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天里的暖阳:1000多家陕西社会组织合力“抗击疫情”2022-01-241月20日,陕西省继续报告无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西安市区部分区域开始“解封”。近一个月以来,在各级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类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体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在岁末年初的抗击疫情战役中如同冬日暖阳,把互帮互助的“人间大爱”照进现实。 一项得到陕西省1000多家社会组织和相关部门、企业、志愿者积极响应的“合力抗疫陕西社会组织联合行动”(以下简称“联合行动”)成为社会各界通力合作抗疫的典型。近一个月的时间,这个行动累计筹集和分发200余万件防疫物资和价值1000多万元的生活物资;推出生活困难保障和防疫物资“供需对接平台”,紧急救助1000余人;组织2000余名志愿者开展线上线下心理疏导、防疫消杀、核酸检测、秩序维护等志愿服务……寒冬 2021年12月21日,冬至。新一轮新冠疫情的蔓延,让这个冬天的西安格外清冷。这一天,许多西安市民开始了在封闭小区内的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一些社区出现确诊病例。 当天下午,在得知西安市雁塔区等多地出现本土确诊病例21例后,陕西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立即协调联络陕西省冷冻冷藏食品企业协会,为雁塔街办捐赠爱心水饺,并实地了解疫情发展相关情况。 亲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以及2020年疫情陕西救援行动的陕西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王娜,是省级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合力团联络站的负责人。她与同事迅速意识到,社会组织是抗击疫情的补充力量,在疫情防控方面可以协同发挥重要作用。 时不待人。22日,陕西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开始行动,发起“联合行动”倡议,即依托陕西省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和省级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合力团两大核心力量,推动社会组织有序有力高效参与抗击疫情。当天,陕西省内30多家社会组织就快速联合响应。 12月23日,“联合行动”正式启动。联合行动由陕西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作为总协调单位,分设8个功能小组,每个小组由1至2个社会组织作为牵头单位,组织组员开展工作。 陕西省民政管理部门对联合行动给予大力支持,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将其作为民政部门协同抗疫的重要抓手,倡议省市县(区)三级社会组织积极加入,围绕物资捐赠、心理援助、志愿协助等社区防疫需求,广泛筹措资源,支援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这一天,西安市所有小区开始实行封闭管理,抗疫之战进入关键阶段。行动 按下暂停键的城市,寂静无声。人群被封闭在以小区为单元的空间里,隔离、居家、核酸检测…… 随着西安全城封控升级,城乡社区防疫压力陡增,防疫物资频频告急。地处西安市南郊的鄠邑区龙窝村也面临极大困难。收到相关求助信息后,陕西省医药协会发动会员企业筹措防疫物资,仅用一天的时间筹集500套防护服、500个面罩、5台测温仪、医用酒精20桶等急缺防疫物资,并迅速配送到鄠邑区民政局和龙窝村。 供需对接不畅是疫情防控重大难题。12月29日,陕西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联合爱心企业推出生活困难保障和防疫物资需求“供需对接平台”,精准对接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基本生活困难需求,广泛动员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提供资源信息,通过供需对接平台快速匹配。 这是一个再常见不过的夜晚:12月31日17时51分,“供需对接平台”接到长安区西韦村急缺方便食品求援信息。18时10分,志愿者与下沉干部取得联系,评估需求信息,发布方便食品征集公告。随后,陕西省沐浴足浴协会立即采购方便面、自热米饭、饼干和面包等食品,合力抗疫车辆保障组志愿者连夜驱车送到村民手中。 “听到路上不少小区居民的‘西安加油’声,我们才意识到这个跨年夜又是如此不同寻常。”负责运送食品的志愿者说。 “联合行动”中各个社会组织还发起了各类线上下志愿者活动。陕西众益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推出“居家战疫——社区线上旅游团”系列活动,倡导开展多样化的“家门口的志愿服务”,号召参与者为自己所在社区以互助的方式提供支持保障,挖掘社区需求,通过社区影像馆、社区表白墙、社区小药房等多种形式,在社内范围内进行需求回应。 “联合行动能够快速高效运作,参与的社会组织是多元的,有提供资源基金会、行业协会商会,提供服务的服务机构和志愿者,协作搭台的枢纽机构和政府的支持。”王娜坦言,在抗击疫情的联合行动中,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各个机构协调配合非常到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陕西省已有1000余家省市县(区)三级社会组织的积极响应、自愿参加,通过捐款捐物、提供专业服务、组织志愿活动等形式有力有序投入疫情防控,持续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仅“合力抗疫供需对接平台”就累计收集需求信息 982项,电话核实跟进981项,个案紧急回应1082人,资源匹配958项。暖阳 近一个月,一批批应急物资和志愿者活动汇成冬日里股股暖流。 截至2022年1月19日,“联合行动”累计向西安市11个区280余个社区、城中村、高校捐赠一次性医用口罩、N95口罩、防护服、暖宝宝等防疫物资183余万件(个、箱、瓶),米面油、方便面等生活物资价值1083多万元,防疫消杀近百万平方米。此外,组织2000余名志愿者在线上线下开展心理疏导、防疫消杀、核酸检测、秩序维护等志愿服务。 “90后志愿者”胡妍一直负责供需平台需求信息核对和物资匹配。她每日处理滞留西安人员的求助信息,同时负责匹配物资、对接后续工作等等。 “供需求平台每条求助信息背后都是渴望被支持、被关注的生命个体。”社会工作科班出身的胡妍,把物资匹配工作做的有感情、有温度,被求助者称为暖心小姐姐。 “我们志愿服务车队志愿者大部分是90、00后,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大家为了尽快把抗疫物资给到抗疫一线,每天甚至只睡三四个小时,既是驾驶员又是装卸工,但都毫无怨言。”志愿者车队队员小鲁和近30多位队友,承担着联合行动中物资运输有关的保障工作。 疫情期间,西安未央区某小区业主程女士利用宅家时间,参加了“居家战疫——社区线上旅游团”系列活动。她用自己拍摄的小区业主免费传递物资的图片和视频,来讲述疫情期间的故事。 “参与这个活动,不仅是对社区爱心人士表达感谢,也是要把这些正能源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感到这个城市的温度与温情。”程女士说,“还有对我们的孩子,也可以留下记录给他们。” 疫情慢慢平缓,“联合行动”收到的求助需求越来越少,活跃在社区的志愿者却越来越多。习惯了从早到晚紧绷神经的社会组织工作人员,也开始期待疫情过后的美好生活。 20日,几位社会组织工作者和志愿者居住的西安市浐灞生态区迎来“解封”。清晨8时许,临街的小区住户时一个月以来再次被汽车引擎声和行人对话声“闹醒”。 熟悉的城市回来了!就像千年古都的太阳,黑夜前落下、雾霾时隐去,又照常升起、普照大地。来源:华商网
-
“十四五”开局之年儿童保护工作机制取得突破性进展2022-01-24编者按: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各行各业迈入高质量发展变革轨道。围绕公益慈善、儿童福利与保护、养老服务、残疾人事业等民生领域,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分析梳理了对以上领域的观察,以及对未来行业趋势走向的判断。本期分享的是儿童福利与保护领域的研究成果。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下围棋。图片来源:新华社一、2021年儿童福利与儿童保护进展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儿童福利与保护事业在创新中发展。国家和地方全面规划儿童福利与保护事业,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实现全国省市县全覆盖,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取得重大进展。(一)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国省、市、县三级“未保”工作协调机制实现全覆盖2021年,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标志着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取得突破性进展。领导小组发布《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构建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六位一体”的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格局,提出25项重点任务。国家层面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协调机制,一方面,落实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的法律要求;另一方面,也将有效解决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职责分散重叠的现实问题,充分减少层级,提高效率。2021年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领导协调机制实现全覆盖。地方多措并举,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加速发展。江西省成为首个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列入省级综合绩效考核指标的省份,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加快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湖南省2016年以来将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关爱工作纳入市州党委政府的绩效考核标准。深圳市和扬州市将困境儿童的分类保障工作纳入市级的高质量发展绩效标准和综治工作绩效标准。(二)国家和地方系统规划儿童福利与保护事业,“十四五”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全面确定“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相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等一系列儿童相关法律及政策文件出台。各地民政部门积极启动编制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12月底,共15个省(区)开启了编制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工作。其中,江西、广西、浙江等10个省(区)已正式发布。各地以“儿童健康、儿童教育、儿童安全、儿童福利、家庭养育、成长环境”六个领域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细化规定相关法律制度的策略措施,并立足地方实际,创新儿童福利与保护新模式。其中,安徽省启动全国首个儿童福利与保护事业十五年规划编制工作,从远景目标出发重点规划“十四五”儿童福利与保护事业。(三)“双减”配套政策落地与家庭教育立法,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得到健全为加强学校教育,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优化作业布置,减轻学生课余负担,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教育部随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关于做好校外培训广告管控的通知》《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项目分类鉴别指南》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多地积极采取行动,海南、陕西、重庆等地全面停止中小学生培训机构学科类培训,各地校内校外同时发力,切实把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降下来,把教育教学质量提上去,持续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显,与学校教育实现相互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2年1月1日起实施,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意味着家庭教育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法治化管理轨道。一方面,首次以法律的方式明确家庭教育的概念,提出了可供父母使用的家庭教育方法;另一方面,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开通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平台,出台家庭教育指导大纲读本以及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呼应了“双减”政策,禁止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同时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为“国事”,体现了国家对家庭教育、家教家风建设的高度重视,真正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四)以儿童和家庭福利为中心的人口生育配套措施逐渐完善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明确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明确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支持措施,包括完善以生育津贴为主的福利体系;发展托育、照护、教育“一条龙服务”;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严格落实产假、哺乳假等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父母育儿假试点等。各地政府鼓励生育措施相继出台。北京市规定生育三孩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产假外,奖励一个月的生育假,其配偶享受陪产假15天;天津市提出三孩生育津贴按要求进行补支付;四川攀枝花市将为二孩、三孩每个月发放500元补助直到三岁,即补助1.8万元,并在生产、养育、照护、教育等方面提供了“一条龙服务”;安徽、江苏、福建等地也相继出台普惠托育服务建设实施方案。(五)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进一步落实“应救尽救”2021年,中国残联联合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协议管理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管理,不断提升救助服务质量。各地残联适时提高救助标准、扩大救助范围,让更多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河北省将部分家庭困难和低龄残疾儿童(约占救助儿童数的50%)的救助标准由1.2万元提高至1.8万元。湖北省残联与省财政共同出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家庭生活补助实施方案》,对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家庭每月给予500元生活补贴。天津、河北、河南、湖南、海南、贵州、新疆等省(区、市)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地市、区县提标扩面。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国已有33.2万残疾儿童接受康复救助,超过2020年全年接受救助的总量(28.4万),残疾儿童受益人数明显增加。随着《“十四五”残疾人康复服务实施方案》的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将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及家庭基本权益。(六)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首次入法,平台治理、信息管理、软件管理共同发力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新设“网络保护”专章,对网络信息内容管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网络欺凌以及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等突出问题做出了全面的法律制度设计;同时明确了未成年人网络活动的利益关联方、服务提供方、监管义务方等各方职责和义务。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纲要共设置健康、安全、教育、福利、家庭、环境、法律保护七个领域,提出70项主要目标和89项策略措施。在安全领域方面提及“要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预防和干预儿童沉迷网络”“落实政府、企业、学校、家庭、社会保护责任”“保障儿童在网络空间中的合法权益”。通过进一步健全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规政策,推动政府相关部门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监管责任,压实网络服务提供者主体责任,深入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等具体举措,我国儿童网络安全环境得到显著优化。(七)河南漯河率先创建儿童社工培训基地,66.7万儿童主任专业化体系建设取得重要实务进展2021年,以河南漯河社工学院为代表,儿童社工培训基地快速发展。当前,我国儿童主任队伍建设进入重大战略机遇期,专职化和专业化的需求紧迫。一方面,亟需建立健全儿童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培养体系,包括专业化的儿童社工知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另一方面,亟需建立健全完善儿童主任人才保障机制、督导机制等体制性保障。2021年,河南漯河探索建立了市级建立社工学院的模式,随着儿童主任队伍发挥更重要作用,全面打造本土化儿童主任培训基地。此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专家团队编制了《全国儿童主任上岗培训教材》等,为新上岗的儿童主任开发“儿童主任必备十课”、社区儿童工作者抗击疫情课程、残障平等意识课程等线上课程,以及初、中、高三级实地面授课程,有助于推动儿童主任岗前培训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各地《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在村(居)民委员会落实专人专岗负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每个村(社区)至少设立一名儿童主任,优先由村(居)民委员会女性委员或村(社区)妇联主席兼任,儿童数量较多的村(社区)要增设补充儿童主任。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建成5.5万名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66.7万村(居)儿童主任的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基层儿童工作服务实现全覆盖,成为关心关爱农村644万留守儿童和各类困境儿童群体的主力军。 二、2022年儿童福利与儿童保护发展趋势(一)0-3岁儿童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将快速发展2022年,随着三胎政策的放开和“十四五”规划实施,0-3岁儿童托育服务体系将快速发展。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1200万,人口出生率为8.50‰,出生人口连续四年滑落,出生率为1952年该数据存在以来最低。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明确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指标,要从2020年的1.8个提升到2025年的4.5个。支持150个城市利用社会力量发展综合托育服务机构和社区托育服务设施,新增示范性普惠托位50万个。(二)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创建活动将进一步有序推进2022年,各地将通过建设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县来进一步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探索和发现具有本地特色和全国推广价值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模式能够大力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体系化、立体化和全面化建设。随着2021年民政部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创建活动的启动,广东、江苏、云南等12个省份均已开展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创建活动的省级评定工作。首批示范创建命名工作将在2022年5月完成,各地区将根据示范创建的要求重点针对强制报告、监护监督、校园欺凌防控、网络保护、从业禁止、入职查询等多个方面入手,加强制度建设。此次示范创建活动首次提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负面清单制度,可以预见到,未来各地区将会针对家长监护行为、行政部门监护考察行为等关键环节设计负面清单,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落实。(三)儿童福利机构将全面优化提质2022年,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社会服务兜底能力和水平将不断提高,助力儿童福利机构实现优化提质和创新发展,进而有效防范化解儿童福利领域重大风险,推进儿童养育、医疗、康复、教育、社会工作一体化。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时期社会服务设施兜底线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中央预算内投资将重点支持社会福利服务设施中的区域性儿童福利设施、未成年人保护设施。民政部、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到2025年,全面完成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省级和地市级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全面实现优化提质,县级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完成创新转型”。其中,县级儿童福利机构原则上应转型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随着政策落实,民政部门儿童福利机构以社区为中心,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转型发展将成为工作重点。(四)儿童福利与保护加速向智能化服务转变2022年,随着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的全面推进,儿童福利与保护信息监测、需求分析、资源配置、日常监管智能化建设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十四五”规划提出,“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为将智能化应用到儿童福利与保护领域,2021年,民政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认定申请受理“跨省通办”工作的通知》,要求自2021年6月30日起,全面实施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认定申请受理“跨省通办”工作,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异地办事需求,有效服务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群体,提供更便捷、更贴心的服务。“跨省通办”首日,浙江省玉环市成功办理全国首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认定。2021年11月,广东省首例“跨省通办”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认定申请业务成功办理。(五)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将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2021年,随着国家和地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相关规划文件的全面实施,在试点地区和示范工程典范效应带动下,全国公共场所、办公环境、城市乡镇、村居社区的儿童友好环境建设将迎来实质性推进阶段。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纳入了国家规划和新儿童发展纲要,2021年国家发改委会同22个部门出台《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将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到2025年,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推动儿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儿童友好要求在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方面充分体现。近年来,深圳、上海、成都、武汉、长沙、威海等城市已启动儿童友好城市创建工作,将儿童友好城市创建纳入“十四五”规划,成立创建工作专班,出台三年行动方案。来源:《公益时报》,本文作者:张柳、张央、郑红、申平康,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儿童福利与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
-
慈善+公证可以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2022-01-241月17日,杭州市慈善总会与杭州互联网公证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加强慈善事业法律保障、探索慈善事业多元化、建设慈善事业数字化以及开展慈善创新理论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签约仪式现场提到公证,大家一般能想到的是在合同、继承、委托、声明、赠予、遗嘱、财产分割、招标投标、拍卖、彩票开奖等事项中会见到或者需要,在慈善领域却占比不高。那么,杭州市慈善总会与杭州互联网公证处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合作?他们具体要做什么?慈善+公证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为了满足当事人的捐赠需求“我们在执业过程中,其实经常会跟慈善发生一些接触,引发我们对慈善的关注和思考。”谈到慈善和公证的关系,杭州互联网公证处主任徐小蔚表示。据徐小蔚介绍,十多年前他在办理一份遗产手续的时候,当事人就提出要把房子捐出去,希望公证处能够帮忙实现愿望。随着财产形态的变化,与财产有关的公证事项越来越多。从以存款为主到以不动产为主,再到虚拟财产的出现,新的问题不断产生,新的捐赠需求也在不断出现。“我就碰到一个打游戏的,他的游戏装备非常值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他就提出今后万一出现意外,能不能把装备捐出去做点好事。”徐小蔚谈到。慈善法明确规定,捐赠财产包括货币、实物、房屋、有价证券、股权、知识产权等有形和无形财产。“我们经常碰到一些当事人发出这样的需求,在慈善多元化的时代,公证机构完全可以成为慈善的入口端。”徐小蔚强调。解决慈善事业的实际问题在公证机构不断接到当事人需求的同时,慈善领域也开始遇到种种新的问题。据媒体报道,1月21日,在上海市政协“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激发更加澎湃的创新创业活力”专题会议上,市政协委员、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潘江雪表示,基金会被一位102岁的老人的愿望难住了。老人想把她的57套珠宝捐出来,通过拍卖变成善款,并希望看到善款被有效地花出去。而要实现这一愿望,捐赠需要公证人员见证,后续还有清点、保管、清洗、估价、拍卖、善款执行、反馈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从去年到现在,这项工作仍在进行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化捐赠形态正在逐渐形成,慈善信托兴起,企业开始捐赠技术、股票,社会大众关注到遗产捐赠,遗产类型包括不动产、虚拟有价物品等。面对业务内容转变的情况,除了向业务主管部门报备等传统方式之外,更加需要新的手段使新的捐赠内容合法化、合理化,符合现行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机构自身章程。”杭州市慈善总会专职副秘书长陈媚强调。 作为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公证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以创新方法介入慈善捐赠基于现实需求,杭州互联网公证处2020年在“慈善+公证”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2020年2月29日14时50分7秒,杭州互联网公证处接到趣链区块链节点新增存证事务验证申请。北京某基金会捐赠紧缺物资 225万片消毒片,并存证到杭州互联网公证处参与建设及提供服务的“善踪”平台。数秒之后,受赠方雄安新区某社会服务中心便收到了来自杭州互联网公证处出具的存证证明。据杭州互联网公证处家事中心副秘书长陈保君介绍,这份PDF形式的文件上面记录着申请时间、存证账户、存证主体和交易哈希值等关键信息。近年来,因为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的特性,区块链在慈善领域颇受关注,被视为实现信息公开透明的重要手段。那么,已经上链的捐赠信息为什么还要进行公证呢?徐小蔚表示,区块链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是一种信任和共识机制,但技术好不好公众很难直接了解和感受到,因此需要一个可视化和可感知的过程。杭州互联网公证处根据储存在区块链节点中的信息生成的捐赠电子存证证明,用户可自行下载展示,这就为社会各界提供了全流程公开可查、可追溯、可反馈的监管途径。 慈善捐赠的透明度和捐赠款物的流向等问题一直是慈善行业面临的难题和饱受公众质疑的痛点,提升社会对慈善事业的信任度并不容易。“公证是传递信任的一种重要方式。”徐小蔚强调,公证是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在新生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公证可以起到增信的作用。例如,如果微信记录是涉及纠纷的重要证据,很多人会选择主动进行公证固定,以免证据灭失无法举证。对于点对点捐赠的用户来说,杭州互联网公证处作为中立客观的第三方法律服务机构,既可以为双方的捐赠约定赋能增信,而且通过其服务将来还可以为税务等部门提供更为权威的法律证明。以前述存证证明为例,当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或产生纠纷时,该凭证可作为证明材料之一便于后续申请公证书,而公证书可以作为提交到法院的证据使用,解决捐赠引发的法律纠纷。截至目前,杭州互联网公证处在“善踪”平台上的服务已有600余件,这一创新做法近期被评为2020年中国公证十大典型案例。从个案到模式探索随着慈善事业的发展,公证的应用场景会越来越多,但要真正发挥作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克服。首先,慈善活动越来越多元化,捐赠的财产形态也在不断扩展。不论是捐赠、遗嘱还是信托、意定监护等涉及到公证的时候如何操作,目前还没有清晰具体路径。以房产捐赠为例。“财产是否清白,如何处置房产,每一个处置办法存在哪些风险,需要为捐赠人做哪些事情,对于机构来说,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陈媚表示。其次,在慈善+公证的合作中涉及大量的法律问题。例如,民法典实施后慈善活动要如何开展才能合法,通过遗嘱设立慈善信托的利益相关方法律关系如何处理,线上活动各方权责如何定位等。再次,互联网时代,慈善事业的数字化水平有待提升。这一过程中资源如何整合、产品如何设计、评价鼓励体系如何搭建,以及技术、合规、监管等问题都有待解决。“所有的创新、设想都挺简单挺容易,但是真正做起来会发现,其实路途还是非常曲折的。”徐小蔚强调,在这方面,杭州互联网公证处积累了一定的数字化创新经验,包括如何评估市场、法律、技术、合规、监管等风险。 2021年,《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发布,要求全面打造“善行浙江”,全面深化数字化改革,强化政策制度创新。“杭州要争创示范城市,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创新迭代、跨界融合的需求,需要在更多方面走在前列,取得突破。慈善工作是一项社会化事业,要保持开放创新的意识,不断打破原有模式、思路。”陈媚强调。 在这一背景下,杭州市慈善总会和杭州互联网公证处达成了此次战略合作。双方将在加强慈善事业法律保障、探索慈善事业多元化、建设慈善事业数字化以及开展慈善创新理论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合作内容具体包括研究慈善领域创新发展涉及的法律问题、根据需要出具书面文件或形成报告、提供定制化公证服务、探索慈善数字化在线化创新、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研究活动等。“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命之源,如何强化机构正面的社会形象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们也正在建立、完善捐赠人维护系统,需要以一种更令捐赠方觉得可信赖的形式呈现。”陈媚表示,通过合作可以实现机构公信力的再一次增强,打造更多提升捐赠人信赖度的场景;同时可以扩大业务范围,相互赋能,提升双方在处理具备未来属性的业务环节的能力,挖掘可探索的领域;促进双方领域逐渐开放,共同推进慈善文化的建设、推广。“与杭州互联网公证处的此次合作,融合区块链技术,赋能公益机构的社会公信力,是实现数字公益可持续发展的又一有力探索。”杭州市民政局一级调研员、市慈善总会执行副会长翁歆强调。值得一提的是,双方的合作是公益性的,“公证机构和慈善组织一样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此次合作不带有任何商业目的,是当公益来做的。”徐小蔚强调。合作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公证行业这么多年来跟慈善组织是有合作的,但是更多的都是在个案合作,需要一个全面的系统化、体系化的合作。”徐小蔚表示,“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个案的探索,共同推进项目建设,形成一种模式的创新,实现引导和示范作用,实现大众化的、可以持久参与的慈善”。“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公证处在民事领域和法律科技创新领域积累的成果经验,为智慧慈善和慈善数字化、多元化建设做贡献,同时在合作中要充分体现公证的非营利性和公益性,多出成果,形成可复制的‘慈善+公证’杭州经验。”杭州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林林强调。(来源:公益时报)
-
《2021年中国慈善信托发展报告》发布2022-01-242022年1月18日,中国慈善联合会首次与中国信托业协会联合发布《2021年中国慈善信托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此前,中国慈善联合会已连续五年发布慈善信托年度发展报告。发布会由中国慈善联合会慈善信托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宪明主持,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刘忠祥、中国信托业协会副秘书长郑方致辞。会上,中国慈善联合会慈善信托委员会主任蔡概还发布了《报告》内容。《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慈善信托数量及规模实现平稳增长。从备案单数和规模来看,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累计慈善信托备案突破“700单”大关、达773单,财产规模达39.35亿元。其中2021年新设立慈善信托共计227单,财产规模达5.71亿元,较上年增加32.48%。从地域来看,共有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民政部门备案过慈善信托;从慈善信托的财产规模来看,北京市备案的慈善信托财产达2.2亿元,名列第一;其次是浙江省、广东省,慈善信托的财产规模分别为1.06亿元和0.70亿元。自2016年至2021年,全国共有62家信托公司设立了慈善信托,占全国68家信托公司总数的91%;有66家基金会成为慈善信托的受托人或共同受托人,其中2021年有46家慈善组织第一次参与设立慈善信托。《报告》显示2021年慈善信托有如下特点:一、慈善信托发展平稳增长。2021年新设慈善信托单数略有下降,但规模止跌回升,并产生亿元级慈善信托一单。该慈善信托为“中信信托•2021芳梅教育慈善信托”,备案规模为2.0001亿元。近年来,慈善信托在超大额公益资金受托服务上虽然未实现爆发式增长,但凭借其独立性强、能永久相续、透明度高的优势,已逐渐得到社会的青睐。二、慈善信托涉及地域不断扩大。2021年全国共有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民政部门备案慈善信托。其中,浙江省备案数量增加78单、甘肃省增加22单,显著超过其他地区。浙江省2016年以来备案总数量以168单领跑全国。甘肃以133单的备案数量位居第二,广东、陕西的备案数量以58、56单分列第三、第四。总体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展慈善信托,但地区之间发展仍不均衡。三、受托人持续增多。2021年备案的慈善信托中,受托人仍以信托公司为主,但双受托人慈善信托占比提升。其中,2021年有4家信托公司、46家慈善组织首次受托备案慈善信托。受托人的增多表明人们对慈善信托的热情不减,更多机构积极探索慈善信托的实践模式,有利于慈善信托在政策突破后蓬勃发展。此外,慈善信托发展呈现社会组织委托人比重增加、慈善信托期限愈趋灵活、慈善信托目的多重化、银行托管稳固发展、律所在监察人中保持主导地位等特点。《报告》认为,慈善信托有望成为金融与公益跨界合作的新模式。慈善信托在缩小财富鸿沟、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助力共同富裕方面具有多重独特优势:一是实现慈善财产风险隔离,确保慈善财产安全;二是创新慈善财产来源渠道,更好地撬动社会资本以资金、股权等多种形式参与慈善事业;三是能够提供慈善财产专业化管理与服务,实现保值增值与合规透明运作;四是赋予委托人更多参与权和决策权,更好监督慈善财产的管理使用。《报告》展望,今后慈善信托的发展,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逐步解决慈善信托税收优惠、慈善信托财产登记、慈善信托非交易过户等障碍和问题,助力共同富裕,服务人民美好生活。
-
图解 | 家庭教育促进法(三):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2022-01-07来源: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
-
公安部:2021年打掉取缔非法社会组织六百余个,追赃超亿元2022-01-051月4日,南都记者从公安部获悉,去年全国公安紧盯“盗抢骗”等多发性侵财类违法犯罪活动新形势新特点,深入推进各类专项打击整治行动,1至10月与2017年同期相比,抢夺案件发案数下降89.8%,抢劫案件发案数下降75.5%,盗窃案件发案数下降53.3%,“两盗一抢”案件发案数均下降超50%,盗抢案件发案数持续下降,破案率明显提高。此外,全国公安重点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去年共打掉非法社会组织123个,抓获犯罪嫌疑人509名,联合民政部门依法取缔非法社会组织518个,追缴赃款、赃物价值1.1亿元。全国公安机关针对欺诈骗保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共打掉犯罪团伙 310余个,抓获犯罪嫌疑人4120余名。严打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共打掉犯罪团伙141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719名,破获案件300起,扣押冻结涉案资金3.6亿元。公安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安机关将始终保持对“盗抢骗”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依法严厉打击盗窃、抢夺、诈骗和销赃等多发性侵财犯罪活动,进一步提升打击犯罪能力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来源:南方都市报记者:蒋小天
-
我国慈善信托总规模超37亿元2022-01-052020年,我国慈善信托备案规模为3.91亿元,这是中国信托业协会日前发布的《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2020-2021)》(简称《报告》)透露的数据。另据记者查询慈善中国网,截至发稿,共有745条慈善信托备案数据,财产总规模超37亿元。《报告》指出,当前的慈善信托,信托公司是受托人的绝对主力。数据显示,在2020年备案的慈善信托中,由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的慈善信托共259单,占比99.23%。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慈善信托成为社会力量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参与方式。截至2020年末,全国共备案抗疫相关慈善信托91单,财产总规模达1.47亿元,有效地助力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报告》提出,信托公司要满足公益慈善事业发展需求,积极发展慈善信托,同时要提高受托服务能力,发挥慈善信托制度在社会财富分配、慈善救济、促进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报告还强调,应满足养老、医疗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大力发展养老保障等服务类信托。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信托公司作为企业年金基金法人受托管理机构,管理规模为127.09亿元。信托公司尝试成立以养老资产保值增值为目的的养老金融产品,如2020年4月,中融信托为家族客户设立首单承裔颐和系列养老信托。2020年10月,中航信托举办“鲲瓴养老信托发布会”,将养老、受托传承、投资保值有机结合,颇具创新价值。2021年,慈善信托继续在疫情防控方面发挥作用。目前,陕西省西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就在近期,陕国投信托、长安信托等多家机构分别设立了“陕国投·陕西慈善协会-迈科集团-众志成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慈善信托”“陕国投·抗击疫情守护家园公益信托”“长安慈·抗疫与共慈善信托”等抗疫专项慈善信托。其中,“陕国投·陕西慈善协会-迈科集团-众志成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慈善信托”已累计筹集资金超1200万元,通过采购防疫物资助力疫情防控。此前本刊曾报道,慈善信托并未呈现慈善法实施之初业内预测的“爆炸式”增长态势,包括税收优惠在内的政策体系待完善。从近年的发展态势来看,尽管慈善信托的增长较为平缓,但该领域屡有创新之举,体现出不小的活力。最明显的,就是慈善信托领域出现了多个“首次”。例如,国内登记的首例遗嘱慈善信托出现在2021年9月,湖南某高校博士生小邹通过这一方式,承诺将来身故后,名下农业银行卡的全部存款捐给公益机构三诺糖尿病基金会。另一个“首次”是国内首个支持西藏自治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慈善信托设立。近期,华林证券携手平安信托、北京语泽基金会在拉萨市宣布成立“平安华林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慈善信托”,初始规模为600万元,将以ESG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专注开展西藏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公益事业,未来将持续助力智慧教育、医疗救助、绿色金融、新农村建设等多个领域的公益活动。同样是在2021年12月,中国平安推出“平安碳中和绿色金融发展慈善信托”,这是国内首只碳中和慈善信托,旨在围绕碳中和目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包括但不限于资助、支持和推广绿色低碳优秀项目;为倡导和普及绿色金融理念传播组织开展相关领域公益活动;通过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补贴贫困群体使用清洁能源等。随着慈善信托逐步走进公众的视野,给予慈善信托政策和税收优惠的呼声也越来越多。记者注意到,近期来自地方民政部门的关于与相专家撰文呼吁:“要加大对公益慈善事业的税收优惠力度……对慈善信托的财产委托环节所得税优惠比照公益股权捐赠企业所得税政策执行,支持慈善信托委托人与公益捐赠享受同等税收优惠,为第三次分配提供协调配套的政策支持。”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财政部近期印发的《支持浙江省探索创新打造财政推动共同富裕省域范例的实施方案》也提出:“浙江省有关部门按国家统一部署做好税制改革措施落实。鼓励浙江省设立慈善信托,完善慈善褒奖制度,引导社会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相信在不久在将来,我国的慈善信托事业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 作者: 顾磊 | 来源:人民政协网
-
图解 | 家庭教育促进法(一):三大亮点2022-01-05来源: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