等教育巨额捐赠屡破纪录疫情反弹 灾情频传公益慈善功劳彰显2021年,国内多地出现新冠疫情反复苗头,河南、山西等地爆发洪水,东北、内蒙古遭受雪灾,云南、青海两省出现地震……在紧急关头,各地社会组织、民间救援队、志愿者、社工积极投身抗灾抢险、疫情扑灭等工作,保障人民生产生活安全,再次展现了大国公益的时代担当。此外,《湖北省慈善总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项行动评估报告》显示,湖北省慈善总会去年拨付抗疫资金超61亿元。今年,我国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针对疫情灾情的捐赠金额依然高攀不下,其中,河南水灾捐赠达数十亿元,山西水灾捐赠也逾十亿元。相关事件: 疫情反复及疫情捐赠、洪灾雪灾地震等灾情抢险及捐赠有序引导 合理筹划社会组织规范奋进 2021年,民政部一如既往对社会组织严格要求,对非法组织坚决取缔。民政部印发《“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规划》,就进一步规范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作出系统安排;制定《社区社会组织章程示范文本(试行)》,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加快推进国家社会组织法人库项目建设,社会组织的17项信息将归集至社会组织法人库;深化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项行动,部署开展“僵尸型”社会组织专项整治,累计处置非法社会组织3300多家,关停200余家非法社会组织网站及新媒体账号;配合“双减”工作任务落实,进一步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登记管理工作。相关事件: 制定《“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规划》及《社区社会组织章程示范文本(试行)》、国家社会组织法人库建设、打击非法社会组织及整治“僵尸型”社会组织、校外培训机构登记 依法落实 层层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升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是关系到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大问题。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施行,两部法律针对近年来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作出规定,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筛查和早期干预机制,建立预防性侵害、性骚扰未成年人工作制度,全方位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新法实施后,国务院在年初成立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到2025年,基本形成上下衔接贯通、部门协调联动的未成年保护工作体制机制,到2035年,全面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口发展战略相匹配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8月18日,民政部又印发《关于开展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创建的通知》,部署开展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创建工作,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新格局正逐渐开启。相关事件: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实施、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印发、民政部部署开展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创建工作人才丰厚 设置健全社会工作大展拳脚 2021年3月11日,“十四五”规划出台,社会工作首次被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这意味着社会工作将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更加明确的作用。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乡镇(街道)社工站的建设是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重中之重,截至11月5日,全国已建成1.2万余个乡镇(街道)社工站,3万余名社会工作者驻站开展服务。在今年的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中,报考人数更是跃升至82.9万名,创历史新高。截至目前,我国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人员已达66万余人,其中首批高级社会工作师也于今年出炉,开发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超44万个。今年,新颁布实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均把社会工作者纳入法条,并且,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任务中,社会工作均有出色表现,它已成为服务保障民生、加强基层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的一支重要力量。相关事件:“十四五”规划首次写入社会工作、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首次纳入社会工作者、全国建成超1.2万个乡镇(街道)社工站、社工职业水平考试报名创新高、首批高级社会工作师出炉、社会治理各条战线的社工表现 声势浩大 屡建功勋志愿服务踏歌前行 志愿服务是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改善公共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形式。如今,它已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事业,是公民的常态化实践和时尚生活方式。2021年3月30日,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2.0版)开始试运行,通过该系统,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民政部门等各方可以方便实现志愿活动基本操作和信息管理工作。此外,《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出具办法(试行)》也在今年初出台,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和手段日臻完善。截至今年9月,全国注册志愿者已超2亿人,较2012年增长近10倍。这个庞大的数字,是社会治理中不可替代的一股巨大力量,并且在一次又一次重大场合经受住了考验,未来必将继续在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将大有可为。相关事件:《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出具办法(试行)》出台、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2.0版)试运行、全国注册志愿者超2亿来源:公益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