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秋光:“扬弃”式演进:中国慈善的两次历史转型2020-09-1421世纪慈善事业的当代转型尚在进行之中,且存在诸多变数。 位于江苏南通的中华慈善博物馆,6个展厅全面、集中、生动地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慈善文化和当代慈善事业显著成就。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倡行、发展慈善的国家之一。从远古时代人群互助之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慈善已在中华历史长河流淌千年。期间,存在着传统慈善、近代慈善、当代慈善三种类型,经历了两次历史转型:第一次是晚清民国时期传统慈善的近代转型,此次转型已经完成,并伴随历史的远去而积淀成为慈善文化并形成传统;第二次是进入21世纪慈善事业的当代转型,这次转型尚在进行之中,且存在诸多变数。纵览两次历史转型,中国慈善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理念方面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并未完全摒弃传统,而是聚合成一种“扬弃”式的演进状态 。 中国传统慈善是一种“养济型”慈善,无论外在形态还是内在理念,均与农耕社会相适应,体现了儒家文化对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从思想文化渊源来说,中国慈善之根一直深扎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在中国历史上,传统慈善事业形成了官办慈善、宗族慈善、宗教慈善、社会慈善四种慈善形态交相运行的基本格局。从救助方式来看,施善者多倾向于临时性物质救助,而忽略受救者生存技能的培育及文化素养的提高。中国传统慈善带有异常明显的伦理道德属性,其理想目标在于达至儒家大同世界。 夹杂新旧、兼具中西的中国近代慈善 中国传统慈善步入近代发生转型并不是其自身发展的结果,而是时代变局的需要与催迫所导致,其动因主要有:首先是西方社会福利观和公益思想的传入及启迪,这是传统慈善近代转型的外部条件与可资借鉴之处。其次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为慈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再次是救亡图存的民族需求,推动着国人将发展慈善事业与摆脱民族危机联系在一起。这是慈善转型的时代号召 。 归结起来,中国传统慈善的近代转型,大致表现在如下方面:慈善救助的主体,由政府转移到民间社会,官办慈善主导位置让给了民间慈善。慈善救助力量,不再局限于个体、宗族、宗教三方,而是出现了大批慈善家群体。慈善救助载体方面,出现了一批新式慈善公益组织,突破了传统慈善组织的单一局面。慈善救助对象方面,道德评核要求降低,人道普适原则增强。慈善救助方式不再是单纯的慈善救济,也包括了慈善教育。慈善事业的地域范围,开始从传统熟人社区扩展至陌生人社区。慈善制度层面亦有建树,并朝着慈善法制化方向发展。慈善事业的理想目标也发生了改变,不再是致力于实现儒家大同世界,而是服从于救亡图存的民族需求。中国慈善的近代转型,还表现在专业性慈善刊物的出现及发展这一特殊方面。 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早年的慈善活动主要是举办义庄、社仓等传统赈济。在1903年考察日本后,张謇开始创办近代慈善事业。 然而,作为“过渡时代”的社会产物,近代中国慈善无不浸染并散发出“过渡性”的时代特质,即夹杂新旧、兼具中西,存留了大量的传统内容与理念。首先,中国近代慈善根本上还是一种“养济型”与“输血型”慈善,“教养型”和“造血型”慈善虽亦存在、且发展较快,然仍只是中国近代慈善的一种辅助形式,并没有占据主导位置。其次,中国近代虽出现一批新式慈善公益组织,但是传统慈善组织仍然占据绝对数量优势。再次,慈善事业的主体虽从政府转至民间,但政府仍发挥重要作用,且对民间慈善持以警惕态度。复次,慈善事业中的道德考核虽已降低,但尚未达到一个正常状态,其中对施善者个人私德的要求仍堪称苛刻。最后,中国近代慈善虽然走出了地缘意义上的熟人社区,但仍停留在文化意义上的熟人社区。总的来说,中国慈善的近代转型是成功的,但存留了不少传统习惯及观念。表现出一种夹杂新旧、兼具中西的“过渡时代” 特征。 当代中国慈善应走民办官助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慈善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对旧有慈善事业加以接收、改造;“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慈善事业出现近三十年的发展停滞乃至归入沉寂;改革开放以后,慈善事业得以复苏,并重新发展;21世纪以来慈善事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并出现了第二次历史转型期,即为中国慈善的当代转型。当代转型发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在镜鉴传统慈善的基础上,为适应现代化社会建设需求而做出的主动应变之举,同时也是市场化与互联网时代中国慈善的必然选择。 具体来说,中国慈善的当代转型体现在如下方面:慈善事业的公益化转向;“全民慈善”现象的出现;慈善法制建设进入“依法行善、以法治善”新阶段;互联网慈善的兴起及迅速发展,标志着中国慈善真正地走出了地缘与文化双重意义上的熟人社区,真正地走向了陌生人社区;慈善事业中的道德属性进一步下降,社会责任观念进一步提高,施善者和受救者之间逐渐结成一种命运共同体关系;慈善事业开始朝着专业化方向转变;中国当代慈善的理想目标再一次发生转变,从服务救亡图存的民族需求转向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慈善资本运营成为中国慈善当代转型中出现的一个新趋向。 “沪港澳汽车摩托车系列赛暨李连杰‘壹基金’杯慈善房车赛”在上海举行,以赛车方式为“壹基金”计划筹款。 反过来看,中国慈善当代转型过程中,同样延承了大量的传统习惯及观念,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包括古代延续下来的慈善传统,也包括近代新生成的慈善形式。对于这些慈善传统,应当有选择性地继承。至于哪些需要继承,哪些应该摒弃,哪些又须创新,这便是一个如何重构慈善传统的问题。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端:首先,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慈善思想,并剔除其中不良因子与文化糟粕。其次,继承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责任担当,但同时要改变政府在慈善事业中话语主导权,走民办官助之路。再次,继承并改革传统慈善形式,使之在中国当代社会重新焕发生机。最后,重构传统慈善中的道德要素,使之在中国当代慈善发展过程中发挥出积极作用。总的说来,中国慈善的当代转型尚在进行之中,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与具体国情、社情、人情相适应的发展道路。 超越生存底线,追求理想世界 中国慈善的两次历史转型是中国慈善演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两次转型的根本动力并不是慈善事业自身发展的结果,而是时代与环境变化的要求。中国慈善的近代转型,是对千年未有变局的一种应对,也是服从民族救亡图存需求的结果。中国慈善的当代转型,则是顺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大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探索。 中国慈善的转型既是创新的结果,也是传统的回归。所谓创新结果,是因为每一次转型之时与之后,中国慈善的表现形态和内在理念都会发生剧烈的变化,都会出现一些新事物与新走向。所谓传统回归,是因为转型本身便包括继承传统这一方面。转型时与转型后的中国慈善,并没有完全摒弃传统慈善形态与观念,而是通过“扬弃”方式,有选择性地保留了部分传统。 总的说来,中国慈善的转型是历史进步的体现,但也会出现偏差与谬误;保留下来的大部分是优良传统,但也存在需要清理的文化糟粕。对此,后来者理应持客观公允的态度去看待。 进一步言之,慈善是每一个时代的人们为了达成一个更加理想的世界或回归到正常状态而采用的一种手段,其终极目标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良性运转。对于何为理想世界,不同时代的不同群体亦有不同的理解。由此一来,慈善终极目标的具体表达形式便显得不尽相同。 但是,这种不同是针对理想社会的高度来说的,而在理想社会的容忍底线上却是一致的,即让所有社会弱势群体都能够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得到基本生活保障。这正是所有时代慈善终极目标的共同底线,也是中国慈善转型、发展过程中首先考虑的问题。而且,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理应有超越生存底线、追求理想高度的决心与能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重要力量。(来源:中国慈善家杂志)
-
朱健刚:公益慈善通识教育实践探索2020-09-11前言 公益慈善学园联合敦和慈善基金会举办的全国公益慈善通识教育教学研讨会于2020年8月27日以线上会议的形式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邀请到多位在通识教育领域尤其是慈善通识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就公益慈善通识教育的国际前沿动态、价值和意义、先进做法和教学设计等方面做了热烈探讨和互动。善识计划资助教师以及其他对公益慈善通识教育感兴趣的教师及实务人士共计100余名齐聚线上,共同关心着公益慈善通识教育的发展未来。本期内容是为您呈现,由南开大学教授朱健刚所作的主题分享《公益慈善通识教育实践探索》。 主题分享 我们需要思考通识教育是否一定要与校园、教室为中心,教育是不是有一个放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普遍适用的标准,在我们推广公益慈善教育通识教育的时候不是意识到教育界面临的很多的陷阱和它的困境?在我看来,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把公益慈善放到现有的教育体制的一个过程,可能也是一个教育创新的过程。 今天就是我将从事教育老师视角做分享。2004年开始在中山大学开设公共选修和通识课《公民社会与公益慈善》;2018年加入南开大学,在南开大学教务处全力推动下全校开展20门公共服务学习的通识课,我的课程是《服务学习:公益与社会》;我觉得通识教育不能局限于大学里面,在社会上我们做了书院教育——MPS学人计划,用全人教育的方式来培养公益人才。德鲁克认为公益是为世界生产一个经过改变的人类。我觉得这个梦想和愿景是非常深远的。反思我参与的社会工作的教学,我发现在社会工作专业里面它不仅仅是社会工作实务,其实有非常大的部分叫社会工作教育,也就是说在社会工作专业中除实务外,公益慈善还有教育的功能。我今天的分享主要内容如下:思考通识教育的情境;通过开展公益社会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展开思考和探索;了解公益创新的小生境。 一、思考通识教育的情境 我最近读卢梭的一些书,讲到我们大学为什么要做教育或者大学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卢梭看来是有两个教育,一种是所谓人的教育,今天我们也可以看到说爱的教育。另外一种是所谓公民教育,怎么为社会做更大的努力、做出贡献。一般来讲专业教育是公民教育一种很自然的发展方式,但是现在社会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人与人的疏远,当然这种疏远会阻碍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我认为通识教育的主要工作是为了完成人本的教育、一个全面发展的教育,成为一个自由而完整的人,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目标。通识教育之所以会出现并强调的重要原因是人们意识到仅仅作为一个有专业知识的公民是不够的,还需要形成自由而完整的人格的形成。 公益慈善教育,我认为是专业教育面对更多的公众,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进入到专业的公益慈善行业中来。但是一个人的人格的塑造里面,如果能够接触到公益和慈善,我觉得有利于全面的发展,这个情境就是我们讲德智体美劳群的“群”育,它就是人与人如何相处、沟通并形成友善的、真诚的、诚信的关系。我觉得公益慈善通识教育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群育的哲学,是人性中需要发展的东西,它需要通过人的交流沟通学习探索才能形成。所以我理解公益慈善通识教育是在群育的基础上,是用公益慈善的专业知识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服务学习:公益与社会》课程分享 上个学期我们开了一门《服务学习:公益与社会》的课程,这门课程来的同学有两类,一类是对公益慈善有兴趣,另外一部分同学是对服务学习感兴趣,整个课程有10位左右同学参加,因为要用服务学习的方法,所以配两位助教参与课程。 这门课程实际是公益社会学,就是我自己一直以公益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开课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在行业内积累很多的经验和教训,同时经过多年研究得出很多的所谓的理论相关的一些知识。事实上之前我开了专业课,专业课基础上觉得可以来做一个通识课,面向非社会学专业或者非社工专业的同学。课程所处的环境是多变的,一方面是客观环境,比如今年的疫情;另一方面就是小环境的变化,不同专业的学生兴趣点和关注点也不同,所以我们要开始调整。在我看来,公益通识教育课可以是一种生成性的课程,老师同学们一起讨论后不断的调整改革课程的内容,然后以学生最需要的、最能满足他知识欲求的方式去进行改动、改革。 和平区志愿者是全国著名,加上我们之前的调查,大家都到和平区做志愿者。后来发现同学们有非常多的兴趣,同时又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采取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的方法。根据同学兴趣分成三个小组,课程设置是两周密集的理论学习,主要是以老师网上讲授为主的方式进行,但是也跟同学们也有一些小小的交流和互动、探讨。 我们给学生提供一个基本的公益社会学的知识框架,比如说做行为的研究、组织的研究、制度的研究。尤其是从社会学意义上来看,通过制度的生产过程、倡导的研究、社会运动等理解文化的研究,包括历史社会学和人类学学研究成果。我觉得这种教课是非常需要的,因为大学的通识教育的70%成果取决于不是方法,而是学术的积累。如果一个老师不做学术研究,或者不时常更新自己的学术研究,即使用特别好的方法学生的收获也可能是不足的或者说学生的思维方式也还是会是比较被动的。所以我觉得一个老师大学老师应该至少有60%~70%时间是用于研究,不断的追踪最新的前沿去了解发生什么,产生非常重要的、学术知识的自信。现在很多老师课上得不好,或者不受学生欢迎,我发现主要是他对自己的知识没有信心,所以我认为通识教育是一个特别体验学术水平的教学课程,是对自己的知识、掌握的思想点的自信。 (一)社区抗疫互助网络小组 我想着重谈谈服务学习的过程,这是我们的一个非常重大的转变。我认为一个好的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最终使这些学生得到一种赋能。课上学生根据自己兴趣成立三个小组,其中一个就是研究社区抗疫互助网络的小组,从疫情防控中看基层社区治理。他们大胆的走入自己生活的社区,建立这种群的感知以及对公益慈善的认识,学习用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待问题,我始终强调在通识教育里面同样有专业性知识的渗透支持。同时由于疫情原因,大家选择自己的家乡或自己住的地方开展相关的研究。我每周与学生讨论项目的进展,如何调整策略融入社区,通过每周的跟进、讨论、加油鼓劲,特别需要。基本上用共同的议题,大家各自工作,通过网络连接开展独立研究的方式进行项目。 这是他们整合权力框架,你会看到服务学习不是一个只有服务,而是在服务背后要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来进行分析的过程。学生分成4个小议题,主要研究方向有社会网格化管理的实践探索、疫情对农村个体工商户的影响及疫情补助发放问题、社区与街道义工联的志愿者组织、从村庄变迁看小商铺对乡村共同体的营造。 我们以何同学的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实践探索为例,讨论服务与收获。她研究地点是湖北省巴东县五里堆的社区,第一阶段就是学习观察记录,第二阶段开始进行初步的参与,第三阶段获得信任后开展需求的调研、深度的融入。我觉得她最重要体会是在调研过程中遇到关键报道人的欣赏后参与很多会议并开展更深入的社区服务。我们就发现服务学习中的长期的待着是非常重要的,可能会受到一些关键人物的关注。她后来做服务梳理,写了一篇文章研究网格化的运作机制,从基层政府到社区干部到网格员到楼栋长。我认为她不仅是做了服务,而是在服务中对社会学的专业知识,社会学的调查方法以及对中国基层治理的进行研究。在课程里面中能产生这样的火花或者发现,那么对学生来说就有比较大的一个收获和影响。 (二)社区基金会服务组 我觉得公益慈善教育的闪光点就是跟公益慈善组织合作,所以我们也与社区基金会合作并组织调研。学生联系千禾社区基金会友谊路的小禾的家,他们利用自己的特长创造一个简笔画的线上课程。通过课程的继续运作,我安排千禾基金会秘书长等人来同他们对话、交流、上课,学习项目设计、项目实施以及部分项目评估。在项目中老师的作用是相对淡化的,主要是学生他们在进行各种活动,后来他们的课程还受到湖北襄阳的一个图书室的欢迎,也邀请他们去开课。在他们看来服务本身不是目的,通过服务发现千禾社区基金会这样的基金会进入社区的过程中同样要有社区的信任,由此他们明白社区基金会的一些运作模式,通过从此课程认识到公益慈善组织要介入一个以人情社会为特征并逐渐陌生化的社区并不容易,它要基于互利的交换建立信任,增加沟通的机会。 学生们就继续利用他们建立的种信任关系,继续在社区内开设网络的课程、用药、金融服务等第二轮服务学习课程,他们要参与到社区基金会的调研并与老师的学术课题结合,这是学生的学习的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参与疫情调研的过程中,切实体会中国的公益慈善组织的实际情况,同时发现很多问题由此也形成一些思考。通过行动研究发现社区基金募集资源到开展抗疫的作用,理解社区基金会的一个价值在于聚焦于社区助力防疫的第一线。 (三)信息共享服务组 这组更关注青年自身的困境,他们觉得很多的青年学生及家长都容易被谣言何各种宣传中控制住。我觉得公益慈善的力量就在于行动的力量,鼓励学生组织了“后疫情新时代的青年座谈会”。他们把自己的服务定位为信息共享,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信息形成公共讨论,希望能够为青年人提供交流困惑、获得启发与力量的空间。 我认为这个是很好的一个服务点,在项目中要考虑很多风险,比如选择不敏感的嘉宾,课程的主课老师很大的工作是协作、链接同学们想见到的老师来进行对话交流的空间。经过大家反复讨论完成项目设计,逐渐的完成会议,效果也是出乎我意料,很多的同学、老师都参与到讨论过程,这些同学的发言给大家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让我们有一个非常难忘的一个夜晚。 三、通识课程:教育创新的小生境 从这种探索之中,我觉得通识课程实际上在一个还不算很好的教育环境下,应该是做一个教育创新的小生境,作为主课老师是有权利、有一定力量来把它变成一个小生境的。 第一,如果还有教室,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多元的教室不要只是一个人,首先教师本人是非常重要的且应该有自己的经验和理论研究,学术是非常重要的支持,对大学来讲没有学术就没有好的课程;其次邀请实务界的有反思能力资深的领导者一起讨论;最后可以用seminar方式创造教室的讨论环境,前提是大家都有相关的研究和思考。 第二,我认为公益慈善的教育应该把教室放在窗外。我们应该同非营利组织或社区的公益组织连接起来,这样的通识教育才能真正对学生们有作用。 第三,学生要有研究的心态并能够进入到课程中。当他们开始自己研究调研的时候,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他们的服务、设计、反思探索、写作等在校园之外引起良性的一些影响,逐渐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是当代这种社会化学习特别重要的方式。 世界是教室,在这个过程里面,学习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处于中心的位置,老师是一种推动和协作者或是一个供学者及一起探讨的人。我觉得通识教育应该是某种专业教育、德育和劳育的三位一体,希望能够培养好公民;人的教育跟公民教育的结合;我想特别强调的是一个好的通识课程背后是要有很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学术的支持;在好的通识教育课程中需要一种激情,激情在教育中的位置虽然不是主流学科,但在我们的教学学习的生活经历都会感到,有激情的老师最终都会影响我们对老师的人格力量的体验,这种人格力量体验会使我们更加愿意去学习相关的课程知识。所以我建议,公益教师可以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教育创新的一个共学社群改造新人类。我也希望有些对公益有兴趣的老师加入我的MPS实验,探索如何用全人教育的理念,用书院式教育模式来培育公益的人才。 来源:公益慈善学园公众号
-
19亿人次参与公益互动,2020年99公益日让善意持续“破圈”2020-09-10本次99公益日互动人次高达18.99亿,是去年的2.15倍;5780万人次爱心网友通过腾讯公益平台捐出善款23.2亿元,加上爱心企业3.24亿配捐和腾讯基金会提供的3.9999亿元配捐,本次99公益日总共募得善款达到了30.44亿元。 腾讯科技讯 9月10日消息,2020年99公益日圆满落下帷幕。作为疫情背景下的第一个99公益日,今年的99不仅在参与人次和捐款规模上稳中有升,而且在多个方面亮点频出,展现了互联网公益的生态韧性。 数据显示,本次99公益日互动人次高达18.99亿,是去年的2.15倍;5780万人次爱心网友通过腾讯公益平台捐出善款23.2亿元,加上爱心企业3.24亿配捐和腾讯基金会提供的3.9999亿元配捐,本次99公益日总共募得善款达到了30.44亿元。 在数据稳步增长之外,今年99公益日的捐款构成也非常值得关注:小额捐赠用户占比大幅上升,更多公益项目获得关注和资源支持。此外,更多创新、高效的公益项目也涌现出来,互联网公益的生态更加丰富多元化。 腾讯主要创始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陈一丹表示:“99公益日的着力点,不在于三天的数字、三天的文案和三天的激情投入,而在于对生态效率的追求。” 公益区块链、公益SaaS计划、技术公益互助平台等数字化支持措施,也在本次99公益日期间及之后逐步落地。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99公益日腾讯全员邮件中表示:“对数字化公益的持续探索,其带来的价值不亚于单纯的募集善款。负责任的数字化,是这个时代科技公司对公益最大的贡献。” 健康的数据增长:5780万人次筹集23.2亿善款 数据显示,9月7日至9日的三天里,共有5780万人次的网友参与捐款,筹得善款23.2亿元,公众互动人次达到18.99亿。疫情背景下,如此踊跃的公众参与度和扎实的捐款总量,无疑有效提振了公益行业的信心。 小红花在其中充当了善意的“催化剂”。按照今年小红花配捐新规则,传播广的项目有望获得更多配捐。这一调整让网友更加乐于主动分享朋友圈,继而带动更多人参与公益。 仅9月8日当天,小红花总互动人次就高达1276万,其中通过小红花捐款人次为480万,占据当日总捐款人次的29%。整个99公益日期间小红花累计捐款人次为1144万,点赞人次为1910万。 在参与人数和捐款总额双双增长的同时,尤为可贵的是,今年的99公益日呈现出了一种极为健康生长的态势: 一方面,初次捐款用户、非一二线城市用户和小额捐款用户比例稳步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将公益作为自己的主动选择; 另一方面,在灵活调整用户单笔捐款限额后,更多用户、更多公益机构有机会参与到互联网公益中共享玩法、共享配捐红利。小而美公益项目获得配捐的机会,随着活跃度明显提升,获得了更多连接公众的机会。 而对于公益机构来说,如何通过参与99公益日连接到更多用户,提升机构自身的动员能力,让公益破圈、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正在成为其进一步的深度诉求。 “未来五年,公益生态的各方,要努力让我们共同的公益大森林中的每棵大小树木获得阳光雨露,共建共享繁荣生态。”陈一丹在启动仪式的致辞中做了这样的展望。 持续“破圈”的公众参与:看直播、追星都是做公益 在以99公益日为代表的互联网公益的倡导下,“做公益”已日趋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本次99公益日众多线上线下互动模式,将公益元素嵌入到文创、生活和消费细节中,获得了广泛而热烈的善意“回响”,也激发了更多的善行善举。 直播公益让“一块做好事”变得生动鲜活,充满参与感。99公益日期间,超700家公益机构,通过腾讯新闻、看点直播、微视举办了近千场“为明天”主题的公益直播,联动科学家、明星、学者、艺术家、公益行业领袖等等进行一系列公益倡导,累计观看人气近2000万。 公众号公益则充分释放了互动能量,激发了公益热情。从9月7日到9日,超500家公益机构,联动超1000家微信公众号为99助力。其中,由100多家头部大号参与的“自媒体合伙人计划”创作公益图文并推送,累计触达用户超3亿。在这些大号的带动下,粉丝“入队”效应明显。此外,还有超50家公益机构,联动超200家头部视频号,一起为公益接力,累计观看人次超1000万。 年轻一代成为了公益“星力量”。截止到9月9日,99公益相关的粉丝话题在微博上掀起关注热潮,易烊千玺、吴宣仪、黄景瑜、佟丽娅、鞠婧祎、贾乃亮、王子文等近200家饭圈粉丝团竞相为99站台打call,覆盖用户范围超2000万。 此外在企业侧,今年累计有超过10000家爱心企业参与99公益日配捐和互动。它们通过一起捐、接龙、公众号、视频号等多种方式,积极支持公益项目。其中,319家企业为164.2万位爱心用户提供287.8万张公益消费券,380条企业及团体接龙共产生133.8万次用户互动。 凯迪拉克联动300家经销商“一起捐”,为重建G7公路沿线额济纳绿洲生态而助力;麦当劳中国依托线下门店和麦当劳叔叔之家,给异地就医的患儿家庭提供免费住宿及相关支持服务;喜茶更是在全国范围送出9万个99爱心杯套,鼓励用户一边喝奶茶一边做公益。 微信、微信支付、QQ、视频号、腾讯新闻、腾讯视频、王者荣耀、和平精英、QQ浏览器、看点、微视、腾讯影业、腾讯医典、腾讯云、青腾大学等腾讯29条业务线,纷纷深度参与,为99公益日推广助力。 微信搜一搜中,用户直搜“一块做好事”关键词能直达99公益日活动专区;TME携手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举办公益主题线上音乐会,为9所乡村小学音乐图书教室的建造募捐;《面包店的故事》品牌片、《一块吃饭》微电影获得网友竞相点赞,99公益日《一块做好事》魔性MV全网播放量破2亿。 “我们希望公益可以很有趣,可以很年轻,也可以互动玩起来。” 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表示,希望公益能够持续获得“破圈”的动能。 负责任的数字化:C2B模式提升公益透明度和效率 经过99公益日五年的探索,腾讯公益正逐步探索出一种互联网公益的C2B新模式:用户开始掌握更多选择权,进而促进公益机构提升运营质量。在这种新模式下,那些具有更高透明度和运营效率的机构将获得公众的真正认可。 受此激励和影响,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开始娴熟、理性地设计自己的公益项目,致力于发掘快乐的、创新的、互动的、健康的公益模式。更多的公益伙伴开始专注于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建设。从联动自媒体到撬动饭圈,从直播捐款到视频号倡导,公益行业的创意和热情正在被充分激发。 除公益机构和爱心企业之外,自媒体、KOL等新伙伴也参与到99公益日的生态共建中。它们通过腾讯公益平台的“一起捐”等多种方式,为自己心仪的公益项目拉捐打call。 9月6日,腾讯基金会宣布拿出2亿元专项扶持基金,优先扶持今年99公益日期间表现优秀、行为规范、遵守《99公益日透明守信共建公约》的公益组织,助力它们积极探索线上传播方式、倡导传播公益议题与理念、打造创意创新互动、激发公众参与公益的热情。 除助力生态效率的提升之外,腾讯还将持续开放技术资源,帮助参与99公益日的伙伴全面提升透明度和数字化水平。 今年99公益日的全部捐款项目,都获得了腾讯区块链的电子认证。这使得捐款过程的数据无法篡改、不可伪造、可以追溯、公开透明,同时也有效解决数据流通共享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与此同时,“公益SaaS计划”也在99公益日期间稳步推进,参与开源模式的机构数将从目前的50家,达到今年预定计划的100家,帮助更多公益伙伴实现数字化运营和管理。 “把对善的尊重与理解,融入一行行代码、一个个产品、一项项服务。“腾讯基金会秘书长葛燄做出这样的概括。 立足社会痛点:让99公益成为“久久公益” 作为互联网公益的“中国样本”,99公益日一直在努力拓展自己的边界,让公益成为解决社会痛点的路径之一。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扶贫成为今年 99公益日的关键词之一,也反映了互联网公益从“纾困”向“造血”转变的一个侧面。 数据显示,99公益日公众参与扶贫呈爆发性增长。2015年至2019年,99公益日期间公众扶贫捐赠总额从0.96亿上升至16.96亿元,捐赠总人次从67.89万上升至4618.33万,分别增长了18倍和68倍。 “社会的痛点就是公益的起点。”正如腾讯主要创始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陈一丹所提出的, 只有依托对社会的理解、慈善的认同和良善的推动,互联网公益才能将技术和平台的优势,转化为长久的、可持续的社会正能量。 六年99公益日,从行业参与到全民公益,腾讯并不满足于此。就像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和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在9月9日腾讯内部信中所说,让99公益日变成“久久公益日”,乃至于带动更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让更多人把做公益当作呼吸一样自然简单,腾讯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来源:腾讯科技
-
公益慈善非九九一日 而需久久为功2020-09-099月9日是“99公益日”,不少慈善募捐链接刷屏市民朋友圈。借助互联网的“东风”,近三年来我国互联网募集的善款,每年增长率都在20%以上。如何让越来越多的爱心募捐,更加透明、精准、高效,数字化新业态给了公益慈善更多可能。 2019年,中国通过互联网募集金额超过5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68%。今年,在一场守望相助的疫情阻击战中,互联网公益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各界累计捐赠396.27亿元,其中,通过互联 慈善既需要久久为功,更需要细心呵护,让更多市民加入公益行动,养成持久公益习惯。特别是在善款使用公开透明和效果反馈等方面,充分满足市民的感性和理性的“双重”需求。 例如,在疫情期间,不少慈善组织经历了从最初被“网民吐槽”,到后来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进行精准快速救援,被“全网点赞”的蜕变。及时公开和精准救助的成果反馈,给市民带来持续关注公益的动力。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兼荣誉理事长陈一丹表示:“此次抗疫过程再次证明,项目越透明,公益项目被关注度和收获也就越多。所有参与‘99公益日’期间筹款的公益项目进展披露,都应用区块链技术,执行项目披露在加大透明模板力度的同时,还将可溯源,可回查,不可随意更改。” 技术创新在公益慈善事业上大有可为,疫情期间我省共募集慈善资金17.4678亿元,已拨付钱款占总量96.39%,“公益数字化”让每一笔善款都能追溯。例如,江宁民政推出互联网+慈善超市,超一万名受助对象收益。互联网+慈善超市项目负责人成林说:“我们会把受助人员对物资的需求,发布在‘互联网+慈善超市’软件平台。全国的捐赠人都可以查看需求,捐出匹配的闲置物品。顺丰、EMS都是和平台软件对接的,快递会上门打单取件。快递费也是由江宁民政支付的。” “公益数字化”需要政府部门、慈善组织和公益平台联动,同样离不开企业的参与。成熟的商业模式+专业化运作,公益行业才能行稳致远。本台新闻评论员、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宁认为,实现“公益数字化”需要培育更多公益科技人才:“一方面慈善总会或红十字会,能够真正重视数字化的慈善活动,或进一步的在数字人才引进、数字工程建设这块能够加大力度。作为补充力量的社会慈善组织,吸引一些兼职的、比如说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到慈善活动中去,去提高我们组织的数字化的这种程度和能力。”
-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举行,慈善机构、志愿者受到国家肯定!2020-09-08“各行各业扛起责任,国有企业、公立医院勇挑重担,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日夜值守,各类民营企业、民办医院、慈善机构、养老院、福利院等积极出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拼搏,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奋勇当先,广大科研人员奋力攻关,数百万快递员冒疫奔忙,180万名环卫工人起早贪黑,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千千万万志愿者和普通人默默奉献……” 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讲话中提及慈善机构在防疫工作中积极出力,慈善机构的作用受到国家层面的肯定。同时,志愿者的作用多次被提及,志愿者的力量得到充分展现。 “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习近平强调。 钟南山等受国家表彰 大会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进行了表彰。 钟南山,我国呼吸疾病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敢医敢言、勇于担当,提出的防控策略和防治措施挽救了无数生命,在非典型肺炎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作出巨大贡献,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张伯礼、张定宇、陈薇(女)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张伯礼,指导中医药全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主持研究制定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成为中国方案的亮点,为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张定宇,扎根医疗一线的杰出代表,作为渐冻症患者,疫情期间仍义无反顾、冲锋在前、救死扶伤,为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作出重大贡献。 陈薇,长期从事生物危害防控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闻令即动,在基础研究、疫苗、防护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 为大力弘扬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充分激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广泛凝聚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童朝晖等1499名同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授予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等500个集体“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为表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基层党组织,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往无前、不懈奋斗,党中央决定,授予蒋荣猛等186名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追授单玉厚等14名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授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党委等150个基层党组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志愿者等来自公益慈善领域的抗疫先进也在受表彰者之列。 慈善机构首次被提及 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及慈善机构等积极发力,这是慈善机构首次出现在国家层面关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讲话中。 在此之前,2月23日,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 在这场严峻斗争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顽强拼搏,广大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日夜奋战,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闻令而动、敢打硬仗,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广大公安民警、疾控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等坚守岗位、日夜值守,广大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深入一线,广大志愿者等真诚奉献、不辞辛劳,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和人大、政协以及各人民团体等主动担责,社会各界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纷纷捐款捐物,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 提及志愿者,但未提及社会组织、慈善组织。 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各行各业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作用时是这样表述的: 广大医务人员英勇奋战,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勇挑重担,科技工作者协同攻关,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新闻工作者、志愿者坚守岗位,快递、环卫、抗疫物资生产运输人员不辞劳苦,亿万普通劳动者默默奉献,武汉人民、湖北人民坚韧不拔,社会各界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捐款捐物。 再次提及志愿者,未提及社会组织、慈善组织。 6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白皮书在“凝聚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一节提及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具体表述如下: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组织动员所联系群众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城乡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纷纷捐款捐物、献出爱心。各级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加强捐赠资金和物资的调配和拨付,将捐赠款物重点投向湖北省和武汉市等疫情严重地区。截至5月31日,累计接受社会捐赠资金约389.3亿元、物资约9.9亿件,累计拨付捐款资金约328.3亿元、物资约9.4亿件。 社会组织、慈善组织的作用受到肯定,但主要是针对慈善捐赠方面的贡献。 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习近平在讲话中首次提及慈善机构:各类民营企业、民办医院、慈善机构、养老院、福利院等积极出力。 与白皮书相比,社会组织、慈善组织、红十字会等没有被提及,而是代之以慈善机构。与此同时,将慈善机构和各类民营企业、民办医院、养老院、福利院等并列,显示其受到肯定的不仅是捐赠,而是在疫情防控中的一系列工作。 志愿者多次被表扬 与慈善机构不同,志愿者在习近平的讲话中多次被提及,其作用受到了充分的肯定: 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向为这次抗疫斗争作出重大贡献的广大医务工作者、疾控工作人员、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科技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应急救援人员、新闻工作者、企事业单位职工、工程建设者、下沉干部、志愿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向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广大党员、干部,致以崇高的敬意! 千千万万志愿者和普通人默默奉献……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迅速集结,“我是党员我先上”、“疫情不退我不退”,誓言铿锵,丹心闪耀。 志愿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白皮书的数据显示,许多普通人投入一线志愿服务,社区值守、排查患者、清洁消杀、买药送菜,缓解居民燃眉之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31日,全国参与疫情防控的注册志愿者达到881万人,志愿服务项目超过46万个,记录志愿服务时间超过2.9亿小时。
-
王振耀:慈善领域在大考中成就突出,但仍有提升空间2020-09-08导 读 2020年,慈善法已颁布实施4年,为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第五个“中华慈善日”来临之际,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回顾中国慈善领域发展历程及期许未来接受南方日报专访。 王振耀院长表示,今年我国慈善事业接受了一次大考,在疫情应对中表现极为突出,经历了较大的改造和提升。慈善事业的发展要挖掘弘扬中华文明内在的善,并提高慈善服务的专业化,推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慈善体系。 问:在今年的战“疫”中,慈善机构和组织发挥了什么作用?面对其中存在的一些质疑声,慈善机构和组织应该如何解决?从这次大考中,可以总结出哪些经验? 答:应该说慈善领域今年接受了一次大考,和政府密切合作,成就非常突出。这次面对的问题非常复杂,受疫情影响不能出门。和平时不一样,大家需要坐在屋里行善,如何组织就成了重要的问题。有些人一定要到武汉去,有的需要在全世界购买物资,所以这一次社会组织表现的非常杰出。在突如其来又正值春节的情况下,慈善的这种应急能力就是一个大考。 其次是特殊情况下不能开会,大家充分运用网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动员社会献爱心。再次是专业性的体现,过去购买食品是一般的救济,但这一次面对疫情需要购买的是防护服,订购起来还可能面对脱销的问题。慈善组织深度地介入了这些工作。 我觉得今年的中国慈善还有一种奉献精神,许多志愿服务事迹非常感人,过去的志愿服务是一般的服务,但这次的志愿要冒着被传染的危险为医生服务、为医院服务,为老百姓提供食品,与街道社区对接,都是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展现出来的奉献精神。 中国人的善心、中国慈善组织的力量,我觉得在这一次疫情应对中表现得极为突出,让中国人增加了信心,原来我们也可以应对这么复杂的挑战,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和政府密切配合,尤其是从脱贫攻坚到三区三州,运用各种慈善的特长来协助政府,帮助贫困人口解决问题。所以今年我认为中国慈善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式的改造和提升,是需要特别强调的。 整体上看,慈善事业需要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整体的对接专业化能力不高,包括专业化的志愿服务。但是专业不是光靠政府,实际上是要靠社会的。社会光是大家自觉还不行,必须得有一些专业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所以专业化下一步一定要提高起来,不论是志愿服务还是募款事宜。另外我也觉得整个慈善组织下一步一定要把重点突出地放在解决养老、儿童、残疾人、精神问题等社会服务类的项目。 另外由于刚刚对接,政府和社会之间的衔接还不是太畅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是一个需要学习的过程。老百姓的爱心没有问题,老百姓爱心的表达方式也很中国式,但是慈善如何与老百姓的爱心对接、组织和拓展,仍然是需要学习的地方。 这次经历也使我提出了一个观念,慈善事业者不能老说我们是草根。中国政府与西方政府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求政府是最大的善,行善就会得到百姓的支持,所以社会组织如何自觉地在中国文化、中国理念的语境下与政府实行对接合作,也是一门大课。我们需要转变理念去调整慈善界的很多行为方式。 经验的话我觉得要归结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慈善之路。这个理念一定得清楚,中国特色现代慈善就是扎根于中国这片沃土,比如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种强大的互助体系在西方是找不着的,说得是清飘飘,但真正落地可是沉甸甸的,这就是中国的一种善。中国的善还会邻里互助、亲朋互助,慈善能不能和这些基层的凝聚力实现有效地对接?这样的一些传统性的发自于中华文明的内在的善,是有必要发掘与结合的。比如水滴筹、轻松筹,老百姓10块、8块地捐款,涓涓细流,有的就捐一分钱,我觉得也尽力了,我们要善于组织,来发掘中国人身上的善,发挥中国特色,这是很雄厚的资源,我觉得这是要转变的一个观念。 再次我认为要实现专业化,通过专业化的服务让中国的慈善迈上更大的台阶。专业化包括各种各样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也包括各种各样的专业支撑体系,能让慈善形成一个较大的、具有人文价值和道德情怀的强劲的服务产业。 这就是作为一个中国特色现代慈善体系,我觉得能够树立起来的。特别是经过这次疫情应对,我们应该更多地增强自信心,要把双脚落到中华慈善的大地,同时要借鉴国际上的专业技术,两者结合,这是目前越来越明显的格局,需要我们进一步朝这个方向努力。 问:2008年,被称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公益元年”。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无数爱心汇聚成全民战“疫”的巨大力量。在抗震救灾、脱贫攻坚等重大事件中,慈善机构和组织应该如何参与,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答:首先所有的慈善组织要注意加强这种行业的联合合作,小组织也是一样,要突出我们的专业性。我为什么老劝大家不要说你是草根,而是要堂堂正正地告诉大家我是做自闭症的,我是做儿童的,我是做心理资讯的,要理直气壮。仅仅说自己穷不是慈善组织,所以我特别希望大家能够提升自己的专业化能力,尤其是要善于展示自己的社会价值,我觉得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我给大家的建议。 第二,要主动和基层政府的很多项目进行对接。政府有很多工作是需要社会来协助的,尤其是现在面临的很多具体问题,需要社会组织来运用各种方法解决。所以我们要和政府密切合作。 第三,应该善于运用科技力量,包括各种各样的技术软件。我们要善于运用科技力量到慈善工作中去,这样可以让慈善工作更快地得到提升。比如儿童主任在村里,孩子们遇到的问题是及时性的,与专业人员、社会工作领域、儿童社工领域的专家进行对接合作就需要科技的帮助,现在的规模化管理、专业化管理,没有科技手段是不行的,必须需要网络体系。慈善可能会带动很多产业提升一个等级。 问:从2008年到2020年,12年间,中国的慈善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慈善法》实施4 年来,您觉得效果怎么样?新时代的慈善,呈现出哪些特点? 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第一是法律体系的建立,2016年全国人大、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开会讨论,形成了一部很好的慈善法,规定了基本权利。第二是捐款额的增长,08年我们不敢相信一年捐款能达到1000亿,这还是粗略算计,实际上其他领域仅仅是一个互助体系,就能达到一年过百亿;第三是科技的力量,各类创新的出现,比如99公益日这些依托科技的慈善发展迅速。第四,是广泛的社会参与,从最少的捐一分钱,到捐款上百亿的大慈善家,这种力量展现得十分明显,还包括国际化职责的提升,国际化支援在这次疫情中表现突出。我觉得这12年天翻地覆,整个国家和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慈善与2008年以前的情况大不相同。 《慈善法》近期正委托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来进行评估,慈善法应该说效果总体上是非常好,这是历史的一个大转折。以前我们常常更多的是强调个人自觉,但《慈善法》实施4年来,各项政策更加完善,充分调动大家行善,实现了有组织的善,我认为是从政府到社会都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实现了一个比较大的转型。 这次全国人大执法大检查也是想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看,如何进一步完善法律。慈善法实行以来,各项政策的调整都放得很宽很快,让全民尽快形成慈善风气,我觉得整体贯彻效果非常好,当然也会有缺陷,因为有些配套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还需要进行调整,我觉得这些工作还是要做的。特别是一些慈善家希望进行大的捐赠,从慈善组织到基金会,也包括采购服务,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还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但整体而言,我认为这部法律形成的最伟大的作用是让公共政策和大众的行善形成一种良性互动,这是最近5年来最大的成就。 过去我们对中国的善估计过小,过去我们总自嘲“中国人素质太低“,这一次我们一定要相信中国人素质很高,5000年文明其实本身有很多优势,中国人的善是巨大的资源,这是大善大爱。比如立足于我们传统的孝,来普及到各个方面的爱,爱社会、爱社区、爱国家、爱天下,它是开放的,听到别的国家有问题,也愿意去支援,大家都具有这样的情怀,我觉得这是中国所特有的,我们应该珍惜。中国重新发现我们自己是最根本的,当然其中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要素,也涌现出了许多典型的事例。 问: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其中提到要发展慈善事业,建立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衔接机制。您觉得慈善在社会救助 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答:过去我就是做这项工作,最开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体制中慈善处就是设在救灾救急司里边,和救灾救济、社会救助紧密结合,和应急救助、贫困救助,还有其他类别的救助紧密联系的。这一次两办文件,强调对这个体系进行再梳理,我觉得是非常必要的,应该建立起这样一种社会救助和慈善救助的衔接。 慈善其实首先是一种道德体系建设,应该形成互帮互助的一种良好社会基础,在社会救助中我们千万不要忘了是互帮互助,邻里互助,八方支援,这在中国文化里边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基础性工程。当然政府需要接上来,但是政府很多方面时间上稍显局促,比如政策调整的周期比较长,有的个案不好处理的时候,就需要慈善和社会救助进行对接。 比如说大病,比如说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政府不可能包揽所有事,因为将来面临的社会问题会越来越具体细致,不只是吃饱肚子的问题,还有情绪的问题、心理的问题,这就需要一系列的专业化行动,这是慈善要做的。所以我认为慈善可以做的是基础性的,同时也可以是补充性的,专业性的。如果慈善能跟政府的救助体系实现一种立体性的对接,我觉得会是一场很好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机 构 介 绍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是中国第一所公益研究院,由北京师范大学与壹基金于2010年6月合作成立。中国公益研究院率先提出“善经济”时代来临,立足于公益慈善、儿童福利、养老服务、残疾人事业、社会应急救助等领域,以行业研究为基础,以教育培训、行业交流与倡导为平台,以公益咨询与服务为重点业务引擎,致力于打造聚合全球公益资源的社会政策领域高端智库。2017年,中国智库大数据指数影响力排名中,中国公益研究院位列全国智库第26名,高校智库第三名;自此,中国公益研究院连续四年入选“中国智库大数据排行榜”百强和A级智库。
-
全国公益慈善通识教育教学研讨会顺利举行2020-09-042020年8月27日,全国公益慈善通识教育教学研讨会在线成功举办,吸引了近百位对公益慈善通识教育感兴趣的教师及专业人士的热情参与。研讨会由公益慈善学园与敦和慈善基金会联合举办,是在“敦和·善识计划”高校慈善通识课程支持项目基础上所开展的重要会议,旨在进一步加强公益慈善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公益慈善课程体系。 研讨会分为上半场嘉宾分享环节和下半场的主题研讨环节,上半场邀请了来自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和澳门大学的四位嘉宾老师做主题分享,下半场是由入选“敦和·善识计划”的教师参与的分组研讨及总结讨论。本次会议由公益慈善学园发起人之一,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健主持。敦和基金会副秘书长孙春苗致开幕词。 来自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李会春副教授,分享主题是“通识教育的现状与未来”。他重点介绍了通识教育的课程模式和院校实践,即有对美国通识教育模式的精要叙述,也在宏观层面展线了国内各大重点院校已经开展的通识教育探索。最后,他以科学通识课这一更加微观的角度看通识课程实施策略和手段。他表示进行通识教育改革需要要结合自己的院校的办学特色、办学传统、院校资源、师资结构打造我们自己院校的特色,通识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我们的参与,通识教育的老师需要一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张学新教授带来的“对分课堂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主题分享,他认为慈善的核心目标是普惠,普惠教育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在教育的一切元素都确定的情况下,真正决定教学质量的是教学方法。因此,实现高水平大众教育的关键是在教学方法上实现革命。对分课堂正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它的重要特点是从经验走向科学。对分课堂的效果来自它的科学性,它的科学性来自四元教学,一是教师讲授;二是独学做作业、反思;三是同伴讨论,互相答疑、评价;四是教师答疑,针对学生共性答疑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集中评价。对分课堂通过释放老师的权威,让学生拥有自主控制的空间,鼓励开放性思维,因此适合通识教育。 前两位嘉宾主要从研究角度进行了分享,后面两位嘉宾则以实践经验展开分享。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朱健刚的分享主题是“公益慈善通识教育实践探索”,他对通识教育提出几个思考,首先是对通识教育情境的思考,公益慈善通识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群育的哲学,需要通过人的交流沟通学习探索才能形成。所以,公益慈善通识教育是在群育的基础上,是用专业知识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澳门大学张昆仑书院导师褚彩霞以澳门大学书院为例谈公益慈善通识教育的发展与反思,她介绍了澳门大学的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即专业教育、沿袭教育、社群教育和通识教育。其中,通识教育主要由学院承担课程设计,内含四个板块可供学生进行选择。随后,她具体介绍了书院的教学目标、基本设置、教学任务和活动等。最后,她通过带领学生去肯尼亚的案例分享了服务学习方面的设计流程。 下午是研讨会的闭门会议。首先由善识计划入选教师与课程开发委员会专家们共三十多人分别组成三个平行讨论组,每组由课程开发委员会专家委员负责主持,分别对“公益与社会”、“社会创新与创业”“慈善伦理与文化”三门核心课程的课程大纲和资料包进行探讨和完善。每位老师的分享都带来了精彩的思维碰撞,在短短的两个小时的分组探讨中,重要的不仅仅是对具体议题的讨论,更有意义的是让这样一群长期坚守在公益慈善通识教育一线的老师们相聚相知,让他们找到了归属。 研讨会的最后环节是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健主持,主题为如何开展好公益慈善通识教育?他首先介绍了善识计划开展的模块内容,然后由参会老师就开课情况展开讨论并对善识计划二期项目提出完善意见和建议,参会老师们都表示十分期待二期项目的继续参与,也期待明年能再次参与教学研讨会。
-
观察 | 抗疫中互联网企业的大额捐赠都落地了吗?2020-06-28我国疫情防控取得的成果,离不开各方力量的协同努力。互联网企业以其自身优势,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疫情期间,互联网企业纷纷宣布将积极参与疫情防控,为防疫工作提供资金支持。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字节跳动、美团等五家互联网企业承诺的捐赠都在亿元以上。 几个月过去了,这些互联网企业承诺捐赠的资金都落实了吗?《公益时报》记者进行了梳理。 总规模33亿,腾讯承诺规模最大 根统计,五家互联网企业承诺设立总计约33亿元的抗疫专项基金。 其中,腾讯于2月7日宣布设立15亿元战疫基金,首期3亿元用于采购紧缺物资,第二期2亿元旨在支援战疫技术开发者,第三期3亿元用于致敬慰问战疫人物、2亿元用于患病家庭救助、5亿元的战疫后备基金则主要用于助力防疫科研及科普。 阿里巴巴于1月25日设立10亿元医疗物资供给专项基金,用于从海内外直接采购医疗物资,定点送往抗疫医疗机构。 而字节跳动则于1月26日宣布向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捐赠2亿元成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字节跳动医务工作者人道救助基金。此后,字节跳动追加捐赠8000万元,字节跳动员工自愿捐款加上公司1:1配捐共计3457万元;社会捐赠善款2073万元;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个人捐赠1亿元,基金总额达4.36亿。 美团于1月26日发布消息称,美团公益基金会将捐赠2亿元,设立全国医护人员支持关怀专项基金,针对武汉等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开展定向帮扶。 百度也于1月26日宣布成立总规模3亿元的疫情及公共卫生安全攻坚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新型冠状病毒等新疾病的治愈药物筛选、研发等一系列抗击疫情工作,以及更长期的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信息科普和传播等。 超半数资金已使用,各家仍持续进行 从资金使用进度来看,已有超16亿元资金投入使用,其余资金仍在根据项目的具体进展进行分发和使用。 腾讯官方于2月底进行了进度公示,截至2月19日,腾讯已采购并发放超460万件防疫物资,已陆续为105位一线医护人员发放首批战疫人物专项基金,已陆续为697位困难患病者发放救助。同时,腾讯公益基金会投入3000万元助力中国工程院建多个医药课题,投入600万元用于医院人员心理干预工作。 阿里巴巴方面,根据其官方公众号5月23日发布数据,截至2月底,阿里巴巴已投入资金6.88亿元用于海内外医疗物资采购,截至3月底已送达抗疫物资金额达4.8亿。 字节跳动方面,截至6月19日,“医务人道救助基金”已为七十七批共3727名(共3730人次)抗击疫情医务工作者提供人道救助,共计拨款4.285亿。 美团方面,截至4月28日,美团已完成对北京、山西、江西、江苏等国内18个省市区19975名医疗队员的捐赠,累计1.017亿元。 百度定向同中国疾控中心、中科院相关研究所、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进行合作,并已对外开放合作机构申请。 信息披露水平不一,部分披露迟缓 从信息披露渠道来看,五家企业均通过官方渠道(微信公众号、头条号、官网等)和媒体渠道进行了相应的进度公示。 具体来看: 字节跳动1月27日通过头条号“字节跳动医务人道救助基金”进行了首批项目进度的公示,此后则以3-8日不等的间隔进行阶段性信息公示,截至6月19日,已完成共77批项目公示,后续披露仍在进行中。 腾讯分别于1月25日、1月26日、2月2日通过其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了首期3亿元物资采购资金使用进展的情况公示。随后,腾讯于2月3日与2月7日宣布设立第二期、第三期抗疫基金,并进一步对首期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公示。2月20日,腾讯再次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公示了15亿抗疫基金的总体使用进展。此后,腾讯还于2月25日对战疫人物基金的进展进行了公示。 阿里巴巴于1月25日宣布设立抗疫专项基金,并于3月12日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对外公示10亿抗疫基金进展情况,引发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5月23日,阿里巴巴官方微信公众号公布了阿里巴巴经济体抗疫投入明细数据,其中再一次对截至3月底的抗疫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公示。 美团与百度则同时于1月26日通过媒体渠道对其抗疫资金捐赠情况和使用计划进行了公开,此后,美团继续通过媒体渠道进行各个项目进展情况的披露,百度则通过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对相关研发进展进行了公示。 总体来看,字节跳动的信息公开较为频繁,信息更新较快速;腾讯、美团、阿里巴巴则根据项目进展情况进行阶段性的信息披露;而百度则因其致力于长期性的疫苗研发和公共卫生安全,信息披露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设立专项基金为主,捐赠多方覆盖 从抗疫资金的使用方式来看,各互联网企业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资金的调配和使用。其一是与基金会合作,通过成立专项基金或直接捐赠的方式进行资金使用。其二则是企业独立发起成立专项基金并投入抗疫。 与基金会合作进行资金使用的代表企业是字节跳动。字节跳动选择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合作,捐赠成立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字节跳动医务工作者人道救助基金,用以为抗疫医务工作者提供人道救助。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民政部明确要求“慈善组织要依法依规开展募捐,定期公布捐赠收入和支出明细,确保信息长期可查询,并接受捐赠人和社会的监督”,因此字节跳动的信息公示程度较高。 阿里巴巴、美团、百度则主要以独立发起成立专项基金的方式进行资金使用。其中,阿里巴巴于1月25日设立了10亿元的医疗物资供给专项基金;美团除了捐赠2亿元设立用于医务人员定向帮扶的全国疫情防控专项资金外,还设立了1000万元的“全国公安抗击疫情受感染执勤民警慰问关怀计划”;而百度则于1月26日宣布成立总规模3亿元的疫情及公共卫生安全攻坚专项基金,用于新药筛选和研发。 此外,腾讯在资金使用方式上既设立了独立专项基金,也与其他基金会进行了合作。一方面,腾讯设立了3亿元的“致敬战疫人物基金”,并设立2亿元专项基金用于救助困难患病家庭;另一方面,腾讯向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进行了1500万元的直接捐赠,用于疫苗研发和医疗科研攻关。 总体来看,互联网企业抗疫资金的使用方式较为多样,使用方向也做到了多方覆盖,产生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发挥自身特色优势,使用方向多样 除了关注互联网企业抗疫资金的使用进度、披露情况和使用方式外,记者还注意到,各互联网企业在资金使用方向上也发挥了企业自身的优势,进行了多方向、多样化的尝试。 具体来看,资金使用主要包括三个方向,一是抗疫物资采购,二是医务人员及其他服务人员救助,三是疫苗研发与公共卫生安全。 抗疫物资采购方面以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代表。阿里巴巴设立了10亿元的医疗物资供给专项基金,用于海内外医疗物资采购。而腾讯则早在1月24日便设立首期3亿元防控基金,紧急在全球为武汉等主要疫情地区筹集紧缺医护资源。 字节跳动和美团则主要致力于医务人员救助和其他服务人员的援助。其中,字节跳动成立的医务工作者人道救助基金致力于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不幸被感染或不幸殉职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人道援助。 美团则重点对武汉等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医护人员及全国各地驰援湖北的医疗队展开定向帮扶,并设立 “全国公安抗击疫情受感染执勤民警慰问关怀计划”,用以对抗疫工作中的公安力量进行慰问。除此之外,美团还设立医护配餐项目,通过联动武汉当地多家餐饮企业,发起了“医护紧急专供餐”公益活动,每天免费为武汉重点医院及援鄂医疗队医护人员提供专供餐。 而疫苗研发方面则以百度为代表。百度CEO李彦宏曾公开表示,“要结合我们的人工智能、大数据能力,支持抗击疫情的新药筛选和研发,还要从根本上去解决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意识缺失的问题。”百度设立了疫情及公共卫生安全攻坚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新型冠状病毒等新疾病的治愈药物筛选、研发等一系列抗击疫情工作,以及更长期的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信息科普和传播等。 此外,腾讯的5亿元“战疫后备基金”也用于新冠疫苗研发和支持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开展新冠肺炎治疗方案的紧急攻关。 疫情防控工作尚未结束,尤其北京等地区出现的局部反弹情况仍需警惕。疫情防控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互联网企业参与抗疫的实践仍在继续,它们正源源不断地为疫情防控输送能量。 转载自微信公众账号@公益时报 6.22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