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障中小学生暑期安全 66.2%受访家长期待社会组织开展丰富活动2022-08-25进入暑假以来,未成年人的假期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保障中小学生暑期安全,需要哪些支持?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13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加强孩子假期安全意识,66.2%的受访家长期待社会组织开展丰富暑期活动,解家长后顾之忧,64.3%的受访家长希望公安交通等部门加强重点区域安全管理。 山东济南的于铭香有两个儿子,暑假后分别上小学五年级和幼儿园中班。这个假期,俩孩子经常独自在家,她非常关心安全问题。她觉得,孩子的安全意识是在日常逐渐树立起来的,需要家长予以提醒。这其中,家长安全意识的提高很关键。“很多孩子意识不到危险的临近,除了因为年纪小安全观念弱,还有就是家长平时提醒不够”。 她还提到,孩子学校经常在“安全教育平台”上留作业,比如看完教育小视频要回答问题,老师也会检查。但她发现很多家庭其实都是大人在帮孩子做。“好多家长都觉得没啥大不了,应付差事。其实是浪费了孩子很好的受教育机会。”她认为,提高家长对孩子安全教育的重视度非常必要,“学校应该将提高学生家长的安全问题重视度、安全意识作为一项工作,常抓不懈。平时对家长多提醒、多指导。家长一定是孩子安全的第一关口把关人”。 凌敏是一名人民警察,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觉得,在家长和未成年人安全意识的加强上,媒体是重要的宣传途径。“这个假期我看到好几起媒体报道的中小学生暑假安全事故,对大人和孩子的教育和警示作用都很大”。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安全教育与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雯教授表示,暑期安全问题很重要,“常说‘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各司其职’,需要不同主体共同参与。每年教育部都会发布暑期安全各种注意事项、告家长的一封信等,会有安全方面的整体部署。其次就是学校层面。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有一些节点的,而假期是事故的多发点。学校在放假前应有很细致的假期安全专题讨论,重视引导学生们认真参与。”李雯指出,安全教育一定得是“入心入脑”,“得是润物细无声的,不是简单地向学生家长提出要求”。 她特别提到,全社会要形成关注未成年人安全的氛围,包括与学生安全有关的社会各部门和机构,都要重视中小学生暑期安全。“比如交通部门、消防部门、红十字会、社区等。可以在假期组织一些公益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交通安全、家庭火灾防范、网络安全等,学习一些技能。希望可以有越来越多的针对家庭的安全课程学习资源。”李雯认为,要化解风险、规避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全社会的安全素养、强化基础。 “安全素养也是国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李雯呼吁,很多与安全有关的专业资源,学校是不具备的。所以全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安全事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各个组织机构都应该贡献力量,这是非常重要的”。 加强孩子假期安全意识,哪些方面很重要?66.2%的受访家长期待社会组织开展丰富暑期活动,解家长后顾之忧,64.3%的受访家长希望公安交通等部门加强重点区域安全管理,61.0%的受访家长希望老师加强暑期安全跟进与安全提示工作,57.4%的受访家长建议学校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安全知识教育,57.3%的受访家长认为社区当加强安全隐患的排查和预防,35.0%的受访家长期待媒体加强暑期安全问题宣传力度。 受访中小学生家长中,孩子上小学低年级(1-3年级)的占43.5%,上小学高年级(4-5年级)的占30.1%,初中的占14.7%,高中的占11.7%。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园春,实习生 尚佳
-
如何保障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网信办:要做到“有法有罚,能管善管”2022-08-22未成年人上网问题一直是广大家长及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如何为这一群体创造一个干净清朗的上网环境、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迷,也是各方一直努力推动的事情。一个月前,由中央网信办等部门联合组织的“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启动。在为期两个月的时间里,该专项行动主要聚焦未成年人使用频率高的短视频直播、社交、学习类APP,网络游戏、电商、儿童智能设备等平台,集中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涉未成年人问题乱象,整治重点主要包括严格管控侵犯未成年人个人隐私问题、严厉查处诱导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等10个方面。 事实上,这一专项整治行动已经持续多年。那么,在当前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网络环境方面主要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在今天上午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国家网信办副主任盛荣华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 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国家网信办副主任盛荣华。图片来源:国新网盛荣华谈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是全社会越来越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网信部门管网治网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在他看来,当前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良和有害信息问题,包括低俗色情、血腥暴力、炫富拜金以及网络欺凌、人肉搜索等,这些都会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严重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二是,网络沉迷问题,目前一些网络平台功能设计还不够合理,保护机制还不够健全;三是诱导和实施违法犯罪的问题,有一些人利用互联网教唆和引诱未成年人实施暴力、诈骗甚至自杀,有的对未成年人实施性引诱、网络猥亵等违法行为,性质都是非常恶劣的。 据盛荣华介绍,围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中央网信办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一是通过专项治理进行全面清理。中央网信办在“清朗”专项行动当中,每年会围绕几个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每年的专项整治当中都有关于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保护的问题,通过专项行动,对一些突出问题形成露头就打、高压严打的态势,全面清理涉未成年人网上的有害信息。 二是通过强化青少年模式来防范沉迷。中央网信办指导主要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特别是对使用时长、互动功能都做了一些限制,有效地防范网络沉迷。 三是通过网络举报来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组织重点商业网站平台开设涉未成年人专用的举报渠道,有效保障未成年人的网络权益。 四是通过部门合作来溯源打击。中央网信办会同公安机关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在第一时间尽量切断传播链条,追溯处置发布账号的主体。 盛荣华表示,下一步,网信部门要做到“两个增强”:一是增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能力,二是要增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成效,主要举措可概括为两句话、八个字,叫做“有法有罚,能管善管”。 “有法”就是要健全完善法律法规。当前,网信部门正在加快推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出台,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配套制度,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有罚”就是处罚,要持续加强日常监管,加大网络执法处罚的力度,特别是要紧盯未成年人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些网站平台、产品功能、位置板块;对那些违法违规的网站平台和账号,在专项行动当中,要从严处置处罚一批、集中曝光一批,形成有力震慑。 “能管”就是要强化管理,特别是要把保护关口前移,要管好两个东西,一是管苗头,二是管源头。管苗头就是要及时发现网上那些涉未成年人的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要把风险隐患能够管住、防住;管源头就是要深挖网络乱象背后的利益链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种种网络乱象的背后,都有一个普遍的突出问题,就是利益链条比较长,只有斩断了乱象背后的利益链条,才能标本兼治,管住乱象。 “善管”就是要完善保护措施,如重点优化提升青少年模式效能,优化算法推荐,通过这样一些措施,防止平台向未成年人推送负面有害信息,让未成年人上网更安心,家长更放心。(来源:公益时报)
-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发布 多处提及志愿服务和乡村振兴2022-08-18据新华社16日消息,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规划》是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唯一的综合性国家重点专项规划,是推动“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规划》共分为三大板块,由15个章节构成,强调了文化建设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记者注意到,《规划》多处提及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及社会力量参与的重要性。 在“加强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章节,《规划》提到,创新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实施文明创建工程为抓手,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不断深入。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 该部分对推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作出了详细规定,包括:建设城乡志愿服务站点,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库,完善百姓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的工作模式,持续打造“阳光工程”“春雨工程”“圆梦工程”等志愿服务品牌,建立健全新闻工作者、文艺工作者、高等学校学者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制度,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 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章节,《规划》要求,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更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其中提到,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要求,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增加供给总量,优化供给结构,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公共文化服务差距,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丰富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残疾人的公共文化供给,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 在“促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章节,《规划》提出,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功能,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成为文明和谐、物心俱丰、美丽宜居的空间。创新支持和激励方式,将优秀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永续发展的优质资产,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促。探索以志愿服务等方式,发展民间优秀文化机构、文艺团体。 在“建强人才队伍”章节,《规划》强调,夯实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基层文化设施和文物管理人员。组织县级融媒体中心与省、市媒体人员双向交流,充实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支持西部地区、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规划》要求,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激发各类主体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强大合力。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机制和工作格局。推广文化和旅游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有关基金。(来源:公益时报)
-
公安部:对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第一时间启动重大案件侦办机制2022-08-16全国打击性侵犯罪专项行动推进会12日召开。公安部强调,坚持“零容忍”态度,对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第一时间启动重大案件侦办机制,集中优势警力资源快速侦破处置;对网络交友类性侵案件广泛拓展线索,彻底摧毁犯罪网络。要继续挂牌督办一批久侦未破、影响恶劣的性侵积案,组织开展重点攻坚,全力缉捕在逃性侵犯罪嫌疑人。会议要求,要加强与教育、民政、卫健、妇联等相关部门联动配合,建立健全从案件侦办到法律援助、心理疏导、救助帮扶、教育预防等工作机制。要深化综合治理,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加强重点人群关爱保护,最大限度铲除犯罪滋生土壤。据了解,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国公安机关迅速行动、重拳出击,及时侦破一批性侵案件,斩断一批网络性侵链条,持续开展护校净网整治,共破获性侵案件(含积案)2.86万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3.22万名,有力维护了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
基层公益慈善组织如何对接乡村振兴?2022-08-11今年以来,民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相继出台了《民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通知》《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方案》,并在近日组织召开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从以上政策措施来看,国家对于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而且这样的重视程度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非常少见的。从此次工作推进会的官方新闻来看,这一会议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不难理解,在中央领导人的高位谋划下,社会组织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主体之一。这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组织经历了自主参与、鼓励参与、支持参与、引导参与等不同阶段后迎来的重大机遇。 从40多年的时间跨度来看,参与乡村发展的社会组织主要包括基层草根组织、境外非政府组织、发达地区和一线城市的社会服务性组织、基金会以及全国性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接近一线的基层公益慈善组织,能否把握住这一机遇并抢得“先机”,最终成为公益行业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呢? 前提:突破“生存困局” 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20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在县级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数量分别为25.1万个、672个、43万个,分别占全国各级登记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比例为66.9%、8%、84.1%。这个规模和比例并不能完全反映基层公益慈善组织的真实情况,但尽管如此,基层公益慈善组织依然会是一个颇具规模的群体。 从基层公益慈善组织的来源来看,有些是国际发展合作项目的项目办公室机构化出来的,有些是境外非政府组织基于关注议题资助出来的,有些是国内基金会或者企业基于全国性的项目演化来的,有些是由当地的志愿者群体或者组织转型而来的,还有些是当地人士基于公益的目标或者商业的目标(民办医院或民办学校)主动注册的。 必须正视的现状是,基层公益慈善组织来源复杂,彼此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隔离,相互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绝大多数基层公益慈善组织规模都非常小,团队规模普遍在5人以下。在资源募集方面,基层公益慈善组织很大程度上依赖外部公益资源或者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收入;但由于国内公益慈善领域资助性项目的规模增长日益趋缓,加上基层政府财政资源有限而无法形成购买服务资金的持续增长与规模化,导致基层公益慈善组织面临的资金压力非常大,进一步限制了组织规模和项目规模。因此,基层公益慈善组织要想在乡村振兴的大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突破当下的“生存困局”。 身处乡村振兴第一线的基层公益慈善组织,自然也得到了发达地区一线城市公益慈善组织的关注和支持,毕竟基层公益慈善组织能够对乡村问题进行快速回应。在这样的逻辑下,东部发达地区或者一线城市的公益慈善组织通常乐于和中西部地区的基层公益慈善组织结成伙伴关系。如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长期通过联合救援与救灾网络的形式,推动了中西部公益慈善组织基于救灾议题的组织发展。中国扶贫基金会从2020年起就通过“活水计划”赋能西部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 类似于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和中国扶贫基金会这样的公益慈善组织,都在借助中西部基层公益慈善组织来落实东部发达地区公益捐赠群体的诉求,即帮助西部乡村地区的弱势群体。从各自的角色和分工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基层公益慈善组织处于公益生态的下游位置,承担着“消化”上游公益资源的功能,而非以自身的力量持续“生产”公益资源。这样的分工,必然会导致基层公益慈善组织发展的“畸形”。 未来:培育乡村公益生态 基层公益慈善组织由于面临上述“生存困局”,要想抓住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恐怕是有其心而无其力的。因此,各级政府积极关注并给予政策保障,鼓励和支持基层公益慈善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已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这样的政治待遇是过去无法想象的。笔者从2020年基于中国农业大学-昆明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区,在昆明市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发起成立了社会组织参与昆明乡村振兴联盟。参与这一联盟的大多都是在昆明各个城区注册的公益慈善组织。他们对参与乡村振兴实验区工作非常感兴趣,但最终除了得到联盟内资助机构支持的组织外,很少有其他成员组织参与。 一方面是缺乏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是自身能力不足,难以有效对接引入的公益慈善资源。所以,如果不能解决公益慈善组织综合能力不足的问题,并联动各方共建有活力的乡村公益生态,即便国家政策再好,公益慈善组织也只能望洋兴叹。笔者在去年出版的《公益乡村:公益力量对接乡村振兴》一书,正是试图找到对接公益慈善资源的有效路径。 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基层公益慈善组织如何摆脱发展瓶颈,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独特作用?就在上个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其中蕴含的一个机遇是,具备工业化和城市化经历,在城市中或多或少接触或参与过公益活动的农民工群体,有可能为乡村公益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成为公益慈善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一大助力。 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基层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方向和潜力。国家相关部委、基层政府和公益行业可以考虑从宏观政策、基层政府以及行业建设的角度,基于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群体从一线城市回归乡村的新趋势,真正培育多样化、有活力的乡村公益生态,形成公益资源生产与消化的良性循环系统。 基层政府应该积极落实国家部署,支持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宗旨的社会组织登记,在基层形成更为活跃的社会组织群体,并服务于乡村振兴这一大目标。来自外部的公益资源支持,则可发挥杠杆的作用,着力于撬动公益慈善组织发展的内生动力,而非像过去或当下一般单方面为乡村振兴输入公益资源。 总之,只有在充满活力的乡村公益生态中,公益慈善组织才能发展壮大,真正形成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良性发展机制,有力回应国家的期待和乡村的需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相信,当乡村公益生态能够形成良性循环,基层公益慈善组织实现转型升级,自身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就能够引入更多外部及本地资源,成为政府主导下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一支生力军,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公益生态贡献更强大的力量。来源:善城广州,作者: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 董强/文
-
关爱儿童|预防性侵,保护未成年人,你需要知道这些!2022-08-11未成年人遭受性侵犯,是一个沉重又不能回避的话题,近年来,国内曝光多起性侵儿童案,刺痛人们的神经。这些惨痛教训为我们敲响警钟,加强未成年人性侵防范教育迫在眉睫。为斩断伸向孩子的“黑手”,全国妇联精心制作两个微视频,明确预防性侵、保护未成年人社会和家长都有哪些责任,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来源:依兰县妇女联合会视频:全国妇联女性之声
-
教育部部署遴选首批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基地2022-08-11为深入落实“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要求,进一步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不断提升近视防控公共服务能力和质量,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遴选2022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基地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遴选和建设首批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基地。《通知》明确了遴选和建设基地的宗旨和目标是依托基地,总结近视防控成功经验和模式,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优势,着力破解近视防控难题,全面提升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水平。明确了基地的遴选原则要注重改革创新,突出工作成效,分批推进实施。《通知》明确了基地的申报条件。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基地应为省级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基地或指导中心,具备完整的组织架构、明确的工作目标、健全的工作机制、稳定的近视防控经费投入。具备实力较强的专业技术力量,积极参与并推动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采取科学防控措施,为儿童青少年提供优质的眼健康服务。在近视防控专业领域有创新成果、突出贡献,或者在构建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科学体系方面有创新举措,经验可向全国复制推广。在近视防控相关影响因素方面建立监测系统,严格把控近视防控服务质量以及防控措施的效果评价。能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近视防控科普宣传教育,在科普素材发布、科普队伍建设、科普阵地拓展等方面有显著成效。《通知》明确了单位申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答辩、公布等遴选程序。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遴选推荐1—2个本省域内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方面成效突出、有较好影响力的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等。对遴选认定的单位,命名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基地”,整合资源,合作发展,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基地品牌。据悉,2021年年底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提出在“十四五”期间遴选和建设100个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基地,分批逐步推进,2022年首批遴选30个左右。来源:新华网、教育部网站
-
全国首个!深圳发布《青少年普法工作指南》2022-08-11为让祖国的花朵能在法治的花园中茁壮成长,近日,深圳市重磅发布了深圳地方标准《青少年普法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为全国首份市一级发布的、专门针对青少年普法工作的指南。青少年普法工作指南(央广网发 深圳市司法局供图)《指南》在总结了深圳市青少年普法工作积累的先行经验的基础上,主要规定了司法行政主管部门开展青少年普法工作的基本原则、普法对象、普法目标、普法内容、普法途径、普法方法、普法工作保障等内容,将作为深圳市青少年普法工作的地方标准,指导更多普法工作者及单位,为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提供全领域、高质量、高标准的普法公共服务。深圳青少年普法宣传(央广网发 深圳市司法局供图)据了解,《指南》有多处创新,如将6岁至18岁青少年作为主要的普法对象。根据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的特点,针对性设计了不同的普法内容,每个阶段从国家观念、法律意识、行为习惯、社会常识四个维度提出相关普法内容,实现分层次,全覆盖,有成长性的普法框架。此外,《指南》还确定了校园普法、社会普法、平台普法三个主要普法途径,并综合了各类新颖的普法途径,包括故事教学、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和法治辩论等有特色的课堂普法活动,组织普法讲师、社区工作者或其他普法工作人员进校园、针对青少年开展课外普法活动,加强法治教室、法治长廊等普法宣传阵地建设等。还对如何将青少年普法教育延伸至社区、家庭及相关法治教育基地,给出了针对性的社会普法和互联网平台普法的指引。《指南》的推出不仅为判断青少年普法成效提供一个可参考的量化性指标,也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且可复制、易推广的青少年普法有效机制,更是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论述的落实。来源:央广网