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扎堆”发布—— 儿童福利与保护平稳迈进2022-03-01春节后,多地儿童福利和保护领域的政策有所突破。省级和地市级层面频频出台“十四五”儿童福利事业发展规划,本刊近期报道了重庆市出台首个儿童福利与未成年人保护事业发展专项规划,截至目前,各地出台该项规划已成“连续动作”,且各有特色。从省级层面来看,安徽省民政厅公布的《安徽省“十四五”儿童福利事业发展规划》同样是该省首个儿童福利事业发展专项规划,重点推进儿童福利保障工程、儿童助医助学工程、儿童福利服务机构优化提质工程、未成年人保护热线建设工程、基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网络建设工程等5大工程建设。该规划提出,要建成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1000个以上,到2025年,全省县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实现全覆盖。近期发布的《辽宁省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包括7个领域,共71项主要目标、89项策略措施。该规划提出,加快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普惠托育机构和托位数量持续增加,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个以上。同时,城乡社区儿童之家覆盖率进一步巩固提高,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监测预防、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五位一体”的基层儿童保护机制有效运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开通并有效运行全国统一的儿童保护热线。山东威海、江西宜春等地,近期也出台了专项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从其内容可以看出,“十四五”期间,当地在儿童发展方面的投入将显著增加。例如,宜春市将完善城乡儿童健康服务体系和急危重症救治体系。各地儿童福利水平也在提升。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近期发布消息称,今年1月1日起,执行新的孤儿养育津贴标准。儿童福利机构内孤弃儿童津贴标准由每人每月1249元提高到1500元,机构内临时监护照料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参照此标准执行;社会散居孤儿(含感染艾滋病病毒儿童)由每人每月937元提高到1000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标准参照社会散居孤儿津贴标准执行,分别从每人每月937元、531元统一提高到1000元。儿童保护网正在织密。在提高孤儿养育津贴标准的同时,宁夏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全面建立,去年共有6万余名孤儿、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得到关爱。该区实现了自治区、市、县三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全覆盖。四川省将修订该省的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还将成立省级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并通过培训提升全省儿童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分析指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国省、市、县三级“未保”工作协调机制实现全覆盖。2022年,儿童福利与保护工作将再上台阶,各地儿童发展相关政策的发布仍将持续,例如完善0-3岁儿童托育服务体系、推进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创建活动、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等,让更多孩子感受到爱与温暖。 (来源:人民政协网)
-
2022年“双减”怎么干?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发布明白卡2022-03-01来源: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 多项内容与未成年人直接相关2022-02-242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这也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意见》中与未成年人直接相关的内容。点击阅读原文《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
78家高校基金会六年接收大额捐赠303.6亿元,这份观察报告都透露了哪些细节?2022-02-18一直以来,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都是社会捐赠主要流向之一。一方面,我国高校近年来接收的社会捐赠总额不断增长;另一方面,高校接受捐赠形式愈加多样化,单笔捐赠金额也屡破纪录。2015年至2020年,共有78家高校基金会接收过大额捐赠(项目捐赠总额大于等于1000万元),协议捐赠总额380.8亿元,到账总额303.6亿元,其中2020年到账总额突破10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新发起的大额捐赠项目有望超过100个,协议捐赠总额接近200亿元,达到历史新高。2月17日,备受关注的《2021高校基金会大额捐赠观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高校大额捐赠主要来自哪里?捐赠主要用在了哪些地方?哪些高校接收社会捐赠最多?《报告》对上述问题作出了一一回应。区分协议捐赠金额与到账捐赠金额据记者了解,《报告》由明善道(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发起和执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报告》梳理了社会捐赠总额前100名的中国高校基金会年报等公开披露信息,统计了2015年至2020年共计78家中国高校基金会接收的大额捐赠(项目捐赠总额大于等于1000万元),包括到账方式、用途、管理形式、信息披露方式等信息。“报告选用高校基金会年报数据进行分析,数据详实、内容丰富,并首次从一些新的维度分析了高校基金会的发展概况,如区分协议捐赠金额与到账捐赠金额、捐赠用途的具体分类、发展趋势和项目管理的状况、信息披露的方式与程度等。这不仅让大额捐赠人对于行业的整体形势有更全面的认识,也有助于公众对相对神秘的高校基金会进行更系统的了解。虽然限于基金会年报信息的局限,数据的完整性还有待提升,但作为一份给到大额捐赠人的参考指南,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邓国胜在表示。数据分析之外,《报告》还包括大额捐赠人访谈、大额捐赠优秀案例、“他山之石”等内容,“呈现了大额捐赠现状和对趋势的关键洞察,希望为大额捐赠人提供一份参考指南,共同助力中国高等教育在社会力量的支持下越办越好,我们希望可以持续做下去。” 《报告》主编、明善道总裁赵坤宁表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谈道,“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来自社会的大额捐赠是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也是我们让财富向善的一个重要载体。所以这份报告给高校基金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视角,也让基金会的工作更有知识系统的支撑。我觉得对中国公益慈善界、对大额捐赠人以及整个教育界都是很有意义的。”81%的大额捐赠来自企业/企业家《报告》显示,2015年至2020年共统计到982笔大额捐赠,涉及733个项目,协议捐赠总额380.8亿元,到账总额303.6亿元,高校大额捐赠中位数为1950万元;统计到1亿元及以上的捐赠项目111个,占项目总数的15%。高校大额捐赠整体呈上升态势,2020年到账总额突破100亿元,创新高。相比2015年增长超四倍,快于社会捐赠整体增速。这些捐赠来自哪里?《报告》显示,81%的大额捐赠项目来自企业、企业基金会、企业家及企业家个人基金会,或由以上四者联名捐赠。而在这部分捐赠中,53%由民营企业及其基金会捐赠,49%由来自房地产、金融、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企业或企业家捐赠。这一特点与中国整体社会捐赠的主体构成、行业分布一致。同时数据显示,来自校友的大额捐赠有188个,占比26%。事实证明,校友是高校的宝贵财富和最有价值的大额捐赠人群体之一。基于捐赠人的捐赠情况,《报告》推出了“对中国高等教育最有承诺的大额捐赠人榜单”——“青云壮志榜”。入榜捐赠人为2015年至2020年与高校基金会合作发起两个大额捐赠项目的捐赠主体。根据发起大额捐赠项目的数量,入榜捐赠人被分为三个梯队:第三梯队为2015年至2020年发起二到四个项目的大额捐赠人;第二梯队为发起五到九个项目的大额捐赠人;第一梯队为发起10个及以上项目的大额捐赠人。榜单还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专题网页、留本用息三个指标呈现上榜大额捐赠人参与管理的现状。结果显示,近一半的大额捐赠人有持续参与的意愿,对所捐项目的管理和成效也比较重视。“双一流”高校最受青睐这些资金具体捐到了哪里?《报告》显示,位列教育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即“双一流”)的高校在78所接收过大额捐赠的高校中占比为45%,但这45%的高校接收了69%的大额捐赠和84%的协议捐赠,是大额捐赠青睐的第一梯队。同时引人注目的是流向“非双一流”高校的大额捐赠有显著上升:从2015年到账金额可忽略不计,增长到2020年到账金额占比23%。捐赠方向上,72%的捐赠项目披露了用途。该《报告》将捐赠用途分为10大类,其中“院系学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建设”“奖学金”“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为大额捐赠的五大用途。“基础设施建设”类的项目金额中位数最高,但“院系学科建设”自2017年以来超过“基础设施建设”,成为10大类用途中最热门的捐赠方向,该领域里医学又最受大额捐赠瞩目,在2015年至2020年间共有38个项目涉及。值得注意的是,在“院系学科建设”大类中,建设管理学科的项目中校友捐赠比例最高,达到50%;建设医学学科的项目中非校友捐赠的比例为最高,达到84%。信息披露有限,使用情况待解资金使用方面,《报告》发现受信息披露限制,大额捐赠项目管理的公开信息甚少。仅通过是否成立专项基金、是否注明留本永续来观察,可看到仅有20%的大额捐赠项目包含留本永续、长期实施的部分;仅有6%的大额捐赠项目成立了专项基金;仅有1.8%的项目既成立了专项基金,又是留本永续。捐赠总额在1亿元及以上的项目留本永续和设立专项基金的比例高于亿元以下项目,表明目前高校基金会对于长期实施的超大额捐赠项目管理较为重视。从具体用途来看,“奖学金”“人才建设”“具体研究”等用途的大额捐赠项目在专项基金和留本永续类中占比突出。信息公开方面,报告发现仅有12%的大额捐赠项目在年报、学校/基金会网站、专题网页三个维度均有披露;有68%的项目在大学基金会年报中有所披露,而有专题网页的仅有16%;设立了专项基金的大额捐赠项目和留本永续项目在年报、专题网页等信息披露维度均有出色表现。整体而言,大额捐赠项目在信息披露上较为低调,认定为慈善组织的高校基金会在所有信息披露维度上的表现均优于未认定慈善组织的高校基金会。基于上述分析,《报告》对大额捐赠人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做大事,与学校的长远发展、学科建设灯重大规划结合;二是重参与,不仅给钱还要参与管理,投入更多时间和经历的捐赠人更受敬仰;三是放眼社会,与高校一起做推动地区进步的事;四是持续资助,想要更快看到改变的发生就要持续资助,比别人更快迭代;五是适合即好,做公益有多种方式(如增加资源、建立生产力和增加改变),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本文来源:公益时报,作者:王勇
-
陈斌:共同富裕视角下的慈善事业2022-02-17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要“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上述规定明确了慈善事业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基本职能,也为新时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与新时代的要求相比,当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依然相对滞后。一方面,《慈善法》已实施5年有余,而依法认定的慈善组织仅1.1万余家,仅占社会组织总量的1%;另一方面,尽管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万美元,但近年来慈善组织每年募集的捐赠款物总额(1500亿左右)并未与经济增长同步,仅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15%左右。可见,慈善事业对调节我国国民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的功能还十分有限,有必要在扎实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明确慈善事业的正确方向,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捐赠主体:注重发挥个人捐赠的积极性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之上的社会公益事业,它以公众的普遍参与作为发展基础。个人捐赠是第三次分配的本质特征,它是社会公众在获得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后所进行的自愿捐献,这才是真正属于第三次分配的范畴。同时,个人捐赠亦是慈善事业的核心支撑。尽管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来自政府的资助和企业的捐赠,但如果过分依赖前者则可能影响慈善组织的独立性,而企业捐赠由于受到资本逐利本性的影响,往往会牵涉到商业利益、资源交换等非慈善因素,因而真正的慈善只能来源于个人捐赠,且个人捐赠的稳定性更强。然而,与慈善事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近年来我国个人向慈善组织进行捐赠的占比低却是既定事实,仅占全部捐赠总额的25%左右,而企业捐赠的比重往往超过60%。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儒家的“亲亲”思想和传统“报”的观念等文化因素影响了个人的慈善行为;二是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与专业性不足影响了个人捐赠的积极性;三是现行税收政策等对个人捐赠的激励不足。基于上述因素,有必要将提升个人捐赠的积极性放在突出位置,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一方面,在尊重传统慈善文化基础上增强国民现代慈善意识,通过慈善教育等方式来普及“自愿、平等、博爱、共享”等理念,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组织化的慈善事业;另一方面,重视社区慈善与网络慈善的发展,有效动员社区慈善资源与志愿力量,发挥网络慈善辐射面广、受众多、互动性强、成本低等优势,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网络捐赠的积极性;再者,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促进慈善组织在信息披露与行动能力上不断优化,并尽快出台专门针对慈善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持性政策,加强慈善组织的专业化、精细化建设;最后,完善统一的慈善财税政策并提供便捷的税收减免服务,进一步提高个人捐赠免税比例并设置不同的扣除比例,免除房屋等非货币形态捐赠的契税等相关税负,等等。总之,注重发挥个人捐赠的积极性,促进包括高收入群体在内的社会成员广泛参与,能够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厚实的经济基础,真正发挥其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有益补充功能。参与形式:强调款物捐献与服务供给并重以慈善事业为主要表现形态的第三次分配是指有能力者自愿帮助有需要者,它是以帮助他人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其实现形式表现为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既包括款物捐献的内容,也涉及慈善服务等各种服务形态。然而,当前大家谈及的第三次分配更多表现为款物捐献,对于服务供给的关注不足。同时,这亦是目前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即大量慈善组织局限于款物募集,服务型慈善组织发展严重匮乏。比如,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几乎所有慈善组织均是集中力量开展款物募集,而针对疫情严重地区所需要的精神慰藉、心理疏导、康复服务等却少有慈善组织参与其中,其实这些都是政府能力不足而慈善组织可以发挥重要补充作用的地方。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随着法定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社会救助制度日益健全,社会公众的物质需求将更多通过政府的强制性社会保障予以满足,因而直接提供款物援助的慈善方式将会逐渐走向式微,而提供养老、育幼等服务的慈善组织将会越来越多。因此,未来慈善事业的发展应立足国情,强调款物捐献与服务供给并重。一方面,继续支持以筹集资金、募集物资等为主的慈善组织发展,积极为其提供政策支持与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加快发展和培育服务型慈善组织,扩大慈善组织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范围和规模,可将大量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发展为服务型慈善组织,也可将现有的志愿服务机制纳入服务型慈善组织的范畴,同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如此,慈善服务的对象可扩展到更大范围的社会公众,也可畅通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渠道,实现人人参与行善的目标,从而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路径:重视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衔接慈善事业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早在2004年10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即指出,“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明确将慈善事业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根据《慈善法》对慈善活动的界定亦可看出,扶贫济困、扶老救孤、助残恤病、服务社会以及促进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等构成了现代慈善事业的主体内容,这与法定社会保障制度在内容和功能上基本是一致的。与此同时,在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慈善事业已被作为其中的一个层次存在,慈善扶贫、慈善救灾、慈善医疗、慈善养老、慈善助残等均已成为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构成。为此,推动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障的有机衔接是促进资源整合、发挥整体效能的需要。共同富裕的实现有赖于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衔接。从本质上看,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共享机制,需要全民共享国家的发展成果,而实现共享的途径主要包括强制性的法定社会保障制度和自愿性的慈善事业,这决定了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共同的使命。因此,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这两种共享机制并促进两者的有机衔接。中外发展实践表明,法定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慈善事业的支持,各类慈善组织扮演着配置社会资源和提供公益服务的重要角色。比如,慈善组织开展的扶贫济困等活动是政府部门社会救助的有益补充,各类慈善组织提供的养老、育幼、助残等公益服务使国家的福利政策有了广泛的实施载体,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福利需求。为此,将慈善事业纳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并促进两者的有机衔接,将有利于进一步释放慈善事业的发展空间与潜在活力。政策选择:突出物质激励与精神褒奖的重要性在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选择中,既包括税收等物质激励手段,也包括精神褒奖等社会激励机制。当前,由于过于重视税收等物质手段的激励,对精神激励的关注不足,为此,有必要树立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的理念。一方面,健全财税支持政策。对慈善事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因为慈善事业与政府举办的社会公共事业具有共通之处,且前者是后者的有益补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失灵”,而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亦受制于政策支持力度不大。为此,一是需全面落实现行慈善税收减免政策,使慈善参与各方的优惠政策真正落地,并提供便捷的税收减免服务;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促进慈善资源与政府资源相得益彰;三是适时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反向激励富人群体参与捐赠。另一方面,完善精神褒奖机制。中华民族素有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文化传统,可大多数社会成员从事慈善活动并不是基于税收优惠,而是出于恻隐之心。比如,亲友相济、邻里互助、富者回馈故乡等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情形,捐献者往往很少考虑到税收优惠的问题,而是善爱之心、互助友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挥作用。基于此,社会褒奖机制比税收优惠更为重要。因此,有必要通过相关机制为捐赠者、志愿者等个体参与者提供荣誉奖励、价值肯定等精神激励,完善包括中华慈善奖在内的不同层级的奖励机制,既使大额捐赠者得到社会褒奖,也使小额捐献者受到社会关注,促进形成人人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综上所述,作为自愿性的共享机制,慈善事业在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发挥着有益补充作用,未来应更加注重发挥个人捐赠的积极性,强调款物捐献与服务供给并重,重视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衔接,并在政策层面突出物质激励与精神褒奖的重要性。注:本文转自《中国社会保障》2022年第2期,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陈斌。
-
近1.9万名赛会志愿者、20万人次城市志愿者,他们是最鲜活的“奥运元素”2022-02-17近日,一段志愿者和冰墩墩“斗舞”的视频火爆全网,引发超千万人次围观。视频中,一名志愿者学“冰墩墩”跳舞,而“冰墩墩”本墩也毫不示弱,跳起舞来非常灵活,让网友直呼“太可爱了”“没想到胖墩墩也这么灵活”…… 据媒体报道,视频中和“冰墩墩”一起跳舞的女生叫徐天然,她是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赛事服务志愿者,来自北京化工大学。徐天然说,这个舞蹈并不是提前设计好的节目,因为当天赛场的气温低至零下十几度,为了让观众动起来暖和一下,她临时想出了这个主意。“舞蹈也没有编排过,我是跟着‘冰墩墩’现学的。” 徐天然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与冰墩墩合影。图片来源:北京冬奥组委志愿者部 徐天然是众多服务于北京冬奥会的青年志愿者之一。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保证了赛事各个环节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事实上,除了这些“曝光率”相对较高的志愿者,还有很多志愿者坚守在幕后,但他们的工作也十分重要。张家口颁奖广场物资组志愿者张小宁。图片来源:河北日报 来自河北师范大学的张小宁是张家口颁奖广场物资组志愿者,她和其他几名志愿者一起负责获奖运动员的证书打印工作。根据奥运会惯例,除向前三名运动员授予金、银、铜牌外,还会向前八名运动员颁发获奖证书。 这看似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也充满挑战。时间紧、任务重,“零失误”完成证书打印,特别考验一个人的细心程度和团队的配合。为此,在冬奥会开幕前的半个月里,负责证书打印的六人团队以上一届冬奥会比赛结果为根据,完成了全部赛程的证书打印演练,磨合工作流程,确保团队之间能配合默契,从容应对突发情况。 徐天然和张小宁是北京冬奥会近两万名赛会志愿者的一个缩影。而除了赛会志愿者,北京冬奥会还有众多的城市志愿者。 据2022北京新闻中心日前召开的城市志愿服务专场新闻发布会透露,目前北京市758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已全部“开门迎客”,持续服务至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结束,累计上岗志愿者人数将达20万人次。 北京冬奥会城市志愿者指挥部执行指挥、北京团市委书记李军会介绍说,本次冬奥会延续了2008年夏奥会城市站点“蓝立方”的成功经验,重点聚焦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五区四线三周边”,发布城市志愿服务站点758个。其中,冬奥会场馆周边服务站点16个,城市志愿服务站149个,冬奥冰雪运动场所9个,重点社区(村)507个,温馨家园及助残机构39个、公交地铁场站37个,此外还包括2022北京新闻中心。赛后将根据城市的功能规划、市民需要和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适当保留一些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城市志愿者代表在北京五棵松体育中心附近的城市志愿服务站合影。图片来源:新华社 与2008年奥运会的“蓝立方”相比,冬奥城市志愿服务站点进行了不少优化和提升: 一是设计更加时尚。城市志愿者指挥部邀请北京印刷学院的专业设计团队设计了“同心筑梦”城市志愿者标识,让城市志愿服务站点更加醒目。 二是站点功能更加优化。758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将面向广大志愿者和普通市民的需要,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手机充电、站点取暖等服务。 三是站点设置更加科学。一方面对接场馆的赛会志愿者,保障城市志愿者和赛会志愿者“空间上有距离,但服务不断线”;同时服务城市的运行,包括冬奥会期间北京市为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提供的高效顺畅的城市服务。 据李军会介绍,这些城市志愿者中,既有从事志愿服务20多年的七八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也有青春洋溢的青少年;既有“双奥”志愿者,也有全家齐上阵的“志愿家庭”。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北京冬奥会城市志愿者指挥部周密策划了城市志愿者的工作。城市志愿者引导观众入场。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线下,城市志愿者开展人员引导、信息咨询、语言服务、文明宣传、应急救助、文化传播、环境保障、共建平安、助残服务共九大类志愿服务。线上,在“普及”“宣传”“动员”三个方面下功夫。如,在普及冰雪运动方面,举办“我是冬奥体验官”等主题活动,重点在青少年群体普及奥运知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在宣传动员方面,举办城市志愿者全面上岗等线上活动,通过视频连麦、站点打卡等形式,宣传城市志愿者上岗服务,话题参与量突破1500万。 此外,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北京市各区也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冬奥志愿服务活动。 朝阳区首个冬奥城市志愿服务站——三里屯站点。图片来源:朝阳团区委如,由“新鸟巢一代”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以公益机构为主组建的公益青年志愿服务队、以京港澳青年志愿者为主组建的志愿服务队、以轻微残障人士志愿者为主组建的自强志愿服务队……朝阳区设置的城市志愿者服务站,结合站点位置、区域特色、服务团队,为每个站点赋予特定青年主题。 延庆区共设有52个城市志愿者服务站点,站点分室内和室外两种。延庆区的室外温度比较低,但是寒冷的天气并没有影响志愿者们服务冬奥会的热情。他们组建了“延庆乡亲”志愿者队伍,通过开展“爱心接力”志愿服务,为闭环内工作人员及其家属提供孩子作业辅导、心理健康辅导、云端生日会等服务。 石景山区47个重点社区站点、4700名志愿者全部为社区居民,其中包括200户“冬奥志愿家庭”成员,以“大手拉小手”的方式开展服务…… 李军会表示,北京作为世界首个“双奥之城”,必定载入奥林匹克运动史册。城市志愿服务站点是“双奥之城”的一个重要标志和体现,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志愿者是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前行者、引领者。北京冬奥会将始终贯彻“让志愿者成为冬日京城最美的风景线”的总体要求,不断擦亮北京志愿服务“金名片”。(来源:公益时报)
-
2022年1月大额捐赠一览:企业及个人大额捐赠约46.19亿元,社会组织捐助支持1.02亿元2022-02-15据《公益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2年1月1日至31日,共出现36笔来自企业、个人的千万元及以上大额捐赠,总额达46.19亿元;另外,能统计到的社会组织千万元及以上捐助、支持达1.02亿元。 此前,《公益时报》记者通过梳理公开信息统计到的2021年12月企业及个人捐赠额约为133.19亿元。相比之下,2022年1月的大额捐赠笔数、捐赠总额均有所下滑。 企业及个人捐赠:7笔过亿、3笔达5000万,总额约46.19亿元捐赠金额达到亿元及以上的,包括1笔股票捐赠和6笔亿元捐赠,总额达39.69亿元。 其中,最大的两笔捐赠均为广州凯源房地产实业有限公司、深圳凯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应裘的捐赠。据梅州市广播电视台报道,许应裘计划全额捐建总投资约3.5亿元的梅州市坚真市民服务中心和总投资达30亿元的梅州市丰顺县坚真大湖天池项目。前者将在202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旨在进一步弘扬梅州革命先辈的事迹;后者是重大民生工程、慈善事业和产业项目,计划三至五年建设完成,并将项目运营收益全额捐给丰顺县,用以改善民生事业。 来源:梅州市广播电视台值得注意的是,该消息是在项目的开工仪式及奠基仪式上公布的,而非在捐赠仪式上,更多捐赠信息或在项目建成后披露。 其次,开能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董事长翟建国将向上海市建国社会公益基金会捐赠2600万股无限售条件流通股。按照公告当天(1月14日)的股票收盘价7.64元/股计算,捐赠金额约为1.99亿元。 来源:开能健康公告公告提到,这笔捐赠是翟建国于2020年4月确认的“待法律规定的条件满足时,拟将价值6000万元人民币(约1345万股,约占当时公司总股本的2.31%)股份捐赠给公益基金会”。截至目前,股份转让的期限限制已满,捐赠方自愿将其持有的开能健康2600万股股票捐赠给上海市建国社会公益基金会。 另外还有4笔亿元捐赠,包括宝时得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高振东、副总裁孙国香向母校南京大学捐赠1.2亿元;睿远基金创始人、上海睿远公益基金会发起人陈光明携手睿远向母校上海交通大学捐赠1亿元;大北农集团董事长邵根伙以个人名义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发展基金会捐赠1亿元;启明创投向中国扶贫基金会捐赠1亿元。 较为突出的是,于邵根伙而言,这是自2021年11月向厦门大学捐赠1亿元、12月向贵州大学捐赠1亿元、与“一带一路·国际种业产业合作创新院”签约捐赠1亿元以来的第四笔个人亿元捐赠。 制图/马兴帆捐赠金额在5000万元至1亿元(不含)的共3笔,总额为20955万元。包括安踏(中国)有限公司董事王文默、王明珠伉俪向晋江市慈善总会捐赠港币1亿元,武汉大学老校友向武汉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7800万元,无锡兴达泡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向无锡市慈善总会捐赠5000万元。 捐赠金额为1000万元至5000万元(不含)的共26笔,总额达44055.47万元。 抗疫方面共13笔、22951万元。 抗疫涉及多个城市,其中西安聚集到的捐赠款物最高,达15400万元。包括:陕药集团向陕西省国资系统捐赠价值4100万元的防疫物资;怡康医药携手多家爱心药企通过陕西省红十字基金会捐赠价值3000万元的抗疫物品;蚂蚁集团通过支付宝公益基金会向西安市红十字会捐赠1000万元;吉利控股携手李书福公益基金会向西安市红十字会捐赠3000万元;海氏海诺集团定向生产并捐赠价值1000余万元的抗疫物资和生活物资;新兴际华集团捐赠价值1000万元应急物资;老百姓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多家企业捐赠总价值2300万元物资。然后是许昌、天津等地,包括:胖东来向许昌市抗疫相关部门捐助1000万元资金或物资;天津市新宇彩板有限公司向天津市慈善协会捐款1000万元;荣程集团通过荣程普济公益基金会向天津抗疫一线捐款1500万元;安钢集团公司向安阳市慈善总会捐赠1000万元资金和价值51万元物资;德龙钢铁集团、新天钢集团向天津各区捐赠1000万元的资金和物资;九安医疗向天津市慈善协会捐款2000万元。 教育方面共8笔、10704.6万元,包括:浙江吉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携手陶行知教育基金会向石城县捐赠1000万元防疫消毒机器人;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向南京工业大学捐赠价值1704.6万元的教学、科研设备及软件系统;广海集团向惠安县教育发展促进会捐赠3000万元;广西三点一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向广西师范大学捐赠价值1000万元编程软件系统;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向贵州希望工程升级版专项基金捐赠2000万元;中骏集团向晋江市磁灶教育基金会捐赠1000万元;惠安金龙置业有限公司向惠安县东岭中心小学捐赠1000万元;湖北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通过宜昌市慈善总会向三峡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1000万元。 剩余捐赠流向医疗、乡村振兴等各领域,达14880万元。包括:安徽宣酒集团向宣城市慈善总会捐赠1000万元;温州市金川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鲁建仁向平阳县慈善总会捐赠2000万元;玛西普医学科技发展(深圳)有限公司向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捐赠一套价值约1800万元的“头部多源伽玛射束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沙钢集团在苏州市新年慈善晚会上向苏州市慈善总会举牌捐赠1000万元;福建省盛安机械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志超向南安市慈善总会捐赠1000万元;深圳东方港湾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向东阳市红十字会捐赠1000万元;达利食品集团通过惠安县慈善总会捐赠1000万元;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向宿州市红十字会捐赠价值4500万元医疗器械;仁为峰·邵东壹号董事长曾小山及家人捐赠1580万元用于流泽镇。 另外,《公益时报》记者通过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统计到一些其他捐赠。包括:昆山新莱洁净应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向昆山市慈善基金会捐赠1250万元;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向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捐赠人1774.47万元;恒逸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吴忠市红十字会向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希望学校捐赠1200万元;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向深圳市猛犸公益基金会捐赠1850万元资金和价值150万元实物。这批捐赠总额达6224.47万元。 综合上述统计,2022年1月共有36笔来自企业、个人的千万元及以上大额捐赠,包括1笔股票捐赠、6笔亿元级别捐赠、29笔千万元级别捐赠,总额约为46.19亿元。 此前,《公益时报》通过公开信息统计到的2021年12月企业及个人捐赠额约为133.19亿元,其中有3笔股票捐赠、8笔亿元级别捐赠、41笔千万元级别捐赠;2021年11月来自企业及个人的捐赠额接近17亿元。相比而言,2022年1月大额捐赠笔数、捐赠总额较2021年12月有所下滑。 社会组织:六家机构资助、支持1.02亿元 社会组织方面,1月有六家社会组织开展了千万元及以上大额资助、支持,总额达1.02亿元。包括: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通过西安市红十字会捐款1000万元;比亚迪慈善基金会向西安市红十字会捐款1000万元和3000万元抗疫物资;陶行知教育基金会向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捐价值1800万元的健康饮水设备和防疫消毒机器人等;泉州通淮关岳庙董事会分别向鲤城区慈善会和鲤城古城见义勇为司法关爱促进会捐款1000万元和300万元;福建省晶特尔慈善基金会向福建医科大学捐款1000万元;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向上海市疾控系统工作人员捐款1100万元。 综上,2022年1月共出现42笔千万元及以上大额捐赠,总额约为47.21亿元。(来源:公益时报)
-
“十四五”开局之年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回顾及走势分析2022-02-14编者按: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各行各业迈入高质量发展变革轨道。围绕公益慈善、儿童福利与保护、养老服务、残疾人事业等民生领域,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分析梳理了对以上领域的观察,以及对未来行业趋势走向的判断。本期分享的是2021年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亮点及未来走势预测。2021年中国慈善事业发展亮点一、第三次分配列入基础性制度安排,公益慈善迎来重大发展机遇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等文件,提出鼓励引导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向上向善、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探索各类新型捐赠方式等新要求。第三次分配列入基础性制度安排,为公益慈善事业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与更高的定位,公益慈善迎来重大发展机遇。2021年,我国慈善组织继续发展壮大。根据民政部2021年第三季度民政统计数据,全国共有社会组织90.2万家,其中社会团体37.4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51.9万个,基金会8733家。另据2021年民政部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的数据,全国登记认定慈善组织9288个。二、慈善法修订工作启动,地方慈善立法有序推进2021年全国两会结束后,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启动慈善法修订工作:3月26日,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在北京召开慈善法修订工作专家座谈会;6月,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托民政部、北京师范大学等五家单位,开展起草慈善法修订草案(建议稿)及收集行业意见等工作,探讨第三次分配理论、财税政策、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慈善募捐与网络慈善等议题,研究提出新发展阶段慈善法实施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对策。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陕西、山东、山西、湖北、湖南等11省份出台慈善法配套地方性法规或规章。三、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持续深入参与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除了在扶贫济困、扶老救孤等传统慈善救助领域持续发力,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农村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和基层治理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21年2月,北京市累计动员1.4万余家社会组织开展垃圾分类活动3.8万次,覆盖334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湖北省慈善总会“幸福家园”村社互助项目实施三年,累计筹款突破5.4亿元,激活全省17个市、州村社互助基金超1.3万支,发布村(社区)慈善募捐项目近7000个,参与村(居)民超20万。四、慈善捐赠、社会互助等成为中国特色医疗救助体系的有效补充《“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关于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的意见》等文件提出构建重大疾病救助工程,发展壮大慈善救助,促进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发展和平台间慈善资源共享,促进三重制度综合保障与慈善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等协同发展、有效衔接,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99公益日期间,疾病救助领域项目共获得超过10亿元企业和公众捐款;近三年,200余家慈善组织年均募集资金及药品总额超过300亿元,水滴筹、轻松筹等个人大病筹款平台年均筹款总额均超过100亿元。慈善救助和医疗互助已成为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有效补充。五、慈善信托向品牌化发展,助力家族向荣、财富向善2021年,全国范围内单笔规模最高的慈善信托“中信信托·2021芳梅教育慈善信托”在北京市民政局备案,财产规模20001万元,委托人为张一鸣、龙岩市慈善总会,用于推动福建龙岩教育水平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平安信托、平安普惠、平安租赁等子机构或联营公司,通过平安集团生态协同成立国内首只碳中和慈善信托“平安碳中和绿色金融发展慈善信托”,积极响应国家“3060”碳中和目标,探索“金融+公益+碳中和”,打造特色公益金融模式。2022年1月18日,中国慈善联合会与中国信托业协会首次联合发布《2021年中国慈善信托发展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累计慈善信托备案达773单,财产规模达39.35亿元。其中,2021年设立慈善信托共计227单,财产规模5.71亿元,较上年增加32.48%。从信托目的来看,慈善信托除关注扶贫、教育、环保等传统慈善领域外,新增乡村振兴等领域,充分展现了慈善信托的灵活性优势。六、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应急救灾,充分发挥专业化优势在河南及山西洪灾、东北及内蒙古雪灾应对中,社会力量积极捐赠物资。此外,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救援队伍、各级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充分发挥了社会化、专业化和群众性优势,与政府密切合作、协同救灾,在一线开展应急救援、防疫消杀与灾后重建等多方面工作。据河南省民政厅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8月8日,河南省各级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共接收捐赠款物85.88亿元。截至2021年10月13日,山西省民政部门和各级慈善组织接收捐赠款物累计2.75亿元;全省参与一线救援的社会组织数量有96个,其中专业救援队71个、志愿服务组织11个、社会工作服务机构4个、行业协会6个,直接参与一线救灾的人数达5401人,动用各类救援装备1428台。灾害发生后,广大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链接各方资源,因地制宜开展了很多公益项目。如,河南洪灾、通辽雪灾发生后,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展以工代赈项目,发挥受灾群众能动性,参与灾后重建,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受灾村民因灾致贫的问题。七、企业积极参与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建设及乡村振兴等议题截至2021年年底,共有30家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为慈善组织提供公开募捐信息发布服务,其中21家平台由企业运营,7家由基金会运营,1家由社会团体运营,1家由民办非企业运营。截至2021年11月底,30家平台年度募集善款总额为87.5亿元,带动7.7亿人次参与捐赠,较2020年20家平台年度募集善款总额的82亿元增加5.5亿元。2021年以来,在全国工商联等部门的带动下,黑龙江、重庆、云南、河北、内蒙古等省份陆续启动“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动员民营企业通过公益帮扶和投资经营相结合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例如,截至2021年11月,河北省共有1.41万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投入资金166.35亿元,惠及180.29万脱贫人口,帮扶1.9万个村。腾讯公司继投入500亿元启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后,再次增加500亿元资金,启动“共同富裕专项计划”。阿里巴巴集团启动“阿里巴巴助力共同富裕十大行动”,将在2025年前累计投入1000亿元,助力共同富裕。2022年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趋势一、修订后的慈善法有望出台,公益慈善法律政策体系将更加完善慈善法修订草案有望于2022年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慈善法修订工作在完善顶层设计的同时,也将回应近年来互联网慈善、应急慈善、社区慈善等领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促进社会主体更顺畅地开展公益慈善事业提供根本性的法律保障。此外,为鼓励企业主体发挥更大价值,推进我国财富结构和形态“向善”转型,在公共政策的顶层设计上,遗产税、赠与税、房产税等税收政策以及社会组织管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慈善信托行业监管等配套措施有望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二、亿元及以上捐赠频现,慈善捐赠迈上新台阶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以后,生产力高度发展,福利制度逐步完善,保障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大众的慈善心和公德心将会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出现喷发。尤其对富裕起来的人群来说,投身慈善的需求更加迫切,他们也希望为财富找到更好的出路。例如,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通过其创办的河仁慈善基金会捐款100亿元筹建福耀科技大学;中静新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出资3.5亿元人民币,成立浙江工商大学英贤专项基金;大北农集团董事局主席邵根伙以个人名义向厦门大学捐赠1亿元,等等。在新发展阶段,向好向善已经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追求。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公共服务的建设,企业等各方社会力量需要与政府及社会多进行良性互动,将自身的理念、使命与社会的需求对接融合,充分发挥企业基金会和家族基金会的灵活性优势,进行一系列的社会创新,以期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三、社会服务需求成为慈善发展动力,社区慈善将是慈善领域下一个增长热点“十四五”规划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壮大志愿者队伍,搭建更多志愿服务平台;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完善基层志愿服务制度,大力开展邻里互助服务和互动交流活动,更好满足群众需求。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大众基本生活的物质性消费需求能够得到系统满足,社区治理、养老服务、弱势群体关怀等生活服务性消费的需求开始全面升级。在一些发达国家,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10%,公益慈善事业创造价值达到GDP总量的5%,与之相比,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潜力巨大。未来,公益慈善事业可以通过进一步与社区街道、居委会等基层治理体系结合,加强民生领域的互动合作,提供经常性的社会服务;在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的同时促进社区慈善的发展,在解决社会问题、激发社区活力和提高社区凝聚力等方面尝试走出一些创新道路。来源:《公益时报》,作者:王海伦,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慈善研究中心高级政策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